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曾紅極一時的“輩分取名”,為何現在也不流行?過時了嗎?

語堂


我們那代這還是按輩分取名,入祠堂族譜立碑都是按輩分的名字來的,只不過上戶口很多又是另外取名。比如我二爺叫龍華,族名本德,本字輩,我也是有個族名在族譜上,但是我戶口都是我的名字。我大爺本善,就只有一個名字,而我的下一代和孫輩基本名字很少取輩份,一般都是泛“同”“孝”字輩。


在天的那邊山的那邊


我們中國人按輩份取名由來已久,至少在宋朝時期就有按字輩起名的,以後就逐漸發展並盛行,一直到民國時期都長盛不衰,並非紅極一時。只有建國後的一段時間城市人不怎麼時興,農村人還是很講究的。城市有些人不講是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或者說有的少數民族和某些很小的姓氏,他們原本就不講究這些。按輩分取名現在正處於鼎盛時期,無數的姓氏宗族、許許多的人們都在為族譜的續修而盡心工作,為尋根問祖而努力奔波。近些年來,許許多多的華喬華裔都陸陸續續的到祖國來尋找根源,與家鄉族人同修族譜,越來越不流行這話又從何說起呢!

按字輩起名是為了使長幼有序,不致紊亂和避免與祖宗同名的現象。我國大多數家族都有字輩,尤其是一些大姓家族。字輩都是一首詩,為四言、五言、七言。如監利縣高氏九嗣聯宗的字輩為:

毅展宏圖景,

思源祖業彰。

澤恩聯衍慶,

典浩訓臻良。

君品常熹顯,

巍科樂靖康。

一個家族同一個祖先,不能亂了輩分,否則,對不起祖先。

大家都知道,一般比較大的家族都有七八代人當世。家族往往有年齡相仿的人,輩分卻相差幾代,如果沒有字輩就不知道該怎麼稱呼對方。對於那些沒有親戚關係的人們,我們可以隨便稱呼,或稱師傅、先生、女士、同志,也可根據年齡來稱呼,對於年齡差不多的人就稱兄弟姐妹,大一二十歲的人就稱叔叔阿姨,大三四十歲的人就稱爺爺奶奶。可是,同一個家族的人就不能隨便稱呼了,必須按照輩分,該叫什麼就得叫什麼。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需要傳承下去,不能隨便更改。

為使後世子孫在稱呼方面不致紊亂,以字輩取名是祖先們的智慧,不僅以前流行,現在流行,將來還會流行。


開拓的世界491


文丨李怡


我記得在我們那裡大概從八十年代以後就不流行按輩分取名字了。我八七年出生,八零年之前出生的很多小孩都是按輩分取名字的。主要原因是按輩分取名束縛了人們對自己寶寶名字的選擇範圍。

我是河南南陽方城李氏的一支。輩分是按“均、西、天、恩、萬、年、永、昭”來論資排輩的。我爺爺是屬於“西”字輩,父親“天”字輩,我“恩”字輩。父親和爺爺的名字裡都含有輩分,從我和哥哥這裡開始就沒有在用了。


為什麼現在都不按輩分去取名字了呢?主要歸納有一下幾點。

  1. 在網上聽過這麼一句話。現在的婆婆最可憐,當媳婦兒時聽婆婆的,現在當婆婆了卻要聽媳婦兒的。從這句話可以看出,現在的時代變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很多人的思想還受傳統封建思想的束縛,做事都比較“循規蹈矩”。現在的時代新人,思想和行為都更加自由。
  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在給孩子起名字時,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通過網絡搜索進行篩選甄別。目的就是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有寓意內涵又朗朗上口與眾不同的名字。但在之前輩分都是放在名字的中間,這樣人們在取名字時就就大大縮小了自己的選擇範圍。
  3. 按輩分去取名字的話都是三個字的名字,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兩個字的名字,這樣的選擇時就會直接去掉輩分。我和哥哥的名字就是這樣。

輩分的由來

在很久以前,那個時候大多數人都不識字。通常給自己的子孫起的名字都比較簡單。比如像大毛,二毛;大狗,二狗等。同名的人也比較多,後來一些比較聰明的讀書人,見每個家族都有一個祠堂,祠堂門口都會有副對聯,所以就以他為名字的中間字來論資排輩起名字。所以他的最終目的是未來取名字,對輩分的劃分並沒有具體的實際意義。隨著這個方法推廣開來後,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家族都逐漸有了自己的輩分區分方式。


