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雨霽視角


【本人專注歷史相關問題,解答歷史疑惑,+關注瞭解更多內容】


導語:1457年,明朝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擁戴被明代宗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同時以謀逆罪誅殺在土木堡之變中立有大功的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等人,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作為兵部尚書的于謙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于謙在明軍主力盡喪,英宗被俘,也先率領的瓦剌大軍兵臨城下之時,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北京城,逼退也先,保住了大明江山。這樣一位國家功臣,民族英雄,明英宗在復辟後為什麼要誅殺他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于謙過於剛強的個性招致眾人嫉恨,最終被石亨、徐有貞等投機分子誣陷冤殺


于謙最直接的死因就是奪門之變的發起者石亨等人對他的嫉恨。于謙的個性過於剛直不阿,嫉惡如仇,這從他的詩作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詠石灰》

土木之變後,于謙負責北京的整體防務。他夜以繼日地工作, 堅持原則, 眼裡揉不進半粒沙子,屢屢彈劾貪官汙吏, 奸臣怨恨他,與他一般的幹臣也嫉妒他。在土木之變同樣立有大功的武清侯石亨就因為于謙多次彈劾他而懷恨在心, 千方百計尋機陷害於謙。


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明史》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認為朱祁鈺去世太子繼位,自己沒有絲毫利益,如果將太上皇朱祁鎮扶持復位,那就是擁立的大功,於是拉攏夥同太監曹吉祥、政客徐有貞等投機分子迎接朱祁鎮恢復了帝位。


朱祁鎮一復辟,石亨、徐有貞立即把于謙等人逮捕入獄,想盡各種辦法誣陷於謙謀逆,最後實在找不到證據了,竟以“意欲”謀逆罪, 判處於謙死刑,史稱“二字獄”。有點類似於南宋岳飛被誣陷的“莫須有”罪名。

(奪門之變)

而奪門之變的主要發起者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都與于謙有舊怨,這是他們不遺餘力必要致於謙於死地的直接原因。剛被幾人扶持上位的明英宗沒有什麼話語權也不能拂逆眾人之意,於是只能同意處死於謙。


徐珵以議南遷,為謙所斥。至是改名有貞,稍稍進用,嘗切齒謙。石亨本以失律削職,謙請宥而用之,總兵十營,畏謙不得逞,亦不樂謙。德勝之捷,亨功不加謙而得世侯,內愧,乃疏薦謙子冕。詔赴京師,辭,不允。謙言:“國家多事,臣子義不得顧私恩。且亨位大將,不聞舉一幽隱,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於公議得乎?臣于軍功,力杜僥倖,決不敢以子濫功。”亨復大恚。都督張軏以徵苗失律,為謙所劾,與內侍曹吉祥等皆素憾謙。——《明史》

(明英宗)

事實上,對於處死於謙明英宗還是頗多猶豫的,因為于謙的功勞實在太大,殺死這樣一位功臣要揹負巨大的輿論壓力。但是為了復辟之舉師出有名,同時也不忍拂逆擁立自己的眾臣之意,只能殺了于謙。


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最終於謙被冤殺,忠心耿耿的老將被殺害的噩耗一傳出,北京城中的男女老幼悲痛異常,“無不灑泣”,“行路嗟嘆, 天下冤之”。


皇權之爭的政治犧牲品


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後,為了挽救大明社稷,于謙擁立朱祁鈺為帝,並積極防衛北京城和邊防重鎮,誓與瓦剌大軍周旋到底。瓦剌首領也先曾企圖利用被俘的明英宗誘騙明將開城“迎駕”, 不戰而奪取北京。

(明英宗被放歸)

然而於謙識破了也先的陰謀, 並提出“社稷為重, 君為輕”,命令各地將領, 拒絕開門, 堅持與瓦剌軍戰鬥到底。也先無機可趁,朱祁鈺登基後,朱祁鎮也失去了價值,只能將他放歸,同時此舉也是打算擾亂明朝中樞,挑起明朝內鬥。


結果明英宗一回到北京就被朱祁鈺關了起來,一關就是八年。而且朱祁鈺對於朱祁鎮這位異母兄弟也是非常的不友好,各種打壓和迫害,朱祁鎮經受多次性命危機。這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處境加深了他對皇權的渴望,這也是石亨一旦支持他復辟,他立即就同意的根本原因。


另外,雖然土木之變後於謙在非常之時擁立朱祁鈺是無奈之舉,從政治上看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但從專制的朱明王朝的皇統來看,此舉卻是背棄了祖制。所以, 明英宗復辟,誅殺于謙,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是維護專制皇統的政治合法性。


