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为何如此可怕?

马迎旭


发配岭南烟瘴之地、刺配沙门岛、流放宁古塔,这几个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源于古代的一种刑罚,即流刑,流刑一般分三等,规定了该发往多远的地区服劳役。但实际执行起来的时候,并不会严格按照等级去流放,而是有那么几个固定的流放之地,时间久了,一听到这个地方,人们就会为之胆寒,比如唐朝时期的岭表、宋朝时期的沙门岛,再比如清朝时期的宁古塔。

很多时期,流刑是作为死刑的缓冲的,即体现了法律的宽容,免于死刑而改为流放,但是大部分一听到类似于宁古塔这样的流放地还是会吓晕过去,宁古塔,一点也没有它的名字表现出来的宁静、古朴,也没有塔,这里对于流人来说就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所在。

而且流放的可怕之处并不仅仅在流放地,还在于流放的途中,从京城到宁古塔,至少七、八千里,又宁古塔在东北苦寒之地,从京城徒步走到宁古塔,仅仅是路程已经让人绝望,更不用说途中都是大山,荒无人烟,野兽出没,很大一部分流刑犯在路上就已经撑不下去死了,哪还去得了宁古塔。男人还好说,他们身体素质普遍强于女性,倘若女性被流放宁古塔,那就有的罪受了。

《延禧攻略》中,魏璎珞、吉祥和玲珑是同一时间入宫为宫女的,后来玲珑总是针对魏璎珞,耍一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最后中了魏璎珞的圈套而被乾隆皇帝流放宁古塔;再远一点的《甄嬛传》中甄嬛的父母以及家人都被流放宁古塔,似乎被抄家的一些大臣的女眷很多都被流放宁古塔,在这条长长的通往宁古塔的路上,被饿死的、被野兽咬死的、被冻死的比比皆是。女性死亡的比例就更大了,但真正的历史上鲜少有女性发往宁古塔的记载,或者有一些仅仅是作为罪臣的家属发往宁古塔,毕竟如此远距离的流放,对女性来说是很不人道的。

所以,其实,宁古塔更多的是作为男性的流放地,发往名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更多的是让这些罪人到宁古塔去服劳役和兵役。清政府为何要选择宁古塔作为一个重要的流放地呢?这不仅仅是因为宁古塔地处北疆,距离京城很遥远,又是苦寒之地,这对于罪犯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酷刑。而最为重要的是,宁古塔实际上是清朝的一个军事重镇,这里是满人的发源地,它对于清朝统治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长期都有军队驻扎,更有披甲人世代守护,为了增加这个地方的人口,缓解披甲人的压力,发展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等,大清的皇帝才决定让犯了罪的人到这个人进行劳动改造和服兵役,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但这却苦了那些流人,他们历尽千辛万苦、死伤过半终于到达宁古塔的时候,面对的是更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他们在这里完全自力更生,一点点融入当地的百姓中去,更恰当的说法应该是他们一点点开垦宁古塔,让这个沉寂的地方有了烟火气。流人在这里种地、垦田、经商、教学等等,如同百姓一样生活,但这并简单,首先光是适应寒冷的天气就费很大的近,要知道朝廷在执行流刑的时候,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即南人北上,北人南下。也就是说发往宁古塔的往往是一些南方的人,光是适应巨大的自然环境转变,就会让很多人失去性命。

朝廷每年往宁古塔输送那么多的流人,真正顺利活下来的不多,而能回到家乡的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流放宁古塔实际上就是在执行了死刑,只不过它延长了罪犯的寿命而已,但其间的痛苦挣扎也是很厉害的,从这里来说,很难说明死刑和流刑哪个更残忍,或许有的人宁愿选择执行正常的死刑吧。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被坑害流放至宁古塔,因为不服从朝廷劝其儿子郑成功归降而被残忍杀害。宁古塔里面有很多有名的人士或者其家属,如文豪金圣叹的亲人,古时著名的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诗人吴兆骞等都被流放到那里。顺治帝时期,有人为多尔衮说几句好话就被流放到了宁古塔。后来的科举考试案以及文字狱等事件,就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了宁古塔等等。

如此大批量的流放宁古塔,能活着回来的没有几个,绝大部分都死在了宁古塔或者去宁古塔的路上。即便侥幸活着回来,也会落下一身的病,这就像是一种烙印,去过宁古塔,就再也还不到从前了。


尚宫女史


清朝,有个地方,叫宁古塔,既是满族的龙兴之地,却又成了满清流放女犯人的噩梦所在,更是文人谓之的黄泉之路。没有奈何桥,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宁古塔,清朝东北边疆重镇,派驻将军在此驻扎和治理,统辖黑龙江等地,是设在盛京以北区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心。

