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希特勒为什么到1945年4月,仍然认为德国能打赢这场战争?

任性得姑凉


1945年4月12日深夜,刚刚从奥得河前线视察回到柏林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兼“柏林城防司令”戈培尔,第一时间接到了秘书关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去世的报告,这个狂热的纳粹分子欣喜若狂,大叫:“把最好的香槟酒拿来,给我立即接通元首的电话”!



(宣传部长戈培尔)

时至凌晨,在电话里戈培尔激动的语无伦次,他对希特勒大声叫喊道(外面皇家空军轰炸的声音太响了):”我的元首,我向您祝贺!罗斯福死了,星象图里写的很清楚,4月下半月是我们的转折点,今天是星期五,4月13日,转折点到了”!没有关于希特勒表情的确切记录,但身边的人曾经回忆“他大受鼓舞”。

众所周知,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三大强国领袖中,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是极度的反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为了英国在战后欧洲的利益,他不止一次与斯大林发生争执,从德黑兰到雅尔塔莫不如此。而斯大林对他也是怎么看都不顺眼,最终都是在罗斯福的调和及斡旋下暂时修好, 在美国巨大的军事和经济优势下,罗斯福实际是同盟国的真正老大。



不仅丘吉尔和斯大林要给面子,已经连任四届总统的罗斯福在美国军政两界也享有巨大威望,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甚至是桀骜不驯的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都完全服从于罗斯福的最高权威之下,因此罗斯福在二战中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

1945年4月12日,这位身患小儿麻痹症一直坐轮椅度日的美国总统,操劳过度终于逝世,所留下的政治局面的确是纷杂迷乱的,随着德意日轴心国军事上的崩溃,战后势力范围和利益划分被提到了各同盟国日程,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关于罗斯福离世后,杜鲁门的军事统率力与政治领导力问题,远在德国前线的艾森豪威尔、布莱德利和巴顿等人,在小范围会议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担忧,那么德国人有非份之想一点也不奇怪。

(罗斯福总统)

此时纳粹德国的军事形势是濒临绝望的,到1945年4月初,三个方面军的250万苏联红军已经迫近及合围柏林,西线盟军也距离柏林不足200公里,战场会师指日可待。之前的3月19日希特勒已经下达了焦土命令,要求把所有的德国军事、工业、运输和交通设备通通毁掉,以免它们完整的落入敌人之手,这说明一个月之前希特勒已知事不可为。

命令的最后还特别加注:“一切指示与本命令相抵触者均属无效”,到4月12日最后两个军火工厂被炸毁,这意味着德国军队只能依靠手头的军火作战了,最后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罗斯福的死讯给希特勒仿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幻想同盟国会因此而形成分裂,只要德军在东线战场顶住苏联人的攻势,美英两国一定会改变态度“与德国军队共同保卫欧洲旧大陆,以避免布尔什维克的统治”。

同时,纳粹德国的黑科技也将有助于最终改变战场局势,包括总参谋长古德里安这样比较务实的将军,也一度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武器上,比如V1和V2飞弹、新式的喷气战机等等,海军元帅邓尼茨也向元首保证,新的“电力驱动的潜水艇”也将在海上创造奇迹。

(二战同盟国三巨头)

于是希特勒莫名的兴奋起来,认为德国仍然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甚至因此改变了原定离开柏林的计划,他本打算在4月20日(希特勒56岁生日)这一天,率领最高统帅部的心腹们撤退到德国南部的上萨尔斯堡,在那里指挥最后的决战。可惜直到4月20 这天,同盟国方面也没什么重大的变化,美英苏三国的大军仍然在继续挺进,并且已经切断了第三帝国的中间部位,4月16日苏军进攻柏林城的战役打响。

直到这一刻希特勒仍然没有死心,4月21日还在命令党卫军施坦因纳将军向柏林以南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反攻,同时命令将所有按兵不动的司令官“都要在5小时之内处决”。当然,这样的反攻仅仅存在于他的脑海里,德国军队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了,到4月22日左右纷纷劝他乘飞机逃离,去南方指挥舍尔纳和凯塞林的部队继续顽抗,希特勒终于清醒过来,万念惧灰口授了指示并广播出去:“元首将要留在柏林,保卫它到底”。