專制皇權需要的是像岳飛那樣對君王絕對服從的愚忠,而絕不是像于謙那樣忠於社稷的孤忠大節。


個性剛直的于謙揭了明英宗心底的傷疤


明英宗征討瓦剌本來也是為了如同自己的祖先一樣建立不世功勳,然而自己志大才疏又所託非人導致喪師辱國,因此內心是愧悔難當也是非常敏感的,這從他復辟後禁止朝臣討論關於土木之變包括南宮等任何字眼就可以看得出來。

(土木之變)

而就在奪門之變的前夕,孫太后曾派太監曹吉祥徵詢于謙的意見,看看朱祁鎮是否還能復位,結果於謙說: “失國之君,得罪祖宗神靈,恐難以表率天下後世”(查繼佐《罪惟錄》)。


想想,當明英宗聽到了這樣的言語後會作何感想?于謙無疑是赤裸裸的揭開了英宗傷疤還撒了一把鹽。本來喪失辱國、愧對祖先自己就已經很愧悔了,現在底下的臣子也敢誹謗自己的過失,再加上此時的英宗已迷失在皇權缺失所帶來的恐懼之中,所以對於謙痛下殺手便成了即位之後順水推舟之事。


【歡迎點贊、留言,記得關注我】

柚子愛歷史


你要是瞭解了明英宗朱祁鎮的遭遇,就能曉得他為什麼要殺延長明朝200年國命的功臣于謙了!

明英宗朱祁鎮是一個短命的皇帝,只活了37歲,然而就在他這短暫的37年裡卻經歷了被敵人俘虜,被兄弟軟禁的遭遇!

明英宗朱祁鎮9歲登基,23歲這一年御駕親征蒙古瓦剌,但由於戰略上的失誤,他所率領的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圍困在了土木堡內,最後這50萬明軍被瓦剌軍隊消滅的消滅,俘虜的俘虜,朱祁鎮作為皇帝也成為了俘虜,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自此朱祁鎮在瓦剌人的手裡一呆就是一年,其間瓦剌人還不斷的以朱祁鎮的性命為要挾向大明索要錢財!

這樣的日子哪天是個頭,於是大明這邊決定捨棄朱祁鎮,在於謙為首的大臣擁護下,朱祁鈺登基稱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此時瓦剌人見在朱祁鎮身上撈不到好處了,於是就將他放回了大明!

朱祁鎮回到大明後處境十分尷尬,因為此時朱祁鈺才是大明皇帝,一山難容二虎,於是朱祁鎮被封為了“太上皇”,放在一邊養老了,這其實就是對他的軟禁,這個時期可以說是朱祁鎮的人生最低谷!

就這樣朱祁鎮在被軟禁7年後迎來了人生的曙光,因為明代宗朱祁鈺遭遇了喪子之痛,自己又一病不起,這時朝臣石亨,徐有貞等人想起了被軟禁的朱祁鎮,於是他們接出了朱祁鎮,又將他迎上了皇位,此時的朱祁鎮二次稱帝!

于謙有什麼功勞能延長明朝200年國命?

這還要從“土木堡之變”說起,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瓦剌軍隊乘勢打到了京城,當時大明已沒有太多的軍隊進行防守,好再有于謙率領幾千人,死守京城,並最終戰勝了瓦剌軍隊也保住了大明江山,要不是于謙當時的京城一旦被攻下,大明將徹底滅亡,哪還有後面幾代帝王的事,所以說于謙延長了明朝200年國命!

那麼,朱祁鎮再次稱帝后為何要殺于謙呢?

  • 于謙雖然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朱祁鎮來說于謙卻罪該萬死,因為于謙當年帶頭擁護朱祁鈺上位,置身在敵營的朱祁鎮於不顧,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 朝臣們也恨于謙,迎朱祁鎮上位的石亨,徐有貞等人都希望于謙死,因為于謙在朝中威信比他們高,所以他們希望于謙死來提升自己的地位,而朱祁鎮為了這些功臣也必須要殺于謙!


綜合上述,于謙雖對大明有功但他效忠的卻是朱祁鈺,所以在朱祁鎮面前于謙就必須得死!


