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发配于宁古塔的,其后人还有生活在宁古塔一带吗?

眸子8552


肯定有,这是必须的。但是问题来了,首先你得有命成家,你后代有命活下去。电视上说“发配宁古塔与批甲人为奴”这披甲人可不是什么善类。清朝关外可是努尔哈赤发家的地方,派汉人守呢他们又不放心,于是乎披甲人就出来了。满清时期人主要分三类,最低的是“阿哈”(奴隶,以汉人,朝鲜人,征服的东北其它小部落人等为主),地位最高的自然是“旗丁”,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呢?就是“披甲人”。说白了披甲人也是奴隶,但是奴隶天天在鸟不拉屎的地方,你不给好处别人,别人凭什么又受气又卖命,而且别人受气也需要宣泄啊。所以就把关内的人搭配到这边给披甲人为奴。也就是说你是奴隶的奴隶,只要披甲人受气,你没得跑,肯定遭殃。而且住的,吃的也差,还得受折磨。就算你受得了这关还有下关。

从北京到宁古塔,4000里路。这是一趟长达四个月的迁徙,每日50里,日日无歇。交通发达的今天,50里不过半小时车程,但几百年前,对于只靠双脚,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考验。宁古塔在黑龙江以北,是广袤的冰封之地。他们的牢房,在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每年只有5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宁古严寒天下所无”。想逃跑也不可能,森林、沼泽、野兽是这里的特产。冬天气温零下40°是正常天气。所以你就算勉强结婚生子,也不一定你子女能活下去。


小柴历史


看到发配宁古塔,这让我想起《甄嬛传》里,因为争斗,甄嬛的父母和妹妹玉娆被发配到宁古塔。而甄嬛在听到家人被发配宁古塔的时候,感觉特别的惊慌害怕。后来查到发配宁古塔的资料之后,宁古塔这个地方是朝臣和文人学子非常恐惧,而像噩梦一样的地方。

名古塔是清朝流放罪臣的地方,在清朝初期,有不服清朝统治者的抗清名将郑成功的父亲,受文字与科场案牵连的文人学子。有能力,有知识的人,在宁古塔这里也依然受到当地人和官员的尊敬。像诗人吴兆骞,还有杨越,被发配宁古塔这里依然生活的不错。一般如果是一个人被发配到这里,以后遇到机会,有人帮忙在朝中疏通说情,可能再回到中原。像牵连的比较深的,全家都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如果在名古塔生活的很好的情况下,一般就在这里一直居住下去了。

宁古塔在哪里?

宁古塔是在黑龙江北面,气温极其低下。宁古塔也是满族的发源地。这里冬天零下几十度,条件气候极其的恶劣。很多被发配的人是在半路中都死去。这里几乎是常年冰封,从八月份都开始下大雪,一年之中,大多数是冬天。只有5到7月份,稍微暖和一些,而且是阴雨连绵。努尔哈赤带领清军入关后,很多人也跟着迁居中原。也是因为这里条件恶劣,所以人口也比较少。

宁古塔是一个条件艰苦的蛮荒之地

清朝的时候在中原早已经进入耕种时代,而宁古塔这里,常有野兽虎狼出没,森林较多,还依然采取的是原古方式的猎渔为生,住的房子还是“掘地为屋”。就像一线城市和山村里对比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被流放到这里的人,因为不适应在半路上死去,也有的,到了宁古塔之后不能够适应这里的条件和温度。死去的人不在少数。宁古塔和繁荣的中原相比,就是一个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

哪些人被发配到这里

宁古塔是在清朝时期专门用来流放罪犯的地方。流放到这里的人,有的是真正的罪臣,而有的是皇帝眼中的“罪臣”。

在清朝初期顺治年间,流放到这里的人,大多数是抗清的将领,还有一些受文字狱和科场案连累的文人学子。

像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因为比较衷心明朝,抗击清朝,被发配到宁古塔。还有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

这些被发配到宁古塔的人,其实就是皇上不能判死刑,而且皇上又不想看到的人。只有把他们远远流放到,条件极其艰苦的地方。如果死在半路上,这是宁古塔也正好趁了皇帝的心意。如果侥幸活下来,而且距离中原较远,对清朝也不会再有什么响。所以对待这样的人,发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显得皇帝仁慈,没有要其性命。

总结:发配宁古塔的流入,有没有后人这里生活下去?

根据我们中国传统落叶归根的思想,发配到宁古塔的大多数是被判定有罪的人。如果能够回到中原,很多人还是非常乐意回去的。像居家被发配到宁古塔的,在朝中又没有人帮忙疏通说情的,一般是很难再回到中原。像被发配过去的杨越和妻子就在宁古塔生活得很好,给宁古塔带去了耕种技术,改变了宁古塔原始猎渔为生的生活方式。后来在宁古塔这里做生意,成为了一代商贾。


青史汇


在有关清朝的电视剧里,经常有人听见皇帝说,“贬为庶民,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宁古塔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让犯人很惧怕,有时宁可自杀都不愿发配宁古塔呢?

