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俄羅斯,當今世界上響噹噹的大國,一個“霸氣”的國家。如果要追溯俄羅斯的“霸氣”發家史,不得不提及歷史上的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是他領導俄國改革,改變了落後的國家面貌;是他帶領俄國於1721年打敗北歐霸主瑞典,從而使得俄國獲得出海口的同時成為歐洲大國;是他建立起“俄羅斯帝國”並且為帝國的第一位沙皇。更重要的是,他開啟了俄帝國的擴張與霸權之路。

在其死後數十年,另一位傑出的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繼承了彼得一世的國家政策,而且發揮到極致。在她的領導下,俄帝國不但奪取了南方出海口,實現了彼得一世的“黑海出海口夢想”,而且還通過主導瓜分波蘭使帝國領土大大增加以及躋身到歐洲大陸的核心地帶,為俄國的“霸權”奠定基礎。然而,這時還不是俄帝國最輝煌的時期,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不久的一場歐洲大戰最終把俄羅斯帝國送上歐洲大陸的“王位”。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葉卡捷琳娜大帝

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拿破崙戰爭。一般大家談到這場戰爭關於俄國的內容第一反應是想到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最終結束了拿破崙帝國的輝煌。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戰爭之際俄帝國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並且在戰後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王者。

拿破崙戰爭成就了兩個大國的“霸權”,即英國的海外霸權與俄國的歐陸霸權,也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獲益最大的一是英國,第二就是俄國。也正是這兩個側翼大國在戰後主導設計了維持其地位的“維也納體系”。接下來小編就說道說道俄帝國是如何在這場戰爭中走向巔峰的。

一、拿破崙戰爭期間俄國趁機擴張領土,為戰後歐陸霸主地位的確立奠定基礎

(一)俄帝國的擴張政策以及拿破崙戰爭中法俄結盟帶來的機遇

自從彼得一世確立俄羅斯帝國“世界性的侵略政策”以來,它的擴張戰略方向有三個:

一是南下,主要方向是黑海一帶,包括高加索地區,這是通往印度洋的戰略要地;二是西進,向中歐地區擴張,瓜分波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這條路在瓜分波蘭後已經走不通了,再向西進那就到德意志了,俄國知道它是不可能佔領這些敏感地區的;最後一個就是北上戰略了,之前俄國已經在波羅的海獲得了出海口,那下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就是芬蘭(從彼得一世把首都遷到彼得堡就看得出來,芬蘭是他夢想著的地方)。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彼得大帝

以上三個擴張方向有的已經完成了部分目標,如南下與北上,還有機會繼續前進。有的已經走不通了,自然就放棄了。而拿破崙戰爭為俄國進一步採取擴張行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俄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角色可謂是舉足輕重,同時也經歷了兩次重要的轉變1806-1807年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是一次關鍵的轉折。在此之前俄國已經參加了三次反法同盟戰爭,但對於它來說,雖然同盟失敗了,不過俄國本身損失並不大。比如第一次,俄國名義上參加了反法同盟,實際上只是派出幾艘軍艦參與英國對法國的封鎖而已。

但第四次就不一樣了,1807年6月法俄兩軍在弗裡德蘭進行大戰,俄國損失慘重,法國逼近了涅曼河邊,直接威脅了俄本土安全。為了解除這種威脅,俄國不得已和法國議和。

1807年7月,拿破崙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經歷近半個月的談判後,法俄兩國君主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在和約中兩國還是相互做了讓步,也各自換取了利益所需。法國使得俄國加入了“大陸封鎖體系”,而俄國主要獲得了拿破崙對俄國擴張的默認,甚至是某種程度上的支持。

雖然後來的歷史證明雙方都只不過是權宜之計,但對俄國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為俄國擴張創造了條件。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亞歷山大一世

此外,兩國還在同一天(7月7日)簽訂了攻守同盟,進一步保障了法國對俄國擴張的支持。拿破崙為讓俄國加入“大陸封鎖體系”以及避免兩線作戰,不得不做出一些親近俄國的姿態。從這點來看,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俄國雖然輸掉戰爭,但是贏得了政治和利益。