唐古看今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23歲;奪門之變時,朱祁鎮31歲。朱祁鎮駕崩時38歲。放在現在就是一個容易犯錯誤的年輕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來他坐擁明帝國最繁華最安定的時代,但是由於聽信了身邊人的話,親自出徵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國差一點陷入了萬劫不復。

朱祁鎮一生為人寬容,身上有著明朝皇帝們難有的貴族氣質。但是也有著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軟,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後被瓦剌也先利用,當“敲門天子”;然後又被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利用。

對於于謙,朱祁鎮實際上是有評價的。

于謙實有功。于謙始終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無餘貲。——朱祁鎮

但這裡面其實體現出來一個問題,明英宗朱祁鎮的確認為于謙是個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評價于謙。

他做為一個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謙擁立景泰此舉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亂”,生靈塗炭。一個被放回來的時候,還問接自己的人為什麼不從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裡的衣服給帶來的人。他只在乎一點,那就是丟掉了皇位。他認為于謙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個奪走自己寶座的那個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過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識到皇帝這個寶座的重要。此後被放歸,又被幽禁在南宮整整7年。這使得他對景泰朱祁鈺的恨實際上是無以復加的。朱祁鎮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獨恨景泰。事實也證明如此,朱祁鎮復辟之後,很多瓦剌人最後成了從龍之臣;又開始懷念王振,並要給他修廟;唯獨對朱祁鈺上諡號曰“戾”。

其實即便對朱祁鈺恨入骨髓,最終也不過就是給上了惡諡而已,仍然是以親王禮下葬罷了。朱祁鎮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壞人,他只是一個軟弱的人,他臨終前還廢除了人殉制度。

總體上他是一個寬容的人。但是他還是對於謙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謙,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奪門之變”在很多人眼裡或許是個偽命題。朱祁鈺死了,又沒有兒子,所以他死後必然是朱祁鎮繼續當皇帝。是這樣嗎?其實還未必,因為可能是朱見深當皇帝,他繼續當太上皇。雖然朱見深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自己的親兒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裡。雖然最後他在李賢提醒下,誅殺了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

但是當初徐有貞等人給於謙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鎮心的話。

于謙等人“欲迎立外藩”。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于謙等人寧肯到其他藩王裡面再去挑一個來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願意讓朱祁鎮復位。可見徐有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鎮的內心啊!所以朱祁鎮或許也曾後悔過殺于謙,但是到朱祁鎮臨終前,都未曾給於謙平反。而明憲宗一即位便給於謙平了反,以此收復天下人心。



炒米視角


明英宗這個人是一個可憐人,因為他有一個強勢的奶奶,他的爸爸多年生病,36歲就死了,他的媽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徒掛一個皇太后之名而已。

明英宗坐上皇帝位子的時候才區區九歲,一個孩子而已,他的爸爸並沒有機會教育他如何去做一個皇帝。

明英宗落入了他的奶奶手中,他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是有名的能力強盛,不垂簾而垂簾聽政,常常把王振叫到眼前臭罵一頓。

但是呢,這個強勢的奶奶就是認識不到王振這個王八蛋是個王八蛋,反而因為王振可以忍受她的臭罵而得到了“教育明英宗”的權力。

明英宗這個孩子多可憐呀!回家有一個強勢的奶奶每天教育他,上學去有一個不學無術的王八蛋老師教育他。

強勢的母性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有一個大缺點——孩子會變的沒有主見!

明英宗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

他為什麼沒有主見呢?因為他從小的環境只有沒有主見才不會被嚴厲強勢的祖母“臭罵”呀!,一切都聽奶奶的,日月就會安靜好過也!

  1. 也不知道在他幼小的眼睛裡,看見了多少次王振被他奶奶臭罵。

  2. 也不知道從他記事開始,有多少身邊人被他奶奶臭罵處罰。

明英宗是一個善良的人,因為上邊兩點,他一般都是懷著愧疚之心去對身邊人好的。是真心的好,不是高高在上的好皇帝對人施捨的好。

所以,他走到哪裡人緣都好的出奇,包括他在北國的囚禁歲月裡面,人緣也好的出奇,然後也先竟然把他放回國了。

不要錢,不割地,不和親,就無條件的放回國了。

以明英宗的性格,回國就回國,不做皇帝就不做皇帝,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還是一如既往的對身邊的人好,尊重身邊人,聽從身邊人的意見,照顧身邊人的情緒。

儘管他身邊七年之久並沒有什麼身邊人,他做了七年的“太上皇囚徒”,當時,在他的心裡,一定會認為“人生大概就如此了吧!”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的囚禁地之外的鬥爭颶風颳到明英宗的眼前,他的皇帝弟弟死了,也沒有留下法定繼承人,按說他什麼也不做,皇帝也輪的到他做的。

然而,這時候野心家出來了,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出來了,他們聯合奮勇衝到了明英宗的面前,表明一定要做明英宗的“身邊人”,明英宗的性格嘛!無可無不可的人,你們要做就做唄!

然後,徐有貞們發動了“奪門之變”,他們竟然成了“擁戴功臣”了。

上面三個人,尤其徐有貞這個人為什麼要多此一舉發動“奪門之變”呢?

