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的豪放有什么异同?

etleon


李白和苏轼都是深受大家喜爱的诗人,他们又分别代表了唐诗和宋词的最高水平。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从他们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们豪放的一面。王国维《人间词话》喜欢用诗人的诗来评价他的作品,如“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我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李、苏的豪放的异同。

首先看看相同点:

(1)文化自信。李、苏之所以狂,之所以豪放,那是有底气的,这种底气来自于他们的文化自信。他们都从小就博览群书,用李白的话就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弟兄们啊,孔子他都不放在眼里。苏轼呢,他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都是自信爆表。

(2)积极的出世思想。古代读书人都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都数读书人一生的追求。李白和苏轼也不例外,他们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所以李白发出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苏轼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其次看看不同点:

(1)李白是浪漫式的豪放,苏轼是现实式的豪放。浪漫式往往带有臆想、虚无缥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有时,什么时候?不知道;现实式有权变、脚踏实地之感,“竹杖笀鞋轻胜马,谁怕?一簑风雨任平生。”

(2)李白的豪放是任性的,是侠客式,是仙人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苏轼的豪放是通达的,是世间的行人,是哲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总之,李白和苏轼都是文学史上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诗人的,他们的伟大人格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可道尽的,这里权当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们继续讨论。






骑马的牧羊人


太白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

东坡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

太白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不羁于物,

东坡是相随到处绿蓑衣的不萦于心。

太白的豪放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口不对心。

东坡的豪放是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心不对笔。

李白的豪放是安能摧眉折腰事的愤怒,怎么就不让我当官?

东坡的豪放是纵使相逢应不识的避世,怎么就不让我回家?

太白的豪放是对权贵过于嘲讽于是屈原终投湘水滨的骂东骂西。

东坡的豪放是对朝庭过于失望于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说三道四。

太白的豪放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相当了不起,我很牛逼!

东坡的豪放是无灾无难到公卿,我没啥了不起,我想平凡!

太白的豪放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凑乱的长歌当哭,

东坡的豪放是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的远望当归。

太白的豪放是直挂云帆济沧海,谁他娘的都不能管我,不论是老婆还是皇上。

东坡的豪放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谁他哥的都不要想我,不论是皇上还是权臣。

太白的豪放是我今停杯一问之,我在这里!

东坡的豪放是长恨此身非我有,我在哪里?

太白的豪放是对影成三人的孤独,

东坡的豪放是缥缈孤鸿影的寂寥。

太白的豪放是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的求而不得,

东坡的豪放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心灰意冷。

太白的豪放是十步杀一人,是拿家伙,砍他!

东坡的豪放是明月几时有,是放下刀,喝酒!

太白的豪放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

东坡的豪放是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徜徉。


亦有所思


李白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都是诗文才气方面都是当时顶级人才。

李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乐天派,永远有无限的自信,对未来充满乐观。

李白:来!来!来!兄弟们嗨起来!吟诗作对搞起!把酒倒满!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尊空对月!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苏轼是一种超脱的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苏轼:贬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我只关心我的粮食和蔬菜。又贬,再贬,爱贬到哪去就贬到哪去。咱就当带薪旅游了,何乐不为?

苏轼随遇而安,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他是看穿生活的真相,还依然热爱生活的人,善于从平淡日子里寻找乐趣,而且他确实做到了,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能吟诗作对,也能下地干活,他的形象可能就是邻居家的大叔,跟群众打成一片。他的豪放是接地气。

李白张口就是半个盛唐,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最强盛的时候,他的诗最能代表大唐的天朝气象,浑身充满仙气,感觉他都不用吃饭的,有酒就行,人间烟火似乎与他无关,他的社交圈子也大都是当时的顶级IP,贵妃磨墨,力士脱靴,这在文人世界,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操作。他的豪放是高大上。

简单概括,他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李白有苍穹鸟瞰的胸怀,苏轼有大地雄浑的厚重。都是极为豪放的人





闲画晓说


李白、苏轼作为唐、宋时代的文坛巨匠,在唐诗和宋词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二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文学作品都有共同的风格---豪放。

李白、苏轼同出自蜀地,自古巴蜀之地地势险要,文化风俗相对独立。逐渐形成儒道并存,道教为主的独特环境。这就促使李白、苏轼形成了豪放、率真的性情。但是二人毕竟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豪放也有不同的地方。