(希特勒和戈培尔)

其实现在的希特勒就是想跑了也很难跑掉了,于是他决定留在总理府地下避弹室里“与柏林共存亡”,戈林和希姆莱在4月20日深夜逃离了柏林,而那位擅长“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戈培尔则留了下来。1945年4月21日,德军西线灵魂莫德尔元帅兵败自杀。

1945年4月30日下午,当苏军距离总理府只有一街之隔时,希特勒留下政治遗嘱后自杀,5月1日凌晨,戈培尔毒死六个孩子后也自杀身亡,第三帝国至此寿终正寝。

(戈培尔发表广播演说)


度度狼gg


早在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当中,德军战败于苏联红军之手,德国的失败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到了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国的失败更是毫无悬念。

1945年4月,希特勒仍然认为德军能够取得胜利,一是幻想,二是因为罗斯福去世了。

德国陆军在苏联战场损失惨重,许多军队尽管编制还在,但是人员数量,武器装备严重不足,只是空留着军队的编制。由老弱病残组成的军队完全无法与精锐的苏军和美军对抗,何况此时的德军大多缺乏经验。

由于苏军进攻速度极快,苏军打到德国境内时,还有一大批德军在远离德国的各个战场,被分割包围,例如在捷克就有几个军,但是根本不可能回到德国。

其次,罗斯福去世了。希特勒的偶像腓特烈大帝在俄国征战过程中,屡战屡败,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但是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去世了,新上任的沙皇对德国抱有好感,德国迎来转机。

罗斯福死后,希特勒有同样的想法,以为转机到了,开始积极的排兵布阵准备重新开始,但是此时的美国国策不是一个人的离去能够影响的了得。


视野新观


如果说二战初期的希特勒很厉害,那也是他尊重总参谋部的结果,虽然不少坚定决心是希特勒下达的,譬如闪击波兰,国防部都吓得瑟瑟发抖,唯有希特勒认为英法不会出兵。

但他也只是坚持想法,其余后续工作依旧是委托总参谋部进行。

直至后来,在希特勒和总参谋部的权力平衡中,希特勒的权重越来越大,导致最终演变成为希特勒的刚愎自负,独断独行,总参谋部形同虚设。

正如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之辈都惊讶希特勒可以引用大段大段的数据,但那些数据都于事无补,在战将眼中无非是口才了得而已。

多少积攒的力量,收拢的资源全被希特勒白白糟蹋掉,起因就是二战初期的希特勒认为自个的决定比总参谋部英明之故。

建议不再被接纳,总参谋部成了希特勒的一言堂,总参谋约德尔也只是一个小跟班。

无法掌握具体、真实的战情,希特勒完全陷于自家的臆想和狂妄当中。

阿登战役就是这个疯狂的人最后的一把疯狂,可见一斑,他的力量就是这么徒劳无功的浪费。

完全符合那句名言:上帝要叫一个人毁灭,会先令其疯狂。

一个疯狂的统帅,当然可以在他的世界里取得彻底的胜利,坚信胜利不过是小儿科而已,旁边的人已经无法告诉疯狂的人事实的真相,唯有随着一块疯狂起舞,直至灭亡。


鸿哥iouyh福小铺


应该是他试图让别人相信德国会赢。1945年3月希特勒下达了“尼罗指令”,决定执行“焦土政策”,炸平整个德国:摧毁德国的所有工业设施和一切民用设施,毁掉所有德国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甚至让德意志民族与第三帝国共存亡。

下达如此绝望的命令,可见他也清楚没有战胜的可能了,只不过用来麻痹军队和炮灰——人民冲锋队。最后说着说着,他自己也信了。。。。。

幸好施佩尔冒着生命危险没有执行,不然德国就不是现在这样了,这个举动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也救了施佩尔一命。

