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CJ-J


裕隆太后是被架上了清朝亡国的第一责任人,因为溥仪的年幼,逊位诏书也只能是裕隆太后来颁布,但这位太后确实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女性,被民国政府喻为“女中尧舜”,但我并不认为裕隆太后去世后的全国性悼念是对她的尊重,这只不过是优待条款里该呈现出来的“作秀姿态”,尧舜之名对于民国政府是褒美之称,而对于大清太后来说,更多的是讽刺吧!



架上政治舞台

裕隆太后如果按照人物关系来看,实际上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但出于慈禧的政治安排,被钦点为光绪的皇后,也就是说表姐嫁给了表弟。这桩婚姻就是单纯的政治安排,慈禧利用侄女监视光绪,光绪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光绪与裕隆太后的关系并不好,而众所周知的是光绪一生最宠爱珍妃,因此虽然掌领后宫的裕隆太后并不受待见,不仅皇帝不喜欢,又由于性格柔弱,也并没有达到慈禧所要的政治效果,因此慈禧也并不喜欢她。


1908年,光绪和慈禧前后脚离世,慈禧在遗诏中立三岁的溥仪为新帝,这才有了裕隆皇太后的垂帘听政。因为溥仪是载沣的亲儿子,所以裕隆皇太后与摄政王载沣是两个不同的权利集团,自进宫都不受待见的裕隆太后只能拉拢权贵和重臣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她就拉拢了大清最后一位铁帽子王庆亲王弈劻,并逐步拉拢权臣袁世凯为亲信。但毕竟载沣摄政,权势滔天,又怎能被一介女流所节制呢,在一番较量之后,裕隆皇太后就只是单纯的保护自己,再不过多参政。




“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裕隆皇太后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载沣才被迫辞去摄政王的职位,也是从此时开始,裕隆太后成为大清王朝最后的实际责任人。而她第一个要面对的则是“南北议和”,因为南方各省已经宣布脱离清庭独立了,裕隆太后则全权委托袁世凯主持,唐绍仪为代表参与议和。而在谈及政权体制和清帝退位优待条款上,裕隆太后表现出了仁慈的一面,她并没有气急败坏的处理大臣们,而是说“你们办的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


“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裕隆皇太后

在诸多王公大臣反对清帝逊位共和的时候,裕隆太后则表现出了大局观,在国家破败不堪的时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共和也许是拯救苍生的唯一出路,因此她是坚定了决心颁布《清帝逊位诏书》的。与此同时,她说出了那句“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此话也让人联想到崇祯皇帝上吊前于龙袍上写下的“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这也许就是亡国统治者最后的其言也善吧。


国葬的背后

裕隆太后是1913年去世的,根据《清史稿》所载,她是下诏逊位后郁闷至病而亡,也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祖宗的基业是在她的手上丢失的。并且当袁世凯为其办生日宴会的时候,清室旧臣王公皆不恭贺,由此可见,那些清朝旧臣和宗室成员都视裕隆太后为罪人,避之而不及。这样的心里压力最终压垮了这位“丧权辱国”的大清皇太后。

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吴景濂

但与清朝旧臣遗老相比较之下,民国新进权贵们相当积极的为裕隆太后哀悼,特别是大总统袁世凯,这位被裕隆太后提拔的投机者率先臂带黑纱,举哀致祭。既然总统都带头哀悼了,那么随之而来的则是全国性的哀悼行为。民国政府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天,举办国民哀悼大会;参议院休会,军政各界要员致电“逊清小朝廷”以示哀悼,并由参议院议长吴景濂提议,全国各地响应追悼裕隆皇太后;驻京外国使馆纷纷参加民国政府举办的追悼会,并降使馆半旗致哀。与此同时,各大报刊都在为裕隆皇太后的大局观和对于共和做出的贡献歌功颂德。

“德至功高,女中尧舜。”——黎元洪

前清遗老与民国新贵们对于裕隆皇太后的评价差别很大,作为大清朝的亡国责任人,裕隆太后是被定在了耻辱架上的。但对于民国来说,裕隆太后的大局观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是为民主共和做出杰出贡献的,而她所说的天下太平也体现了心存人民的善念,但她并不能预测出未来的局势会如何发展,窃取革命成果的袁世凯并没有共和之心,而随后的军阀混战带来的并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人间炼狱!