李白的豪放是感性的,浪漫主义色彩浓重,狂妄的。而苏轼的豪放是理性的,不张扬的,现实的。这可能与他们幼年时的家庭教育分不开。苏轼出生在眉山的诗书之家。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也出自书香门第。在这样的家庭中,苏轼从小耳濡目染自然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接受的儒家思想也就重一些。

而李白五岁才随家迁移四川彰明县青莲乡,所以后来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没有苏轼那样的父母,没有那样的家庭教育,其实也不见得是坏事,反倒让李白博学杂收,不只专注于传统教育里为主的儒学。

豪放的不同之处从他们的诗词中就能明显看出来。 李白被贬后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苏轼则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李白的是洒脱,苏轼却恋恋不舍。




七星4887


李白和苏轼是两个时代的人,二人均有豪放的性格和诗风文恣,但是,析而观之,二人所谓豪放之同,仅仅是诗词文章以及处事风格的一些异曲同工之处,二人在很多方面却有极大的不同之处,试为一一道来。

首先,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不同。李白,被后世称为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成就是我国古典诗歌历史上一座只能仰视的高峰,既有“诗仙”之名也有诗人圈子的仙人之实,但在李白之千年前,已经有浪漫主义之开创者屈原的存在,所以,李白仅仅是其个人的高峰而无开宗立派成为一门之主,在这一点上看,李白是孤独高峰的寂寞仙人存在。

反观三百年后的苏轼,乃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文有“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位,诗有“苏黄”之名,词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书画有“宋四家”的“苏体”存在,可以说,苏轼是文人全才的出现,是文学史上一位扛鼎者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再者,二人文风的豪放也有差别。李白之诗也是众体兼备,尤擅七绝七古,其笔下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意境波澜壮阔,语言明净华美,自然是瑰丽多彩的恣意浪漫,这种豪放是其独一无二的诗风浪漫。

苏轼诗文的豪放主要体现在词的创作上,苏轼词的创作致力于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力,从而一扫他之前词创作的绮丽香泽词风,成为豪放派词作的开创者,这种豪放词风是有参照的对比而言。

还有,二人都豪放还体现在处事与人生态度的同与不同。

李白,一生只有奉诏翰林的一两年无与伦比的风光无限好,但是,却因为他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性格,他最终被赐金放还而浪迹天涯,期间还因不识时务误入永王幕僚而获罪,乃是仕途路上无吏治的不适合从吏,实乃无拘无束的狂放诗人。

他的人生态度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毫无约束,看不惯就写诗骂人还要自比凤雏鼻孔朝天傲视群雄,你与我不和咱就抬屁股走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一壶酒下去又是千万言,所以,李白的人生是不受约束的自由散漫。

苏轼则不同,正规的进士及第宦海沉浮,既能上书皇帝为国家大计据理力争,也能够在吏任上亲民施政,一生既有吏治更有政绩,虽然被朝中两派势力轮番攻击而屡屡遭贬,但人生态度是达观豁达,是属于看得开想得通的心胸开阔,绝非恣意妄为的自我陶醉。

综上而言,李白的文人江湖地位是豪放的仙外有声存在,我就是我自由自在非管他人高低,他的豪放,既是诗的浪漫高峰又是做人的无拘无束;苏轼的文人江湖乃是显赫的门庭存在,是一领群峰的江湖领袖,几乎是一言九鼎历史一堂,苏轼的豪放是现实的更是入世的达观和笑看风云的豁达。

一人之见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祈祷]











小刺猬的吉他声


李白、苏轼:你我皆豪放,内在实不同

李白、苏轼,分别是唐宋两朝文学顶峰上的人物,他们都有着足以傲视时代的文学成就,不仅如此,两人的作品还都具备豪放的特点。李白的诗风就是豪放飘逸,而苏轼更是开拓了宋词的书写空间,经过他和辛弃疾等人的努力,豪放派终于被大众认可,成为有宋一代词坛上能够和婉约派并驾齐驱的艺术流派。

由此看来,豪放,是两人的共性标签,只不过,两人的豪放中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李白的豪放中多狂放、昂扬之气。