宁古塔,满语“宁古”是六个意思,顾名思义,塔有六个,为清“六祖”所居之地。

盛极之后是衰败,康熙十五年后,宁古塔战略地位消失,沦为流放囚犯的地方,从此开始成为女犯人和文人的噩梦。

流放,即是流刑,始于秦汉,满清正式写进《大清律》中,轻于死刑,却让人更加生不如死,因为一到宁古塔,只能梦里回故乡,性命在这里最低贱,乱坟墓上草三尺,碑上不知是谁名。

第一、宁古塔,常年冰封,环境恶劣

宁古塔最可怕的就是常年被冰雪覆盖,极其寒冷,习惯了江南烟花三月的文人,无疑告别了春天,从此永远面对隆冬,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再没有其他颜色。衣衫单薄,食不饱腹,连思维都给冻住了,哪还有吟诗作画的雅兴,太阳是他们唯一能够看到的希望。

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非复世界。”

吴兆骞在家书上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第二、宁古塔之路是血泪组成的悲歌

宁古塔是最恶毒的诅咒,这三个字代表着毁灭和绝望。

满清文字狱,造成了多少家庭的破碎,前往宁古塔的一路上流着一半鲜血,一半眼泪。

四千余里的路程,带着镣铐,一步一行,犯人没有尊严之说,在不停的谩骂和艰难跋涉中,野兽和意志成了最大的敌人;颜色稍好的女犯人更成了官差的玩物,甚至强壮的犯人都可以凌辱,这段路真的就是黄泉之路,黄泉之路还有个尽头,可宁古塔之路看不到希望。

第三、宁古塔劳役造成坟墓上无数的孤魂

带着性命站到宁古塔,没有所谓的劫后余生的欣喜,更大的苦难才刚刚开始,女犯人的泪水同屈辱一样多,打湿了宁古塔的冰雪,再变成坚硬的冰块,落在文人的叹息里。

男人开荒耕种,修桥铺路,用体力来熬着日子,熬过一天又一天,明天的太阳成为很多人的奢望。许多人倒在冰雪中没能再站起来,也没有人去同情,人被严寒冻僵了身体,也被习惯变得麻木。

逃跑的人,官差完全讥笑着当看戏,能好运穿过森林、爬出沼泽、还要面对野兽的威胁,逃跑的只不过选择了另一个死法。

体不体面都是一个样,官差不怕死人,宁古塔路上来人络绎不绝,株连可不是一人两人。

男犯人没有尊严,女犯人更没有!
这是个人吃人的地方,无论是谁,都能在女犯人身上找回自信和快乐,所以在宁古塔,屈辱和痛苦伴随了还在生存的女犯人每一天,称为人间地狱也不算过。

宁古塔,是满清流放囚犯的地方,也是最罪恶的地方,人命在这里低贱无比,客死他乡的尸骨布满了宁古塔的冰雪。绝望和屈辱化成的血泪,不过是统治者笔下的一个“准”字的笑话。

宁古塔是对满清制度的控诉,也是一段悲哀的历史,在那里的人没有尊严,也没有希望,活的行尸走肉,只能望着家乡,发出一声叹息,也许有一天,宁古塔还会变成平和之地,可惜自己是看不到了。


西游梦红楼


在古代,犯人从北京到黑龙江的宁古塔,靠双脚行走4000里路程,男人都害怕,何况对于女人来说,你说可不可怕?

“人间地狱”宁古塔,有多可怕!

清朝时代的人一提到“流放宁古塔”,便是闻风丧胆。那时候的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长汀镇古城村,是清朝宁古塔将军的治所和驻地。清朝的宁古塔并没有塔,其地名来源于满语的音译:“宁古”是满语“六”的意思,“塔”是满语“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也就是满语“6个”的意思,相传是清太祖所生的6个儿子曾居此地。清军入关后,这6人被称为“六祖”,清朝皇帝为纪念组“六祖”,故将此地命名为“6个”,音译为“宁古塔”。