(二)法俄結盟後,俄國趁機發動戰爭,兼併芬蘭

芬蘭一直以來都是俄國的眼中肉,對於俄國來說有重要的戰略價值,芬蘭本身也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前面提過,當年彼得一世遷都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芬蘭。此時的芬蘭在瑞典控制之下,而法俄兩國的結盟就是兼併芬蘭的時機。

1808年2月,拿破崙親自寫信表達了法國對俄國兼併芬蘭的有力支持,他對亞歷山大說到:

您的需要是把瑞典人送到離開您的首都更遠的地方去,在這件事上,我準備盡我所能用的一切辦法幫助您。

亞歷山大知道,這將是兼併波蘭最好的機會,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於是,就在收到信不久後,俄國大張旗鼓的進攻芬蘭,兼併戰爭由此爆發了。當年的北方大戰瑞典就不是俄國的對手,更何況是現在。俄軍進展十分順利,到了年底就佔領了芬蘭全境。第二年,俄軍還把戰火燒到了瑞典本土上,面對這樣的情況,瑞典只能與俄國議和。1809年9月,瑞典根據兩國和約,將整個芬蘭以及阿蘭群島割讓給俄國。至此,芬蘭成為俄帝國的一個大公國,沙皇還兼任了大公一職,並派總督管理。

兼併芬蘭是法俄結盟後俄國獲得的一大成果,再一次激起了俄國的擴張野心,趁此機會,它還加快了南下擴張的步伐。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芬蘭地圖

(三)趁法俄結盟之際,俄國加快速度奪取了比薩拉比亞

瞭解俄土兩國關係的朋友們都知道,從彼得一世開始,俄國為南下擴張已經和奧斯曼帝國打了很多次仗了,在拿破崙戰爭之前就爆發過五次俄土戰爭,俄國奪取了很多利益,但還是沒能滿足它的南下戰略需要。

在法俄結盟以前,為了共同對付拿破崙,俄國不得不暫時放下擴張戰略,選擇與土耳其結盟。雙方於1799年和1805年締結了同盟。然而這只不過是反法的權宜之計,而法俄結盟後就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早在法俄結盟前的前一年,土耳其趁俄國參與第四次反法同盟並且作戰失利的情況下就在法國的支持下主動發起了對俄國的戰爭。法俄1807年7月結盟後,法國調停了雙方的戰爭,俄國因此退出了之前佔領的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兩公國,但它不甘心就這樣放棄。

第二年,俄國趁法俄同盟還存在以及拿破崙正備戰新一輪反法同盟戰爭之際,法國需要俄國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在埃爾富特與拿破崙會談中,取得了後者對俄國佔領以上兩公國的承認。俄國趁機會還在,便進一步向土耳其施壓,明確要求土方割讓這兩個地方。最終雙方談不攏,由此再次爆發戰爭。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1807年的俄土邊界

到了1812年,俄軍取得很大的勝利,但是局勢已經大變了,法俄同盟好像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於是為了儘快抽身,俄土雙方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只得到了比薩拉比亞,歸還了其餘佔領的土耳其領土。這是因為法俄同盟很快就會破裂,俄國不得已為之。

(四)沒有了法國束縛之後,俄國奪取了伊朗大片土地

從俄帝國總體的戰略來看,它最終是要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印度洋地區,為此它需要打開通往印度洋的戰略通道,由此高加索南部的伊朗就是不得不奪取的目標了。

早在1804年俄國就發動了這場戰爭,而且還得到了英國的一種默認(英國需要俄國參與反法同盟)。但是隨著俄國參加的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失利,俄國對伊朗的戰爭進程也艱難了。更重要的是拿破崙還於1807年1月與伊朗簽訂同盟條約,這種情況下俄國不能輕易動彈了。