袁世凯政府所做的一切哀悼声势也都是按照清室优待条款里的“视为外国君主”而进行,只因孙中山说过“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民国当然有优待条件之酬报,永远履行,与民国相终始”。袁世凯的这种“作秀”式的宣传无非是为了掩盖他即将暴露的野心。


裕隆皇太后死后赢得的国人尊重,是因为她有心系百姓的善念,但更多的尊重来自民国政府这一成功者的宣传,疾苦百姓中饱腹都难,又能有多少人知道裕隆太后的那句“天下太平就好”?要不是剪了辫子,恐怕百姓都不知道大清亡了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翁同龢日记》、《中国末代皇太后裕隆的大丧》


棍哥观史


民国二年(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据史书记载,隆裕太后患病后,胸腹隆然高起,日渐肿胀。

当时的脉案是这样写的:“皇太后脉息左寸关浮散,尺部如丝。症势垂危,痰壅愈盛,再勉拟生脉化痰之法以冀万一。”

以现代医学来判断,隆裕太后的症状像是肝病引发的腹水,后世说她心情抑郁,脾胃不和,肝气郁积,郁郁而终不无道理。

隆裕太后过世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与光绪皇帝合葬崇陵。

宽惠慎哲协天保圣,的确是她一生真实的写照,但盖棺定论世人唏嘘的背后,却是一个命运错位,半生凄凉的可怜女子。

她是慈禧弟弟桂祥的女儿,从小出入禁宫,与光绪早早认识,但光绪皇帝从没有喜欢过这位大他三岁的姨表姐,可以说,从结婚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悲剧。

她没有秀丽的外表,也没有性感的身材,

据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描述,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

正因为这些原因,就连姑妈慈禧太后对她也不满意,玩伴们更是送给她一个绰号:大木头。

但她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特殊的身世把她变成一枚棋子,任人摆布。

二十一岁,依然待字闺中,坐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只因为姑妈想把她嫁给皇帝,以监视这个蠢蠢欲动、意欲亲政的外甥,纵然这个外甥更喜欢活泼灵动的珍妃。

姑妈的话就是天条律令,无论光绪还是隆裕,都没有反抗的余地,就这样,他们成婚了。

大婚那天,紫禁城突起大火,烧毁了太和殿前的太和门。箭在弦上的慈禧断然决定,婚礼如期举行,而北京城的能工巧匠们,硬是连夜在火场搭出一个几可乱真的太和门。

结了婚,拜了天地,看似尘埃落定,却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光绪根本不爱她,相传洞房花烛之夜,面对含苞待放的表姐,光绪大哭说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精神上为难,肉体上也为难,因为幼时的放纵,光绪落下了早泄遗精的毛病,久治不愈,隆裕自然更加被冷落。

冷酷的姑妈对此毫不在意,在她看来,监视光绪、掌控权力才是这个侄女最大的价值,至于她的婚姻幸福与否,与别人何干。

过了河的卒子,哪管生死,管不住自己的男人,那是女人的问题!

1895年戊戌变法的失败更是加剧了这场蓄谋已久的家庭矛盾,光绪被囚禁在赢台,隆裕虽然能够见他,但双方再无所言。

从此以后,隆裕就变成了紫禁城一个多余的人。

姑妈不待见她,丈夫不信任她,太监不尊重她,宫女不搭理她,那些大臣们,更是见都见不到她。

她就像一个幽灵,隐没在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中。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香消断有谁怜!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谢人亡两不知!

1908年,姑妈丈夫相隔一天离世。

这个多余的人,摇身一变,成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大清国的皇太后!

恍惚间,她仿佛看到了一线生机,母慈子孝,天下大治,几十年的委屈、寂寞、生离死别都是值得的!