關於名字

通常人們都會有兩個名字。一個大名,一個乳名。

乳名通常是在家裡的時候家人對自己起的一個比較親密的名字。

大名是步入學校之後開始用的名字。

給孩子取名字我覺得如果能做到以下幾點,你一定可以給孩子取一個好名字。

  1. 名字需有內涵。
  2. 名字儘量不要與其它實物和人有諧音。
  3. 字最好是四聲,這樣喊起來聲音是向外的,叫這會郎朗上口。

小結

名字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名字變化也反應著社會文化的變化。

輩分應該放在心裡,名字要起自己喜歡的。

你們那裡是怎麼論資排輩的歡迎留言交流。


關注我,期待追夢路上與你同行。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即便是現在還有會有很多的姓氏分枝會按輩分取名,比如說我的愛人就是“毓”字輩,而與她是同輩分的孩子也都是在名字中會有一個“毓”字。我愛人的老家是山東,她的老爺爺還有回山東找家譜的想法。但是現在規規矩矩的按輩分取名的確被很多的人家忽視了。比如說我父親是“敏”字輩,我的爺爺是“玉”字輩,但是到我這全都是單字的名字,我的兩個叔輩妹妹的名字也都是單字的名字,也不安家譜上輩分取名字了。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我根本就沒見過我們這一支的家譜,因為我的祖上是河北的。

1、家族早已分散、失去聯繫。實現在很多人給孩子取名不按家譜的輩分取名,主要還是在於現在人走的太遠、家族分離的太久和太遠。而且,同一家族的兄弟姐妹可能早已分開幾十年,早已斷了聯繫。即便是想按家譜的輩分給孩子取名字,也不知道到底是按什麼“字”取。比如說我爺爺是在闖關東的時候獨自從河北來到的吉林,來到吉林之後就在沒回過河北老家。這樣的話,聯繫中斷、家譜不能繼續,還怎麼按統一的輩分來定下這一輩用哪個“字”,還怎麼“按輩分取名”呢?而且,這種情況在我們北方非常的普遍,特別是在闖關東之後的階段,連年的戰亂,很多家族都已經打散、打亂、遠走高飛,都已經斷了聯繫,而家譜只有一份,還怎麼能夠那麼統一呢?

2、新時代孩子對家族的關心變淡。對於現在來說,在我們北方地區家族的概念又淡了很多。特別是90後和之後出生的孩子,目標都是遠離東北、去遠方發展。依靠名字中的那個“輩分”的字來判斷是否是親戚、是否同一輩分也沒那麼重要了。反而在南方這種傳統保留的比較好,特別是很多的南方地區都有宗族祠堂,目的也在於這個家族能夠繼續流傳下去、同家族的人能夠和諧發展、團結發展。

3、計劃生育的影響。計劃生育曾經是基本國策,一家只要一個娃。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您家是個女孩子的話,就不能在家譜上延續您的這一分枝了,也就意味著您的這一分枝在家譜上就斷了,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是很普遍的。所以,我感覺計劃生育的政策對現代人的家族概念的淡漠有著一定的影響,也是造成現在很多人取名不按家譜上的輩分取名的一個原因。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按輩分取名字在某些地方比較流行,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家族沒有按輩分取,都是自己取自己家的,只要不重名重姓就行,我記得有一個規矩,就是晚輩不用重長輩的姓,我就是重了一個本家姑姑的一個字,導致那個奶奶經常找我爸媽讓我改名字,只不過當時已經上學改不過來了。我大學畢業的時候見到她,她還嘮叨這件事😂


小齊544764612


現在的年輕人對家族延續的傳承沒有老輩人看重,覺得可有可無。以前人生孩子比較多,兒子好幾個的話,按輩分起名,中間的字是一樣的,別人一聽就是親兄弟,我爺爺和他的五個弟弟就是按輩分起名的,名字最後一個字是榮華富貴金玉,代表了我太爺爺希望家族興盛繁榮的美好寓意。

年輕人不用備份起名還有一個原因,輩分起名很多比較土氣,帶有以前的時代特色,現在很多人給孩子起名講究標新立異,金木水火土等等要素,所以按輩分起名逐漸被淘汰了。


山澗那眼清泉


我們古老的家族已有1800年之久,久遠的事難以一一詳記。根據家譜及長輩們生前回憶得知,我鼻祖父、遠祖父、烈祖父、天祖父、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我、侄兒、共十代人的輩分用字正好是兩句詩:

仁孝福進長,恩德振建邦。


青春大男孩作家


年前疫情還沒現在這麼嚴重的時候,我就已經回老家了。

在家呆了一兩天之後,有一天出去串門,聽到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A:xx叔,家譜你還放著沒?改天我去看看。
B:嗯,在我那放著呢,回去我找找,有時間你來我家看吧。
這時候有一個路人C插嘴了一句:都啥年代了,還看家譜呢,我都早忘了。

