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希特勒為什麼到1945年4月,仍然認為德國能打贏這場戰爭?

任性得姑涼


1945年4月12日深夜,剛剛從奧得河前線視察回到柏林的納粹德國宣傳部長兼“柏林城防司令”戈培爾,第一時間接到了秘書關於美國總統羅斯福去世的報告,這個狂熱的納粹分子欣喜若狂,大叫:“把最好的香檳酒拿來,給我立即接通元首的電話”!



(宣傳部長戈培爾)

時至凌晨,在電話裡戈培爾激動的語無倫次,他對希特勒大聲叫喊道(外面皇家空軍轟炸的聲音太響了):”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賀!羅斯福死了,星象圖裡寫的很清楚,4月下半月是我們的轉折點,今天是星期五,4月13日,轉折點到了”!沒有關於希特勒表情的確切記錄,但身邊的人曾經回憶“他大受鼓舞”。

眾所周知,在反法西斯同盟國的三大強國領袖中,英國戰時首相丘吉爾是極度的反布爾什維克主義者,為了英國在戰後歐洲的利益,他不止一次與斯大林發生爭執,從德黑蘭到雅爾塔莫不如此。而斯大林對他也是怎麼看都不順眼,最終都是在羅斯福的調和及斡旋下暫時修好, 在美國巨大的軍事和經濟優勢下,羅斯福實際是同盟國的真正老大。



不僅丘吉爾和斯大林要給面子,已經連任四屆總統的羅斯福在美國軍政兩界也享有巨大威望,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甚至是桀驁不馴的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麥克阿瑟,都完全服從於羅斯福的最高權威之下,因此羅斯福在二戰中的地位確實舉足輕重。

1945年4月12日,這位身患小兒麻痺症一直坐輪椅度日的美國總統,操勞過度終於逝世,所留下的政治局面的確是紛雜迷亂的,隨著德意日軸心國軍事上的崩潰,戰後勢力範圍和利益劃分被提到了各同盟國日程,內部矛盾逐漸顯現出來。關於羅斯福離世後,杜魯門的軍事統率力與政治領導力問題,遠在德國前線的艾森豪威爾、布萊德利和巴頓等人,在小範圍會議上都表現出一定的擔憂,那麼德國人有非份之想一點也不奇怪。

(羅斯福總統)

此時納粹德國的軍事形勢是瀕臨絕望的,到1945年4月初,三個方面軍的250萬蘇聯紅軍已經迫近及合圍柏林,西線盟軍也距離柏林不足200公里,戰場會師指日可待。之前的3月19日希特勒已經下達了焦土命令,要求把所有的德國軍事、工業、運輸和交通設備通通毀掉,以免它們完整的落入敵人之手,這說明一個月之前希特勒已知事不可為。

命令的最後還特別加註:“一切指示與本命令相牴觸者均屬無效”,到4月12日最後兩個軍火工廠被炸燬,這意味著德國軍隊只能依靠手頭的軍火作戰了,最後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羅斯福的死訊給希特勒彷彿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他幻想同盟國會因此而形成分裂,只要德軍在東線戰場頂住蘇聯人的攻勢,美英兩國一定會改變態度“與德國軍隊共同保衛歐洲舊大陸,以避免布爾什維克的統治”。

同時,納粹德國的黑科技也將有助於最終改變戰場局勢,包括總參謀長古德里安這樣比較務實的將軍,也一度把希望寄託在這些武器上,比如V1和V2飛彈、新式的噴氣戰機等等,海軍元帥鄧尼茨也向元首保證,新的“電力驅動的潛水艇”也將在海上創造奇蹟。

(二戰同盟國三巨頭)

