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告別阿布扎比 ,乘上飛機去羅馬。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機場遇見的怯生生的小姑娘。一對漂亮的大眼睛。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依舊是那麼個大飛機,阿提哈德航空公司的飛機,漂亮,整潔,寬敞。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雲層厚重,好像一朵朵盛開的大花。棉花。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清晨的霞光映在雲層裡。六個小時,握著阿聯酋的礦泉水,我已經踏羅馬的土地。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走出高鐵站,首先來到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這是一座用冷水浴場改建的教堂。貝尼尼在公元400年設計建造,後米開朗基羅在此基礎上改建的。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戴克裡先原本是個近衛軍長官,在卡拉卡拉皇帝后長達50年的內戰末期取得勝利,最終稱帝。與卡拉卡拉一樣,他也修建了大面積的浴場供羅馬公民享用 。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1563年,米開朗基羅受命利用浴場殘餘興建了天使與殉教者聖母大殿,而1564年大師就在89歲高齡辭世了。教堂的入口就建在浴場的殘垣斷壁上,看似很簡陋,但內部空間其實是非常可觀的。門口的聖水缽採用了天使造型,充分體現了這座教堂並不簡單。教堂主體是典型的巴西利卡結構,長90.8米、寬27米、高28米,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空間。除中間的主祭臺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教堂內的一個小門通往伽利略紀念庭院。2010年中國科學院捐贈了由李政道設計的高達6米的伽利略銅像。上圖。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上圖是教堂的小花園。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這裡曾在意大利王國時期(1870-1946)成為正式的國家教堂,包括後來的國葬都在此舉行。教堂內的一個小門通往伽利略紀念庭院,2010年4月28日,中國科學院捐贈了由李政道設計的高達6米的伽利略銅像。教堂門口是波蘭雕刻家Igor Mitoraj設計的兩扇大門。左邊一扇表現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體的耶穌和一些殉道者,他們彷彿要從青銅中掙脫出來一樣。右邊一扇表現的是聖母領報,瑪利亞謙卑地面向天使。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這座大殿長99.8米,寬27米,高28米,是一座巨大的長方體空間。除中間主祭臺外,兩翼分別建有小禮拜堂。這裡曾在意大利王國時期成為正式的國家教堂。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我總覺得,歐洲的古代雕塑藝術是最打動人心的。每一絲衣襟都紋理清晰。每一棟建築都有無數這樣的雕塑,讚歎他們的執著和一絲不苟。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後來的國葬都在這座教堂舉行。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下面到了另一座有名的教堂,萬神殿。


萬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歷經滄桑,依舊大氣恢宏。彷彿時光在這裡靜止了。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萬神殿是戰場地區最重要的古蹟是萬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物,經歷了十八個世紀的滄桑後,銅門和拱門屋頂完整如初。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這座建築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是,拜佔廷皇帝福卡於公元609年將它作為禮物贈給教皇博尼法喬四世,後者將它改為教堂,用以供奉殉難聖母。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現今所見的萬神殿主體建築是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20-124年所建,為43.4米高的圓形堂,其內仍供奉羅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萬神殿被贈予教皇,隨即改為天主教堂,將多尊聖骸保存於內,更名為聖瑪麗亞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後拉特朗協約將其定為意大利國立教堂。也正是因此,萬神殿才在後來倖存下來,沒有被視為異教建築而毀滅。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在萬神殿裡埋葬著一些偉大的意大利藝術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爾。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託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在意大利統一後,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托里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託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後殿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萬神殿內的七座壁龕,分別供奉戰神和朱利奧·凱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龕外,殿內還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萬神殿內側面的小堂,是拉斐爾、意大利國王

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翁貝爾託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上圖,我在萬神殿內。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上圖是大師拉斐爾的棺槨。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在拉斐爾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倫澤託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聖母。在意大利統一後,萬神殿成為國王的陵墓。維托里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託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就埋葬在萬神殿左右兩邊的後殿裡。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萬神殿的裝飾風格前後發生過很大變化。供奉諸神時期的描畫神人大戰的銅雕等大量裝飾,在改為教堂後被大面積更替,原有的屋大維與阿格里帕的雕像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銅大門,原與穹頂和門廊天花板所覆的鍍金銅瓦互為呼應,現今銅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銅大門鎮守那一份已逝的氣勢。萬神殿內寬廣空曠,無一根支柱,穹頂頂部開有直徑9米的圓洞,這是整個萬神殿內唯一的光源來源。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教堂的一個小室內,牧師和教徒正在祈禱,祈禱聲喃喃,肅穆神聖。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萬神殿的正面有一個長方形的柱廊,寬約34米,深達15.5米,有16根高12.5米的科林斯柱式的柱子,前排8根,中、後排各排立4根,這些柱子都是用花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徑為1.43米,柱頭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頂和柱廊原來都是用鍍金銅瓦覆蓋的,公元663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下令揭下運往拜佔廷。735年以後,羅馬人用鉛瓦覆蓋。17世紀上半葉,柱廊的銅質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這座結構強固和諧的建築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臘殿宇和羅馬古典圓形大廳。殿堂內部比例協調,十分恰當:直徑與高度相等,約四十三米。大圓頂的基座從總高度的一半的地方開始建起。殿頂圓形曲線繼續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整的球體與地相接。這是建築史上的奇蹟,表現出古羅馬的建築師們高深的建築知識和深奧的計算方法。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當年教皇為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萬神殿的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融化,用以建造聖彼得大教堂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堡的80門大炮,造成了萬神殿的巨大破壞。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戀戀不捨地走出萬神殿,遇到了許多小教堂。在一座古老的教堂裡,清晨遇見一家人送別一位逝世的家人,我坐在那裡,安靜地見證這一刻,看著他們祈禱,抬出老人家,我也全程參與送別了那位老先生。

圖上一座小教堂,居然拍出來聖光。


歐行漫記———羅馬初印象


上面這座教堂忘記叫什麼名字。羅馬街頭,不經意就能邂逅一座古老的建築。讓你挪不動腳步。

一個人生和死都在教堂舉行,教堂見證了人的一生。歐洲的教堂才有了不同非凡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