《宁古塔记略》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故名“宁古塔”。宁古塔在牡丹江一带,说起来算是满人的发源地了。

虽说现在是个物产丰富,繁荣的城市,但在古代这也属于极其苦寒之地,以渔猎为生,生产落后,自然条件恶劣,而犯人又大多是宫廷内部勾心斗角的失败者,也算是士大夫阶层,哪里受过这种苦?

尤其是发配的路途中凶险无比,面临老虎豹子等野兽,以及绿林强盗等“人祸”,水浒传里武松就在发配的路中,一座破庙里差点被杀,之后更是险象环生,每次都险些命丧看押的人手中,何况是没有武功的士大夫们?

犯人都是带着枷锁或者脸上刺字发配的,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而且不能骑马,必须徒步,沉重的锁链让他们精疲力尽,可能还要面对看守官的皮鞭,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加上盗贼横行,动辄就有性命之忧。

到了宁古塔后,一般性命是没啥问题了,管饭还是有的,就是要做奴隶,做苦力,这些养尊处优的犯人,不得不垦荒种地,修桥筑路,为当地官员做牛做马,沦为当地富户的家奴,总之生活悲惨,没有尊严。

那么这些犯人有没有后人在宁可塔生活呢?当然有。沦为家奴的犯人,主人还需要“家生子”,需要他们繁衍后代接着帮主人干活;而那些铺桥修路,建设满人家乡的奴隶,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但在宁古塔劳作过,而又活下来的,简直是九死一生,当地有句话说:“到过宁古塔,是个黄泉也不怕”。这足以说明为什么犯人宁可死,都不愿意去宁古塔了。

清朝强调人种等级制度,旗人是贵族阶级。还有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是奴隶,旗丁是相对较高的女贞人,而披甲人是降清的汉人,披甲人是自由人当中最低等级,打仗冲锋在前,干活劳作都是他们。

披甲人是旗人的奴隶,而宁古塔的犯人极其后代,往往发配为“披甲人的奴隶”,帮披甲人干活,还经常被活活累死,可见地位之低,生存环境之恶劣了。

不过在宁古塔犯人的建设之下,清朝的龙兴之地已经很繁荣了,到了清朝末年犯人不怕被流放,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能活下来,而且繁衍后人,过着滋润的小日子。


静说历史


这个肯定有 宁古塔是苦寒之地 是满族皇族的老家 之一。 在今天的黑龙江省海林市宁安县 古代交通不便 流放犯人只能徒步 犯人还要戴枷 再遭看守人员虐待 吃不好喝不好易生病 女犯还易受污辱 中途经常有死掉的 从北京走到宁古塔可能季节都换了 可以说不比林冲发配受罪少 因此 活着到宁古塔又撑下来又有后代的 轻易就不想回去了 好歹能生存 还少了些官场争斗 当然 主要的是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去的 流放的犯人,多数是为披甲人为奴的,奴才的命运只能让主人决定 披甲人就是满族在老家留守的人员 地位比正规的军人低,比奴隶要高,类似于皇城里干脏活累活的小太监 当年投降了清朝 当惯了奴才,现在可算当主子了 怎能轻易放他们回来 而朝廷的钦犯没有皇帝的旨意,谁敢往回放呢?所以 犯人们除了死掉的,基本就在这扎根了 毕竟总有新犯人进来 一些老犯人有一定资历了 和披甲人混熟了 也就解放了 娶妻生子过上日子了 毕竟东北这个地方相对关里来说还是好生存 所以绵延至今是可能的


怒向刀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古代发配宁古塔的犯人是没有后代生活在宁古塔附近的,最主要是当地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根本适不适合正常人居住,更何况是缺衣少食的犯人。

宁古塔(满语:ᠨᡳᠩᡤᡠᡨᠠ,转写:ningguta)为清朝时期古地名,约今黑龙江省东部至俄罗斯远东共和国南部一带,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上游(包括兴凯湖附近),牡丹江流域及以东,东临日本海,旧属吉林将军地界,核心区接近现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语数之六为宁古 (满语:ᠨᡳᠩᡤᡠᠨ,转写:ninggun),每(此处接数字)个为塔 (满语:ᡨ᠋ᠠ,转写:-ta),所以宁古塔的意思是“每六个”。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至于宁古塔名字的由来,明代最后一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他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宁古塔常年冰封。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吴兆骞在给其母的信中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乾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在那个没有暖气的年代里,正常人在此存活都成问题,发配于此的犯人怎么可能还有后代留存呢?