於是希特勒莫名的興奮起來,認為德國仍然有希望打贏這場戰爭,甚至因此改變了原定離開柏林的計劃,他本打算在4月20日(希特勒56歲生日)這一天,率領最高統帥部的心腹們撤退到德國南部的上薩爾斯堡,在那裡指揮最後的決戰。可惜直到4月20 這天,同盟國方面也沒什麼重大的變化,美英蘇三國的大軍仍然在繼續挺進,並且已經切斷了第三帝國的中間部位,4月16日蘇軍進攻柏林城的戰役打響。

直到這一刻希特勒仍然沒有死心,4月21日還在命令黨衛軍施坦因納將軍向柏林以南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反攻,同時命令將所有按兵不動的司令官“都要在5小時之內處決”。當然,這樣的反攻僅僅存在於他的腦海裡,德國軍隊已經沒有這個能力了,到4月22日左右紛紛勸他乘飛機逃離,去南方指揮舍爾納和凱塞林的部隊繼續頑抗,希特勒終於清醒過來,萬念懼灰口授了指示並廣播出去:“元首將要留在柏林,保衛它到底”。

(希特勒和戈培爾)

其實現在的希特勒就是想跑了也很難跑掉了,於是他決定留在總理府地下避彈室裡“與柏林共存亡”,戈林和希姆萊在4月20日深夜逃離了柏林,而那位擅長“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戈培爾則留了下來。1945年4月21日,德軍西線靈魂莫德爾元帥兵敗自殺。

1945年4月30日下午,當蘇軍距離總理府只有一街之隔時,希特勒留下政治遺囑後自殺,5月1日凌晨,戈培爾毒死六個孩子後也自殺身亡,第三帝國至此壽終正寢。

(戈培爾發表廣播演說)


度度狼gg


早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當中,德軍戰敗於蘇聯紅軍之手,德國的失敗就已經不可避免了。到了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的失敗更是毫無懸念。

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認為德軍能夠取得勝利,一是幻想,二是因為羅斯福去世了。

德國陸軍在蘇聯戰場損失慘重,許多軍隊儘管編制還在,但是人員數量,武器裝備嚴重不足,只是空留著軍隊的編制。由老弱病殘組成的軍隊完全無法與精銳的蘇軍和美軍對抗,何況此時的德軍大多缺乏經驗。

由於蘇軍進攻速度極快,蘇軍打到德國境內時,還有一大批德軍在遠離德國的各個戰場,被分割包圍,例如在捷克就有幾個軍,但是根本不可能回到德國。

其次,羅斯福去世了。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在俄國征戰過程中,屢戰屢敗,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邊緣,但是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去世了,新上任的沙皇對德國抱有好感,德國迎來轉機。

羅斯福死後,希特勒有同樣的想法,以為轉機到了,開始積極的排兵佈陣準備重新開始,但是此時的美國國策不是一個人的離去能夠影響的了得。


視野新觀


如果說二戰初期的希特勒很厲害,那也是他尊重總參謀部的結果,雖然不少堅定決心是希特勒下達的,譬如閃擊波蘭,國防部都嚇得瑟瑟發抖,唯有希特勒認為英法不會出兵。

但他也只是堅持想法,其餘後續工作依舊是委託總參謀部進行。

直至後來,在希特勒和總參謀部的權力平衡中,希特勒的權重越來越大,導致最終演變成為希特勒的剛愎自負,獨斷獨行,總參謀部形同虛設。

正如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之輩都驚訝希特勒可以引用大段大段的數據,但那些數據都於事無補,在戰將眼中無非是口才了得而已。