之所以说流放宁古塔,令人如此可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路程遥远,从北京到宁古塔有4000里路程。试想,在清朝这些流放之人,只靠双脚,又身带枷锁走四千里路,这是极大的考验,这么漫长的路程,不死也得脱层皮,很多坚持不了的人直接就死在了途中。而据《研堂见闻杂记》所写:“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饥饿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二,恶劣的自然环境,别以为到了宁古塔就苦难结束了,其实是大苦难的开始。宁古塔为祖国的北方,牡丹江有雪乡之称,一年内夏短冬长,每年的8月份就开始下大雪,一直到来年的5月份,冰天雪地就是他们的天然牢房,犯人想跑都跑不出去,跑不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或者是喂了野兽。而 老老实实的待在宁古塔,在这严寒之地,又有几人能够扛得住呢?很多人都在饥寒交迫中死去。 三、犯人流放到了宁古塔,不是去观光旅游,而是做披甲人的奴隶,那就是妥妥的食物链最底端了,即使虐待犯人也无人来管。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可想这些犯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当然,“只要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那些流放之人中的一些文人才子,医生,商人等一些有技能的人得到当地官方的特殊待遇,这些人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比如:因丁酉科场案被流放的诗人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2年。他发挥自己文人的特长,开设私塾,教授学生,后来他更是成为宁古塔将军、巴海将军的幕僚,不仅教授巴海将军的儿子读书,还经常陪宴,有如当地官员的座上宾。

商人杨越被流放到宁古塔后,发挥了自己的商业才能,从摆地摊开始,然后开了一家糕点店,再后来,做起了当地人参、貂皮等土特产生意,再后来,更是发展了对外贸易,最后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商人,为繁荣当地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结论:清朝的皇帝将犯人流放到宁古塔,既是一种惩罚和劳动改造,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边”的作用。当这些流人来到宁古塔,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耕作方式,在他们的作用下,宁古塔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原本残酷的流放制度,就这么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如今300年过去了,在当地还立有一块石碑:“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址”。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比死更可怕的是生不如死,古代的一些刑罚的确能够让人生不如死,比死刑还让人害怕,比如说流放。我们在影视剧中所了解的流放几千里不过是被押送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但其实真实历史上的流放是什么滋味,也只有体验过的人才知道。清朝的时候,最让人闻之色变的就是流放宁古塔,特别对于弱不禁风的女犯人来说,这里更是让她们谈之色变的地方。


被称为“人间地狱”的宁古塔实实在在是个地狱般的存在,其实这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一座监狱,而是清朝的一个边陲重镇,位于黑龙江海林县,所涵盖的统辖面积也很大。宁古塔这个名字是音译过来的,相传在很早的时候,这里曾居住过六个兄弟,当时宁古塔还是个小土山,这兄弟六人经常坐在这山头,在满语里“六个人”的音译是“宁古”,“坐”音译为“特”,所以当地的人都开始叫这里宁古特,口耳相传总会有偏差,后来又被叫作宁古台,最后传成了宁古塔。这个名字常常会误导人们让人觉得这是个塔,被流放来的人都关在塔里,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个名字而已。

宁古塔为什么这么让人害怕呢?这要从多方面分析。

第一、路途遥远,途中危险重重

犯人从京城到黑龙江极北之地宁古塔有几千里路,乘车马前行肯定是不可能,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都是手脚戴上镣铐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而且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大多是女犯人,男人让他走几千里路还受不了呢,何况是女人。这宁古塔在极北之地的深山老林,东北本就人烟稀少,越是深入越难见人烟,路也不好走,经常还会有野兽出没,这几千里路的路程,犯人要么累死在半路,要么被野兽吃掉,要是押送犯人的官兵是脾气不好的人,一路上肯定又打又骂,很多犯人都是熬不住的,还没到达宁古塔就一命呜呼了。



第二、气候恶劣,犯人都无法承受

宁古塔位于中国北部,气候极度寒冷,一年无四季,常常是冰天雪地的。侥幸没有死在路上到达这里的犯人,很难适应这里的生活,被流放过来的都是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过惯了四季分明的生活,特别是南方人到了辽东就已经经受不住寒冷了,更别说宁古塔这极寒之地了。况且她们还是犯人,根本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冻死的和病死的大有人在,能勉强适应的都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第三、夜以继日的劳作,生不如死

到了宁古塔的犯人根本就不再被当作一个人看待,他们一般都是给当地人为奴,除了要忍受宁古塔恶劣的气候之外,还要遭受奴役,除此之外,还得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痛苦,每日除了劳作就是劳作。


犯人们要开荒、修路、挖矿、打围等等,本就被镣铐束缚,还得一刻都不敢怠慢的工作,稍有松懈就会招来一顿毒打。另外,被流放过来的犯人,当地是不会给他们房子居住的,并不像其他地方的监牢还有个牢房可以居住,在这里的犯人只能自己搭草棚居住,没有衣物和鞋子,他们甚至要光着脚在雪地里工作。这样的环境没有几个人能熬过去的,没过多久一个一个就都倒下了,真的是生不如死啊。

