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新華社長春4月5日電(記者金津秀、趙丹丹)時值清明節,孫微有了紀念已故父親孫海軍的特殊方式。“我知道,父親的生命仍在延續。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他以另一種方式繼續陪伴著我。”她說。

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器官捐獻牆”上,孫微看到父親的化名赫然在列。這373名器官捐獻者,讓無數重病患者重獲生命的希望。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3月,已登記器官捐獻志願者達116萬餘人。中國每百萬人口年捐獻率從2010年的0.03達到目前的4.53,年捐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

“非常艱難。”孫微至今無法忘記,填寫父親器官捐獻登記表時的複雜心情,“畢竟在中國人傳統觀念裡,人活一世,怎麼來的就該怎麼走。”

孫微告訴記者,第一次聽聞器官捐獻時她還是個大學生。“當時和家人半開玩笑說,假如我突然走了,能否同意捐獻器官。”她沒想到,父親不僅沒有反對,還表示無論她做何決定,他都會走在前面做好榜樣。

2018年11月,孫海軍突發腦主幹出血,經救治無效死亡。孫微想起父親生前支持器官捐獻的想法,徵得母親同意後,在醫院和紅十字會等機構的積極幫助下,決定捐獻父親的兩顆腎臟。

她的做法遭到了親朋特別是長輩們的反對,甚至被指不孝。“做此決定,也是因為捨不得父親離開。捐獻器官讓他人獲得重生,也是用特殊的方式延續父親的生命,讓他一直活著。”孫微的一席話終於換來身邊人的理解。

令她更感欣慰的是,父親的腎臟移植成功,救活了兩名腎衰竭患者。

“祝願他們平安幸福,替父親感受更多未曾經歷的精彩人生。”孫微說。

在捐獻牆前,器官受捐者洪憲遵也駐足多時。2018年10月,年近半百的他重獲新生——熬過8年病魔纏身的日子,他終於等來了配型成功的腎源。

“掙扎過,也想過放棄。”8年間,病痛折磨的痛苦、連累家人的愧疚,讓他一度患上了抑鬱症,“然而,和更多等不到器官移植的病友相比,我終究是幸運的。”

據瞭解,中國每年約30萬人需要器官移植,而由於器官捐獻者的數量極為有限,每年僅1萬多人獲得移植機會。

移植手術後,洪憲遵恢復了健康。這顆腎臟不僅給了他新生,更延續著對美好生命的寄託。“活下去,帶著無限感恩,更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好好活下去。”他常對自己說。

據吉林省紅十字會統計,截至目前,吉林省完成人體器官捐獻445例,捐獻大器官1204個,挽救重病患者1134人,使637名眼病患者重見光明。

“器官捐獻讓生命永續,社會充滿人間大愛。”吉林省紅十字會秘書長於立敏表示,隨著人們對器官捐獻認識、瞭解的不斷深入,器官捐獻現在逐步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支持,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為更多等待器官移植的重病患者提供了生命的希望。

如今,孫微和洪憲遵也成了吉林省紅十字會志願者,參與更多器官捐獻相關工作——把生命傳遞下去,把更多的愛傳遞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