多少積攢的力量,收攏的資源全被希特勒白白糟蹋掉,起因就是二戰初期的希特勒認為自個的決定比總參謀部英明之故。

建議不再被接納,總參謀部成了希特勒的一言堂,總參謀約德爾也只是一個小跟班。

無法掌握具體、真實的戰情,希特勒完全陷於自家的臆想和狂妄當中。

阿登戰役就是這個瘋狂的人最後的一把瘋狂,可見一斑,他的力量就是這麼徒勞無功的浪費。

完全符合那句名言:上帝要叫一個人毀滅,會先令其瘋狂。

一個瘋狂的統帥,當然可以在他的世界裡取得徹底的勝利,堅信勝利不過是小兒科而已,旁邊的人已經無法告訴瘋狂的人事實的真相,唯有隨著一塊瘋狂起舞,直至滅亡。


鴻哥iouyh福小鋪


應該是他試圖讓別人相信德國會贏。1945年3月希特勒下達了“尼羅指令”,決定執行“焦土政策”,炸平整個德國:摧毀德國的所有工業設施和一切民用設施,毀掉所有德國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甚至讓德意志民族與第三帝國共存亡。

下達如此絕望的命令,可見他也清楚沒有戰勝的可能了,只不過用來麻痺軍隊和炮灰——人民衝鋒隊。最後說著說著,他自己也信了。。。。。

幸好施佩爾冒著生命危險沒有執行,不然德國就不是現在這樣了,這個舉動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也救了施佩爾一命。

第一、雖然柏林被圍,但是德軍還控制著相當多的地區,比如西線的荷蘭、東線的捷克斯洛伐克,還有南部的意大利各個主要城市等等。據資料記載,到了5月初,駐南斯拉夫的德軍還有46萬,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還90萬之眾,西線的駐荷蘭、挪威、丹麥等國的軍隊也是數量龐大。但是,希特勒沒有仔細考慮:這些駐軍都是在蘇聯紅軍的或者盟軍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難保;在東西兩線夾擊的情況無法長途奔襲,後勤補給也不穩定。

經典電影《黑皮書》裡面對1945年的荷蘭有著非常真實的描述——在5月5日荷蘭解放的前一個星期,甚至前一天,荷蘭人,抵抗組織、猶太人仍生活在納粹的恐怖統治中,而黨衛軍之間的派系鬥爭甚至在投降以後都沒有停息。

更重要的是,德國沒有日本那種“玉碎”死戰的勁頭,駐地的高級軍官們早已察覺出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已經無心戀戰。甚至開始積極與盟軍秘密聯繫,儘量爭取時間向英美投降,或者儘量抵住東線的蘇軍,苦等盟軍打過來,以儘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戰後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第二、1945年4月1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後,頓然又生出戰爭會出現轉折的希望,而且這種充滿希望的氣氛一直持續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蘇聯紅軍包圍了四分之三,這時希特勒才打破了最後的幻想。

第三、希特勒精神不正常。希特勒是個性格極端偏執的人,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有評論說他曾設想頂住紅軍,向盟軍和談,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決定死守柏林後,希特勒開始時不時的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誰主動跟他提及絕望的局勢就會被罵的狗血噴頭。甚至,最被希特勒器重的軍工部長施佩爾給希特勒發送的報告,希特勒只看了一眼便把這些報告鎖進保險櫃裡永不再看,同時拒絕接見他本人,因為,希特勒已經不願意接受這些壞消息。

根據希特勒貼身秘書榮格夫人回憶錄改編的德國電影《帝國的毀滅》就很客觀公正的還原了柏林防線崩潰後,希特勒脆弱的精神和極差的身體狀態——手老是不停的顫抖,連筆都拿不起來,面色蒼白,並明顯的駝背...........幻覺和動不動歇斯底里的叫喊。。。。這樣的人還指望能做出什麼理性的決定。

第四、希特勒對的V系列導彈和噴氣式飛機等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認為這些新式武器會扭轉戰局,甚至幫助德軍再次取得戰爭主動權。然而隨著制空權的喪失,上西里西亞等工業區的失守,連生產這些武器的工廠和開動這些武器燃料都無從談起了。所以,當時的各種有關勝利的信念,更多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蘇聯繼承了俄國的經濟基礎,而俄國在一戰時已經完全暴露了這個國家的落後,貧窮,基礎設施匱乏,軍隊士氣差。使俄國在一戰中的表現只能用外強中乾形容。

