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三邊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如果要選出最具開發潛力、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定邊文化旅遊資源,鹽湖可是首選。因為它七彩絢爛的自然風光、因為它自古有之的開採歷史、因為它曾經繁榮的鹽馬古道、因為它革命年代的巨大貢獻。

01

從鹽川到14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千年”是指鹽湖有記載的2000年採鹽史,若說到它的形成史,則要追溯到萬年前的更新世,地處低窪的閉塞湖盆、鹽鹼灘豐富的鹽份來源以及蒸發遠大於降水的乾旱氣候,一起促成了1.2-1.4萬年以來的鹽類沉積。定邊是陝西省唯一的湖鹽產區,鹽湖群比較規律的分佈在一條西南(鹽場堡)至東北(白泥井)走向的60公里長的弧線低窪地帶,隋唐時期這裡曾是一道湖泊互通的鹽川,後來由於環境氣候變化,鹽川割裂為14個大小不等的鹽湖,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為:明水湖、公佈井、湖沙窩、二壩、敖包池、苟池、花馬池、爛泥池、波羅池、紅崖池、旱灘池、蓮花池、娃娃池、灣灣池。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02

定邊鹽業史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定邊產鹽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史書上記載,兩秦已有鹽湖,漢代開始產鹽,當時屬戎族部落管理,故稱“戎鹽”。唐朝,定邊鹽湖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朝廷給烏池(花馬池)下達賣鹽換米的年任務指標是15萬石。宋朝,鹽州被西夏所據,本地的党項人和漢人以販鹽為生,獲利頗豐,儘管宋廷於1048年禁止青鹽入境,販鹽者仍增不減,“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元朝,取消鹽吏巡禁,陝西、環慶百姓皆食青、白鹽,只需按量抽稅。明朝,設鹽課司,嘉靖時年產鹽9.3萬引(約2800萬斤),每年鹽稅3.6萬兩,明廷5次修邊牆(長城)、築城堡的經費來源於此。清朝,花馬池為官池,陝甘總督左宗棠平定新疆的軍餉即來源於花定鹽釐局收上來的鹽稅。民國5年,因《辛丑條約》,花定鹽釐局被抵押給比利時,比籍稅官抽花馬池鹽稅還大清給列強的賠款。陝甘寧邊區時期,1936年定邊解放,邊區政府管轄鹽務,1940年“三五九旅”2000指戰員到定邊鹽場堡駐防,軍民一起築壩打鹽生產自救,為突破國民黨經濟封鎖做出貢獻,邊區鹽業被毛主席譽為中央第一財政。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03

鹽湖盛景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天工施變幻,斥鹵作清湖。岸積千山雪,池生萬斛珠。薦盤思古事,裹箬笑山夫。澤國同回首,應知風味殊”,這是清雍正年延安知府吳瑞遊鹽湖後所吟詩句;清嘉慶年,定邊縣典史宋謙在他的詩中寫到:“池也何名馬,池開貿易通。一泓光積雪,千里影追風。利牧傳秦伯,和戎紀魏公。魚鹽昭畫一,歲獻五花驄” ,生動描述了花馬池名由何來、美麗風光和以鹽換馬等歷史情境;而“南風至,風起波生,自然凝鹽”則是清《定邊縣誌.鹽法》裡的鹽湖景象。古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每年春至,風生、水起,鹽湖清澈如鏡,築畦、聚鹽,鹽堆潔白如雪,民以此為生計,軍以此換糧馬,商以此富庶,國以此穩定,所以在吳瑞、宋謙們的眼中,花馬池不止是瑰麗景色,更是國計民生。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今天走在鹽湖邊上的,不再是採鹽的鄉里和收鹽稅的官吏,而是慕名而來的攝影家、畫家、作家和形形色色的旅行者,一遍遍發現、定格、記錄、讚歎鹽湖之美。每年夏季,是苟池鹽湖最美的時候,晴天正午,湖中不同的礦物成分和藻類,讓一畦畦鹽田在高溫和光線折射作用下,色彩斑斕、絢爛多姿。它會呈現出紅、黃、藍,橙、綠、紫,以及像是這些原色和間色再調和出的紫羅蘭、粉紅、桔紅、淺黃、黃綠、深紫、褐色、粉綠等無數複合色,大自然彷彿一位技藝卓絕的畫師,用它手中的調色板與顏料,將千百種色彩傾倒於鹽湖,鋪陳在北方的高天與厚土之間。而在傍晚或陰雨天,大部分的鹽田,會靜靜地斂成一種溫柔的淡紫粉色,許是夕陽斜照時倒影如畫,許是雨滴落下時漣漪陣陣,又許是層雲漫卷時遺鷗立水。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苟池鹽湖鹽雕

苟池鹽湖位於鹽場堡鎮王圈村,是定邊鹽湖群中面積最大的產鹽湖,鹽湖南面建有鹽雕廣場,廣場有巨型鹽神管仲鹽雕塑像。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04

