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 運營 & BD 們,你們可能正在失去競爭力

O2O的風口已過,那些被時局害了的”好苗子”怎麼過的怎麼樣?他們又該如何自救?

O2O 运营 & BD 们,你们可能正在失去竞争力

作為一名互聯網職業規劃師,常常接觸到各種苦悶的童鞋。

最近發現有一撥背景相似的人遇到同類職業難題,他們曾經都是大學校園裡佼佼者、出自被資本熱捧(過)的知名公司。

但風口過後要尋求新的工作機會,卻不順利,自己原有的技能和市面上大熱的“互聯網運營”應該會的技能相差甚遠。

他們大部分來自O2O類的公司,他們可能是被時局害了的好苗子。

一、曾經校園裡的佼佼者

這幫人長什麼樣呢?

他們通常畢業三五年內,在大學時期是校園裡的佼佼者,活躍分子,參加各種市場營銷大賽,創業大賽,兼職頭頭兒,校園大使,銷售精英……

他們原本是可以衝刺我們那會兒最受歡迎的外企、諮詢公司的頂尖畢業生,但是互聯網的風颳來,他們想去互聯網公司,大部分是想做運營。

畢業時他們手上的offer不少,但是關鍵的一步,他們可能看走眼了。

在他們畢業時,恰好O2O的風颳起來,冒出好多家資本青睞的獨角獸和準獨角獸公司。他們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是不是想深耕的行業,遇到風口就鑽進去,有面子是不是。

這類公司模式很重, 除總部外,各地分公司設有BD和運營崗,地面部隊很多,有自己的人也有外包的。相對於BAT等公司好進。所以有的同學直接應聘上了運營崗,有的以BD的身份先進去再說,伺機再轉運營。

本以為在互聯網公司做運營,就是大熱的“互聯網運營”人——搭上了一艘高速發展的巨輪,未來職業之路應該是高枕無憂,身價看漲。然而只一兩年的好光景,資本的風颳過,各種併購發生,公司開始縮減,最早被邊緣化的就是分公司的運營和BD。

即便公司沒有縮減,走上了平穩發展階段,也會砍線下,提高單位人員的效能。他們傻眼了。

我這裡斗膽點名幾個,去哪兒、美團點評、各家共享單車、各家辦公室零食貨架……都出現過人員縮減,“脈脈”上有網友反映:“摩拜二三線城市端,運營大幅度裁員,績效工資卡的很低”。

市場上飄著很多主動或被動從他們家出來的BD和運營,並不十分具有競爭力。

短暫的發洩情緒後,還是得面對現實,重新尋求更好的機會。不管是被動離職還是主動離職,他們出來後再在求職市場裡一看,線上運營和線下運營要求完全不一樣,非O2O類互聯網公司要的運營技能他們大部分沒有。

大致說下兩者的差別:

  • 線下運營主要跟BD和當地商戶打交道,有同學反映比較邊緣化,工作就是做數據做週報,培訓,話語權不如BD;而線上運營主要跟用戶打交道,而且是海量的用戶,通過規則和機制來規模化管理,技能上要求活動、文案是基本的;
  • 行事方式上, 線下運營做事比較簡單粗暴,思考比較單點,通常為一個指標服務;線上運營比較迂迴地去達到目的,而且通常會權衡多個指標。
  • 另外,線下運營打交道的對象比較雜,三教九流,浸淫的環境沒有那麼好。總體來說也比較缺乏網感。當地發生的事兒挺敏感,但社交媒體上流行什麼,出了什麼熱點,有什麼好的營銷案例,關注就不多了。

二、如何選擇一個有含金量的運營崗?

如果你要做運營,選擇這類公司一開始就不是最好的選擇。原因如下:

1. 風口上的公司給不了一個運營新人穩定的紮根成長環境,而穩定在運營人初期非常重要

運營的初級階段叫運行。新人一般剛開始一年都是在做運行的事兒,偏執行,保證事情不出錯的進行下去。還沒有到去想為什麼,怎麼提高效率,怎麼去做創意的階段。

一個新手運營最好在初期能保證2-3年的穩定期,完整地經歷一個產品的從0到1,或1到100的階段,才會有經驗積累,能為下家公司所看重,才不會有遺憾。否則換一個工作,你可能又要重複大量的“運行”的工作。

2. O2O類公司裡的運營並不是公司的王牌崗位,運營與運營之間是存在鄙視鏈的

每家公司有自己的王牌崗位,是這家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你最好是去這家公司的王牌崗位。

  • 比如你說你美團出來的,用人方天然會覺得美團厲害的是地推團隊,我招一個美團的運營比較雞肋,我可能需要一個阿里背景的運營;
  • 比如說騰訊的產品經理更大概率上就比阿里的產品經理有市場;
  • 比如說招商銀行的客服就是有比較優勢,支付寶就很歡迎招商銀行的客服;
  • 再比如說小紅書靠內容和社區起家,她家的內容運營和社區運營閒魚就很喜歡,在行業裡有競爭力。