蘇聯的社會主義在當時的世界是個新鮮的制度,西方與蘇聯處於敵對狀態,對蘇聯的制度能給這個大而腐朽的國家帶來什麼樣的爆發力並沒有客觀看待。



出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場,他們更加的關注由於革命給俄國本身帶來的內亂和動盪。像是烏克蘭的饑荒,斯大林的大清洗,蘇芬戰爭等等反而又印證了西方對蘇聯的印象,所以他們更是認為蘇聯甚至還不如一戰前的俄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跟俄法兩線作戰都沒有什麼問題,而且那一次戰爭德國一直壓著俄國打。這無疑給了他們很大的信息。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局德國就秒了法國,希特勒對打贏蘇聯的信心不是不能理解。

而且,每一次蘇德的對抗,結果蘇聯都是以一個大規模的減員而結束,這也是無疑給了希特勒很大的信心。可惜他還是低估了蘇聯人民的決心。


是阿維啊


只要是讀過小學的人,都知道抗日戰爭於1945年8月宣告結束,日本在徹底無望的情況下無條件投降,其實日本人不是到了1945年,才知道自己攻不下中國,早在前兩年就已經意識到了,只是沒等來最後一根稻草,美國的兩顆原子彈,徹底粉碎了日本人的野心,而遠在歐洲的德國人,卻不這麼想,儘管當時德國已經出現多次潰敗,可希特勒仍認為德國,可以取得最終的勝利,那麼為什麼到了1945年4月,他還是堅持認為德國可以戰勝世界呢?

事實上當時歐洲的戰火,已經燒成了一片,德國因為多線作戰的緣故,加上歐洲諸國的反抗,導致在戰場上一改之前勢如破竹的氣勢,已經開始出現頹敗的局勢,可是作為首領的希特勒,卻堅持讓軍人們參與作戰,希特勒一直活在幻想之中,腦中早已失去了對客觀事實的判斷,當戰敗的報告送到他面前時,希特勒拒絕閱讀一切有關失敗的東西。並且讓那些損傷過重的軍隊,去執行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最後西里西亞工業區被佔領。

在戰爭期間,工業區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作為後勤補給的關鍵,一旦被敵人發現或掌控,可以直接導致戰爭失敗,工業區被蘇聯人佔領,德國軍隊的軍工廠,也徹底的灘換下來,管理軍工廠的部長,不得不向希特勒報告具體情況,可希特勒只看了個開頭,就把電報扔至一邊、。當軍工部長親自前往布帛,想要見希特勒一面時,遭到了他本人的拒絕,對於希特勒來說,一些有關失敗的東西,他是堅持不信,也堅持不會去觸碰的。

希特勒管理軍隊時有個毛病,就是喜歡成立一支新部隊,而不願意去補充戰損部隊,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給外界造成一種德國軍隊很多,人員龐大的假象,這跟我國古代打仗有些類似,明明只有幾萬的兵力,對外卻號稱幾十萬。這些是戰爭手段,是用來迷惑敵人的障眼法,可當領導者自己也相信時,那麼後果就嚴重了,希特勒總以為自己兵馬強壯,德國軍隊非常多,即使打完一支,還有另外一支部隊可以補上,可是這只是他的美好願望而已。

當時歐洲幾個國家已經組成聯盟,以此來抵抗德國這個納粹帝國,希特勒的一個反坦克世界,其實卻只有幾個連隊的兵力而已,同時他對一些新式武器,例如V型導彈、噴氣式飛機等寄予厚望,認為這些武器可以幫助德國帶來勝利,但他卻沒想到的是,比他更加先進的美國打算插手戰場,而且生產這些武器的軍工廠,一直製造材料的工廠,要麼被敵人佔領,要麼就被炸燬了,希特勒沉溺與早期德國的戰無不勝之中,等現實真正來臨時,自己卻自始至終不願相信。