李白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富商家庭,衣食富足的生活,让他的性格中少了些拘谨,多了些自信昂扬。再加上他好游侠之术,他的性格受此影响,显得狂放不羁。

富裕的生活,给李白一生打下了自信的底子。他喜欢干啥,只要花钱能够办到的,家里都能满足他。读书、学习剑术,拜师学艺,他样样不拉。

等他在无忧无虑中长大后,他就开始了一生中的漫游时期。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还曾一年散尽三十万金,只因为高兴,只因要济危扶困。

游览名山大川他很率性,科举,他也很任性。那个千万士子拼尽全力都想踏上的科举之途,他并没有那么在意,因为他对自己太自信了。在他的眼里,李白这么一个有才华的人,怎么可以跟别人走一样的路?

于是,有人向皇帝推荐了这个被大名鼎鼎的贺知章誉为“谪仙人”的李白。当然,玄宗皇帝对李白大名也早有耳闻,索性,就召他进宫吧。于是,李白成了翰林待招。他朝皇宫进发时那句著名的歌唱此时犹在耳边响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果然,诗仙李白可以不走寻常路。而他在宫里,依然率性而为,因此,那些“力士脱靴”之类的高级传说,放在李白身上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李白是够狂了,连一众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在等级甚严的朝廷怕是呆够了。

玄宗皇帝真把他“赐金放还”了。本是要你来点缀歌舞升平的日子的,你还这么狂傲,回到山水中磨炼性情去吧!人家李白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铮铮傲骨,可见一斑。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的狂是生长在骨子里的,这种狂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有了独特的李白风格。他的政治理想是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做不了君王,当个宰相还是可以的,“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仕途不顺,命运蹭蹬时,依然高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痛苦袭来时,他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说到底,他要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自由和任性。

李白生逢盛唐国力鼎盛之时,盛唐的开放、包容、大度遇到了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李白自然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轼的豪放中多旷达、感悟之思。

作为开启了一派文风的大家,苏轼以其作品传递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感感染了读者。在那个婉约为正宗的时代,苏轼不仅用自己的作品扩大了词的境界,还让词走出了儿女情长的小情调,使它具有了大情怀。

苏轼的家虽然比不上李白家那么富裕,但是,至少是一个小康之家了,这样的家境保证苏轼兄弟俩读书是没啥问题的,更何况,苏轼有一个知书的父亲,这样的父亲对苏轼的正向引导可想而知。而苏轼的母亲,也是一个明事理的女子。有一次,苏轼读《范滂传》很受感动,就说自己长大了要做像范滂一样的人,苏轼母亲则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就不能做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呢?由此可知,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是从小扎根在苏轼心里的。

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苏轼一路顺风顺水,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且因文章写得不同凡响惊动了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由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苏轼所处的宋朝,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轮番辅政,而正直的苏轼,在新党执政时,嫌人家变法力度太大,不适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到旧党当朝时,又说旧党太守旧,不知变通。这样,苏轼就把新旧两党都得罪了。再加上他声名太大,文名太高,历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苏轼也没能逃脱这样的魔咒。

一桩“乌台诗案”让他一下子从当时的都城汴京被贬到了黄州。在黄州,苏轼没有因仕途的穷困而抱怨,更没有因衣食起居的无着落而颓废,他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过去。这时的苏轼不仅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架,躬耕垄亩,还在心里接纳了自己。此时的他不仅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荡气回肠的豪迈诗篇,更道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苏轼在这里写出了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这正好应了古人的那句话:诗穷而后工。

真正从精神上突出重围的苏轼,再没有什么能打垮他。之后,他又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在那里,他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告诉那些朝中大臣,你们眼中的蛮荒之地,到我这里,就有了灵气,有了感情。

甚而至于,六十多岁时,他还被贬到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岛。这个别人眼里活不下去的地方,被苏轼当作故乡一样热爱。他用自己所学,教化当地百姓,让这里终于走出了第一个进士。

回顾自己的一生,苏轼曾有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个志得意满的人,忽然从高处跌落,其失意可想而知,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当他悟透了人生的真谛,当他喜欢的儒释道三家思想反过来滋养他时,他就收获了丰富的人生。