用人單位是會去貼標籤的,不要去這家公司不重要、沒有經驗積累、不核心的崗位。

即使叫同樣的title,來自A、B、C公司的運營是存在鄙視鏈的,身價也是有區別的。

3. 能不去分公司就不去分公司,能不去線下就不要去線下

分公司的運營,特別是給線下BD或銷售搭檔的運營,你會發現和線上的總部的運營思維差很多。

因為他們日常都在關注線下,網感並不是很好;又因為他們一直都在總部的指令下做事,一直都處於執行,甚至是疲於執行、忙於應對的狀態,主觀能動性、創意可發揮的少。

而且在地面部隊很重的公司,運營是比較邊緣化的,地位可能沒有銷售部高,屬於支持部門。

我離職後參加過阿里西南地區的校友聚會,不得不說,同樣是阿里人,和總部差距挺大的。

4. 運營的用戶量不是一個等量級

O2O公司的運營,特別是分公司,主要是運營當地的銷售團隊,幫他們做數據分析,提高業績,或者是運營當地的商戶,一個個拜訪一個個維繫,非常人肉的活兒,所面對的不過幾十、幾百的用戶量級。

而換一家公司線上的運營面對的用戶量級可能是十萬百萬的,不是一個等量級,所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以前能人肉做的事,在新的公司必須靠規則、靠工具、靠產品。

我建議畢業生如果想走運營這條路,又有選擇權的情況下, 去那些有先進的數據、技術、產品的公司。

因為沒有這些,運營就是人肉密集型的崗位。你做了三五年後會膩的,會找不到成就感的。

不要怕被AI替代,能跟AI搭檔的運營是能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化的。

三、已經走偏的線下運營怎麼自救?

其實會有點棘手。其實我老公就是我說的這類人,他都快十年了,他也沒有更好的建議,現在主動提前離開大公司怕四十歲還要跟身強力壯的小盆友搶飯碗。現在苦逼創業(做生意)中。

我初步的建議是這樣的,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留言:

1. 如果你還在O2O公司做運營,把線下活動運營和數據化運營打造成自己的優勢

比如說在摩拜做區域的運營,本來你主要是跟當地政府、公共單位、外包團隊、車輛打交道,儘量能增加跟用戶打交道的機會。比如和市場部一起策劃活動,甚至運營主導來做活動。

做的每件事情都要有數據結果,很多人的簡歷就是羅列做的事,一個個散點,從行文上就暴露了自己還處於“運行”的level。

2. 投身垂直的、且比較重需要深耕的行業

如果你已經離職在看新的機會了,不要想著再去追下一個風口,又會是炮灰的。

去發掘自己真的願意投身進入長期做的垂直行業,並且這個行業恰好是比較重的,需要深耕的,不太容易被線上完全撼動的,比如教育、比如旅行、比如農業。

在這些創業公司,你原先的從草莽之間打拼出來的線下經歷是有加分的。

3. 如果你身上還是有濃濃的BD味,那就從BD切入也無妨

但現在BD這個詞用得比較濫了。在阿里我一直覺得這是特別高端的崗位,因為只有KA商家,那些一線品牌我們才會有BD去跟他們定向邀約入駐,出入的都是大場合。普通的小品牌可以通過運營搭建的常規渠道申請入駐。

所以,如果你是BD崗,請做一個真正膩害的BD,最好是能服務大商家,大的合作伙伴,能談一些大型活動case,聯合營銷case。而不是地推團隊,一個個飯館、酒店去簽約、去放物料。這個,真的不是很有競爭力,以後都會被外包的。

4. 找出你身上獨有的、差異化的軟能力或興趣特長

O2O公司招人時很猛裁人時也很猛,所以市場上會流竄著很多和你一樣背景的人——你們幾乎做著差不多的工作,簡歷一眼看過去,毫無差異。怎麼能脫穎而出呢?——挖掘你的興趣特長。

比如我遇到一個美團出來的BD轉運營的人同學就有演講、宣講、培訓方面的特長,可以想見他應該氣場比較強大,鎮得住場,這在很多公司的商家運營這一崗位上是加分項,是有應用場景的。

又比如說有的同學攝影膩害,或者玩抖音玩得特別好,或者寫文章寫得好,都是加分項。

總之,永遠關注自己能力的提升,而不是公司帶給你的光環。

很多東西是PR造出來的,是曇花一現的。我們看到最近新零售很火,我覺得這也是概念大過於實質,對於阿里來說、馬雲來說,需要這麼一個新的概念,而你自己不要太迷信了。

假如你是一個生鮮理貨員,以前在永輝超市,根本不可能和阿里巴巴有啥關係的,突然你能跳槽到盒馬鮮生去了,你就覺得自己特別膩害了嗎?

其實你做的事是一樣的啊,你的能力本質上是沒有提升的啊,如果新零售和O2O一樣破了,你依然原地踏步。

同理,在淘寶城當清潔工和在大馬路上當清潔工其實技能是一樣的,難道前者叫互聯網清潔工,能力就提高了嗎?

自己心裡要清楚,要經常在日常瑣事之外抬頭看看別人都在幹嘛,看到差距。當前工作上補不起來就在工作之餘多換換腦子,參加些社群,和更優秀的人交朋友。不要自欺欺人自我感覺良好地一天天過。

有一天,失去保護傘時,猝不及防,打回原形。

作者:小馬魚,前阿里運營,《我在阿里做運營》作者,微信號:xiaomayu2018。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