然而,幾個月後的俄法結盟就把這個問題輕鬆地解決了。法國需要俄國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就管不了伊朗了。俄國的機會又來了。俄國加緊對伊朗的戰爭,總算在1813年逼迫伊朗簽訂了《吉利斯坦和約》。

伊朗將達吉斯坦、格魯吉亞、阿哈茲、卡拉巴赫、巴庫等汗國割讓給俄國。

除此之外,俄國還在伊朗商業和貿易的特權等。就這樣,俄國抓住最好的時機佔領了高加索以南的大片土地。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吉利斯坦和約》的主要內容

實際上拿破崙戰爭後的1828年,俄國又在與伊朗的戰爭後奪取了南高加索的部分土地,由於與本文的主題不大相關就不再闡述。

就這樣,趁拿破崙戰爭之際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俄國不停地發動兼併戰爭,獲得了北方與南方的大片土地,而且作為最終的戰勝國,拿破崙戰爭後,俄國依然控制著這些地方,成為最終的大贏家。這些領土的獲得為戰後俄國確立歐洲大陸霸權地位打下了基礎。

二、戰爭後期擊敗拿破崙的大軍,俄國影響力大增,打通霸權之路

從1807-1812年,這是俄法兩國結盟的時期。但是前面就提及過,兩國之間的結盟都只是暫時的戰略措施,並不是長久之計。俄國是迫於第四次反法同盟戰敗了,也是基於獲得法國支持擴張領土的需要才與其結盟的。而法國也是為了讓俄國加入針對英國的封鎖才給予俄國這麼多讓步,實際上兩國的性質差異大、矛盾太多了,戰爭早晚會發生。

首先是,拿破崙帝國是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作為封建勢力的代表,俄國怎麼可能和法國和平相處。實際上亞歷山大在與法國結盟後就遭到國內封建勢力的嚴厲反對。

其次,俄國加入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後使其經濟遭遇重大打擊,失去了重要的外貿夥伴英國,使得俄國經濟受損嚴重,而法國又不能彌補這種虧損,因而俄國早就偷偷摸摸的暗地裡與英國來往,對此拿破崙是很憤怒的。

再者,拿破崙在1807年推動建立起一個所謂的“華沙大公國”,極大地刺激了俄國的神經。大家都知道當年就是俄國主導瓜分了波蘭,拿破崙整出這麼一出來目的還不夠明顯嗎?就是針對俄國的。雖然在《提爾西特和約》中拿破崙不提“波蘭”一詞,只說是“華沙大公國”,但俄國擔心由此會激起波蘭的復國主義思想和行動,因此一直耿耿於懷。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華沙大公國所在的位置

在種種矛盾的作用下,雙方早就做好了戰爭準備。1812年6月拿破崙率領60多萬大軍轟轟烈烈的進攻俄國(1942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選的日子恐怕也是受此啟發)。但結果是大敗而歸。僅僅過了半年左右,到12月底,拿破崙只剩下2萬殘兵逃回法國。

這場大戰役的失敗可以說徹底改變了拿破崙戰爭的局勢。在此之前拿破崙勢如破竹,好像是打不敗一樣,英國聯合這麼多國家,出錢出力都不能打敗法國,而這次俄國可以說憑藉一己之力就消滅了拿破崙的主要力量,法軍損失了63萬餘人,可以說元氣大傷。

而對於俄國來說,這是它自擴張以來第一次打敗歐洲大陸最強大的霸權國,對其在歐洲的影響力來說怎麼說都是合適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場戰爭就是俄國取代法國歐洲大陸霸主的較量。為戰後俄國霸權打通了道路,俄國順理成章的走向歐洲政治舞臺的中心。

三、拿破崙戰爭後,俄帝國成為歐洲大陸秩序的主導者——歐陸王者

1814年9月,在把拿破崙趕下臺後,歐洲各主要國家齊聚維也納安排歐洲國際秩序。這次大會的主導有四大國,即英、俄、普、奧,實際上起核心力量的就是英俄這兩個歐洲大陸側翼的強國。通過這場戰爭,這兩個國家都成為了一等一的強國。英國在海上和海外成為霸主,俄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了“從來沒有過的地位”。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維也納會議

