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告别阿布扎比 ,乘上飞机去罗马。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机场遇见的怯生生的小姑娘。一对漂亮的大眼睛。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依旧是那么个大飞机,阿提哈德航空公司的飞机,漂亮,整洁,宽敞。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云层厚重,好像一朵朵盛开的大花。棉花。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清晨的霞光映在云层里。六个小时,握着阿联酋的矿泉水,我已经踏罗马的土地。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走出高铁站,首先来到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这是一座用冷水浴场改建的教堂。贝尼尼在公元400年设计建造,后米开朗基罗在此基础上改建的。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戴克里先原本是个近卫军长官,在卡拉卡拉皇帝后长达50年的内战末期取得胜利,最终称帝。与卡拉卡拉一样,他也修建了大面积的浴场供罗马公民享用 。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1563年,米开朗基罗受命利用浴场残余兴建了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而1564年大师就在89岁高龄辞世了。教堂的入口就建在浴场的残垣断壁上,看似很简陋,但内部空间其实是非常可观的。门口的圣水钵采用了天使造型,充分体现了这座教堂并不简单。教堂主体是典型的巴西利卡结构,长90.8米、宽27米、高28米,一座巨大的长方体空间。除中间的主祭台外,两翼分别建有小礼拜堂。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教堂内的一个小门通往伽利略纪念庭院。2010年中国科学院捐赠了由李政道设计的高达6米的伽利略铜像。上图。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上图是教堂的小花园。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这里曾在意大利王国时期(1870-1946)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堂,包括后来的国葬都在此举行。教堂内的一个小门通往伽利略纪念庭院,2010年4月28日,中国科学院捐赠了由李政道设计的高达6米的伽利略铜像。教堂门口是波兰雕刻家Igor Mitoraj设计的两扇大门。左边一扇表现的是被十字架深深嵌入身体的耶稣和一些殉道者,他们仿佛要从青铜中挣脱出来一样。右边一扇表现的是圣母领报,玛利亚谦卑地面向天使。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这座大殿长99.8米,宽27米,高28米,是一座巨大的长方体空间。除中间主祭台外,两翼分别建有小礼拜堂。这里曾在意大利王国时期成为正式的国家教堂。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我总觉得,欧洲的古代雕塑艺术是最打动人心的。每一丝衣襟都纹理清晰。每一栋建筑都有无数这样的雕塑,赞叹他们的执着和一丝不苟。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后来的国葬都在这座教堂举行。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下面到了另一座有名的教堂,万神殿。


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历经沧桑,依旧大气恢宏。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了。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万神殿是战场地区最重要的古迹是万神殿,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经历了十八个世纪的沧桑後,铜门和拱门屋顶完整如初。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这座建筑之所以保存完好的原因是,拜占廷皇帝福卡於公元609年将它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後者将它改为教堂,用以供奉殉难圣母。这座结构强固和谐的建筑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腊殿宇和罗马古典圆形大厅。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哈德良皇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在万神殿里埋葬着一些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拉斐尔。在拉斐尔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国王的陵墓。维托里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就埋葬在万神殿左右两边的後殿里。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拉斐尔、意大利国王

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上图,我在万神殿内。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上图是大师拉斐尔的棺椁。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在拉斐尔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在意大利统一后,万神殿成为国王的陵墓。维托里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就埋葬在万神殿左右两边的後殿里。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万神殿的装饰风格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供奉诸神时期的描画神人大战的铜雕等大量装饰,在改为教堂后被大面积更替,原有的屋大维与阿格里帕的雕像也已不在。神殿入口的青铜大门,原与穹顶和门廊天花板所覆的镀金铜瓦互为呼应,现今铜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铜大门镇守那一份已逝的气势。万神殿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来源。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教堂的一个小室内,牧师和教徒正在祈祷,祈祷声喃喃,肃穆神圣。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万神殿的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宽约34米,深达15.5米,有16根高12.5米的科林斯柱式的柱子,前排8根,中、后排各排立4根,这些柱子都是用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径为1.43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顶和柱廊原来都是用镀金铜瓦覆盖的,公元663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下令揭下运往拜占廷。735年以后,罗马人用铅瓦覆盖。17世纪上半叶,柱廊的铜质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这座结构强固和谐的建筑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腊殿宇和罗马古典圆形大厅。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四十三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当年教皇为了建造圣彼得大教堂,教皇乌尔班八世将万神殿的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融化,用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祭坛上的天盖,以及圣天使堡的80门大炮,造成了万神殿的巨大破坏。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恋恋不舍地走出万神殿,遇到了许多小教堂。在一座古老的教堂里,清晨遇见一家人送别一位逝世的家人,我坐在那里,安静地见证这一刻,看着他们祈祷,抬出老人家,我也全程参与送别了那位老先生。

图上一座小教堂,居然拍出来圣光。


欧行漫记———罗马初印象


上面这座教堂忘记叫什么名字。罗马街头,不经意就能邂逅一座古老的建筑。让你挪不动脚步。

一个人生和死都在教堂举行,教堂见证了人的一生。欧洲的教堂才有了不同非凡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