當然了希特勒雖然不友好,可他並不個傻子,其實在1943年時,他便看出了勝利天平在傾斜,可正是因為這樣,他也不願意放手,自欺欺人的認為還有希望。希特勒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強,但陷入劣勢以後,他不得不服用大量的鎮定藥物,來保持自己的心態,這些藥物對他的身體造成了很大傷害,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希特勒是個十分固執的人,哪怕是看清楚了現實,也不願意束手就擒,等待軍事法庭的審判,有人曾說希特勒是個瘋子,綜上所述他也確實很瘋狂,用內心的希望來麻痺自己,永遠不向對方投降,這也正是其可恨及可悲之處。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話題的一些看法,希特勒是個聰明人,把局勢也看得很清楚,可是聰明人未必行聰明事,他沒有在陷入劣勢以後,向全世界宣佈投降,而是想繼續完成自己的吞併之路,他試圖讓別人,讓自己相信德國會贏,可是沒有成功,而瘋子到最後也只會自取滅亡。


木劍溫不勝


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達了“關於在帝國領土上進行破壞措施”的命令。

另一種記載更為駭人一些

除了工廠和儲備物資,還包括戲院、城堡、教堂、歷史建築這樣一些殘餘的歷史遺蹟。也就是說希特勒要摧毀的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基礎不僅是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

你覺得一個在3月19日就下令摧毀德國一切生存基礎的人,會在4月份依然相信自己能打贏嗎?

當然不會。

不過,雖然他不相信,但這並不妨礙他想讓別人相信嘛。

一邊已經在家裡把本民族的生存基礎連根拔,完全無視自己挑起的戰爭結束之後本國人民將以何種方式生存下去,讓自己的人民——也就是他們口中的劣等貨,在他們親手製造的焦土上自生自滅。

另一邊, 讓前線的士兵不要相信任何“傳言”,要繼續流血賣命,用自己的血海淹沒敵人,讓戰爭“轉折”。

可以,這很納粹。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1945年,在諾曼底登陸的英美聯軍早已抵達德國本土萊茵地區,並開始向德國腹地大舉進攻,而從東方戰場反攻等蘇聯軍隊,甚至開始準備了進攻德國首都柏林的準備工作。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頭腦清醒的人都應該清晰的發現,德國已經進入窮途末路,失敗近在眼前。

二戰末期歐洲戰場局勢

但是,作為二戰元兇、納粹德國的最高領袖希特勒卻不這麼認為,他依然歇斯底里的試圖反攻。為什麼德國到1945年4月之時,希特勒仍然認為德國有打贏這場戰爭的可能呢?

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意外去世。1945年4月12日下午3:35,進入第4個任期的美國總統羅斯福,突發腦溢血去世。羅斯福去世的消息迅速傳遍了盟國及德國國內,並引起了廣泛震驚。

羅斯福

作為美國曆史上唯一一個突破兩任任期,連任4任的總統,羅斯福對於美國的貢獻毋庸置疑。當時的美國以絕對優勢成為世界上工業最強大的國家,作為第一強國的總統,羅斯福不僅是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英雄,同時也是第2次世界大戰盟國的實際領導人。

憑藉雄厚的工業根基,美國幾乎成為所有二戰戰場上的關鍵國家,東亞戰場上,除了在太平洋戰場上與日本直接作戰之外,美國對華援助物資,對於物資極度匱乏的中國抗戰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而作為美國的戰略重點,歐洲戰場上,英國和蘇聯都是依仗美國的海量物資,才有了繼續堅持作戰的底氣。美國能夠成為二戰盟國的領袖,除了財大氣粗、工業實力強大之外,也與羅斯福長袖善舞,善於調停各國之間的矛盾有關。