說起來話長。

八年之前,“土木堡之變”後,也先大軍圍逼北京城,多數大臣的意見是逃跑算球,南京也是現成的都城呀!也有六部百官的架構在哪裡,很容易另起爐灶的,然而,誰也不好意思先說出來呀!逃跑的名聲好說不好聽。

徐有貞這個人還是很有能力的,科舉考了個進士及第,出身庶吉士,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陰陽五行,曾經成功治理過黃河。

他也曾經嚮明英宗上過條陳——注意瓦刺也先,哪裡會大事,然而王振和明英宗不聽。

這時候,明英宗被俘,王振死。

徐有貞就站了出來:“列位,咱們南遷都城吧!到南京聚兵招將再打回北京來。”

很多人符合道:“好呀!好呀!就這麼辦。”

卻跳出來了個于謙:“言南遷者當斬!膽小鬼也。”

總而言之,連罵帶辱,話說的很不好聽,原來同意“南遷保命”的很多人看到有人竟然敢於衝上去戰鬥,當然也要支持了,能有人替他們保住北京城的房子財產,又不用他們上前線,他們都是文臣來的,這不用跑向南京,當然好了。

於是,這些人轉回身來一起罵徐有貞是“奸臣,膽小鬼,逃跑分子”,把個徐有貞的弄的呀,人不人鬼不鬼,簡直沒法混了。

問題是,于謙還真有本事,他竟然守住了北京城,打跑了也先,還擁立了新皇帝。

于謙成了大明朝的最大功臣,風頭一時無兩,呼風喚雨,眾官膜拜,徐有貞成了人人鄙視的“膽小鬼,滑頭奸臣。”

本來,于謙是君子人,不會去主動怎麼的徐有貞的,于謙也真的沒有怎樣他徐有貞,但是很多趨炎附勢的其他大臣沒有于謙的胸懷呀!大家都故意涼著徐有貞。

于謙是“君子坦蕩蕩”,每天忙的很,並沒有想著去消滅“潛在的敵人”,一直也讓徐有貞在朝中為官領工資,沒有去主動害他。

但是,徐有貞“小人長慼慼”呀!他認為百官不搭理他是于謙教唆的,他恨上了于謙。

上面說過了,徐有貞這個人很有本事的,他也能忍!

一忍忍了七年之久,終於被他逮著了機會,他策劃了一個“奪門之變”。成了明英宗的身邊人。

上面說過了,明英宗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是一個非常尊重身邊人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照顧身邊人情緒的人,是一個非常願意聽從身邊人意見的人。

而,于謙那種“坦蕩蕩的君子”從來是就事論事,正經盡忠,不會去做什麼人的“身邊人”的。

于謙沒有去明英宗面前去做“身邊人”。

於是,徐有貞就開始蠱惑明英宗了,“殺了于謙吧!當年皇上您完全不用在北國‘狩獵’一年之久的,也不用做太上皇七年之久的,都是于謙使得壞。”

於明英宗呢,做太上皇也罷,北上“狩獵”也罷,于謙有罪也罷,于謙無罪也罷,無可無不可的。

明英宗也不是一個蠢笨的糊塗人,他知道王振害了他,于謙救了大明朝。

但是,他性格里就愛做身邊人的好人呀!

他實在不忍讓徐有貞這個天天侍候他,在他面前鞍前馬後幹活的人失望,於是就準了,“你們說怎麼就怎麼吧!我們別傷了和氣!”

於是,于謙死。

這種事,夫復何言?


葭明通半瓶歷史


導語: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寵信大太監王振,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提出要他御駕親征瓦剌,他聽了,結果朱棣留下的50萬大軍全軍覆沒,跟隨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北平門戶被打開,面對洶湧如潮的瓦剌騎兵,于謙鎮定自諾主持國家大局,他否決了眾人遷都南京的建議,帶領明軍和百姓擊退瓦剌軍,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斷要挾明朝索要財物,又企圖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謙等人果斷擁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最終粉碎了瓦剌的圖謀,讓明朝平安度過滅亡的危險。但是明英宗復位後卻殺了以于謙為首等眾多權臣,明朝的軍政又一次受到嚴重影響。

于謙為官清廉,對挽救大明功不可沒,受到百姓的愛戴和擁護,聽說于謙要被處死,百姓都紛紛嘆息,他們夾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認為于謙是被冤枉的。于謙死那天,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潑在於謙死的地方祭奠于謙,表示于謙死的冤。曹吉祥發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舊如此。


那麼在眾百姓反對的情況下明英宗為什麼還要殺于謙?

