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門O2O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上門O2O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前一陣子關於O2O企業死亡名單大把大把地輸出,看得人頭皮發麻,簡直鮮血淋漓,慘不忍睹。所涉行業,五花八門,生鮮、外賣、美容、美甲、廚師、洗車、保潔、洗衣、便利零售,等等,囊括了幾乎所有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當O2O死亡浪潮襲來的時候,人們不禁要問:上門O2O到底是不是偽命題?

上門O2O從萬箭齊發到滿目瘡痍,這當中資本和媒體需要承擔相當大的責任。資本對所謂熱點和風口的追逐,使得大量熱錢湧入,媒體連篇累牘地報道融資快訊,使得創業者對創業成功的困難降低警惕,同時也更加促使資本對形勢的誤判,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但就此還不能完全界定上門O2O就一定是偽命題。

當下,本地上門服務的企業依然還有很多活得不錯,例如家政、外賣、保潔、洗衣、維修等,這些剛性需求,依然有賴上門服務商提供便捷的服務。除去保潔和洗衣原本歸屬家政大範疇的業務外,其他幾類服務在早先互聯網還沒有普及時就已經存在,只是那時採取電話預約上門,現在改成了APP預約上門,服務內容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因此,對於上門服務O2O的“偽命題”“偽風口”的爭論,需要界定幾個前提:

1、上門有沒有解決邊際成本的降低

上門O2O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互聯網規模效應”的毒害。在標準化服務及標品零售電商領域,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低。比如KTV、電影院,這些都是標準化的設備,基本不需要什麼服務,用戶越多,邊際成本越低;再比如標準化的3C產品電商,用戶越多,生產成本越低(科技進步帶來批量集中生產成為現實),在沒有店面人力、庫存和房租多重壓力下,控制好單位面積訂單密度,就可以實現邊際成本大幅降低;而互聯網虛擬產品的銷售就更明顯了,零庫存,零損耗,都是一堆代碼,可以無限複製,頂多給技術多增加幾個人手或多加幾個班。

但對於傳統手工服務的坐商而言,O2O的到來,把原本到店服務改成上門服務。“互聯網規模效應”對於非標類的手工服務則完全行不通。在標準化電商領域,規模與邊際成本呈現反比例關係,但在非標服務,規模與邊際成本是呈正比例關係,即規模越大,邊際成本越高。非標服務的生產對象是人,庫存就是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服務的用戶規模也必定有限。

比如一個推拿按摩的技師,每一次服務是2個小時,在門店訂單飽和情況下,一天工作時間10個小時可以接待5位顧客。改成上門服務,如果平均去一個用戶家中路上來回消耗的時間是1.5小時,再加上服務2小時,一個客戶就要佔用3.5個小時,一天下來只能服務2個客戶。但實際上路上的時間是最不容易確定的,因此一天服務2個客戶甚至還要搭上額外的時間。來回勞頓辛苦再加上消耗的時間,這種成本無論如何是要比到店服務要高得多的。

2、上門到底便捷了誰

服務類O2O平臺對接的是供需兩端,即服務好需求端的同時也要滿足供應端的要求。而當下多數O2O平臺則是挾用戶流量擠壓商戶上門成本,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啟動補貼,推動商戶上門服務,一旦補貼停止,商戶上門成本立現。為了維持原有的利潤,就必須要提升單價,最終導致用戶難以買單,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商戶和用戶都沒法得到實惠

就便捷層面而言,上門服務是便捷了用戶但沒有便捷商戶。如洗車,服務一個用戶,需要1-2個人力外加一輛洗車設備,再消耗來回時間,實際上就商戶而言是根本不便捷的;再比如上門按摩,服務一個用戶,技師需要攜帶按摩床及其他工具,勞頓辛苦不算,還要耗費體力,已經不是靠技術吃飯,還要靠體力吃飯。因此從便捷層面看,

這不是提高了社會效率,反而是降低了社會效率,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

3、上門的服務品質有沒有得到提升

按照O2O平臺的邏輯:通過線上獲客導入訂單,從而增加線下商戶的收益。反觀一些線下實體門店經營狀況良好的服務商,他們有好的技師,有好的設備,用戶天天排隊,根本不需要平臺導流。真正願意導流的正是名聲不響,地理位置不佳,用戶反饋平平的商戶。即便如此,如果平臺不予補貼激勵,商戶也難有上門的動力。

綜上所述,絕大部分非標服務上門O2O是在服務品質受限條件下做的高成本低迴報的事,在商業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因此,上門O2O當中個別領域,如家政、維修、外賣這些原本在非互聯網時代就存在並得到驗證的商業行為,並不是O2O促使他們發展,而是它們順應了互聯網發展的要求。相比之外的其他新興的上門服務,在電話呼叫時代都沒有成立的商業模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不可能成立,這是非標服務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本文首發《商界評論》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