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一、崇禎時期瓷器的概況


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位期間(1628-1644),國勢衰退,內優外患頻繁,朝政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終於有“甲中之變”,在李自成率領的波瀾壯闊的農民起義中覆滅。


此時,景德鎮官窯一度停廢,而民窯則隨意燒製,瓷器生產工藝明顯低下。


崇禎一朝,由於處於明、清兩代交替之際,故此時的瓷器除具有明代風格外,也孕育、萌發著清代瓷器的某些特徵。對一些跨越明、清兩代的器物,其中究竟哪些是崇禎時期的?哪些是清代順治、康熙甚至是雍正時期的?日前國內外陶瓷界上尚有不同的看法與爭論,有待於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對之進行排隊列比,尋找其歷史演變規律,做出認真的考證。況且,國內這類器物很多,我們是近水樓臺,更應得月在先。


中國歷史博物院藏有署崇禎十二年(1639年)款的青花淨水碗,器身畫有山石芭焦和人物太陽(清代順治、康熙也慣於在人物背景上畫太陽,寓意是日高升之意)。其胎較厚,露胎無釉的圈足高深、砂底細潤,其鮮豔的青花草,即不同於萬曆一朝,也不同於清代康熙、雍正時期。隸書署款全文為:“大明國江西南昌府南昌縣信士商人簫炳喜助淨水碗一付,供奉簫公順天王御前崇禎十二年中秋月即立。”這件帶有年款的“標準器”淨水碗,其青花色調、繪畫技法及胎釉、造型,都可作為鑑別崇禎時新型瓷器的準繩。


崇禎時期仍然有大量的外銷瓷,西方訂貸以葡萄牙、西班牙與荷蘭等國為主。當時荷蘭人同樣的“鬱金香”名花紋飾,常見於瓶頸、器腹及盤邊。這一裝飾圖案一直沿襲到清代康熙初期。


自正德開始的皇家圖微紋章瓷,此時仍在燒造,多為雄獅紋樣,筆者曾於葡萄牙國家博物館與阿納斯塔林博物館見到兩件造型一樣的聖水瓶,瓶的一面均繪以西班牙國王王菲力二世的皇微;另一面一件為中國的山水人物畫,一件為中國傳統花卉。這些造型、紋飾新穎別緻的瓷器雖為外銷商品,器型與紋飾卻仍末完全脫離我國的民族藝術風格,它們即是中西合璧的作品,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


二、造型特徵


這一時期的瓷器,以花觚、香爐及淨水碗等祭器居多,同時也有瓶、罐、茶壺、盤、碗等日用生活用品,較之前朝造型品種減少。


此時的瓷器製作工藝有粗細之分,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崇禎八年(1635年)青花雲龍紋香爐,其雲龍紋飾與萬曆、天啟時基本一樣;青花呈色灰褐,且有暈散,為工藝粗糙的一類,而上面提到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崇禎十二年(1639年)淨水碗,則應歸入精細的一類。


現將這一時期常見器物介紹如下:


筒瓶一一闊口微撇,直頸略束,溜肩,直筒形長腹,砂底無釉。這一造型出現於萬曆時期,此時器型略有演變,器口較前開闊,微


撇:紋飾有花鳥、博古、山水等,鳥多棲息於枯樹枝頭;器頸所飾蕉葉,隨頸部尺寸不同而有長短伸縮之別,但都很簡潔,與以前萬曆朝及以後清初的蕉葉形象均有所不同。


小口筒瓶一一源於萬曆、乾隆時的小口壁瓶。器早小撇口,束頸,溜肩,腹部修長清秀,頸部多繪細長蕉葉或折枝葉,腹部繪山水人物等,側上方常以隸書題詩聯句。


花觚一一上口下足外撤,口底直徑大體相抵,中部束腰。這一造型的花觚為崇時新創的器型影響至清初,於順治、康煕時最為流行。此時花觚器身常分作三段裝飾,上部繪主題紋飾,內容為花鳥、瑞獸及人物等,中部與下部分為両層各飾纏枝蓮、纏枝靈芝或下垂蕉等,均具明代風貌。