  • 一、從明英宗個人考慮。

朱祁鎮的一生經歷頗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軟禁→復辟重登帝位。當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遭受到有生以來的苦楚,提倡了蘇武在漠北的苦寒與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來為他贖身,可是等來的結果卻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寶座的正是于謙,這等於是于謙幫助弟弟朱祁鈺搶了朱祁鎮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盡頭,朱祁鎮卻迎來了另一種囚徒生活,在南宮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說一下,在接朱祁鎮回國前,代宗是不願意的。他不高興地說:

“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明史》

于謙向他保證說: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明史》

于謙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繼續當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願意的。而朱祁鎮心裡是不願放棄帝位的,自從自己被俘朱祁鈺登基後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傷殘了一條腿。所以朱祁鎮對於謙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讓他痛恨的是于謙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謙對景泰帝的支持保護,景泰帝更加認為他必須要為保證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於是南宮大門被景泰帝上鎖灌鉛,每日派錦衣衛的嚴密監視,為防備有人藏在南宮周圍的樹林中聯絡朱祁鎮,景泰帝把周邊的樹木都砍光,朱祁鎮復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毀!

朱祁鎮吃食極差且都是通過小洞遞入,食不果腹,衣不禦寒,這裡的待遇遠不如漠北。據當時朱祁鎮身邊的侍奉人袁彬記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鎮以禮相待,每二日進羊一隻,七日進牛一隻,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

而南宮這邊,朱祁鎮過是如此悲慘的生活,他最愛的錢皇后不得不支撐著殘缺的身體做些女紅以補家用。

而此時沒有任何一位大臣來看望過他,包括于謙。甚至於景泰三年朱祁鈺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也沒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這個能力的于謙。

對朱祁鎮來說,這是驚恐不安的7年,這是度日如年的7年,這是讓他刻骨銘心的7年!

英宗恨于謙,應該是恨到骨髓裡!怎能不想著去殺于謙。

  • 二、殺于謙是明英宗再次稱帝的需要。

景宗雖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強很多,但他的獨子朱見濟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鎮復辟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袁彬……

(南宮復辟)

而這些人多為于謙的死敵,他們早就想著要整死於謙。因於謙耿直清廉,違反了他們的官場規則,損害了他們的利益,另外于謙的功績和威望讓他們妒忌,于謙對這幫人來說就是絆腳石,他們早就預謀著要踢開他了,這是個絕佳的機會。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明史》

英宗的復辟成功,離不開這些人的支持,對於這些人的要求他怎會拒絕呢?

  • 三、英宗殺于謙是為了證明他當皇帝“正統”性,證明他這個皇帝的威嚴。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于謙是忠於明朝的天下皆知,沒有于謙頂著,大明在土木堡之變後就得亡國,但是于謙是支持朱祁鈺的,是沒有在得到朱祁鎮許可的情況下,擅自做主擁立新帝,而且這個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間乾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認可,而於謙是景泰帝繼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鎮心裡,他反而認為自己復辟得來的皇帝位並不合法,所以他必須殺掉于謙,證明皇位本來是自己的,表明他對於謙當年的做法不贊成。

  • 四、殺于謙是他鞏固地位的需要。

于謙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對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儘管他很有能力,也忠於大明,但他並不是忠於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對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難讓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謙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最終,于謙及當初擁立朱祁鈺的諸臣,太監被殺,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下詔指斥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廢其帝號,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把朱祁鈺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稱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為天順元年。這位明朝歷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敗筆:土木堡之變和殺于謙,這兩件事是怎麼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稱讚的是他廢除了殉葬制度。


小姐姐講史


說起明英宗,想必都對他的故事印象深刻。這位九歲繼位的明朝皇帝,一生經歷坎坷,20多歲親征瓦剌被擒,滿朝文武非但沒有將自己贖回,還另立自己弟弟為新皇帝。流落在外一年好歹留了一條命,偷偷返回京城,沒想到一回來就被囚禁宮中長達七年之久。等到弟弟代宗朱祁鈺病入膏肓了,才又被一群大臣擁立為新的皇上。至此,明英宗也是當了兩回皇帝的人,分別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和第八位皇帝。

他身上的傳奇故事,最為出名的就是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了,不過在這兩個故事裡,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而且最後還被明英宗給殺了,就是于謙。

于謙,杭州人,一生經歷五代皇帝。英宗早年時期,于謙因為進京沒有向太監王振行賄而被誣陷入獄,幸而得到官員與藩王的盡力搭救才得出獄。而後在明英宗被俘時,于謙身為兵部侍郎,力排眾議拒絕南遷,請奏太后立代宗為帝。

