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感 “不想工作”之一、二、三、四。

偶感 “不想工作”之一、二、三、四。


偶感 “不想工作”之一、二、三、四。


(一)


前天和一位好友Z先生聊天,他說:現在的日子,真是生不如死啊...... !


乍一聽他講這麼嚴重的話,還是頭一次。驚愕之餘,以為他和愛人吵架了,或是因為最近南粵大地天乾物燥,惹得這位仁兄一時不知所云?鄙人於是一頓窮追,架不住細問的他最後表示,竟然是自己不想上班了。

Z先生今年三十三歲,當前就職於某科技類大公司,每天朝九晚五,加班無數,平素端坐在一個格子間內,天天和一通冷冰冰的儀器與模具打交道,經常是不停地給別人回答問題,又不停地重複操作機械動作。

Z先生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項目任務,之前還有點績效獎金,但這兩年隨行就市,薪資改革後獎金大大縮水,只能說聊勝於無吧;每個月底的績效考核堪比“鬼門關”,如果排名靠後或被同事投訴過,還要倒扣工資,嚴重的還要被撤崗。

“現在坐著幹活也不輕鬆啊......",Z先生抱怨,他一天到晚被各種各樣的大事小事綁架著幾乎“腳不著地”,好不容易撐到下班,又要開始一天的清算和開會,寫總結、列計劃、彙報進度......幾年下來,工作的壓力讓他不堪重負。

我安慰他,你且知足吧,大公司工作多好,大把人望眼欲穿,想去還沒門,“你知道每年有多少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嗎?...... ”

Z先生不以為然,“那是他們不想工作,說不定人家想創業呢。”

我反問,“難道創業就那麼好?就一定能舒服又掙錢?”

Z先生一撇嘴,“總比現在好吧,好歹不用受約束,現在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過生活,就是混日子......”。

後面和他的談話,越來越費勁,因為我倆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

不知從何時開始,很多人越來越不想工作了。

之前在別人眼中值得羨慕的一份工作,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中年人感到麻木、厭倦,甚至憎恨。

我的一位堂叔今年也向我說起過一件事:他們公安局的一些年輕人,好不容易考上了公務員,費心費力進了單位編制當上幹警,結果沒幹幾年就陸續辭職。

問起原因,堂叔說:“......都覺得熬人,沒意思,不掙錢,又太辛苦。”

不知從何時起,網上經常充斥著這樣的觀點:按部就班地打工上班者通常都是無能之輩,稍有些本事有點才能的都在創業,因為,所謂人才,哪個甘願每天朝九晚五地受人管束?

乍聽上去,在這些人看來:工作,是一件很讓人頭疼的事情,有一份工作,是平庸無能,混日子的表現。

......

曾經,我們這一代人在學校裡習得的關於“工作”、“勞動”、“事業”的概念,往往是與“勤勞”、“價值”、“人生抱負”等劃上等號,不想時過境遷,現如今,在千千萬萬中年油膩男子的抱怨聲中,竟變得如此之不屑與不堪。

當然,鄙人一路走來,對Z先生的痛點感同身受,但將一種現象僅歸究為一種抱怨未免淺薄,這其中,對“不愛工作”所隱含的原因,或許更多。


(二)


其實,關於就業,不單指上不上班,作為一種衡量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確是有著非常複雜的社會原因。

在2016年的中國人口白皮書裡,對中國失業狀況做了如下一些總結和概述:

官方統計,中國的城鎮失業率近十年穩定在4.5%左右,2016年上漲到5%。但根據第三方的統計數據,實際上中國的真實失業率是官方的三倍,保守估計15%左右。

......

2017年,全國的應屆高校畢業生有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人,而2001年,這個人數只有114萬,15年的時間增長了651萬人。

......

快速增長的高校畢業生,帶來的是對就業的巨大壓力。

企業方面,只有70%的受訪企業願意給予稅前4000元以上的薪資,並且薪資漲幅連續多年下降。

企業給到應屆畢業生的薪資增幅為8.9%,而應屆生期望薪資增幅則為13.14%。

畢業生去向方面,從2013年到2016年,找工作的比率逐漸下降,尤其是2015年甚至有了負增長,而創業、出國、考公務員這些比重在連年上升。

其中,上升速度最快的,是繼續讀研或深造。

我想起父母單位裡的一位師兄朋友,當年本科畢業後,我們都忙著找工作,可他卻選擇要繼續讀研、讀博,他戲言,一定要把 “所有能讀的都讀完,該拿的文憑都拿到......”,我問其緣由,他坦言:只是想逃避,不想面對社會壓力,反而讀書最輕鬆。

或許,這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時代發展引起的焦慮。


(三)


自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有種說法:互聯網讓我們快速地認清自己,也認清生活。

一直以來,我們所接受的學校教育便是:在學校時,要好好讀書,好好學習;當步入社會後,就是要努力工作,只有通過事業上的成功,才能讓自己獲得名利,實現人生抱負。

然而,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我們所做著的這份工作,通常沒帶來多少回饋,充其量只是沒讓自己餓死罷了......

因為你所謂的成功,在互聯網的世界裡,分分鐘就被他人“秒殺”!

現在隨便翻翻手機,便很容易被刺激到:某某80後的草根男通過新媒體年入千萬,某某90後的白富美做了CEO每月流水過億了,甚至我們畢生遙不可及的“億萬富翁”,在某些人口裡,只是個不起眼的“小目標”而已......

互聯網一天到晚地、變著法地將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和語錄四處兜售,或許是想給更多的人立榜樣,樹典型,但也一併徒增了焦慮,就像在看X片,當時很爽,事後難受。

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最初的當頭一棒後,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抱怨,一種逃避...... 和一種人過中年後的油膩,與無球所謂......


(四)


從去年起,關於對生活與工作的認知升級,便成了鄙人勞作之餘的另一必修課。

其實,對工作,只要換個角度再看,或許會頓然豁然開朗:

曾經我們多數人認為,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然現如今環顧四宇,我們應該有這樣的瞭解:所謂成功,根本就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一個概率問題。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成功,有時需要我們有一步一趨、愚公移山的精神,有時更需要我們有田忌賽馬、以逸待勞的智慧。

所以,當一個人越來越不想上班時,不要說他冒進,也別勸他知足,而是要建議他:好好思考!

不給自己設限,在原有工作之基礎上,多去嘗試與開拓,讓自己擁有多重身份,多給自己一些篤定的力量。甚至,當自己不再奢望一定要成為“成功者”之時,突然明白“我若盛開,清風自來”的意義......

什麼是希望?或許就是當你隱隱覺得它最終實現不了時,你仍願意試一試看。

最後記得,當Z先生再次說到 “每天朝九晚五工作,真是生不如死” 之時,我自輕聲應到,“明天上班,別遲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