八方罐一一直口,豐肩,腹下敘至底略外撇,平砂底無釉。這一罐形亦為崇新創器型之。外口沿下的遏飾多繪以城垛或T形紋,肩部一週碩大的覆蓮辦,多以青花為地留出空白折枝蓮花,追與英國蘇富比公司出版的《太倉仇氏抗希齋會藏珍品圖錄》第一輯中的崇禎官客款青花圓盒的工藝及畫風一致,應為同期作品。


筆筒一一有直口與口而種,器壁直筒形或略有束腰,口至底胎體漸厚砂底潔白細潤,與外器壁倭角啣接露胎處呈寬帶形,釉邊刮削整齊;器口露胎或施醬釉:敘飾內容以人物故事為主。


小魚缸一一口沿微外撇,施釉或無釉(康熙魚缸口沿,有釉多向內收),器身瘦長高深,下削腹底。器壁從口至底漸次加厚,胎體較重。砂底潔白細潤,且壁、底相交處露胎較多。缸外壁常繪雲龍、刀馬人物、山水或松竹梅雀等,其青花色浮鮮亮,釉面細潤。遣類魚缸,以往常被認作清代雍正時期的作品。中國文物商店總店管藏有一件具上述特徵的青花雲龍魚缸,其雲龍紋飾與故宮博物館收藏的崇藺七年(1634年)“甲戌春盂超府造用”五彩龍盤風格致,雲龍刻畫細,面似老叟,毛髮飄颿,足如鷹爪,其砂底與器壁露胎很寬,應為崇魚缸的典型器。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崇禎青花人物紋缸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崇禎青花人物紋缸


香爐一一崇禎時期,出現了很多類似上述天啟元年署“皇明天啟丙寅歲吉且”款器的青花香爐,其胎質細膩,繪工精麗,並刻有暗花邊師,過去常被認作清代雍正器物。廣東省博物館新近發現了崇禎款青花達摩爐,使上述得統觀點得以糾正。這一香爐胎質堅細,器口微修,溜肩,扁腹,圈足,口面露胎平齊。口沿與底邊暗纏枝蓮,腹部以靑花繪達摩摯道於山石花草自然景緻中,靑花色澤淡雅,筆意疏簡,富有特色。關鍵之處是底部的“大明崇禎年製”楷書款,無有圖欄,書體為晩明瓷器款識(尤其是民款)的常見筆法,它應是我們探尋、研究崇禎青花瓷的標準器之一。此時還有與此風格迥然不同的另類香爐,其器呈筒形,下承三獸足,胎體厚笨,修胎粗糙,砂底刮削不規整,粘有沙粒或留有跳刀痕,青花色澤灰暗,紋飾草率,近似萬曆晚期粗器的風格。如魔東省博物館收藏的詩花海水翼龍爐即屬此類,其砂底墨書:“龍飛崇禎拾年(1637年)次丁丑九月九日置十三日吉奉安永記”。


淨水碗-----又稱“海燈”,屬佛前供器類,應有託座,但多己散失。器為唇口,圓腹下斂,圈足高深,露胎無釉。此為崇禎新創器型,一直延續至清代康熙時期;順治時最為流行,但器身略矮,腹垂,口徑開闊。上方提到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崇禎十二年青花山水淨水碗,其青花色澤應為這一時期的典型。


以上所列舉的器物,多飾有暗刻花邊飾,除個別具崇禎年款外,多數無款或僅寫干支紀年款。這種寫有干支款而不書年號的現象,其成因大概有兩種情況:或因明末清初政權更易、社會動盪,或因清初一個時期內禁寫年號。據史籍記載,康熙初不尚尊號,拒絕臣下給他“加上鴻稱,以顯功德”(參見《試論康熙不上尊號》一文,載《新華文摘》1981年第8期)。而干支款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若上限為崇禎十年前後,下限則為康熙三十五年左右,但康熙三十五年時清王朝己統一全國,己不再禁書帝王款識,故筆者以為,這些干支年款應崇禎時所書。再則,筆者在多年的實踐中,發現上述器物的胎體、釉面、青花色澤及紋飾書法均接近於上述署崇禎十二年款的“標準器”。其器足處理的共同特點是:“白砂底細潤圓滑,足際露胎部分較多,具有晚期時新創的修足技法特徵,偶爾也泛出輕微的火石紅痕。另外,崇禎民窯中常見的是“玉堂佳器”等隸書款的寫法,與部分器物上的題詩聊句和干支款的隸書風格的一致之處。一九八四年,英國人有中國打撈的海運沉船中,有大量與上述器物風格相同的青花器,如筒瓶、六方罐、蓮子蓋罐、葫蘆、軍持、茶壺、盒、爐、盤等,約有兩萬多件,沉船時間為一六四五年。即順治二年,以此為佐證,這些青花器的製作年代為明末,就更加明確了。