宁古塔的可怕远不止如此,肯定还有很多的内幕存在,在这里就不多做猜测,总之这宁古塔是那个时代所有犯人的噩梦,实实在在的人间地狱,犯人们在被=押到这里的那一刻就已经和死人没什么区别了,都是没有灵魂的傀儡。


小姐姐讲史


“人间地狱”宁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究竟为何如此可怕?(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的酷刑可谓五花八门,为了折磨犯人,统治者发明了许多让人听了毛骨悚然的酷刑,其中有十大酷刑是公认的是最残忍的,分别是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宫刑、刖刑、插针、鸩毒。

1994年香港电影《满清十大酷刑》让大家了解了对女人的各种酷刑,而清代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地狱宁古塔为何让人望而生畏,很多女子宁死也不愿意流放到这里呢?宁古塔为何被称为“人间地狱”,究竟是宁古塔为何如此可怕?小编今天带大家一探究竟。

一、宁古塔从何而来?

有人说,宁古塔被称为“塔”,那么应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小编可以很遗憾的告诉你,宁古塔并没有“塔”,而是清朝皇室的发源地,清人称其:“南瞻长白,北绕龙江,允边城之雄区,壮金汤之帝里。”

也就是说,宁古塔在今天的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此地,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满人开始称此地为宁古塔。

宁古塔当年气候条件恶劣,曾经流放至此吴兆骞的儿子吴桭臣在回忆录这描述这个地方:“其地寒苦。自春初至三月终,日夜大风,如雷鸣电激,尘埃蔽天,咫尺皆迷。七月中,有白鹅飞下,便不能复飞起。不数日即有浓霜。八月中,即下大雪。九月中,河尽冻。十月地裂盈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虽白日照灼不消。初至者必三袭裘,久居即重裘御寒也。至三月终,冻始解,草木尚未萌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宁古塔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确实不是什么好地方。难道只是因为气候条件差让人害怕吗?

二、流放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更可怕的并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而是几千里的流放。《研堂见闻杂录》中记载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流放又称流徙,简称流,这是一种古老的刑罚,它的雏形,可以追溯到上古。但流放真正成为一种常刑,是在隋唐以后。回顾历史,中国文人似乎与流放有着解不开的缘份,屈原被流过,李白被流过,韩愈被流过,苏轼也被流过,他们都领略过流放的滋味。到了清代,流刑才真正成为了五大主刑之一,五刑从轻到重,分别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严重惩罚。清代对流刑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流放为4个等级,即2000里(附近)、2500里(近边)、3000里(边远)、4000里(极边和烟瘴),而宁古塔属于极边。

根据清朝法律,判决下达后,犯人必须一个月内上路,而且必须日行50里。2500里的,限50日到达,3000里的,限2个月内到达。在交通发达的今天,50里不过咫尺之遥,但在几百年前全靠双脚的条件下,不论风霜雨雪,日复一日地爬山涉水50里,却是一种巨大的考验。沿途流人的伙食由政府比照在押犯供给,标准定为每人每天8两,15岁以下减半。

如此之低的口粮,仅仅只能保证流人不饿死,前提是这些口粮能及时发放到犯人手中。尽管从表面看,流刑要比死刑好得多,毕竟没有立即断送性命。然而究其实质,不过一个长痛一个短痛。

对古代的统治者来说,把他们认定作奸犯科的人处死,固然能逞一时之快,但对民众的威慑却不及流放。因为,流放者沿途的悲惨遭遇和到了流放地之后长达几年几十年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非人生活,它给民众造成的心理阴影更加持久,更加广泛。

三、为何对女人来说是地狱?

最让女人感觉害怕还是宁古塔有一个特殊兵种,女人去了要给他们做奴隶。而这个兵种便是“披甲人”。

在清朝,披甲人等同于东北部的边防军。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旗人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的意思是奴隶,多是汉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可以是汉人、蒙古人等,地位高于阿哈;旗丁的地位最高。

满清入关后,大批披甲人留在了东北,负责看守满洲人的龙兴之地。在宁古塔地区,就存在着大量披甲人。流放但如果是给披甲人做奴隶,那可就没那么好过了。披甲人会肆意地折磨被流放的犯人,让他们终年劳作。雍正曾规定:“凡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主人可以随意处死。”

