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


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风中语声说写作


一、写作困惑

我班上有些同学的语言特别好,很有文采,而我的语言就显得很寒碜。老师也说我的语言浅显直白,韵味不足。我该怎样使我的语言富有底蕴呢?

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风中语声说写作

风语说:

貌似背诵与写作无关,其实不然。

只有你心中储存了大量范文佳句之后,你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正如练武之人,只有熟练掌握了很多招式,才能在临阵对敌时变化组合,灵活运用。背诵积累犹如练武之人需要练好童子功一样需要从小打好基础并不断温习巩固。

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风中语声说写作

二、背诵积累是前提

背诵积累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作家梁衡在《背书是躲不过的捷径》中说:应该趁记忆好的时候,多背点东西,不然太可惜了。

我现在写的文章里面经常会冒出一句我中学时期背的东西,许多就是教材里面的。我在《跨越百年的美丽》这一文里,写到居里夫人得了很多奖以后,把名誉看得很淡,仍然冷静地继续搞研究,突然冒出一句话,“她漫把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写完后我才觉得这是从柳永的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中化出来的。

当你把书背得很熟,作文时,你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这一句新话或一个新词。像武打,不管敌人从哪个角度来,你都会突然冒出一招,这一招肯定就是你平时积累的,肚子里有的,所以我主张,如果有志于学写作,第一步还是要背书。这好像很笨,其实是捷径。

提起“背诵”,很容易使人想起“死记硬背。

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风中语声说写作


但对于经典词句,“死记硬背”并不为过。犹太人有句话,和我们中国的学习方法很像,说小时候应该学会一种“生吞之功”,就是你要会生吞活剥,首先你要把它吃下去,东西吃多了以后自然会消化。

胡适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9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一句话: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我就是觉得好玩,并不是很懂。到了60岁,我还是喜欢这句话,这时候才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9岁的胡适并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但“生吞”下去后,用岁月和经历的肠胃来慢慢消化,自然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很多东西,小时候解释再多也理解不了,长大了,阅历增多了,自然就懂了。

何兆武《回忆吴雨僧师片段》一文中写道,他1939年秋考入西南联大读书以后:“每次考试,先生必定有一道题目是要学生默写出自己所能背诵的最长的一篇诗文,并且往往还有一道题目是评论一部文学名著。大都意在强调学生的基本功。”

背诵是写作的童子功—语言缺少底蕴怎么办?|风中语声说写作

“在课堂上,他(吴雨僧先生)也屡次指出我们中文基础不够,一我们一代人和吴先生一代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吴先生一代人是从旧学发蒙的,所以旧学根底都非常之好;我们一代人所受的已是新式教育,从小是文、史、地、数、理、化、音、体、劳一起上,所以就没有老一辈那种深厚的旧学基础了。”在课堂上谈论《红楼梦》时,吴先生对书中的全部诗词都能脱口而出,背诵如流。

1980年,钱穆的孙女正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她向祖父请教读书问题。钱穆回信说:“《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

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14岁前,就能背诵一些典籍:《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作为文史学者的曹聚仁,《儒林外史》他读了一百多遍,都是一本正经地读,不是随便翻翻;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也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

《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这是最爱读的书,是下过点苦功的。不是郑振铎亲自检验,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不是周建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会知道鲁迅小时候是背过《纲鉴》的。

从根本上说,是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三、背诵哪些内容

作家之所以作家,很多成功的作家都是从背诵起步的。

那么,应该背诵哪些内容呢?

背诵内容1:经典范文和名言佳句

梁启超说:“我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一种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是有益身心的格言。”我们现在的学习不同于古人,面对大量信息,很难集中精力去背诵那些大部头的经典著作,但是要提高语言修养,背诵一些经典范文和名言佳句,是应该的。

我们要养成对文字的“洁癖”,非那些最好的文字不背诵。

理性类的作家中适合同学们背诵的有鲁迅、史铁生、龙应台、周国平、王开岭、林贤治、筱敏、熊培云…感性类的作家中适合同学们背诵的有张晓风、简媜、迟子建、潘向黎、鲍尔吉、原野、刘亮程……

我们要找他们最好的文字来读并背诵。比如周国平,他的《人生哲思录》集萃了他语录体写作的精华,我们可以反复阅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文字。

我们不妨来看几则:

也许,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寻求的过程之中。我们读英雄探宝的故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最后找到的物,而是探宝途中惊心动魄的历险情境。寻求意义就是一次精神探宝。

人天生是软弱的,唯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背诵2:背诵应有变式


我当然强调背诵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字是有继承性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

古代诗文中的很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现在人们多记住了秦观、王勃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庚等前人的旧作,不正说明我们可以在背诵的基础上借气、借势,翻出新意吗?

注:本文转自作文36计的读书笔记。

我是风中语声,助力孩子写作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