三、圖案紋飾特徵


崇禎時,瓷器紋飾多用粗線條,少見淡描書法,也有的塗抹如潑墨一般,紋飾內容為寫動物為主,所畫人物粗細皆有,具有晚期豪放生動的風格。而那些細緻工藝的淡描人物和拔染山水,以往多被誤為是清代康熙或雍正時的筆法。還有一種畫海水山水龍紋的圖案,用筆纖細,山呆、水滯,石瘦,山峰兩側常繪的零星水花,正面龍的形象披頭散髮,老態龍鍾。


邊飾常用“T”形和垛口形以及單段回紋,或正反三角形連續圖案。窗欞形各式錦地開光或邊飾也很流行。同時,又創造了類似淡墨水彩的拔點法,直到清代康熙十年左右仍舊沿用,其後少見。


常見圖案紋飾:


雲龍、海水龍、正面龍、鳳穿花、花鳥、梅花雀鳥、錦地鶴兔、獅子牡丹、麒麟、子母虎、臥牛、松鶴、團鶴、松蜂猴鹿,雛鴨、鴛鴦蓮花、魚藻、松竹梅、葡萄、折枝花、纏枝蓮、纏枝菊、雞冠花、山水、八卦、八仙、羅漢、臥人、刀馬人物、狀元及第、文王訪賢、淵明愛菊、山林隱士、嬰戲、赤壁賦等。


四、各品種特徵


青花-----此時大體分為四種色調:


(1) 色調灰暗並在暈散,此為多數。其濃重色中夾帶黑斑。但不同於明初使用“蘇尼勃青”料而出現的黑斑。暈散嚴重者,則影響到紋飾及字體的清晰度,使其混濁不清,呈模模糊糊狀。這種現象,於此時的瓶、罐、爐、硯及盤、碗中,隨處可見。如上述崇禎八年的青花雲龍筒爐,其銘文及雲龍紋飾均有嚴重暈散及走釉的現象。另江西省文物店收藏的署“崇禎冬月置”款的青花圓硯,亦是呈此類暈散色調。筆者還曾見過崇禎仿成化等紀年款的瓷硯,字體書寫雖運勁,但青花色調同樣模糊不清。


(2) 色調純正、深沉,見有瓶、爐、罐、盒、盤、碗等,工藝製作細膩。有的署崇禎年款,如英國蘇富比公司出版的《大倉仇氏抗希齋曾藏珍品圖錄》第一輯中崇禎官窯款青花圓盒以青花為地留出細緻工整的白纏枝蓮紋,寬削平切圈足,足際露胎較多,其青花的拔染及底足處理己帶有清初康熙的特徵。另還見到日本講談社出版的《東洋陶瓷大觀》第七輯圖錄中的一件署崇禎官窯款的青花松竹梅碗,同屬此類青花色調。


(3)髮色穩定,呈灰藍或黑藍色澤,類似萬曆晚期的青花色調。見有瓶、罐、爐等。


(4)青花色澤鮮豔明快,如中國歷史博物院收藏的署崇禎十二年(1639年)銘文的淨水碗及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藏的崇禎九年(1636年)款的青花麒麟芭蕉蓮子罐。這類色調的器物還有缸、缽、爐、花觚、筒瓶、茶壺等實用器與供器,紋飾多繪人物故事、花鳥等,大部份器物無款,個別亦有書“大明崇禎年制”款的。其明、清交替的時代特徵表現得尤為突出。


黃釉青花-----筆者早年曾見過一件畫纏枝的小雙系罐,青花紋飾及“大明崇禎年制”款字暈散不清,呈黑褐色;黃釉質粗不純,色澤而不均勻,底面仍為青白釉。


五彩-----崇禎時的五彩器並不很多,過去往往把明末五彩與清初順治、康熙時期的混為一談,統稱為“大明彩”。對於這些明末清初無款的五彩瓶、罐、爐、壺等器物,如何從中斟酌出應劃歸崇禎時期的,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崇禎五彩雲龍盤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崇禎五彩雲龍盤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崇禎五彩雲龍盤