儒家的积极进取,让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心系苍生;道家的清静无为,让他在扰攘喧嚣的尘世间,变得通达乐观;释家的出世精神,让他以人世之身践行之。是儒释道丰富的思想内涵救了他,同时也成全了他。所以,无论他行走过哪些地方,他的诗文,他的为人,他的为政,都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他的豪放也因此更多了一份悟透人生之后的旷达和乐观。

李白、苏轼,都以其文其人而为后人所景仰,他们大气豪迈的诗文,如冬日的阳光,不仅照耀着世界,更温暖了无数后人。


鱼悦龙门


你好,我是眉画张敞。对于这个问题我来谈谈我的见解。

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豪迈奔放,飘逸如仙;而苏轼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豪放词豪放洒脱,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

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名人的作品都具有豪放的特点,都能表现诗人丰富的想像力和博大的胸襟,对后世诗词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二者的豪放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洒脱。

李白的豪放飘逸,苏轼的豪放洒脱,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

同样是写月亮,李白直接“欲上青天揽明月”,而苏轼却是踌躇再三,最后说算了吧,“高处不胜寒”;

李白一高兴,“举头望明月”,“举杯邀明月”,而苏轼最多“一樽还酹江月”,然后就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他心目中,月亮是高高在上的,他不敢跟月亮过分亲昵,在气势上比李白明显低了一筹。

但是苏轼却比李白洒脱。李白失意时,“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大有一种飘然而去,隐逸江湖的意思;

但苏轼不如意时却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说“只要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即使离得远,能年年同赏一轮明月我也就满足了。”十分洒脱地看开了一切,知足常乐。

二、李白的豪放是出世的,苏轼的豪放是入世的。

李白就是一个是豪放的谪仙,“青天揽明月”,“乘舟梦日边”,似乎从来不属于人间。他的豪迈中充满着绮丽的想象,像一个仙人遨游苍穹。

而苏轼似乎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凡人,他的豪放中透着随遇而安:要贬官了吗?没事,当地有什么好吃的?我得发明一个新菜。

他跟当地百姓喝酒、做菜、出游。他在《西江月· 顷在黄州》中写道”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他醉了想的是在草地上睡上一觉,而李白醉了是要“邀月共饮”的。

如果苏轼的豪放是乘着一只小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么李白的豪放就是乘风而起,“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是谪仙人,豪放得出世;而苏轼自始至终就在人间,是世间的高人,豪放得亲民。

三、李白的豪放有点狂放,苏轼的豪放是一种旷达。

李白放荡不羁,为了喝酒,他可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你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李白觉得一醉才能解千愁,所以他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对于金钱,他认为钱算什么啊,花光了还会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其三》)

而苏轼的豪放是一种旷达的胸襟,凡事何必那么在意和计较呢?“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人生失意,他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最多不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他看透了世事无常,知道人世坎坷,所以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轼朴素、低调得有几分低到尘埃里的味道,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的,他有的只是一种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四、李白的豪放充满自信,有豪侠气,苏轼的豪放是随遇而安,有佛道味。

李白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

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正因为自信,所以诗篇也充满豪气,如他的《侠客行》中就写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充满了快意恩仇的豪侠气概。;

而苏轼喜欢佛家和道家的学说,也结交了像佛印这样精通佛理的朋友,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很想得开,有一种顺其自然,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佛理在里面。

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态表露无遗。

五、李白表现豪放多用夸张手法,而苏轼表现豪放却多用情境的描写。

李白作品中的夸张比比皆是,营造了一种瑰丽的、令人惊叹的豪放景象。

如《夜宿山寺》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如《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而苏轼的豪放是通过给我们描摹一幅幅宏大、壮观、充满豪情的场景来实现的。

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出猎场景;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来灭。“就描绘了周公瑾指挥若定、挥斥方遒的场景。

另外,他们的豪放还有一点不同,就是李白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豪放气息,而苏轼的豪放词尚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格。

苏轼词作有三百四十多首,真正能称得上豪放词的不过几首而已,所以豪放并不是苏轼词的基本特色。


总之,我认为李白的豪放是飘逸的、出世的、狂放的、充满自信、有豪侠气的豪放,主要通过夸张和想像来实现;而苏轼的豪放则是洒脱的、入世的、旷达的、随遇而安的、有佛道味的豪放,主要通过场景描写来实现。

这是我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希望能让您满意。


眉画张敞


李白和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两位名家,分别代表了我国唐宋文学发展的最高峰。

世人评价他们一个是豪放洒脱,一个是潇洒飘逸。然而,苏轼和李白终究是不一样的。“我就是我,人间不一样的烟火。”

如果更形象的说明他们的不一样,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李白:“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你们都是大煞笔,你们都不理解我,我是神仙,不要拦我,我要月亮我要月亮。”

苏轼:“行吧行吧行吧,你们爱说说吧,啊!什么?又要贬官?成吧!这儿有好吃的!我要发明新菜去了!”