第一、虽然柏林被围,但是德军还控制着相当多的地区,比如西线的荷兰、东线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有南部的意大利各个主要城市等等。据资料记载,到了5月初,驻南斯拉夫的德军还有46万,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还90万之众,西线的驻荷兰、挪威、丹麦等国的军队也是数量庞大。但是,希特勒没有仔细考虑:这些驻军都是在苏联红军的或者盟军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难保;在东西两线夹击的情况无法长途奔袭,后勤补给也不稳定。

经典电影《黑皮书》里面对1945年的荷兰有着非常真实的描述——在5月5日荷兰解放的前一个星期,甚至前一天,荷兰人,抵抗组织、犹太人仍生活在纳粹的恐怖统治中,而党卫军之间的派系斗争甚至在投降以后都没有停息。

更重要的是,德国没有日本那种“玉碎”死战的劲头,驻地的高级军官们早已察觉出再做困兽之争,无异于自杀,已经无心恋战。甚至开始积极与盟军秘密联系,尽量争取时间向英美投降,或者尽量抵住东线的苏军,苦等盟军打过来,以尽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战后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第二、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逝世。希特勒得知此消息后,顿然又生出战争会出现转折的希望,而且这种充满希望的气氛一直持续至4月20日希特勒的生日那天。4月22日,柏林已被苏联红军包围了四分之三,这时希特勒才打破了最后的幻想。

第三、希特勒精神不正常。希特勒是个性格极端偏执的人,信奉“要么胜利,要么灭亡”的极端人生信条(有评论说他曾设想顶住红军,向盟军和谈,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决定死守柏林后,希特勒开始时不时的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谁主动跟他提及绝望的局势就会被骂的狗血喷头。甚至,最被希特勒器重的军工部长施佩尔给希特勒发送的报告,希特勒只看了一眼便把这些报告锁进保险柜里永不再看,同时拒绝接见他本人,因为,希特勒已经不愿意接受这些坏消息。

根据希特勒贴身秘书荣格夫人回忆录改编的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就很客观公正的还原了柏林防线崩溃后,希特勒脆弱的精神和极差的身体状态——手老是不停的颤抖,连笔都拿不起来,面色苍白,并明显的驼背...........幻觉和动不动歇斯底里的叫喊。。。。这样的人还指望能做出什么理性的决定。

第四、希特勒对的V系列导弹和喷气式飞机等新式武器寄予了厚望,认为这些新式武器会扭转战局,甚至帮助德军再次取得战争主动权。然而随着制空权的丧失,上西里西亚等工业区的失守,连生产这些武器的工厂和开动这些武器燃料都无从谈起了。所以,当时的各种有关胜利的信念,更多的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苏联继承了俄国的经济基础,而俄国在一战时已经完全暴露了这个国家的落后,贫穷,基础设施匮乏,军队士气差。使俄国在一战中的表现只能用外强中干形容。

苏联的社会主义在当时的世界是个新鲜的制度,西方与苏联处于敌对状态,对苏联的制度能给这个大而腐朽的国家带来什么样的爆发力并没有客观看待。



出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他们更加的关注由于革命给俄国本身带来的内乱和动荡。像是乌克兰的饥荒,斯大林的大清洗,苏芬战争等等反而又印证了西方对苏联的印象,所以他们更是认为苏联甚至还不如一战前的俄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跟俄法两线作战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那一次战争德国一直压着俄国打。这无疑给了他们很大的信息。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局德国就秒了法国,希特勒对打赢苏联的信心不是不能理解。

而且,每一次苏德的对抗,结果苏联都是以一个大规模的减员而结束,这也是无疑给了希特勒很大的信心。可惜他还是低估了苏联人民的决心。


是阿维啊


只要是读过小学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于1945年8月宣告结束,日本在彻底无望的情况下无条件投降,其实日本人不是到了1945年,才知道自己攻不下中国,早在前两年就已经意识到了,只是没等来最后一根稻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彻底粉碎了日本人的野心,而远在欧洲的德国人,却不这么想,尽管当时德国已经出现多次溃败,可希特勒仍认为德国,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为什么到了1945年4月,他还是坚持认为德国可以战胜世界呢?