但1911年武昌的一声枪响,把她从幻梦中又拉了回来。

大清亡了。

那个曾经寄予厚望的汉人袁世凯跪在她的脚边,涕泪横流,所有人都知道他在演戏,但他那么的投入,让久居深宫的隆裕觉得,也许他真的是为了天下苍生。

她一生错位,皇后太后,俱是有名无实,但当大厦将倾,男人们避恐不及的耻辱一刻,她却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这是她对大臣说的原话,从一个羞答答的弱女子口中说出来,纵然大势所趋,依旧让人心酸不已。

1913年她的生日,袁世凯遣人以外国使节的礼仪拜见,满清宗室却多半回避,不肯入贺,一年前还人声鼎沸的御殿,此刻冷冷清清,比北京的天气还冷。

她就此一病不起。

1913年2月22日,她在痛苦和失落中死去,临行前,她对年幼无知的溥仪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

茫然、奈何,可能是她一生最无能为力的际遇,如今轮到她的过继儿子,何等凄凉。

她死了,世人却没有忘记她。

正是她懦弱中的果决,挽救了千万苍生的性命,孙中山说她:

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女中尧舜,也是袁世凯为她上的挽联!



日慕乡关


宣统逊位是中国两千多年十分罕见的,没有引起战火、没有废帝被杀的一次不流血的退位。这对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来说,绝对是一场幸事。

而宣统帝溥仪当时年仅六岁,根本做不得主,所以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他背后的女人——隆裕太后。


面对天下大乱,隆裕一力承担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要求清帝退位的呼声是越来越高涨,此时的隆裕太后就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最终负责人。不管是战是和,是亡国还是灭族,隆裕都脱不了干系。

可面对这万斤重担,一向性格懦弱的隆裕太后却以她那娇小的身躯,负起这满族第一罪人的责任。她在召见王公大臣商议国事的时候说:“这天下就全交给你办,办好了我自然感激,办不好也不怨你们。皇上年纪还小,自然由我负责,将来皇上长大了也不至于怨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也就是这场会议,基本确定清帝逊位的大致方针。可当时还是有不少满州贵族,企图负隅顽抗、玉石俱焚的,比如反对逊位的恭亲王溥伟、力主杀袁世凯夺权的镇国公载泽、以及“保皇党”党魁良弼和他手下的“宗社党”。

这些满清贵族不愿失去他们即得的地位,始终幻想着日本人或者满洲八旗来勤王护驾,给清室和平过渡制造了不少的隐患。此时也是隆裕太后一锤定音,在制定《清帝逊位诏书》的时候,隆裕太后指着溥伟骂到:“你们把国事搞得这样乱,又想阻挠共和,到底想让我们母子怎么样啊?”

溥伟无言以对,隆裕太后抓紧时间,下令不准任何人进入养心殿,紧接着于内殿,盖下了皇帝御宝,《清帝逊位诏书》才算是有了法律效力。有鉴于此,袁世凯和中华民国众人对隆裕太后十分优待。

郁郁寡欢,生哀死荣

溥仪退位后仍居于紫禁城,隆裕太后无事可办,溥仪年纪又小,于是隆裕太后把心思全部放在了溥仪身上。曾有一次,隆裕太后站在溥仪身后看他玩了几个小时的蛐蛐。这也反应了隆裕对溥仪的疼爱,以及她的深宫孤独。

虽然隆裕保全了民族,保全了国家,可她自己却要背负着“满族第一罪人”的罪名,受那些满州贵族唾骂。就在溥仪退位之后第二年,隆裕太后生日,可除了一些太监宫女之外,只有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来的使者入宫道贺,其他宗室大臣则基本回避不去,偌大的殿堂之上不过寥寥数人而已。隆裕的内心五味杂陈,难以言表。

也是因为一辈子都不被理解,隆裕在生日过后不久就抑郁成疾、一病不起,不过十几天就去世了。不过虽然满洲人忘了隆裕,深受隆裕恩惠的民国却没忘。

袁世凯带头为隆裕太后祭奠,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国会特意休息一天(相当于皇帝辍朝),为隆裕举丧。有了袁世凯的带头作用,全国各地也纷纷开会追悼隆裕太后,并在紫禁城太和门前举行国葬,到会者多达五万多人,而且除了本国之外,其他驻京公使也亲去太和殿致礼,各国使馆均下半旗致哀(这是国家重要领导人去世才能有的待遇)。

太和殿灵堂正上方所悬挂的横幅,上书“女中尧舜”。这是对隆裕太后于民国、于天下所做贡献的肯定。隆裕一生不为人理解,做皇后被光绪讨厌、做侄女被慈禧讨厌、做太后被同族讨厌,终其一生,隆裕太后背负得太多了。