二戰三巨頭

例如英國和蘇聯,作為同樣抗擊德國的主力,兩個國家之間卻矛盾重重,丘吉爾與斯大林之間的相互指責也不是一次兩次,就連似乎好到穿一個褲子的英美,兩國組成的聯軍,也屢屢爆發矛盾。

正是靠著手腕高超的羅斯福,才能將盟國擰成一股繩,並完成登陸和對於德國本土的作戰。因此,羅斯福的突然去世,在希特勒看來無疑是天賜良機。因為沒有了羅斯福這個事實上的盟國領導人,本身就矛盾重重的盟國及盟軍之間很有可能爆發矛盾。

而盟軍一旦因為矛盾停止對於德國的進攻,德國必然能夠喘過氣來。如果英美蘇因此爆發軍事衝突,德國反敗為勝的幾率也未必不存在。

二戰局勢

只不過,事情並沒有像希特勒期待的那樣發展,雖然羅斯福突然去世,但盟軍進攻的腳步並未停止,盟國也並沒有因此分崩離析。

第二,則是由於希特勒的迷之自信。眾所周知,從不名一文的下士,到德國的大獨裁者。希特勒在迅速崛起的路上,從來不乏爆表的自信。甚至希特勒的這種自信,已經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二戰之前,靠著希特勒的戰略眼光和自信,希特勒一次發動了軍事冒險,併為德國獲取了巨大的利益。到了二戰末期,雖然德國的形勢急轉直下,但這並不妨礙希特勒的迷之自信,在希特勒看來,德國依然存在反敗為勝的可能。

希特勒

例如,盟軍諾曼底登陸之後,任何一個明眼人看來,被兩線夾擊的德國都已大勢已去。但希特勒卻並不這麼認為,他甚至再次集結25個德國師,發動了對於登陸盟國軍隊的反撲,這就是著名的阿登戰役。哪怕到了1945年1月10日,德國依然動用了兩個軍的兵力,對於巴斯托尼進行了爭奪。

因此,在希特勒看來,強大的德國軍隊始終有反敗為勝的希望和可能。然而,這終究只是希特勒的一廂情願和幻想罷了。羅斯福的去世對於盟國固然有不小的影響,然而,但卻並沒有大到影響盟國軍隊對德國的進攻的地步。

最終,只過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柏林戰役失敗後,困守地堡的希特勒和妻子愛娃布勞恩雙雙自殺身亡。隨後,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總統的海軍元帥鄧尼茨於5月8日,在柏林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德國正式投降。


鳶飛九天2018


希特勒這個臭名昭著的戰爭狂人,正是憑藉著自己富有煽動性的演說功底步入政壇的。他利用德國民眾對一戰後凡爾賽體系的不滿,很快獲得了人們的支持,在大選中獲勝。不過,在掌控德國軍政大權後,希特勒的本性也暴露無遺,不僅推行民族滅絕政策,還不斷向外擴展,對周邊國家進行侵略。

歷史和現實證明,法西斯和軍國主義是不得人心的。起初奉行綏靖政策的英法,在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也開始全力與德軍抗衡,而一貫擅長髮戰爭橫財的美國,也在珍珠港事件後對日宣戰,促使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在中、蘇、美、英、法等大國的聯合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人力、武力和財力上大大超過了軸心國集團,最終贏得了戰爭形勢的好轉。在歐洲戰場,德軍在敦刻爾克錯失良機,讓英法主力得以保全,給自己留下了巨大隱患。與此同時,德國法西斯的倒行逆施也引發了被侵略國家人民的不滿和反抗。

狂妄的德國在與英法交戰的同時,還企圖通過閃電戰的方式迅速佔領蘇聯,結果不僅未能如常所願,反而陷入了兩面作戰的尷尬境遇。

按照盟軍的協商,以英美為主力的十七萬餘部隊,於1944年6月6日早6時30分在諾曼底搶灘登陸,作為先頭部隊率先反攻歐洲大陸。此後,總計達兩百八十餘萬的盟軍湧入法國,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