事实上当时欧洲的战火,已经烧成了一片,德国因为多线作战的缘故,加上欧洲诸国的反抗,导致在战场上一改之前势如破竹的气势,已经开始出现颓败的局势,可是作为首领的希特勒,却坚持让军人们参与作战,希特勒一直活在幻想之中,脑中早已失去了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当战败的报告送到他面前时,希特勒拒绝阅读一切有关失败的东西。并且让那些损伤过重的军队,去执行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西里西亚工业区被占领。

在战争期间,工业区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作为后勤补给的关键,一旦被敌人发现或掌控,可以直接导致战争失败,工业区被苏联人占领,德国军队的军工厂,也彻底的滩换下来,管理军工厂的部长,不得不向希特勒报告具体情况,可希特勒只看了个开头,就把电报扔至一边、。当军工部长亲自前往布帛,想要见希特勒一面时,遭到了他本人的拒绝,对于希特勒来说,一些有关失败的东西,他是坚持不信,也坚持不会去触碰的。

希特勒管理军队时有个毛病,就是喜欢成立一支新部队,而不愿意去补充战损部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给外界造成一种德国军队很多,人员庞大的假象,这跟我国古代打仗有些类似,明明只有几万的兵力,对外却号称几十万。这些是战争手段,是用来迷惑敌人的障眼法,可当领导者自己也相信时,那么后果就严重了,希特勒总以为自己兵马强壮,德国军队非常多,即使打完一支,还有另外一支部队可以补上,可是这只是他的美好愿望而已。

当时欧洲几个国家已经组成联盟,以此来抵抗德国这个纳粹帝国,希特勒的一个反坦克世界,其实却只有几个连队的兵力而已,同时他对一些新式武器,例如V型导弹、喷气式飞机等寄予厚望,认为这些武器可以帮助德国带来胜利,但他却没想到的是,比他更加先进的美国打算插手战场,而且生产这些武器的军工厂,一直制造材料的工厂,要么被敌人占领,要么就被炸毁了,希特勒沉溺与早期德国的战无不胜之中,等现实真正来临时,自己却自始至终不愿相信。

当然了希特勒虽然不友好,可他并不个傻子,其实在1943年时,他便看出了胜利天平在倾斜,可正是因为这样,他也不愿意放手,自欺欺人的认为还有希望。希特勒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强,但陷入劣势以后,他不得不服用大量的镇定药物,来保持自己的心态,这些药物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很大伤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希特勒是个十分固执的人,哪怕是看清楚了现实,也不愿意束手就擒,等待军事法庭的审判,有人曾说希特勒是个疯子,综上所述他也确实很疯狂,用内心的希望来麻痹自己,永远不向对方投降,这也正是其可恨及可悲之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希特勒是个聪明人,把局势也看得很清楚,可是聪明人未必行聪明事,他没有在陷入劣势以后,向全世界宣布投降,而是想继续完成自己的吞并之路,他试图让别人,让自己相信德国会赢,可是没有成功,而疯子到最后也只会自取灭亡。


木剑温不胜


1945年3月19日,希特勒下达了“关于在帝国领土上进行破坏措施”的命令。

另一种记载更为骇人一些

除了工厂和储备物资,还包括戏院、城堡、教堂、历史建筑这样一些残余的历史遗迹。也就是说希特勒要摧毁的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基础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你觉得一个在3月19日就下令摧毁德国一切生存基础的人,会在4月份依然相信自己能打赢吗?

当然不会。

不过,虽然他不相信,但这并不妨碍他想让别人相信嘛。

一边已经在家里把本民族的生存基础连根拔,完全无视自己挑起的战争结束之后本国人民将以何种方式生存下去,让自己的人民——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劣等货,在他们亲手制造的焦土上自生自灭。

另一边, 让前线的士兵不要相信任何“传言”,要继续流血卖命,用自己的血海淹没敌人,让战争“转折”。

可以,这很纳粹。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1945年,在诺曼底登陆的英美联军早已抵达德国本土莱茵地区,并开始向德国腹地大举进攻,而从东方战场反攻等苏联军队,甚至开始准备了进攻德国首都柏林的准备工作。当时,世界上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应该清晰的发现,德国已经进入穷途末路,失败近在眼前。