這次大會的核心不在於懲處法國,而在於確立新的和平歐洲秩序。這種新秩序主要是確立了兩個重要原則。一個是“均勢原則”。這是英國參與維也納會議的核心目標。它要重建一個有利於維持自己海外霸權的歐洲大陸均勢體系,避免再出現像拿破崙帝國這般威脅了。因此在最後的《議定書》中,它奪取了法國的大部分殖民地,並且在會議結束後組建了“四國同盟”,以“歐洲協調”模式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

二是“恢復歐洲舊秩序”。對於俄國,此時的歐洲大陸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之相比,不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影響力,俄國都是一等一的,其餘的差的太遠。因而亞歷山大一世沙皇親自出馬,他的目標是保證俄國此時獲得的優勢地位以及霸權。在俄國的主導下以及法國傑出外交家塔列朗的“正統原則”影響下,歐洲大陸普遍恢復了舊有的封建王朝。

此時的俄國已經成為維護歐洲大陸封建秩序的核心力量,在俄國的影響下整個歐洲大陸基本上又恢復到原來的秩序中了,這也是俄羅斯帝國稱霸歐洲的基石。此外為了團結一致共同維護歐洲封建秩序,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自組建了俄普奧“神聖同盟”,後來大部分歐洲封建國家加入。這樣俄國成為了歐洲大陸上的王者,最強大的“封建君主國”。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神聖同盟.

此時的德意志處於俄羅斯帝國的影響之下、歐洲大陸的封建正統秩序主要依靠俄國來維護,這一點後來的歷史充分證明了(後來的歐洲大陸上受到工業革命的影響而多次爆發革命,就是俄國為首鎮壓的)俄國因此達到了其帝國時代的權力巔峰,坐上了歐洲大陸上的“王者之位”,主宰者歐洲大陸上的“一切事務”。

維也納會議制定了歐洲戰後安排,它們很大程度上是在近百萬俄國陸軍的威影籠罩之下做出的,依據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亞歷山大一世為其頭號旗手的正統主義,而他倡導組建的神聖同盟成了20餘年里歐陸政治的首要主宰。

這句話簡明扼要的就說出了拿破崙戰爭後俄國的歐洲大陸之“王者之氣”,它清楚的說明了俄國在戰爭後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領導者。

當然,這種情況只持續了二十來年就被摧毀了。到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後,俄帝國走下坡路了。歷史又開始了新的大國崛起模式(德、美、日的崛起)。

四、概述總結

通過以上內容介紹,我們可知拿破崙戰爭在俄國崛起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此之前的俄帝國雖然在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而是的“奮鬥”下成為了不可忽視的歐洲大國,取得“驕人的成就”。但依然正在歐洲大陸側翼影響歐洲,更談不上主宰歐洲事務了。

然而,

突如其來的拿破崙戰爭給這個側翼大國帶來了新的生機。俄羅斯帝國不但沒有在於拿破崙戰爭的失敗中受損,反而藉助法俄結盟的機會擴張了大量領土,俄羅斯帝國疆域達到巔峰狀態。這種龐大的領土以及其帶來的地緣影響,奠定了戰後俄羅斯稱霸的基礎。

 拿破崙戰爭的受益者——俄羅斯帝國,戰後登上歐陸“王位”

拿破崙戰爭後俄國的歐洲邊界

在拿破崙戰爭後期又擊潰了拿破崙數十萬大軍的進攻,徹底消耗量拿破崙的元氣,使俄國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影響力極大的提高,為其戰後稱霸歐洲打通了道路。

最後在戰後俄國主導設計了維也納體系,並且成為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總代表”,俄羅斯帝國走到了其一生中最輝煌的時代,成為歐洲大陸的“王者”。

參考文獻:

《國際關係史(近代卷)》 、《現當代國際關係史》 、《大國外交(從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