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者眼中的职称晋升,难!难!难!

职称问题是目前教育圈中公认的最具争议的话题。由于职称与利益,地位都有莫大的关系,所以职称的评选、聘任、晋级都备受关注。今天我们就一一分析,破解职称对教师的束缚。

教育者眼中的职称晋升,难!难!难!


一、评选的问题

职称评选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评选名额有限。每年老师们眼巴巴的盼望着评选日期的到来,可是下来的时候多数却是失望甚至绝望的。一年一个两个名额,甚至没有名额都会让老师们丧失前进的动力。我见过一个老师等了十年了,还是初级讲师,他讲课不好么?好!年年评教数一数二,他的课堂活泼有趣,学生非常喜欢;他工作不努力么?各类评估检查,他都是学校“迎评敢死队”的不二人选。为什么十年了都没有评上中级讲师。很简单,他前面还有几个来的更早的还没解决,人家同样优秀。根本问题是什么?名额!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心态从欣喜,期待,失望,绝望,麻木的变化。

第二,评选条件,想起来就心痛。职称评选条件中科研是最被诟病的内容。文件中很简单,可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都实施了量化,僧多粥少,就出现了你写了四篇论文,他写十篇论文,我就想办法再整几篇核心论文。我们高讲评选,一个老师发了17篇论文,1个核心。我是五体投地,不得不竖大拇指“厉害!”

拼论文拼课题的结果是,都去搞科研了,没人上课!课排不下去。即使行政命令课派下去了,教师没有精力去完成,心思就不在教学上,课堂管理松散,教学质量低下。原来静心准备课程的时间用来写论文了,原来思考课堂问题,现在用来考虑怎么调整课题。上课成了副业,科研成了主业。

第三,评选机制有漏洞,人情,关系总是趁虚而入。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评审也是人,总有人托人情找关系打破规则,插队评选。这样的情况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这样的情况哪怕只发生一次就会深深地伤害教师的感情,损害校领导的公信力。学校的制度约束力都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有第一例,就会有第二例,第三例,从此学校风气彻底败坏,制度永远成为笑话。

二、职称内晋级的问题

职称高的上课少的问题。这个问题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职称评选时有课时的要求,很多老师就有授课数的底线。评上高讲之后,部分教师就自我放弃了。正高一个学校就一个名额,没有什么希望,那就干脆提前享受人生吧;第二种是部分高讲成为了学校中层甚至高层,分身乏力,无暇顾及教学,基本成为纯行政领导。

关于高职称上课少的问题,网上争议很多。支持者说,评上高级的教师都是老人了,年龄大了,照顾下,都是从年轻时大量上课过来的,可以理解。反对者说,高职称高能力,不上课是资源浪费。当然也有其他声音,现身说法,本就是高讲,上课十几节,还有带班等。总之,争议颇多。

国家针对职称问题,也是在不断调整职称方案。但是我觉得学校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调整,以示公平:

第一,国家已经调整评选制度。明确增加职称名额,明确禁止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选方式。但是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降低职称与工资、评奖等相关利益的关联度,将职称与课时标准相关联。使真正上课的高讲,体现相应的价值,获得相应的报酬。

第二,职称内三年晋级并没有课时的要求。我的建议是制定晋级课时要求。并且国家应该将职称变成可上可下的动态机制,达不到要求的高讲就是要降级,以保证高讲的价值真正体现在课堂上。对于从事行政的高讲我觉得可以用行政岗位工资作为替代专职时的岗位工资,从而保证其正常工资待遇。

职称问题是关乎所有教师的大事,相信在国家的调控下会逐渐成为普通事,甚至是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