此時的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遠在瓦剌軍中等待大明將其贖回。不曾想,于謙的這一動作,加上後來的調兵守衛北京,瓦剌不但沒有能攻入北京城,也沒有要到贖金,明英宗滯留瓦剌一年之久。瓦剌軍被擊退以後,第二年,瓦剌人見明朝沒什麼動靜,就講和了。

其實,代宗是拒絕明英宗回來的。

派去講和的使者將明英宗從瓦剌帶回來,一路快馬加鞭,兩個星期不到就進了京城。明英宗回來以後,等待他的將是7年的幽閉。雖然明英宗曾經是皇帝,但是代宗畢竟坐上了王位,自然也不肯再退下來。而此時的朝中事務代宗基本都要過問于謙,無形之中,于謙已經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而且因為性格的原因,很多事情于謙都表現的非常專權,雖說他一心為國,不免在此期間也為自己樹敵不少。

七年之後,代宗病重,英宗奪門之變,大明王朝改朝換代,又回到了英宗手中。而英宗一上任,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于謙處死了。

站在現代人角度思考,于謙怎麼說也是一代有功之臣,為什麼剛坐上皇位就把對社稷有功的人給殺了呢?其實這裡面隱藏著皇室權力更迭的密碼,細細分析來的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一朝天子一朝臣

于謙一心為民,盡忠職守,頗有治世之才。大敵當前,敢於一馬當先,鎮守國門。他在明英宗被俘的時候,以社稷為重,另立新王;在瓦剌軍來襲之時,拒絕南遷,鎮守京城;在任期間,清廉節儉,憂國憂民。但是對於英宗來說,于謙是對自己生死枉顧的人,在自己被俘的時候,于謙不但沒有派人贖回自己,反而擁護自己的弟弟為王。單單這一條,就算于謙對社稷有再大的功勞,也無法改變他對英宗這一行為造成的心理後果。

人都是自私的,想到自己曾經被如此對待,當然會對於謙狠下心來殺之。

二、改朝換代師出有名

明英宗也不是不明白于謙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和他對於一個國家的作用,他知道于謙是有功勞的。但是,他的奪門之變發生之時,朱祁鈺尚且在世,只是病入膏肓,而自己身為前朝皇帝,如何來一個名正言順的奪權藉口呢?

那就是有人謀逆,而自己正是那個平定謀逆之人,自然重新坐上皇位也更加理所應當了。論起來,只有給於謙安上一個試圖謀反的罪名,自己師出有因,才能讓自己的奪門之變看起來多麼正確。

三、權力更換的時候人馬也會更換

明英宗奪門之變是在幾個大臣和太監支持下進行的,無形中這一股力量成為了支持明英宗的一部分勢力。

當初于謙在代宗掌權時,一心為政,事事過問,也確實為自己樹敵不少。支持英宗奪權的這些人,肯定是代宗時期不得志的一批人,所以他們與于謙之間水火不容。有了這些人的煽動,加上明英宗本人對於謙的怨憤,殺于謙更是理所應當了。

英宗即位,自然要用支持自己的群臣,可以說是管理隊伍換了一批人馬。權力的更換,代表著管理層的更換,于謙留下也會成為明英宗的心頭之患。

其實在英宗奪權的時候,手握兵權的是于謙,但是他並沒有對奪權行動做出任何反應。可能他心裡只是為了整個國家江山社稷,誰當皇帝並不重要吧;又或者,他對自己過於自信,認為即使英宗奪權,也會繼續重用自己,並沒有在英宗奪權時為自己謀劃一二。否則,以于謙的地位,沒有誰能將他置於死地了。


實說歷史


李敖曾經說過一句話:政治和女人的下體一樣,是這個世界上最骯髒的東西。

為了政治或者是皇位,可以父子相殘,兄弟反目。明英宗被囚禁8年,一旦復辟,第一件事兒就是殺了于謙。朱祁鎮不知道于謙是冤枉的嗎?他知道!但他有不得不殺的理由:

小人陷害

朱祁鎮被朱祁鈺關在南宮,處境淒涼。他能夠成功復辟,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於謙懷恨在心。

還有個叫徐有貞的,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因為力主南遷,被于謙當著眾人面前大聲呵斥。人家也是要臉的,兩人因為這件事就結了仇。

英宗復辟以後,兩人就上疏彈劾于謙,並誣陷他想要立藩王為帝,而不是要把皇位還給朱祁鎮。朱祁鎮聽信讒言,就把于謙殺了。

師出有名,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

朱祁鈺繼位全靠于謙的擁戴,並且得到了大臣的認可。對於主導者,于謙只有死路一條。殺了于謙就可以否定朱祁鈺繼位的正統性,自己復辟才會師出有名。


總歸一句話,都是“權力”在作祟,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


歷史小跟班


在奪門之變中,于謙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土木堡之變,牛氣沖天的英宗朱祁鎮不顧文武百官的反對,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下,忘乎所以,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冒然親征,不但把大明的精銳部隊葬送殆盡,而且把自己也搭進去了。老大被俘,舉國震驚,國不可一日無君。危難之際,朱祁鈺走到了前臺。

