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深度時間”,是時候讓孩子們認真走進生命教育了

全民“深度時間”,是時候讓孩子們認真走進生命教育了

在小說的結尾,鼠疫如同它來臨時一樣突然地結束了。當然,倖存者們為此歡欣鼓舞,他們慶幸噩夢終於消逝,被鼠疫中斷了的生活又可以繼續下去了。也就是說,他們又可以每天辛勤工作,然後把業餘時間浪費在賭牌、泡咖啡館和閒聊上了。這是現代人的標準生活方式。


可是,生活應該是這樣的嗎?人們經歷了鼠疫卻沒有任何變化嗎?


——周國平《重讀》


是的,我們相信災難終究會過去,彼時,所有人,生活照樣繼續,校園裡的孩子們依然會為更好的成績而奮鬥不止,廣場上的大人們還將會有源源不斷的歡聲笑語……

但是,待到疫情過後,難道我們只願把這段苦澀的經歷慢慢塵封在記憶裡,然後永無止盡地繼續重複庸常的生活嗎?

除了被封印在家裡的困頓與百無聊賴,除了網課、作業、書本、遊戲,除了網站上時實時更新的統計數字,除了祈求平安渡過難關、等待瘟疫平息的消息,我們還能讓孩子做些什麼呢?

或許,我們更應該讓每一個孩子意識到——疫情之下,還有活生生的生命,無數痛與淚,生死離別,慌亂與堅定,怯懦與勇敢,沉淪與抗爭,責任與犧牲,爭議、謠言、執著、頑強……

我們總說,能力、素養、學識,是一個人強大和成功的根基,但直到疫情到來我們才發現,所有這些,都需要一個最基礎的前提,那就是對生命的體察和熱愛,眼前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一本最生動而深刻的生命教科書。


全民“深度時間”,是時候讓孩子們認真走進生命教育了

此時此刻窗外的一切,正是孩子們感知生命、反思生命的絕好契機,相比於線上課程、靜心讀書,此刻他們更應該學會的,是悲憫,是感動,是熱淚盈眶,是反思過往、規劃未來,然後,餘生,用更多的時間體驗愛與使命,用更多的熱情去追尋永恆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校長、老師、家長,至少可以在三個方面引導孩子在疫情中前行。


1.直面現實、洞悉人心,於危境中體會傷痛與責任


疫情之下,網絡上曝光的數字背後,是數百條鮮活的生命的消逝,是數百同胞痛苦的掙扎和血淚,是千百個家庭的破碎和噩夢,還有那些在疫情下無法正常謀生的渺小個體,那些因疫情而受到衝擊以至於瀕臨破產的企業……他們的故事,不僅應該被聽到,也應該被銘記。因為他們是與我們休慼與共的同胞,是生命的不同形式的展現,學會尊重他們,才能真正尊重生命,尊重我們自己

還有在危難中展現出的責任與擔當,那些挺身而出、逆行疾奔的醫護人員,那些在抗疫一線用自身生命守護他人生命的工作人員,那些用知識和科技與疫情纏鬥的專家,他們更應該被關注、被銘記,因為正是他們以一己之軀,讓“責任”“勇氣”這樣的字眼,從冷冰冰的書本里走到了孩子們面前,他們是鮮活的“榜樣”,是孩子們真正應該崇拜和敬仰的對象

要讓每一個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信心,絕不能一味地告訴他們——前方就是勝利。他們更應該看到抗爭過程中的艱難險阻,看到有些人做著怎樣的掙扎和犧牲,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體驗到平靜生活的珍貴,體驗到生活的甘甜背後潛藏的危機與苦澀,體驗到生命的渺小、博大與厚重。也只有這一刻,才最能觸發他們對於生命的重新審視,對於意義和價值的全新思索

全民“深度時間”,是時候讓孩子們認真走進生命教育了


2.學會敬畏、保持清醒,越是不安越要習得理性


這次的新型肺炎病毒究竟從何而來,專家的共識是認為同人類食用野生動物有關。食用野生動物,表面上是人類對美食的慾望,其根本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

在新型肺炎的同時,還有持續5個月之久的澳洲大火,大自然似乎在以一種發人深省的方式,向人類傳遞著無奈的警示。以前,那些滅絕動物的哀嚎、漸漸枯竭的資源,都只是遠方模模糊糊的聲音,如今,它們就站在我們面前,充盈在我們耳畔,我們避無可避,必須面對。所以,今天,才需要讓孩子學會對敬畏大自然,唯有如此,他們所創造的未來,才能不再重演今天的危機。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那些災難面前的恐慌和盲從,對於謠言,無論是趨之若鶩還是居高臨下的貶低,都不是讓我們變得更好的正確途徑,唯有獨立思考可以

。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面對非常時期的信息,不要急於做判斷,而是通過時間線,觀察前後邏輯,梳理信息,應對不斷湧來的信息流,讓理性和批判性思維成為自己思想的根基。

以前我們總想讓孩子走得更快一些,現在我們終於知道,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面對隨時有可能出現的混亂與危機,只有首先習得理性,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3.優化目標,躬身行動,攜反思與使命勇敢前行


人類想要戰勝疫情,不僅需要堅毅樂觀的精神,更需要科學有效的方法,以及敦本務實的行動。所以,是時候讓孩子們從書本中走出來,去投入到阻擊疫情的“實戰”之中。

首先,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抗病毒的各種防護措施,孩子們都做到了嗎?有沒有勤洗手,講衛生,帶好口罩,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有沒有做到鍛鍊身體,規律作息,增強自身免疫力?能不能去了解更多疫情相關的科學知識,然後向身邊的人傳播和普及?

其次,做好生活的精簡和優化。平時總是被形形色色的物品和各種事項所填滿,孩子們的生活是否變得忙碌且茫然?居家隔離的時刻,正是難得的“沉思”時刻,能否藉機讓孩子們學會“斷舍離”呢?做好物品的斷舍離,捨棄對物慾的執念,留下真正的美好與眷戀;做好信息的斷舍離,化解信息焦慮,把控信息安全感;做好對社交的斷舍離,棄絕浮躁,把握生活裡那些微小但卻誠摯的感動與溫情……

最後,建立長期的目標與使命。每個人的成長,就像在海面上揚帆前行,你不知何時會遇到海浪,失去平衡,迷失方向。但是倘若有長期的目標與使命,就像是為自己的人生樹起了一座高高的燈塔,迷失時,為你指引方向,慌亂時,助你維持平衡。而這燈塔,正是需要在交織著艱難與希望、困惑與哲思的生命體驗之中,方能成形。

全民“深度時間”,是時候讓孩子們認真走進生命教育了

寫在最後


有這麼一個故事,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清晨,有一位成年男子在海灘邊漫步,腳下沙灘的淺水窪裡,到處都是前一晚被暴風雨捲上岸來的海星。
被困的海星儘管距離海邊僅有咫尺,但是隨著太陽的升起、溫度的升高,都將會在不斷蒸乾的沙灘上,被暴曬乾涸而死。

走著走著,這位男子發現海邊有一個小男孩正在不停地從水窪裡撿起海星,丟回海里。男子禁不住走過去問:“孩子,這海灘上有這麼多海星,你根本救不過來呀。”
“我知道。”小男孩答到。

“那你為什麼還要救它們?這麼多海星,誰在乎呢?”

“這隻海星在乎!”男孩兒抓起一隻海星,一邊說著,一邊扔回了大海。


我們希望,疫情過後,我們的孩子都能像這個在海灘上撿海星的小男孩兒一樣,

心懷愛與使命,無畏未知,堅定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