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义阳三关

义阳三关是指武胜关、九里关、平靖关,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南豫鄂两省交界处,义阳,宋朝时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的名讳,改义阳为信阳。

“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三关均为南北来往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因信阳在南北朝时为义阳郡治,故有“义阳三关”之称。三关均有古代箭楼、炮台和近代碉堡、战壕等建筑。

平靖关又名行者关、恨这关,在今天的信阳市西南方,它是天下九塞之一,山崖陡峭,异常险峻。

武胜关又名武阳关,处三关之中,为关中之关,在今信阳南与湖北省交界处,是京广铁路通过,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黄岘关又名百雁管、冠岘关、九里关,在今罗山县西南。三关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与郡城势如首尾,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要隘。

“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三关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至今还有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

得得中原者得天下,三关历来是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上古时代黄帝和蚩尤曾在此大战为了夺取三关。

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借此称霸中原,抵御了秦兵进犯,才得以建立郢都。古代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在这里发生过六十多次。

宋朝穆桂英曾在此建立“将军寨”,她曾经在这里屯兵点将,现在还有遗迹。大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大将军牛皋镇守过三关,抗击金兵入侵。

“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公元867年至880年,唐末农民起义王仙芝、黄巢曾两次过三关,夺取义阳。明末义军将领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后,星夜破关,进军鄂州,吓得明将左良玉拔营逃窜。

到了近代,1938年8月,日寇为避开武汉会战背腹受敌的局势,曾以主力从安徽出兵沿淮河攻柳林,侵占武胜关,从而得以“迅速沿京汉线南下”,侵占武汉后,第五战区曾以一部东击武胜关,为一九三九年五月初进犯随州、枣阳、桐柏、唐河、新野创造了条件。

“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1947年下半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第十纵队为掩护我军,企图沿关西进,造成进军桐柏山之势,从而调动了敌军四个整编师,成功的完成了牵制任务,我军得以依托大别山发动若干战役,为全军南下渡汉奠定了基础。

“义阳三关”,兵家必争之地,穆桂英曾在此点将


“季汉屯田处,雄藩又此关,孤城青峰抱,连栈白云环。”清朝郭鉴庚这首诗道出了“义阳三关”特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