他们也有可能是这样的画风:

苏轼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李白说:“去你的小破船,咱们可以飞,哈哈哈。”

一个是仙,一个充满烟火气。

两人都是豪放的,但苏轼的豪放却有别于李白。

李白是豪放中洒脱奔放,而苏轼的豪放中则带有沉稳,比较的内敛,好像茶的淡雅和清高,即便再浓再烈,也不会超脱其本质。

苏轼晚年远贬岭海,支撑他的生活勇气并不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恰恰相反,他对官场是非之争极为厌倦,对政治前程已经完全绝望。此时的他远离政治纷争自由自在,不计得失精神松弛。心境宁静淡泊,使他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能体会到生活的满足,生命的美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人都喜欢酒。

李白喜欢饮酒,喜欢在酣畅中寻找自我,他强烈的个性就宛若酒般的刚烈,喜怒爱憎极其鲜明而外露。酒同时也赋予了李白色彩缤纷、瑰丽多姿态的生活态度和超越现实的气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超凡脱俗。

苏轼也是喝酒的,只是他的酒来得更理性。喝完之后还不忘来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想上天却上不了天,只能在幻想着自己是神仙的凡人;苏轼是身在仙中不知仙,在哪里都能活得快乐如人间神仙!

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从始至终都在人间。

苏轼本身就是高官,只是由于派系斗争没有施展抱负。如果苏轼真给了实权,估计能有所作为,李白就不一定了。狂士李白,心气太高。

所以李白离开了长安并不带留恋,并且若他重功名富贵,就不会在长安时便日日借酒消愁,疏解壮志难酬的苦闷,也不会离开后便再投身山水,重新隐居。对他而言,入世为实现政治抱负,不让我实现,那我就接着游山玩水,豪放人间。

李白:仙子是喝酒饮霜露的,不食人间烟火。

苏东坡:这个好吃嘿嘿嘿,那个也好吃嘿嘿嘿,天下最好吃的就是我做的菜嘿嘿嘿。

一个出世,一个入世,但都是神一样的存在。

李白眼中的雪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苏轼的眼里雪似故人人似雪,虽可爱,有人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诗词句句放达自适,丝毫不减贬官的影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性格决定命运,苏轼和李白他们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都说文人相轻,如果他们二人聊天,又会是怎样的呢?

李白:喝两杯?

苏轼:不!

李白:为啥?

苏轼:你酒风不好!

李白:哪有?

苏轼: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握草!

苏轼:你让老高给你脱鞋,给人家难堪!

李白:两个握草!

苏轼:你调戏别人老婆,让你抹黑!

李白:三个握草!

苏轼:你羞辱顶头上司,目无领导,让人调羹!

李白:一堆握草。

末了,李白拔出剑来,斜楞了一眼苏轼。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姓与名

世人欣赏李白,是羡慕神仙;世人爱苏轼,是仿佛回到自己。

感觉就像是古龙和金庸。

古龙:我想写啥就写啥。

金庸:我再改改。

苏轼是全能王,李白只是个偏科生。

如果李清照来一句:凄凄惨惨戚戚……

那么苏轼也许会劝她一句:吃块东坡肉……

而李白会说:与尔同消万古愁!