劳作还不是最可怕,在那个没有任何人身权利的地方,所有被流放的女人被称为为贱民,地位连营妓都不如。但凡主人家有男的新婚,为奴者妻女都是被拉去试床。如果女犯人有一定姿色,往往会被披甲人强行从丈夫、父母身边夺走,纳为自己的小妾。尤有甚者各处披甲人等,竟有图占该犯妻女,从而毙其丈夫和父母致死的案件。由于给披甲人做奴隶实在太悲惨,因此很多女子在听说自己被流放宁古塔后,都会想尽办法结束自己的生命。到了宁古塔,那才是生不如死。如果男犯人听说自己的妻子要“一并为奴”,往往会将自己的妻子、女儿杀死,免得她们受辱。时信息阻塞,以为发配宁古塔总比死了强。去了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悔不当初死,恨做今日生!

如今,宁古塔已经成了一个游览胜地,但当游人来此观光时,是否会想起埋葬在宁古塔的孤魂野鬼,是否会感叹流放此地女子遭遇的惨绝人寰的故事。




葛大小姐


宁古塔不但流放女犯人,也流放男犯人,清朝的宁古塔,即今天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辖区内,清代前期属于吉林宁安府。

这个地方之所以被称为“人间地狱”,主要原因就三条,一是地理位置特别偏远,半路容易死亡,二是位于极北之地,特别的寒冷,三是相比关内,食物严重短缺。

宁古塔的来历——宁古塔三个字来自满语的音译和误传

相传古时候宁古塔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土山,曾经有六个人坐在这个小土山上,然后,满语里六人的音译是“宁古”,满语里坐音译成汉语是“特”,因而大家都叫这里“宁古特”,谁知道这个名称传开以后,传劈叉了,慢慢的变成了宁古台,后来接着误传,传成了宁古塔。

因此,宁古塔光看名字,大家都以为是根据一个什么塔命名的,其实这个地方没有台,也没有塔,是名字传错了而已。

宁古塔的地理位置——位于极北之地,离北京大几千里地,到处是深山老林,流放此地者,半路往往死亡,或被野兽吃掉。

最早的宁古塔属于吉林的宁安府,后来属于黑龙江,这个地方,在清代统治时期,算是极北之地了,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康熙年间才建立了城郭,又搞了一个宁古塔将军。

宁古塔这个地方,生活的都是一些野蛮原始的部落,连后金的人,一开始都没去过,设立宁古塔将军以后,才有八个部落投降进贡,而且这里没有开垦,人都是在深山老林以打猎为生。方圆百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因此,流放宁古塔非常苦就在这一点,这几千里地,犯人半路上要么被野兽吃掉了,要么被毒水毒草毒死了,要么掉到什么坑里摔死了,要么被当地的部落抓走吃掉了。

清朝有人记载说:“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宁古塔最危险的是泥淖和沼泽,这里由于没开垦,草都一米多高,甚至有人说三米高,下面都是成片成片的泥淖,一不小心,掉进了泥淖里,就别想活命了。

宁古塔有专有的名字称呼这种泥淖和沼泽,叫哈汤,哈汤最大的方圆几百里。人们要经过哈汤,必须踩着大草墩走,因为大草墩能支撑人和马的重量,即便如此这也是非常危险,一个不小心,脚滑了,就一命呜呼了。

宁古塔的气候——一年四季都是冬天,流放者半路不死,到这也能冻死。

宁古塔按照现在的地理知识来说,并不是中国的最北边,宁古塔离牡丹江还有一千多里地呢。问题是,就算不是最北边,相对来说也足够寒冷了。

当时被流放的人里,多是南方人,江南人,到了辽东已经受不了严寒,再往北到宁古塔,能撑过一年四季都是寒冷冬天的日子,是万幸中的万幸。

宁古塔当地部落的人,都是打猎为生,穿的都是动物的皮毛,保暖做得很不错。流放到那里的犯人,到哪里去弄什么貂皮熊皮虎皮猞猁狲狼皮袄啊?只靠自己带来的棉衣,过不了多久就会冻病,当地又缺乏医生郎中,过不了多久就会在饥饿和冰冻中病死。

宁古塔的饮食起居——像原始人一样居住,当地没开垦,只能靠打猎或者野草为食。

宁古塔的居住环境跟关内的房屋也不同,那里很原始,要么是住在用木头架的窝棚里,要么是住在地窝子里,或者山洞里,只有宁古塔将军驻地才有城郭,才有像样的帐篷或房屋,这又岂是流放的罪犯能住的?