傳世品有一種署款為“甲戊春孟趙府制用”的五彩盤,造型呈撇口或收口式,尺寸分大、中、小。這種崇禎七年(1634年)的器物,以紅綠黑彩繪的龍紋形象十分蒼老黯然,渾如崇禎時國祚將盡、氣息奄奄的姿態,其色彩為明末清初過渡時期所特有。


崇禎五彩器中,有帶日本藝術風格的撇口盤,其器足粘砂,釉質肥厚,醬黃釉口,比嘉靖、萬曆時的色調淺淡。在此附帶提及,日本瓷器與我國瓷器之不同點為:日本瓷器底部常見三個支釘痕,釉面通常光亮十足,胎體燒結火候較高,瓷化程度強;我國瓷器則反之。


三彩-----此品種器物崇禎時比較少見。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黃地紫綠龍鳳紋三彩大碗,屬供器一類。器型不規整,器裡滿繪鳳穿花紋,畫意草率,其黃釉並不勻淨。器外壁繪有仰覆荷蓮,及留出招牌式的長方開光,框內以紫彩書款:“玄山蒼水福攸有崇禎十一年(1638年)臘月”。崇禎三彩器中此屬粗糙之品,理應有精細的器物,惜未得見。


五、胎釉特徵


胎體:


崇禎瓷器既有明代古拙傳統,又具有清代細緻慎密的特點。胎質粗細兼有,粗糙者,器底多外斜削粘砂。圈足由天啟時的矮淺漸向高深發展。盤、碗底足多有跳刀痕,或為較寬的外高裡矮壁形足。琢器圈足有施半截釉的現象。一些較為細緻的器物,胎體雖然厚重,但胎質較堅細,有的琢器底足為不施釉的細白砂底,其胎體的細膩,正是由明代的古拙向清代的細膩過度時出現的一種現象,它說明末清初瓷器的胎體己有共同之處,如上述崇禎十二年的青花淨水碗,圈足的露胎白潤堅細,如不看紀年銘文,往往會錯認為是清代康熙時之物。又如所見仿古銅器的青花夔紋樽一類,過去多據胎體認為是明代器物,而後欲發現同類器物有署“大明年造”或清代康熙早期官窯款。


釉面:


崇禎瓷器的釉面有青白、白中閃青、白中閃灰等多種色調,釉汁卻均顯稀薄,還遜於明代中期肥厚的釉面。彩器釉面光亮度稍差,一般釉面有光亮與不光亮的兩種現象。


六、鑑定要點


1、崇禎時,器型不規整的現象比比皆是,一般的器物胎體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帶有旋削跳刀痕和粗重刮削痕,並且多的粘砂。但官窯及民窯精品製作仍很規整,許多器物己呈現同於清初的某些特徵。


2、崇禎時,繼承了天啟朝創新的器足處理工藝,並加以擴大應用。其表現為:器足高深,足際露胎較多,或修整平,或寬圓;清初也沿用此種方法,形成明末清初瓷器的共同特點。


3、青花器的鑑別,既用上述崇禎十二年銘文的淨水碗及官窯款青花地纏枝圓盒、達摩攀道爐和松竹梅盤、碗等作為標準,也可以上限,聯繫萬曆、天啟時的基本特點加以識別。


4、青花色調的暈散和走釉現象比天啟時更甚,常使紋飾模糊不清;也有的較鮮亮明快的或類似天啟時淡描的色澤。


5、釉面青灰,稀薄處透露胎體旋削痕。器口普遍施加醬黃色釉。


6、紋飾畫意即有明代傳統遺風,又呈現出清初的新穎格調。圖案除沿用傳統畫法外,又開創了新的拔法用筆,延續至清初。一些帶有濃厚民間色彩和鄉土氣息的繪畫,大多筆意豪放,無所拘束。


7、從款識上看,有畫正規官窯款識,也有發隸書寫干支年款的;此外,器物中還多見隨意亂寫的“永樂”、“宣德”、“成化”、“嘉靖”等偽託前朝的年款。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耿寶昌——崇禎時期瓷器鑑定


您每按下“在看”,小編就多開出一朵花。將文章傳遞給更多的人,那小編就擁有一片花海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