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在海兰河(今海浪河)南岸有石城(内城),高丈余,周一里,东西各一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此去至城东、北、西近城皆平原,遍植玫瑰,每至每年五月初盛开,一片花海,景致极为美丽怡人。吴桭臣称“宁古山川土地,俱极肥饶,故物产之美,鲜食之外,虽山蔬野蓛,无不佳者。皆无所属,任人自取。”方拱乾称宁古风俗风俗醇厚“臻无为之治”,“道不拾遗物,物遗则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认焉”。吴桭臣《宁古塔纪略》亦称:“大率信义为重,路不拾遗,颇有古风”。杨宾在《宁古塔杂诗》上说:“石矶围平野,河流抱浅沙。土城惟半壁,茅屋有千家。泣月天边雁,悲风塞上笳。老亲忠信在,不减住中华。”当地满族人采集花瓣,制作“玫瑰糖”及香水成为特产。

顺治三年(1646年),设奉天昂邦章京管辖东北地区。顺治九年(1652年)七月,“命梅勒章京沙尔虎达、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礼统官兵驻防宁古塔。”到了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宁古塔将军,康熙五年(1666年)迁建新城(今宁安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治吉林乌拉,以原吉林副都统移驻宁古塔,战略地位逐渐消失。镇守吉林等处将军火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月初四。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顺治十二年陈嘉猷被发往宁古塔开始,这里便成为清初流放重犯之地。例如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就被流放到此地,一说并被处死于此。顺治十四年(1657年)爆发丁酉科场案,吴兆骞被发配到宁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明珠、徐乾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前后历经23年。张缙彦称,“流徙来者,多吴、越、闽、广、齐、楚、梁、秦、燕、赵之人。”

1860年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中规定清政府须将此地大部分割予沙俄,今归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所管。沙俄和后来政权对当地原住民进行了驱逐和屠杀,宁古塔的原住民早已灭绝。俄罗斯远东的重要太平洋港口海参崴及纳霍德卡均处古代宁古塔。

纳霍德卡(俄语:Нахо́дка),大清统治时期名为漤沟崴

海参崴,俄语名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Владивосток,罗马化:Vladivostok,IPA:[vlədʲɪvɐˈstok]),简称符市,是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远东联邦管区行政中心所在。

“海参崴”是该市的中国传统名,1860年被割让予俄罗斯帝国后改为今名“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控制东方”。

《中俄北京条约》签署者和硕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䜣


悲伤的EVA


一部分死在宁古塔了,一部分后裔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也有平反的,又调走的,大都隐姓埋名,经历了清末、民国、文革,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宗和来历了,有本事的进城,没本事的留下务农。


十四阿哥郎春涛


古代封建社会一直不缺酷刑,发配流放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论中外,这种刑罚方式一直存在,直到现代才被废除。

为什么会有发配流放这个罪名呢?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或者大臣想让受罚之人消失,但又碍于情面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判处极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发配流放之地都是偏远荒蛮民智未开盗匪横行缺吃少穿的地方,发配路途遥远犯人还要佩戴枷锁,因为是犯人更不可能坐轿子骑马了,都是看押加上犯人一路步行,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赶路。

在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上千里的路程,发生意外的情形非常普遍,不管是人为的还是意外的,很多犯人其实是到不了发配流放之地,在押送途中就身亡了。

以水浒传为例,林冲和武松都是刺字发配,结果我想各位读者应该也能猜到了,林冲发配途中“风雪山神庙”的事件,武松血洗鸳鸯楼后发配途中也是差点在看押手中丢掉性命。

发配流放对于那些,需要消失但碍于面子又不能明面上做的犯人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执行方式了。路途遥远,随便发生点意外生个病,人没了很正常。如果是荒郊野外,让你查都没办法查。

国外的话,最有名的莫过于拿破仑了,拿破仑的流放地是位于太平洋的一个荒凉小岛。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区社会经济的繁荣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各朝各代发配流放之地也是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

以宋朝和明朝为例,在这两个朝代两广地区,还都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但是到了清朝时期,两广地区经济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如果发配流放地还选择这两个地方,那就是让犯人来享受生活颐养天年了。

所以清朝发配之地改到了宁古塔,如果大家经常看清宫剧的话,对这句话应该不会陌生“贬为庶民,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那么清朝所提的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清朝所指的宁古塔就是现在的牡丹江市一带,在清朝时期牡丹江一带还属于苦寒之地,虽说当地物产丰富但是生产技术落后,当地人多以渔猎为生生活水平远不能和关内相提并论,不过如果能够安全到达,在宁古塔生存下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管那个朝代,发配流放的途中才是最为致命和凶险的,真的到达目的地了,倒也不是那么可怕,历朝历代发配途中消失的人不计其数。

清朝灭亡后,这个在封建社会存在了几百年的罪名也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随之一起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