你住在野外,吃饭是个大问题。当时辽东由于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东三省都划成了禁止开垦的地区,所以流放到那里的犯人,是没法种粮食吃饭的,只能靠打猎和尝百草为生。当然,有的流放犯人跟当地人搞好关系,可以搭伙过日子。

所以犯人吃的都是野物、鱼类和野草。比如遮鲈鱼等鱼类、黑羊、傻狍子、貂鼠等动物、欧李子、老枪菜,蘑菇等野菜菌类。

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下,饿死,冻死,毒死,病死的比比皆是。

宁古塔的犯人都这么凄惨吗?——并不是,当地人很尊敬文人和手艺人。

我们都知道,流放宁古塔的犯人,有很多是大官,有他的家属仆人,有各种文人,有男有女。在这些人里,文人是最吃香的,因为当地人很尊敬有文化的人,其次是手艺人,因为手艺人会制造工具,当地人需要工具,就拿猎物来换。

宁古塔的满人,比较尊敬文人,特别是当过官的文人。

他们称呼这些文人为哈番,包括有爵位的,有官职的,甚至是监生举人,也被他们称为哈番,你既然被称为哈番了,人家尊重你,你就吃香了。当地商人往往邀请这些哈番帮自己经商,做掌柜的或账房,因为你识字,会算账,还能说满语。

如果不愿意当掌柜的,你还可以去当教师,当地人也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也希望孩子读书识字,于是这些流放的文人,就成为他们追求的香饽饽,这些人不但教给孩子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习汉语。

像这样的哈番,当地满人给的钱很多,清朝人记载:

师终岁之获,多者二三十金,少者十数金而已,掌柜可得三四十金。

当时文人们虽然被流放,但是朝廷允许携带书籍,因此,文人们还可以用书籍跟当地人,甚至高丽人做买卖,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个流放犯,叫吴汉槎,被流放到宁古塔,随身携带了三本著名词人的词集,被两个高丽使臣看到,二人竟然用一块金饼把这三本书买走了。

吴汉槎戍宁古塔,行笥携有徐电发釚《菊庄词》、成容若德《侧帽词》、顾梁汾贞观《弹指词》三册,会高丽使臣仇元吉、徐良崎见之,以一金饼购去。

其次是手艺人。有的铁匠,在宁古塔就很吃香,因为你会打铁,会造工具。

比如铁匠会打铁锅,当地人没有铁锅,就拿打的猎物跟铁匠换,他们弄了貂皮,熊皮,换铁匠打的铁锅,铁匠拿这些动物皮去卖,换了银子买吃的或者买了铁再打铁锅。

甚至清朝人还记载说,康熙朝,当地一个铁锅,可以换一铁锅的貂皮,就是把貂皮放到铁锅里,放满为止。后来由于貂皮涨价了,一铁锅貂皮可以换两个铁锅了。这些貂往往都被运到京城卖给达官贵妇。

至于那些没学问,又没手艺的人,就过得比较凄惨了。


西堤君


宁古塔不是一座塔,在满语里的意思是“六个”。相传有六个兄弟在此各占一方,宁古塔由此得名。宁古塔历史悠久,曾是金国国都,最初在黑龙江省海林市一带,后迁到宁安市地区,是大清控制黑龙江流域的重要战略基地,清朝在当地有大量驻军,由于当地地广人稀,为加强宁古塔的开发建设,清政府会将把重刑犯流放到宁古塔服役。一旦被发配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宁古塔的可怕之处主要在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地处我国东北边境,气候恶劣,荒无人烟。周围到处都是森林、沼泽和野兽。老师说古代流放到这里的人基本不用看管,压根就跑不出来,跑不多远就会迷路,然后活活冻死、饿死或者被野兽咬死。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其次是这里的气候相当可怕。零下40度对于御寒科技低下的古人而言无非是活受罪,被流放的人都是关内人,很多皇亲国戚来到这里可能连一个冬天都熬不过去就被冻死了。

而且,被流放的犯人还要从事苦力劳动,高强度的劳动配合吃不饱、穿不暖的待遇,堪称地狱。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最后补充一条,宁古塔距离京城十分遥远,很多流放的犯人根本到不了宁古塔,半路就死了,因此通往宁古塔的驿道其实就是一条死亡之路。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有多可怕,你细品吧!


