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三边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如果要选出最具开发潜力、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定边文化旅游资源,盐湖可是首选。因为它七彩绚烂的自然风光、因为它自古有之的开采历史、因为它曾经繁荣的盐马古道、因为它革命年代的巨大贡献。

01

从盐川到14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千年”是指盐湖有记载的2000年采盐史,若说到它的形成史,则要追溯到万年前的更新世,地处低洼的闭塞湖盆、盐碱滩丰富的盐份来源以及蒸发远大于降水的干旱气候,一起促成了1.2-1.4万年以来的盐类沉积。定边是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区,盐湖群比较规律的分布在一条西南(盐场堡)至东北(白泥井)走向的60公里长的弧线低洼地带,隋唐时期这里曾是一道湖泊互通的盐川,后来由于环境气候变化,盐川割裂为14个大小不等的盐湖,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明水湖、公布井、湖沙窝、二坝、敖包池、苟池、花马池、烂泥池、波罗池、红崖池、旱滩池、莲花池、娃娃池、湾湾池。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02

定边盐业史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定边产盐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史书上记载,两秦已有盐湖,汉代开始产盐,当时属戎族部落管理,故称“戎盐”。唐朝,定边盐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朝廷给乌池(花马池)下达卖盐换米的年任务指标是15万石。宋朝,盐州被西夏所据,本地的党项人和汉人以贩盐为生,获利颇丰,尽管宋廷于1048年禁止青盐入境,贩盐者仍增不减,“往往犯法抵死而莫肯止”。元朝,取消盐吏巡禁,陕西、环庆百姓皆食青、白盐,只需按量抽税。明朝,设盐课司,嘉靖时年产盐9.3万引(约2800万斤),每年盐税3.6万两,明廷5次修边墙(长城)、筑城堡的经费来源于此。清朝,花马池为官池,陕甘总督左宗棠平定新疆的军饷即来源于花定盐厘局收上来的盐税。民国5年,因《辛丑条约》,花定盐厘局被抵押给比利时,比籍税官抽花马池盐税还大清给列强的赔款。陕甘宁边区时期,1936年定边解放,边区政府管辖盐务,1940年“三五九旅”2000指战员到定边盐场堡驻防,军民一起筑坝打盐生产自救,为突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做出贡献,边区盐业被毛主席誉为中央第一财政。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03

盐湖盛景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天工施变幻,斥卤作清湖。岸积千山雪,池生万斛珠。荐盘思古事,裹箬笑山夫。泽国同回首,应知风味殊”,这是清雍正年延安知府吴瑞游盐湖后所吟诗句;清嘉庆年,定边县典史宋谦在他的诗中写到:“池也何名马,池开贸易通。一泓光积雪,千里影追风。利牧传秦伯,和戎纪魏公。鱼盐昭画一,岁献五花骢” ,生动描述了花马池名由何来、美丽风光和以盐换马等历史情境;而“南风至,风起波生,自然凝盐”则是清《定边县志.盐法》里的盐湖景象。古时,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每年春至,风生、水起,盐湖清澈如镜,筑畦、聚盐,盐堆洁白如雪,民以此为生计,军以此换粮马,商以此富庶,国以此稳定,所以在吴瑞、宋谦们的眼中,花马池不止是瑰丽景色,更是国计民生。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今天走在盐湖边上的,不再是采盐的乡里和收盐税的官吏,而是慕名而来的摄影家、画家、作家和形形色色的旅行者,一遍遍发现、定格、记录、赞叹盐湖之美。每年夏季,是苟池盐湖最美的时候,晴天正午,湖中不同的矿物成分和藻类,让一畦畦盐田在高温和光线折射作用下,色彩斑斓、绚烂多姿。它会呈现出红、黄、蓝,橙、绿、紫,以及像是这些原色和间色再调和出的紫罗兰、粉红、桔红、浅黄、黄绿、深紫、褐色、粉绿等无数复合色,大自然仿佛一位技艺卓绝的画师,用它手中的调色板与颜料,将千百种色彩倾倒于盐湖,铺陈在北方的高天与厚土之间。而在傍晚或阴雨天,大部分的盐田,会静静地敛成一种温柔的淡紫粉色,许是夕阳斜照时倒影如画,许是雨滴落下时涟漪阵阵,又许是层云漫卷时遗鸥立水。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苟池盐湖盐雕