二战末期欧洲战场局势

但是,作为二战元凶、纳粹德国的最高领袖希特勒却不这么认为,他依然歇斯底里的试图反攻。为什么德国到1945年4月之时,希特勒仍然认为德国有打赢这场战争的可能呢?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意外去世。1945年4月12日下午3:35,进入第4个任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突发脑溢血去世。罗斯福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盟国及德国国内,并引起了广泛震惊。

罗斯福

作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突破两任任期,连任4任的总统,罗斯福对于美国的贡献毋庸置疑。当时的美国以绝对优势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强大的国家,作为第一强国的总统,罗斯福不仅是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英雄,同时也是第2次世界大战盟国的实际领导人。

凭借雄厚的工业根基,美国几乎成为所有二战战场上的关键国家,东亚战场上,除了在太平洋战场上与日本直接作战之外,美国对华援助物资,对于物资极度匮乏的中国抗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美国的战略重点,欧洲战场上,英国和苏联都是依仗美国的海量物资,才有了继续坚持作战的底气。美国能够成为二战盟国的领袖,除了财大气粗、工业实力强大之外,也与罗斯福长袖善舞,善于调停各国之间的矛盾有关。

二战三巨头

例如英国和苏联,作为同样抗击德国的主力,两个国家之间却矛盾重重,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指责也不是一次两次,就连似乎好到穿一个裤子的英美,两国组成的联军,也屡屡爆发矛盾。

正是靠着手腕高超的罗斯福,才能将盟国拧成一股绳,并完成登陆和对于德国本土的作战。因此,罗斯福的突然去世,在希特勒看来无疑是天赐良机。因为没有了罗斯福这个事实上的盟国领导人,本身就矛盾重重的盟国及盟军之间很有可能爆发矛盾。

而盟军一旦因为矛盾停止对于德国的进攻,德国必然能够喘过气来。如果英美苏因此爆发军事冲突,德国反败为胜的几率也未必不存在。

二战局势

只不过,事情并没有像希特勒期待的那样发展,虽然罗斯福突然去世,但盟军进攻的脚步并未停止,盟国也并没有因此分崩离析。

第二,则是由于希特勒的迷之自信。众所周知,从不名一文的下士,到德国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迅速崛起的路上,从来不乏爆表的自信。甚至希特勒的这种自信,已经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二战之前,靠着希特勒的战略眼光和自信,希特勒一次发动了军事冒险,并为德国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到了二战末期,虽然德国的形势急转直下,但这并不妨碍希特勒的迷之自信,在希特勒看来,德国依然存在反败为胜的可能。

希特勒

例如,盟军诺曼底登陆之后,任何一个明眼人看来,被两线夹击的德国都已大势已去。但希特勒却并不这么认为,他甚至再次集结25个德国师,发动了对于登陆盟国军队的反扑,这就是著名的阿登战役。哪怕到了1945年1月10日,德国依然动用了两个军的兵力,对于巴斯托尼进行了争夺。

因此,在希特勒看来,强大的德国军队始终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和可能。然而,这终究只是希特勒的一厢情愿和幻想罢了。罗斯福的去世对于盟国固然有不小的影响,然而,但却并没有大到影响盟国军队对德国的进攻的地步。

最终,只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柏林战役失败后,困守地堡的希特勒和妻子爱娃布劳恩双双自杀身亡。随后,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总统的海军元帅邓尼茨于5月8日,在柏林举行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德国正式投降。


鸢飞九天2018


希特勒这个臭名昭著的战争狂人,正是凭借着自己富有煽动性的演说功底步入政坛的。他利用德国民众对一战后凡尔赛体系的不满,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支持,在大选中获胜。不过,在掌控德国军政大权后,希特勒的本性也暴露无遗,不仅推行民族灭绝政策,还不断向外扩展,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