狐史首丘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华大地上出现过大大小小几十个王朝。但凡王朝更替,政权交接时期,就没有不流血的。往往都是通过战争夺取政权,各方兵刃相见,整个天下都会被笼罩在腥风血雨之中。但是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却没有出现如上情况,全国政权是和平的交给民国政府的,这得感谢隆裕太后,是她签的清帝退位诏书,使得政权交替之际国家没有出现战乱,这也是之后国人尊重隆裕太后的原因。

隆裕太后名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十四年慈禧将隆裕嫁给光绪帝,为的是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光绪帝当然知道慈禧此番举动的目的,所以对隆裕很不待见。而隆裕也不想充当慈禧的眼线,在日后慈禧找珍妃麻烦的时候隆裕甚至帮珍妃求情,这更加引得慈禧的不满。所以隆裕是在慈禧和光绪两边都不讨好,从一开始她就是政治的牺牲品,也实在是很可怜了。

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驾崩,慈禧立三岁的溥仪为帝,隆裕为太后,载沣为摄政王。慈禧于次日称太皇太后,但是慈禧也随光绪帝之后在十一月十五日下午五点去世。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光绪帝和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先后辞世,剩下的烂摊子只能丢给隆裕太后和摄政王了。

虽然当时的皇帝溥仪还年幼,隆裕完全可以效仿慈禧掌握朝政,但是她对权力并不是很上心,于是朝政大权都被摄政王载沣掌控,隆裕只需要一心抚养溥仪即可。本来过这样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好,可是清帝国的大限还是于三年后到来了。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十四省纷纷宣布独立。摄政王载沣也被迫辞职,朝政大权又落到了隆裕太后身上。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呈土崩瓦解的状态,清政府无奈派袁世凯去同南方革命党议和,但是袁世凯是个有野心的人,怎么会替日暮西山的清朝卖命。在他得到孙中山的承诺,只要清帝退位孙中山就举荐袁世凯当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便回清廷软硬皆施地威逼隆裕太后签退位诏书了。隆裕深知清朝大势已去,而且民国提出的清室优待条件也不错,于是她就亲手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画上了句号。

1913年清帝退位仅仅一年后,隆裕太后便在郁郁寡欢之中去世。民国降半旗为隆裕太后默哀,文武百官还为隆裕守孝二十七天。政府和百姓都感谢隆裕太后为中国走向共和制度的付出,正是因为有了隆裕太后的清帝退位决定,才避免了一场政权交替的战争,也算是间接拯救了许多百姓啊。


风尘讲历史


因为清王朝是个落后,封建,腐朽,破败,专制的王朝,隆裕太后作为清王朝最后的掌权者,能顺应时代潮流,舍皇家为国家,虽说多少有些无奈,但她主动代表皇家自愿交出专制权利,没有支持过满人宗亲分治天下,也没有支持任何势力鱼死网破发生流血事件,由于隆裕太后的性格,在这改朝换代风雨聚变的风暴中,也没有使诈耍心眼玩两面,为天下换得了和平与平静,可谓是也算是变相的帮助中国结束了2000年的封建专制社会。

孙中山先生说道:“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国父的意思也就是说隆裕太后主动让出国家大权,避免的生灵涂炭,是名副其实的女中尧舜。

黄兴先生说道:“全赖隆裕皇后,不以皇位为私产,远追尧舜揖让之盛心,遂使全国早日统一,以与法、美共和相比并。”,意思就是讲,革命的成功一部分赖于隆裕太后,他不已权利为私财,模仿尧舜谦让,使得全国统一,造就了与法美可相比的共和国。

黎元洪就更直接了:“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阎锡山说道:”皇太后贤明淑慎,洞达时机,垂悯苍生,主持逊位。视天下不私一姓,俾五族克建共和,盛德隆恩,道高千古。”

各国公使也发文道:“隆裕太后英武明断主共和,下诏赞成。致使糜乱之局由此大定,民国秩序得以保全。”

可以看出无论是国内的革命党人,军阀还是外国公使,对隆裕太后均是尊赞,作为曾经的“女皇”,在当时的人看来,虽然已是大势已去,但依然还是很有威信和号召力的,至少还能与南方革命党甚至两面三刀的袁世凯干个头破血流,最差还能再次北逃分裂中国,你可以讲她懦弱,讲她无能,但是她确实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不管是不是无奈,也是值得尊敬的。