苟池盐湖位于盐场堡镇王圈村,是定边盐湖群中面积最大的产盐湖,盐湖南面建有盐雕广场,广场有巨型盐神管仲盐雕塑像。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04

盐马古道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明代,定边境内盐湖属灵州(今宁夏灵武),设盐课司,乌池始称花马池,清嘉庆《定边县志》记载:“盐场堡北有花马池,本两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年,复以盐易马,故名之”。由此可知,“盐马交易”是明朝廷在定边实行的基本政策,用专营的盐换战备的马,解决了驻军的战马来源补充,加强了边防,盐马古道由此而兴。

定边作为“盐马交易”的起始点,这时她“东接榆延,西通甘凉,南邻环庆,北枕沙漠,土广边长,三秦要塞”的地理区位优势,在这场日渐兴盛的盐马交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发挥,以定边为轴心,辐射东西南北,东官道、西官道、北官道、三马路、四马路等一条条四通八达的盐马道织就了一张以盐为主导,甘草、皮毛、麻油等为扩展的活跃繁荣的边塞商贸网络体系。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05

盐道客栈-康窑大窑洞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康窑古盐店旧址,位于红柳沟镇李窑行政村康窑自然村,坐落在盐马古道西,一座南北向山梁东侧脑畔下。

窑洞主人是此地老户,居康窑四百余年,祖辈以开盐店为生,接待南来北往的驮盐脚户。以院里一排五孔窑洞为客房,中间两孔窑洞最大,窑壁平整,穹顶高旷,无木支撑,窑洞高7米,宽8米,进深50米,堪称陕北第一大窑洞。1936年红军西征,彭德怀司令员驻军羊圈山,大窑洞曾住宿八百战士,至今大窑洞墙壁上排列无数小孔,小孔中有的仍保留木楔,是当年战士们休息时悬挂枪支所用。

06

“三五九旅”打盐历史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三五九旅”打盐自救的历史,是革命军队与定边人民一起开展大生产、共铸红色初心的革命往事,更是定边千年盐业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华彩篇章。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虽然国共再次合作,但边区一直处于国民党军事和经济双重包围压迫中,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边区陷入了空前严密的政治、军事、经济封锁之中。粮、布、棉、纸、药等生活必需品禁止流入边区,加之又频发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那是一段极其困难的日子。毛主席这样描述那个时期,“最大的一次困难是一九四零年和一九四一年,国民党的两次反共摩擦都在这一时期。我们曾经弄得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茶,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有困难就得想办法解决,大生产运动由此提出,组织军民、整饬盐田、发展盐业成为了边区政府突破封锁最有力的举措。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1940年秋,八路军120师三五九旅四支队及该旅八团的一个连,共两千余人奉命北上到达盐场堡。战士们在花马池东北的明代长城上挖修了175孔窑洞,割草铺地为床,垒土筑灶为炊,扎下营盘,开展打盐自救,拉开了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序幕。战士和群众一起,砍柴压坝、修田整畦、打井挖巷、筑路平坨。1940年修筑盐坝子1081块,产盐40万驮(3万吨);1942年产盐70万驮(5.25万吨);到1943年有盐坝2834块,盐井108口。当时生产的盐由边区政府盐务局收购,老百姓组成运输队,运往边区各县,同时利用食盐换回国统区的粮食、布匹、器械、药品等物资。定边食盐是当时边区的一项主要税源,1941年边区财政收入3600万元,其中盐税900万元,占总收入25%,1943年边区税收21655万元,其中盐税8943万元,占41.3%。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说“盐是边区用来进行外贸的主要物资,对边区来说,盐就是粮和布” ,中共西北局曾明确指出,食盐产销“成为发展边区经济的最重要一部分…甚至关系到边区的生死存亡”, 而毛主席直接赞誉边区盐业是 “中央第一财政”。

三五九旅窑洞遗址

“三五九旅”打盐窑洞遗址,位于盐场堡镇花马池东明长城上,近400多米长城上现遗有窑洞近百孔,窑洞口高2.5米,宽2.5米,进深4米。窑洞所在盐场堡段长城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印象•三边 | 千年盐湖~

与千年盐湖

又重逢

她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那里她历经沧桑

见证了金戈铁马

见证了朝代更迭

见证了光阴变迁

醒来时

见她光彩依旧

忽有种后来人的幸福感

跨越了千年时光

我们总会相逢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