鹽馬古道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明代,定邊境內鹽湖屬靈州(今寧夏靈武),設鹽課司,烏池始稱花馬池,清嘉慶《定邊縣誌》記載:“鹽場堡北有花馬池,本兩秦牧地,池產鹽,前明天順年,復以鹽易馬,故名之”。由此可知,“鹽馬交易”是明朝廷在定邊實行的基本政策,用專營的鹽換戰備的馬,解決了駐軍的戰馬來源補充,加強了邊防,鹽馬古道由此而興。

定邊作為“鹽馬交易”的起始點,這時她“東接榆延,西通甘涼,南鄰環慶,北枕沙漠,土廣邊長,三秦要塞”的地理區位優勢,在這場日漸興盛的鹽馬交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發揮,以定邊為軸心,輻射東西南北,東官道、西官道、北官道、三馬路、四馬路等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鹽馬道織就了一張以鹽為主導,甘草、皮毛、麻油等為擴展的活躍繁榮的邊塞商貿網絡體系。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05

鹽道客棧-康窯大窯洞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康窯古鹽店舊址,位於紅柳溝鎮李窯行政村康窯自然村,坐落在鹽馬古道西,一座南北向山樑東側腦畔下。

窯洞主人是此地老戶,居康窯四百餘年,祖輩以開鹽店為生,接待南來北往的馱鹽腳戶。以院裡一排五孔窯洞為客房,中間兩孔窯洞最大,窯壁平整,穹頂高曠,無木支撐,窯洞高7米,寬8米,進深50米,堪稱陝北第一大窯洞。1936年紅軍西征,彭德懷司令員駐軍羊圈山,大窯洞曾住宿八百戰士,至今大窯洞牆壁上排列無數小孔,小孔中有的仍保留木楔,是當年戰士們休息時懸掛槍支所用。

06

“三五九旅”打鹽歷史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三五九旅”打鹽自救的歷史,是革命軍隊與定邊人民一起開展大生產、共鑄紅色初心的革命往事,更是定邊千年鹽業史上最值得書寫的華彩篇章。

1937年9月6日,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雖然國共再次合作,但邊區一直處於國民黨軍事和經濟雙重包圍壓迫中,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停發八路軍軍餉,邊區陷入了空前嚴密的政治、軍事、經濟封鎖之中。糧、布、棉、紙、藥等生活必需品禁止流入邊區,加之又頻發旱、澇、冰雹等自然災害,那是一段極其困難的日子。毛主席這樣描述那個時期,“最大的一次困難是一九四零年和一九四一年,國民黨的兩次反共摩擦都在這一時期。我們曾經弄得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茶,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有困難就得想辦法解決,大生產運動由此提出,組織軍民、整飭鹽田、發展鹽業成為了邊區政府突破封鎖最有力的舉措。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1940年秋,八路軍120師三五九旅四支隊及該旅八團的一個連,共兩千餘人奉命北上到達鹽場堡。戰士們在花馬池東北的明代長城上挖修了175孔窯洞,割草鋪地為床,壘土築灶為炊,紮下營盤,開展打鹽自救,拉開了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序幕。戰士和群眾一起,砍柴壓壩、修田整畦、打井挖巷、築路平坨。1940年修築鹽壩子1081塊,產鹽40萬馱(3萬噸);1942年產鹽70萬馱(5.25萬噸);到1943年有鹽壩2834塊,鹽井108口。當時生產的鹽由邊區政府鹽務局收購,老百姓組成運輸隊,運往邊區各縣,同時利用食鹽換回國統區的糧食、布匹、器械、藥品等物資。定邊食鹽是當時邊區的一項主要稅源,1941年邊區財政收入3600萬元,其中鹽稅900萬元,佔總收入25%,1943年邊區稅收21655萬元,其中鹽稅8943萬元,佔41.3%。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說“鹽是邊區用來進行外貿的主要物資,對邊區來說,鹽就是糧和布” ,中共西北局曾明確指出,食鹽產銷“成為發展邊區經濟的最重要一部分…甚至關係到邊區的生死存亡”, 而毛主席直接讚譽邊區鹽業是 “中央第一財政”。

三五九旅窯洞遺址

“三五九旅”打鹽窯洞遺址,位於鹽場堡鎮花馬池東明長城上,近400多米長城上現遺有窯洞近百孔,窯洞口高2.5米,寬2.5米,進深4米。窯洞所在鹽場堡段長城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印象•三邊 | 千年鹽湖~

與千年鹽湖

又重逢

她總在我的夢中出現

那裡她歷經滄桑

見證了金戈鐵馬

見證了朝代更迭

見證了光陰變遷

醒來時

見她光彩依舊

忽有種後來人的幸福感

跨越了千年時光

我們總會相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