朱祁鈺本來一生都跟皇帝無緣的,雖然他是皇帝的兒子,但母親不是正室,註定了不能當老大。但是土木堡之變不但給明朝帶來危險,也給朱祁鈺帶來了機會。

當時,朱祁鈺不但當了皇帝,而且是被大臣們求著當上了皇帝的。這時候,朱祁鈺本是不同意做這個皇帝的,因為當時明朝的一號人物孫太后不同意讓他接班,在大臣的堅決要求下,勉強點頭了。不過還提出一個附加條件,那就是朱祁鈺當皇帝可以,要立英宗的兒子為太子。說白了,朱祁鈺這個皇帝是過渡的。

也許是朱祁鈺經不起皇帝寶座的誘惑,也許是朱祁鈺一顆匡扶社稷之心在作怪,總之朱祁鈺動搖了、妥協了,臨危受命當了一個過渡皇帝。

誰也沒有想到,英宗沒有跟南宋的二聖一樣客死異國,竟然很快就被釋放了。英宗回來後,朱祁鈺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原來的大臣們都蠢蠢欲動,朱祁鈺的皇位就岌岌可危了,搞得他身心疲憊,只當了八年皇帝,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最後還不見人死不見屍,成為失蹤人口,連跟祖宗埋在一起的資格都沒有。

朱祁鎮在大臣石亨、徐有貞等人的輔佐下,鹹魚翻身,得以復辟。登上大位後,不但讓原來的代宗皇帝失蹤,還把代宗的棟樑于謙送上斷頭臺。

英宗殺于謙,主要理由就是于謙是朱祁鈺的人。

一、于謙是朱祁鈺上臺的最大推動者。

當初大家鼓動朱祁鈺當皇帝,朱祁鈺猶豫不決,是于謙的鐵哥們禮部尚書和大學士王文上書太后,于謙極力響應,朱祁鈺才當上皇帝的。

二、于謙是朱祁鈺政權的保駕護航人。

朱祁鈺上臺前,于謙做主剷平了英宗朱祁鎮的親信太監王振。朱祁鈺上臺後,于謙以軍中大佬的身份維護政權穩定,解除內憂外患。

三、于謙跟朱祁鈺是同一個陣營的。

如果說于謙給朱祁鈺站臺只是出於對朱明王朝的忠心,于謙在朝廷權鬥中的態度則是旗幟鮮明和朱祁鈺站在一起的。英宗被瓦剌放回的時候,朱祁鈺就不願意放棄皇位,說當初你們讓我上臺,如今我哥哥朱祁鎮回來,怎麼安置人家?

于謙說:皇位已定,怕他做甚。(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英宗歸國後,朱祁鈺把他囚禁起來,不讓人探視,也不許他出去。作為當時第一權臣的于謙即使不是主謀,也是默認者。

所以,英宗復辟後不殺于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徐有貞說的,不殺于謙,英宗的政權就沒有合法性,"師出無名"。

英宗殺于謙不假,但當時滿朝文武當時是沒有人敢提出異議的。因為于謙剛直不阿,性格直率,又獨攬大權,工作方法簡單,不會政治手腕,得罪了不少大臣。

在於謙如日中天的時候,就有不少大臣反對他。都御史羅通向朱祁鈺上奏摺彈劾于謙,說他謊報軍情,矇蔽聖聰。御史顧曜也彈劾于謙。說他太專權,干預六部的政策方針落實貫徹。

奪門之變發生前,大將石亨和內侍曹吉祥以及左都御史徐有貞都是堅定的反於謙派,所以他們才會發動政變讓英宗復辟。

牆倒眾人推,英宗復辟,跟代宗又是不共戴天的敵人,而於謙是代宗的人,大臣即使在心裡同情于謙,也不敢表態勸阻。因為這樣做無異於惹禍上身,自討沒趣。

于謙被殺的時候,天下百姓也沒有人反對。

我們知道,百姓永遠是政治鬥爭的看客。因為消息不對稱,當時沒有收音機、沒有報紙、也沒有手機和互聯網。朝廷說什麼就是什麼,于謙根本就沒有辯解的機會也沒有辯解的渠道。因此百姓只相信朝廷說的,也只能相信朝廷說的。于謙被殺後,千戶白琦又請求皇帝書寫于謙的反動罪行,刻板印刷在全國公佈。老百姓看了之後,一定會對反動派于謙恨之入骨,堅決擁護英宗的英明決定,哪還有一個人反對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朝不用那朝人。

