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该用多少℃的水冲泡蜂蜜?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冲泡蜂蜜时,会直接用滚烫的开水,但殊不知高温却会破坏蜂蜜中的营养物质。那我们究竟该用多少℃的水冲泡蜂蜜?蜂蜜究竟能不能加热?接下来让我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一探究竟。

我究竟该用多少℃的水冲泡蜂蜜?

1、加热对蜂蜜中羟甲基糠醛的影响

羟甲基糠醛(以下简称HMF)是蜂蜜中的还原糖经加热脱水生成的产物,是一种有难闻气味的黑色物质。HMF的存在会导致蜂蜜风味的改变和颜色的加深,因此蜂蜜中HMF的含量也是蜂蜜品质的重要标志。新鲜的蜂蜜中HMF含量较低,在贮存、加热过程中,由于糖的分解、转化,会逐渐产生HMF。

余林生、贺峰等人探究加热温度(40、60、80、100℃,对照常温20℃)和加热时间(2、4、6、8、10h)对油菜蜜中HMF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油菜蜜加热过程中,温度是引起油菜蜜中HMF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而时间的影响却不显著。实验结果中,在40℃时HMF含量有所增加,但较为缓慢,60℃时,HMF含量开始上升,80℃时,变化较为明显。

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杨文超等人利用电热恒温干燥箱在不同温度:50、60、 70、80、90℃,不同加热时间:0、2、4、6、8、10h,加热油菜蜜、枇杷蜜、桂花蜜、荔枝蜜、龙眼蜜,以此考察不同时间及温度对蜂蜜中的HMF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一种蜂蜜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加热时间越长,HMF含量越高, 温度越高 , HMF增加的速度越快。

油菜蜜、枇杷蜜、桂花蜜、荔枝蜜、龙眼蜜中HMF产生容易程度、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的增高速度如下: 枇杷蜜 > 桂花蜜 > 龙眼蜜 > 油菜蜜 > 荔枝蜜。研究人员认为为了使加工后的蜂蜜符合国家标准, 蜂蜜浓缩过程中的加热温度应低于80 ℃,时间小于10 h。

2、加热对蜂蜜中淀粉酶的影响

酶是蜂蜜中的重要组成物质,而蜂蜜中的淀粉酶值是判断蜂蜜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未经充分酿制的蜂蜜,淀粉酶含量低,贮藏过久的蜂蜜,其淀粉酶也会受到破坏。

此外经高温加热处理淀粉酶活性受影响很大,尤其是当温度高于酶的最适温度时,容易失去活性。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蜂蜜中酶的失活率升高,而这种效应是不可逆的。

国占宝、赵亚周等人对各种条件下的荆条、枣花、洋槐蜂蜜的淀粉酶活性进行测定,研究显示熔蜜(分别在温度40℃、60℃、65℃、70℃、75℃、80℃,及水浴时间30min、90min、120min)过程中温度过高(60℃以上)、时间过长(2h以上),其淀粉酶活性均会降低较快。此外,对这3种蜂蜜比较分析发现,荆条蜂蜜的耐高温能力较强,其淀粉酶活性在同样熔蜜条件下最高,枣花蜂蜜次之,洋槐蜂蜜最低。

罗其花、赵亚周等人分别对油菜花蜜进行不同温度(分别为50℃、60℃、70℃、80℃)的加热处理,加热时间为10 min,其中对照组为保存在室温(25 ℃)条件下的样品。实验结果显示:蜂蜜中淀粉酶值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50 ℃、60℃、70℃、80 ℃分别加热10 min后,样品的淀粉酶值较室温下样品下降2.15%、4.08%、14.78%、45.51%。

颜亚萍、李四康等人对不同加热温度(40、50、60、70、80℃)和时间(1、2、3、4、5h)对野坝子蜜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作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40℃和50℃处理5h,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变化,当温度达到60℃及以上时,淀粉酶活性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总结:由上述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温度是影响蜂蜜酶类、HMF含量的重要因素,此外过高的温度可能会造成蜂蜜中的挥发性物质被破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冲泡蜂蜜时,不要用沸水直接冲泡,要选择60℃及以下温度的水,最好是40℃水温进行冲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