苏轼从未年轻,李白从未老去。

喜欢李白,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也爱苏轼的人间烟火,生在人间,也爱着人间。





铭辰殿下


前言

李白和杜甫,作为两个时代的巅峰人物,分别代表了诗和词的最高水平。他们二人的作品,可谓包罗万象、情感丰富。

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那么“豪放”,是非常准确的。豪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气魄宏大,二是指不受约束。

理解了什么是豪放,我们就会明白:李白和苏轼,绝不受限于单一的风格、单一的形式,而是无拘无束、随性自然的。既可以刚强似铁,又能够柔情似水;既可以金戈铁马,又能够风花雪月;既可以流于世俗,又能够超然物外。所谓豪放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万物皆是我的风格。

我想,这就是李白和苏轼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眼界开阔、自由无拘的人。然而,一旦仔细比较就会发现,李白和苏轼的“豪放”,又是完全不同的。

李白的豪放,是盛唐气象下的产物,是极致的个人表达、极致的洒脱和浪漫;苏轼的豪放,是宋代理性思维的产物,饱含对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

具体表现在李、苏二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上。

感性的豪放与理性的豪放

笼统地来说,对待人生的态度,有入世和出世、感性和理性的区别。李白是“出世”和“感性”的,苏轼则偏向“入世”和“理性”。

事实上在人生的早期,他们都是积极入世、渴望建立功名的。所不同的是,李白并不具备相应的政治才能,也非常不喜欢拘束的生活方式;而苏轼,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他能够适应也并不反感官场生活。

换句话说,李白骨子里狂野,苏轼骨子里沉静。因此,同样面对不得志的人生境遇,李白和苏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 李白:及时行乐

这种享乐主义,首先是时代的产物。盛唐之下,歌舞升平,并没有太多的内忧外患。文人们不需要忧国忧民,只想追求名利,活得更有意义。

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诉求。

李白同样如此,他一开始是一个功利主义者,而在人生失意后,这种功利主义便转化为对快乐的追求既然活不出理想的生活,那索性就活得快乐、尽情享受。

从他的诗歌中,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态度。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如: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代表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心理:社会并不需要他们,才华也无处施展,那便快活地度过一生吧。敢爱敢恨、随心所欲,李白做到了极致,因此成为了同时代人的偶像。


  • 苏轼:平静从容

苏轼从不憎恶官场,相反,他一直渴望能够建功立业。他是文人,但他首先是个士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宋代士大夫共同的特点。

他一点都不洒脱,也无法摆脱现实。官场失意后,他同样多愁善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些句子,就是苏轼性格的真实写照。

同李白一样,苏轼也常常感叹人生易老。可他表达的情感,更多的是壮志未酬的无奈,而非及时行乐的洒脱。

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郎的意气风华和自己的“早生华发”,将这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最终,苏轼也在失意中走了出来,完成了蜕变——顺其自然、不卑不亢。其实,这也是宋代文人普遍的一种心态。

在苏轼之前,就有范仲淹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的千古名句。这种生活态度,是宋人奉行的人生准则。

苏轼也有《前赤壁赋》和《定风波》这样的代表作,对这种人生态度做了阐释。

如: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必强求。人生在世,顺其自然就好。

结语

我们不妨把李白比作“仙”,把苏轼比作“佛”。仙和佛都参透了人生的真谛,但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

其实,苏轼和唐朝的另一位大诗人——诗佛王维,又何尝不是一类人呢?苏轼本人也多次表达过对王维的欣赏,可见,他们二人才是真正的隔代知音。

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任何人都难以超脱于他所处的时代。李白和苏轼的不同,也是唐和宋的不同。唐的奔放、宋的沉郁,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大文豪。

李、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代表了时代的思潮,写出了千万人的心声。倘若李白生在宋代、苏轼生在唐代,想必他们的影响力和地位都会大打折扣。


造作的楚狂人


二人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但是他们的豪放却大相径庭。

李白的豪放是仗剑天涯,快意恩仇那种豪放。他不会拍权贵马屁,也不会压抑自己。委屈的时候,他就借酒消愁,而且呼朋唤友,载歌载舞。

他的诗歌天真烂漫,超尘脱俗。诗歌里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是贬谪人间的仙人,有自己挥洒不尽的才华,也有自己挥霍不尽的浪漫。

苏轼的豪放是挥毫泼墨,激扬文字那种豪放。他理想远大,心系苍生,带着白首忘记的文人风骨。

遇到不同的政见,他会据理力争。他的豪放接着地方,带着人间烟火。但是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他都能完成自我升华和自我解脱的脱变。

换句话说,李白是仙中的人,苏轼则是人中的仙。

一点拙见,贻笑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