历史和现实证明,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是不得人心的。起初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也开始全力与德军抗衡,而一贯擅长发战争横财的美国,也在珍珠港事件后对日宣战,促使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在中、苏、美、英、法等大国的联合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人力、武力和财力上大大超过了轴心国集团,最终赢得了战争形势的好转。在欧洲战场,德军在敦刻尔克错失良机,让英法主力得以保全,给自己留下了巨大隐患。与此同时,德国法西斯的倒行逆施也引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狂妄的德国在与英法交战的同时,还企图通过闪电战的方式迅速占领苏联,结果不仅未能如常所愿,反而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尴尬境遇。

按照盟军的协商,以英美为主力的十七万余部队,于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在诺曼底抢滩登陆,作为先头部队率先反攻欧洲大陆。此后,总计达两百八十余万的盟军涌入法国,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事实上,希特勒心中十分清楚,面对如潮水般的盟军,德国势必难以维持太久。不过,作为德国的“元首”,他只能将这种悲观的情绪强行隐藏起来,依旧叫嚣着同盟军对抗,企图获得最后的胜利。

从政治策略来讲,作为一国首脑的希特勒,即便已经知道兵败在即,他还是不愿意趁早投降。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残暴的战争狂人,在二战后期,实际上根本就不再将德国民众的生命和利益放在心里,他所想的就是鱼死网破。

当然,希特勒之所以尚未完全绝望,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德国尚有相当规模的武装力量。在1945年四月开始的柏林保卫战中,希特勒前后共调集了近80万的军队。当然,尽管希特勒叫嚣着一定会打赢这场战争,可他却深知,德军离最后的失败已经近在咫尺了。

可以说,希特勒的“坚强”与“乐观”,大体有两个可能:一种可能是,他的强硬实际上是装腔作势,只是做做样子罢了,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继续投入战争;另一种可能则是,希特勒实际上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但不管如何,在柏林即将失守之际,这个臭名昭著的战争狂人,为了逃避军事法庭的制裁,还是躲在地下室里饮弹自尽,用沾满鲜血的双手亲自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


史海烂柯人


1945年4月30日不可一世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开枪自尽,妻子爱娃·布劳恩服用氰化物,死在他身旁。关于希特勒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暂且认为他就是在1945年4月30日自杀了,不做深究。就这样,希特勒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据说,即使是德军已经战斗到最后阶段,几乎已经输了,战争快结束前的几个月内元首希特勒依旧对自己的军队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可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是为何呢?小编简单说几句。

(世界是我的)

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是一个自我主义极度高的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狂热分子,所以他可以永远都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保持极大的信心。到了战争最后阶段的时候,他几乎就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了,整日幻想着自己的帝国。也可能是德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才导致他变成这个样子吧。反正不管怎么说最后阶段,他的大脑早已没有了客观实际的分析。后来据他身边的人回忆,希特勒几乎拒绝看任何负面的报告,我看不到自然也就不会影响我的心情,完后还可以继续去指挥那些根本不存在或者已经损失严重的部队,希特勒这个自我疗法确实很不错。

(二战中的德军士兵)

简直就是一个怪人,敢发动战争,却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大概是太热爱,太狂热了吧。据说,到德军最后的工业区上西里西亚工业区被苏军所攻占后的时候,可以说已经宣告战争结束了。没了工业区,德军的军工生产基本上算是停止了,不要说生产坦克大炮了,就是最基本的弹药都难以供应,这不是完了还是什么。这时候,希特勒反倒不是那么着急,一切如旧。急的德军工部长团团转,每次给希特勒发电报的开头都是“战争已经结束”云云写些话,可压根希特勒就根本没看就直接锁到保险柜了。后来这个叫佩尔的军工部长亲自跑到柏林来见希特勒都没有见到,心累啊,元首怎么就看不到战争的形势呢。

(苏联红军攻入柏林)

希特勒自欺欺人还表现在他喜欢“扩充”自己的军队,每次一个部队打残了,不是补充,而是再重新开一个编制。这样看起来就有许多军队,其实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个师可能只是一个团的实力。或许是希特勒自己觉得这样看起来比较好看吧,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另外,二战末期德军许多秘密研制的武器都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希特勒仍然乐观或许也是寄希望于这些超级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