A又說:咦!還是得記著,儘管現在都不按那取名字了,但總得知道自己的兒孫是哪一輩的人吧。

我是偶然間聽到的,當時就在邊上。可作為年輕人,對這種東西知之甚少,當時也就沒有多問。因為我跟A本來也不是一個門兒的,在我們那兒,一個祖上的人,我們叫一門兒,代表著我們這些人有著一定的親戚關係,基本上都是沒出五服的。每個門兒上的人,都有自上而下傳下來的家譜,一般保管在嫡系那一支,到了哪一代應該是什麼輩分也是有著嚴格的規定,這就導致一個門兒上的同一代人,名字的前兩個字是一樣的。像我熟悉的我爺爺那一輩是佔字輩,名字就是劉佔x,當然村子裡還有別的名字叫劉佔什麼什麼的,在輩分上,我都應該叫一聲爺爺。到了我爸這一輩,廣字輩,相應的名字就是劉廣什麼什麼,就我印象中我們村裡名字前面是劉廣的,不下於四五十個人,當然有些關係已經很遠了。到了我這一輩,培字輩,90後的人,就已經開始出現不按輩分取名的現象,很普遍,我認識的周圍跟我一輩的人,基本上名字都是不帶培這個字,至於原因,在我覺得,大概是以下:

60後的這一代現在已經是爺爺奶奶輩的人,很多已經忘了再往下的輩分

典型的像我自己身邊的這些人,我爸、我大伯,儘管他們現在還知道自己兒子這一代的輩分,但是再往下,孫子是哪一輩的,已經不知道了。究其原因,大概率是因為家譜已然找不到,我現在都沒見過我們這一門上的人的家譜,我爸也沒見過,也不知道在誰家放著,有沒有都是個事。你說連家譜都沒見過,也就不知道再往下是什麼輩分,那還怎麼按照輩分取名呢,這個傳統自然是慢慢的就丟了。而之所以會出現像我們這樣的家譜丟失的情況,背後的現實原因,應該是祖上人口的遷徙和流動,在從一個地方遷到另外一個地方的過程中,家譜丟失,輩分斷代。


自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到49年建國,這中間37年的時間,發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南北軍閥混戰,國共兩黨內戰,東北鼠疫,八年抗戰,河南饑荒,這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導致百姓舉家遷徙,從一個生存了很多年很多輩的地方遷徙到一個在當時能夠讓一家老小生存下去的地方,在這個遷徙的過程中,同屬於一個祖上的不同家庭可能去往了若干個不同的地方,甚至於以後都沒有了來往,這種情況就必然會導致某一個或者某幾個房支的家譜輩分傳承出現真空,再經過幾十年的開枝散葉,就成了如今忘記輩分沒有家譜的現狀了。現實使然。

我們村的一部分人,就有一些是當年從外地逃荒逃過來的,在那個臉吃飯生存都成問題的現實社會,應該就已經開始出現不按輩分取名的現象了,不是一個兩個,應該是很多。名字,在當時,可能真的就只是一個代號而已。而他們的後代,雖然後來都算有文化,但是家譜和輩分,確是丟了,再也拾不起來。

90後的這一代現在已經是爸爸媽媽輩的人,更是不知道自己下一代的輩分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90後不知道自己下一代的輩分,至少我,是不知道的。我也相信,像我這樣的人應該是佔了很大的一部分比重。而90後成年結婚生子之後,社會出現的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就是高度的城市化,人群高度的往城市集中生活定居。可以預見,這些90後的下一代,在幾十年之後他們成年結婚在城市生活,與農村的聯繫越來越少,輩分的觀念自然而然的也就會消失,是徹底的消失,不會再被提及。充斥在他們生活中的敬語,大概就只是剩下叔叔、阿姨這樣的全民大眾化的叫法了。


不知周禮


我名字就是按輩分起的,應該說我們那一塊男孩子都是按輩分我的名字,我姓馬,我們輩分排序一次是:希,忠,世,邦,守,我是第三輩,我覺得這樣起名字有好處也有不好吃,好處就是起名字只用考慮一個字,避免了什麼梓涵,梓軒,重名情況很少,避免了一些網紅名字,不好處就是隻能考慮一個字,你這一輩,別人家取了那個字,你就不能用了,所以沒有什麼特別好的名字,所以綜合考慮,我將來給我的孩子取名絕對不按輩分取。


你好富婆


我們沒有入族譜,所以孩子名字都是我們自己取的,我老公就隨他們堂哥智星智旭什麼取下來的[靈光一閃]因為我老公的家族的人不同意我們在一起,之前我老公的媽媽就是被他們騙過來當他爸的老婆的,然後他媽媽從他弟還沒學會坐的時候開始跑了,還是被他們親戚看見抓了回來。因為一開始他媽媽是四川人只是被別人騙說廣東有工作然後被騙到這裡來當別人老婆了。最後我老公的爸爸在他們十來歲的時候放他媽媽自由,親自去管轄區辦了離婚手續,不過就是一張白紙而已,因為一開始是騙過來根本就沒有結婚證,後來他爸在他媽媽離開沒一年就走了,可能身體不好。然後我老公的親戚又想找一個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聰明伶俐,長得漂亮的女人給我老公當老婆,我老公卻挑上我,他們生氣了,所以以後族譜上只會寫我老公是單身狗。不過我們有各自的戶口[靈光一閃]我孩子一樣入戶口,孩子入戶口都是我老公自己去派出所辦的,後來補充一下,我老公長得像他媽媽[捂臉]而我長得像我爸爸[捂臉]最後一張是我和大兒子合影,我們有兩兒一女三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