朱祁鈺就是因為沒有把英宗的人馬全部拿掉,才失去了政權,英宗怎麼還會重蹈覆轍,放過於謙。要知道,對"敵人"的仁慈就是給自己挖墳,這就是遊戲規則,儘管有點殘酷。

後來英宗駕崩,憲宗為了籠絡人心給於謙平反,也是手腕,也是政治需要。


歷來現實


以前看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把于謙的死歸咎於徐有貞,後來看了下別的資料記錄發現即使徐有貞沒有給於謙安個"意欲"罪名,于謙也必死無疑,明英宗是不會讓他活著的。明英宗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昏君。

這位在明朝歷史上乾的low事太多哈😂😂😂, 1.放任王振殘害文武官員,劉球等官員被害,于謙被王振下獄最後藩王和百姓求情放出

2.御駕親征聽王振瞎指揮兵敗被俘,土木堡的慘狀不用多言,大量官員勳貴武將死於其中,張輔一位75歲的幾朝老臣,兵部尚書鄺埜均死於土木堡,在親征前鄺埜和于謙曾勸過他不要親征,可他一意孤行(不要說他被王振矇蔽,他當時已經二十多歲了)

3.在被俘後叫門做帶路黨,搜刮城中守備錢糧和下屬家中錢財給也先

4.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殺于謙,王文,範廣,貶郭登,商輅,王紘等一波賢臣,提拔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心術不正的人,搞得曹吉祥造反(明朝太監造反幾乎沒有,這也是非常奇葩的一件事了)


石頭大姨夫


趣談答案:明英宗不想殺,但是不殺不行,因為他的身邊有三個壞人想要謀取不當得利。為了能夠讓壞人有不當得利,為了能夠讓自己穩坐皇帝的寶座,只能把好人殺掉了。

于謙死的一大藉口

關於于謙的死,歷史上給出了經典的兩個字,這兩個字叫做意欲。意欲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圖謀,只不過你還沒有做,單純的你有這個念頭而已。

既然你已經有了這樣的念頭,所以我就要殺掉你,因為你已經有了這個念頭。

這並不是一個繞口令,而是充滿了封建統治時期政治哲學的最為經典的一課。

這個意欲遠比殺害岳飛所用的莫須有那三個字還要經典,經典到壓根兒就不需要有的同時,還能夠給你塑造出對應的罪名來。

那麼于謙的意欲究竟是欲在哪呢?

他不想讓明英宗當皇帝。

一個複雜的謠言邏輯鏈

明英宗就不用介紹了吧,他是明朝第6代皇帝和第8代皇帝,而中間那一代皇帝,也就是明朝的第7代皇帝是明英宗弟弟當的。

明英宗在當上皇帝的時候,通過一些稀裡糊塗的事情和信任一些奸邪小人,把整個明帝國推向了深淵,而在推向深淵的過程中,于謙來了,並且阻止了這場過程。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以及北京保衛戰,都能見到于謙的影子,而於謙立下戰功赫赫,最終卻弄了個死無全屍。

當明英宗從第6代皇帝變成第8代皇帝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那就是明朝第7代皇帝他沒有子嗣,按照帝王的遴選以及皇帝繼承製度來看,這個時候唯一能夠當皇帝的就是明英宗的孩子。

只不過如果明英宗的孩子當了皇帝,結局似乎也不算差,畢竟明英宗是孩子的爹,而這個時候孩子才8歲。

也就是說真正掌權的人依舊是明英宗,可是周邊有三個奸邪小人,他們分別是徐有貞,曹吉祥和石亨,這三個人不願意這樣的事態發展,因為這樣的事態發展對於他們三個人沒有任何好處。

於是他們三個人冒著皇帝被殺頭的危險發動了一次變化,這次變化之後明英宗直接當皇帝,而這個時候的明英宗和之前的皇帝已經截然不同。

明英宗明白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造成的,所以他對於謙更多的是感恩,並不是報復。

但是那三個奸邪小人說了一句話,徹底擾亂了明英宗的算盤。

三個小人說道:如果不殺掉于謙,那麼這一次變化就沒有由頭,我們將會處於師出無名的狀態。

為了能夠達到師出有名,為了能夠讓自己順利繼承皇位,那麼于謙就怎麼也跑不了。

可惜的是明英宗直到若干年之後才明白自己這一次是被那三個奸邪小人利用了,因為殺不殺于謙,自己都會掌握最高無上的權力。

只不過殺掉于謙之後,那三個奸邪小人,他們所能夠享受到的利益會更大化罷了。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