工业互联网


“人间地狱”宁古塔为什么能成为清朝犯人们的噩梦?甚至他们很多人宁愿死都不愿意去。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来到了这里,基本就等同与“死人”画上了等号。到了这里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或是被毒死、亦或者被累死,总之“发配宁古塔”在清朝人的眼中,与走一遭“黄泉路”是没有区别的。

“宁古塔”是用清朝用来流放犯人的一个地方,并不是专门流放女犯人的,因为发配到这里的不分男女。其次“宁古塔”也不是一座塔,他指的是一个地名。

据《宁古塔地略》记载:相传兄弟六人占据此地,因在满族语言里,“六”与“宁古”同、“个”与“塔”同,故名为“宁古塔”。为东北边塞的一个重镇,是宁古塔将军的驻地,后来移驻至吉林乌拉,是清朝罪犯的流放之地。

那么“宁古塔”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首先我们从宁古塔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边陲,气候条件十分的恶劣,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去马上就结冰了,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寒冷,加上清朝时期,我国处于小冰川期,这无疑让原本寒冷的气候,变得更加可怕。

而且这些烦人到宁古塔一般需要走上3-4个月,这一路上野兽成全、瘴旗泛滥,他们还要带着几十斤的枷锁,一路上挨饿受冻的,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去,很大一部分人还没到宁古塔就已然死在路上了。

其次就算真的熬到了宁古塔,以为就完了么?不!他们到了宁古塔后,一般都是给“披甲人”为奴,除了要忍受这边恶劣的环境外,还得要承受非人所能承受的巨大劳动量,包括但不限于开荒、开路、开矿、打围、烧石灰等,总之就是劳动度的强大到常人所无法理解,而且一般流放到这里的人他们以前都是当官的,哪里吃过这种苦,基本没过多久,也都被累死了。

还有就是,这些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他们到了这边是没有地方给他们居住的,不像在别的地方起码还有个遮风避雨的监牢,他们要么就自己挖个地窖、要么打个草棚,这在夏天还好,一到冬天他们这些穿着单薄的人,光着脚在雪地里劳作,晚上就只能住在这里的草棚或者地窖里,又有几个人能熬过去呢?

不过好在后来康熙巡视东北之时,看到这边的惨状,懂了恻隐之心,感叹道:“来此寒苦之地……殊为可悯”。当即将下令免除了一些人的劳苦,亦或者改发环境条件较好的尚阳堡。只不过康熙之后还是有很多被流放至宁古塔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宁古塔会成为这些被流放的犯人们的噩梦,因为他们只要被判处流放宁古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与“死人”画上了等号了。


像素说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宁古塔绝对算的上是囚犯们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这里是人间地狱,并且说被流放这里的人将会面临九死一生。那么,这个宁古塔到底在哪儿,它又是为什么让犯人谈之色变呢?




首先说,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监狱。它是清朝时期一个古城的名称,这座古城位于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

顺治年间,宁古塔作为清朝的边陲重镇,统辖面积非常大,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以东、以南的大部分领土。同时,这里也是东北各族百姓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站,可以说,宁古塔在清朝关外的重要性仅次于盛京。

实际上,宁古塔只是音译,它在满语中的意思为“六个”。相传,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说,这六人是努尔哈赤曾祖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而“六”在满语中的发音为“宁古”,“个”为“塔”,所以,当满族入关后,汉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个”翻译成了“宁古塔”。



宁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宁古塔的可怕有三点原因;第一、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第二、交通条件限制。第三、与披甲人为奴可以让犯人生不如死。

先说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会有流放犯人的处罚。不过,在唐宋时期,犯人通常会被流放岭南烟瘴之地,比如两广或者海南。

当时的岭南虽然是没有开发的地方,但自然条件不会太差,而且温度相对适宜。苏东坡被流放广东的时候还写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后来流放到海南,过得日子也相对惬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开发,岭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变得繁华富庶。所以,清朝就选择了塞北苦寒之地——宁古塔。

当时的宁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乡。这里天寒地冻,在没有暖气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见闻杂录》中称“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为科场案而被牵连,流放到了宁古塔,在他给母亲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当地的气候的;

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经常有大风雷电,五月到七月阴雨绵绵,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献资料中也曾经记载,春天的宁古塔刮风的时候非常凛冽,因此导致每年十多天没有办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时期,宁古塔地区尚未开发,生产条件非常落后,可以说是一片蛮荒。生活上过得异常拮据,当时的宁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视为珍宝。

最关键的是,当地医疗条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时候都是等死。



交通条件限制

现如今,我们开车从北京到距离宁古塔很近的雪乡,开车走高速的话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时间。但几百年前的清朝时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宁古塔。如果是南方被发配宁古塔,距离更远,甚至需要步行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缺衣少食,而且没有相应的医疗条件,很可能会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当时的路上,很多地方会有野兽出没,在《研堂见闻杂记》中记载;

诸流人虽各拟遣,而说者谓至半道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饥人所啖,无得生也!