事實上,希特勒心中十分清楚,面對如潮水般的盟軍,德國勢必難以維持太久。不過,作為德國的“元首”,他只能將這種悲觀的情緒強行隱藏起來,依舊叫囂著同盟軍對抗,企圖獲得最後的勝利。

從政治策略來講,作為一國首腦的希特勒,即便已經知道兵敗在即,他還是不願意趁早投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殘暴的戰爭狂人,在二戰後期,實際上根本就不再將德國民眾的生命和利益放在心裡,他所想的就是魚死網破。

當然,希特勒之所以尚未完全絕望,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德國尚有相當規模的武裝力量。在1945年四月開始的柏林保衛戰中,希特勒前後共調集了近80萬的軍隊。當然,儘管希特勒叫囂著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爭,可他卻深知,德軍離最後的失敗已經近在咫尺了。

可以說,希特勒的“堅強”與“樂觀”,大體有兩個可能:一種可能是,他的強硬實際上是裝腔作勢,只是做做樣子罷了,為的是讓更多的人繼續投入戰爭;另一種可能則是,希特勒實際上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瘋子。

但不管如何,在柏林即將失守之際,這個臭名昭著的戰爭狂人,為了逃避軍事法庭的制裁,還是躲在地下室裡飲彈自盡,用沾滿鮮血的雙手親自結束了自己罪惡的一生。


史海爛柯人


1945年4月30日不可一世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開槍自盡,妻子愛娃·布勞恩服用氰化物,死在他身旁。關於希特勒的死因眾說紛紜,我們暫且認為他就是在1945年4月30日自殺了,不做深究。就這樣,希特勒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據說,即使是德軍已經戰鬥到最後階段,幾乎已經輸了,戰爭快結束前的幾個月內元首希特勒依舊對自己的軍隊充滿信心,認為自己可以奪取最後的勝利。這是為何呢?小編簡單說幾句。

(世界是我的)

我們都知道希特勒是一個自我主義極度高的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戰爭狂熱分子,所以他可以永遠都對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保持極大的信心。到了戰爭最後階段的時候,他幾乎就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了,整日幻想著自己的帝國。也可能是德軍在前線節節敗退,才導致他變成這個樣子吧。反正不管怎麼說最後階段,他的大腦早已沒有了客觀實際的分析。後來據他身邊的人回憶,希特勒幾乎拒絕看任何負面的報告,我看不到自然也就不會影響我的心情,完後還可以繼續去指揮那些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經損失嚴重的部隊,希特勒這個自我療法確實很不錯。

(二戰中的德軍士兵)

簡直就是一個怪人,敢發動戰爭,卻不敢面對失敗的現實,大概是太熱愛,太狂熱了吧。據說,到德軍最後的工業區上西里西亞工業區被蘇軍所攻佔後的時候,可以說已經宣告戰爭結束了。沒了工業區,德軍的軍工生產基本上算是停止了,不要說生產坦克大炮了,就是最基本的彈藥都難以供應,這不是完了還是什麼。這時候,希特勒反倒不是那麼著急,一切如舊。急的德軍工部長團團轉,每次給希特勒發電報的開頭都是“戰爭已經結束”云云寫些話,可壓根希特勒就根本沒看就直接鎖到保險櫃了。後來這個叫佩爾的軍工部長親自跑到柏林來見希特勒都沒有見到,心累啊,元首怎麼就看不到戰爭的形勢呢。

(蘇聯紅軍攻入柏林)

希特勒自欺欺人還表現在他喜歡“擴充”自己的軍隊,每次一個部隊打殘了,不是補充,而是再重新開一個編制。這樣看起來就有許多軍隊,其實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一個師可能只是一個團的實力。或許是希特勒自己覺得這樣看起來比較好看吧,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另外,二戰末期德軍許多秘密研製的武器都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希特勒仍然樂觀或許也是寄希望於這些超級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