这也就是说,被流放的人可能还没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兽的食物。



最后说说与披甲人为奴

披甲人,简单来说就是边疆的士兵。但他们身份特殊,都是战俘,或者是战俘的后代。他们身份低微,是一个地位仅高于奴隶的群体。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为触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时候都会被赐予披甲人为奴。这些倒霉女性在给披甲人为奴的时候,经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说,与披甲人为奴的下场比死还痛苦。




当然,在被流放的人员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错。但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当时的社会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长。比如浙江绍兴人杨越,有着出色的厨艺,在宁古塔开了糕饼铺,每天食客盈门。后来,他还在当地办起了书院,传播汉文化。吴兆骞被流放宁古塔后,也已教书为业,后来甚至得到了黑龙江将军巴海的特殊优待。


我是越关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需要纠正一点,宁古塔并不是专门用来流放女犯人的地方, 它同样可以流放男犯人。而且,说实在的,流放的男犯人数量其实是大于女犯人的。清朝的皇帝只要是看谁不顺眼,但是并不想要处死他的话,只想要折磨他的话,便会选择将其流放宁古塔!

先来看看什么是宁古塔

宁古塔是一个令犯人听到名字,就能吓的半死的地方。喜欢看清剧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当时的甄嬛的老爹甄远道,以及甄府的家眷,都被雍正皇帝给流放到宁古塔了。甄嬛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那是吓的魂都快没了!可见,这宁古塔确实是令人胆战心惊的破地方!

从字面上来看,很多人容易把宁古塔理解为一个塔,其实不然,和塔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从满足语的角度去理解,宁古为六的意思,而塔则为个的意思!综合起来的话,宁古塔就是六个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传说是清太祖的曾祖父有六个儿子,他们曾经在这个地方住过,所以这地方就叫做宁古塔!

宁古塔有新旧两城,旧城就是现在的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而新城则是现在的宁安市。宁古塔其实是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被流放的人,能不能到地方,都是个问题

宁古塔的和北京的距离长达4000多公里,路途非常的遥远。同时,所有的犯人,都是被人押解着,步行去这个地方的。一般来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身体素质不好的,路还没走一半呢,估计就会支撑不住,死在途中了。

同时,路上环境非常的恶劣,经常有野兽出没。一个不小心的话,可能会成为野兽的午餐。而且,路上还有很多的饿的半死的人,他们经常在路上袭击犯人,将他们给吃了,非常的恐怖。再者说,在这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面,环境那么的恶劣,人生病的概率那是非常的大。犯人一旦生病的话,押解的衙役是不可能给你去治病的,身体素质强的话,还能撑到宁古塔,身体素质差的话,半路就死了。

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王家祯《研堂见闻杂录》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可见,想要顺利到达宁古塔,本身就是非常的困难了。男人的身体素质一般来说强于女人,女子被流放到宁古塔,在半路中死亡的人数确实不少!

到了地方先别高兴,真正的灾难才刚开始

大多数被流放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他们被强迫着干活,即使死了,也没有人可怜他们。干的不好的话,会遭到相关人员的殴打!

被发送宁古塔的的犯人,通常还有一个很惨的待遇,那便是“与披甲人为奴”!先来看看什么是披甲人。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披着铠甲的人,其成员民族种类繁多,简直堪称是大杂烩。有索伦人,苦夷人,满洲人等。他们的特点就是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不然怎么会在宁古塔这鬼地方,还有就是非常的野蛮,文明程度很低。这些人一般来说都是归顺于清朝的降将,他们比普通士兵的地位低,比奴隶的地位高!

与披甲人为奴的话,那才是真正的人间炼狱。这些犯人会真正体验到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滋味。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站在了食物链的最下面!男的其实还好吧,但是女的,说句实在的,连妓女都不如。

披甲人看上了哪个姑娘,他们一般都会直接去抢,管你是否嫁人!当然,被披甲人抢走的姑娘,一般都是小妾!因此,很多的女子,在得知自己会被流放宁古塔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自杀!

当然,还是有少数的犯人到了宁古塔仍然很吃香,这源于他们强大的实力,文化水平。在宁古塔,他们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讲授知识,过的还算可以。同时,他们内心一直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赦免,离开宁古塔这个鬼地方。

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酷刑非常的多,流放之刑其实也算比较特别的一种。虽然表明上皇帝没有杀了你,但是皇帝内心想要你受更多的苦,让你活得很痛苦。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一般来说,与亲人算是没机会见面了,能活着回去的希望更是渺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