当然隆裕太后都已经交权了,民国和平建立了,各方人士也没必要骂她吧,对其的尊重多少也含有一丝的安慰,总之中国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时代,隆裕太后是有功的。


曹小翔xixi


隆裕皇太后是中国封建帝制最后一位太后。其夫光绪皇帝因与慈禧太后政見不和,变法失败郁郁寡欢.英年早逝。其姑母慈禧太后也在光绪皇帝逝后不久也相继驾鹤西去,留下了年幼的宣统帝溥义和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主政的隆裕皇太后力排众议,签下了宣统皇帝逊位的诏书。避免了一场内战浩劫。这位中年的皇太后对臣下说过,对于皇帝退位,结束帝制可不是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太平就好。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包涵了隆裕太后母仪天下心系百姓的菩萨心肠。

谁说丢掉了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但和平更迭了政权,不使天下生灵涂炭.百姓遭殃,隆裕皇太后虽然心痛但是认为是值得的。故尔在其死后国人感其恩德,尊其为“女中尧舜”。








宏发超市赵荣青


清朝的裕隆太后作为亡国太后可是却得到了许多国人的尊重,原因最主要是她顺应了历史潮流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堪称功德一件,当然也和她身世可怜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清朝因为日渐腐朽自然无力抵御列强的入侵不断的丧权辱国,这使得广大爱国者终于忍无可忍了不断起来推翻其统治,所以当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的统治终于风雨飘摇即将寿终正寝了。一方面革命党人不断发动起义大部分南方省份和部分北方省份都脱离了清政府的统治,另一方面清政府倚重的北洋军头子袁世凯却在不断逼宫,这种情况下实际主政的裕隆太后还不带领年幼的宣统皇帝退位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因此裕隆太后带领宣统皇帝退位其实是出于保住性命的无奈之举,但是如果裕隆太后当时不顾她和宣统皇帝等人的性命之危坚决不肯退位的话,那么被列强虎视眈眈的中国就有可能陷入严重的分裂当中了。毕竟在当时来说许多地方依旧是忠于清朝政府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奉的清朝统治者为主,因此如果借助列强的势力裕隆太后等满清统治者是有可能分裂中国的。


好在裕隆太后懂得顺应历史潮流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主动退位而不是选择负隅顽抗,使得清朝和中华民国的政权交替在较为平稳的环境中交接了,这样中国可以说是避免了一次有可能的大分裂危机了。所以说裕隆太后可算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这样的人当然值得我们去尊重一下了,当然了这也少不了袁世凯在清帝退位诏书上加上了五族共和这样的杰作。

裕隆太后之所以赢得国人尊重或者至少是不厌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其可怜的身世和没有太大过错有关。我们知道裕隆太后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和光绪皇帝的表姐,却因为是慈禧太后硬塞的和相貌丑陋一直不为光绪皇帝所喜因此虽为皇后却守活寡一生都不幸福,人们对于这样一位不幸的女性自然是抱以同情了,在加上裕隆太后也并没有做什么严重危害国家的坏事自然就获得一些人的尊重了。


执斧传播开天名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政权更替,带来的都是血兵刃相见、血雨腥风,像清朝这样以政权换和平,平稳过渡是不多见的;大清朝有两个权倾朝野的太后,一个是娇奢横溢、臭名昭著的慈禧太后,而另一个就是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慈禧太后死后遭人掘墓抛尸,而隆裕太后死后却赢得国人的尊重,民国政府还为她下半旗致哀,褒扬她的功劳。


隆裕太后本名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弟弟叶赫那拉.桂祥的女儿,光绪十四年,慈禧将隆裕作为政治工具嫁给了光绪帝,但婚后光绪几乎没怎么和她往来,她从出生便被慈禧所掌控,成为慈禧和光绪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公元1908年,慈禧和光绪先后离世,孤苦无依的隆裕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溥仪继位,隆裕成了皇太后,无奈之下接下了晚清这个烂摊子,但对于一个毫无政治野心的弱女子而言,要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清政权完全是痴人说梦。


由于溥仪年幼,隆裕太后可以和慈禧一样在朝中拥有一定的权利,但是隆裕不像慈禧那样心系权政,而是一个想要过安稳日子的平常女子,其实此时朝中大权主要掌握在隆裕太后和溥仪的父亲载沣手中,由于裕隆太后性格柔弱,所以载沣的实权实际上是要大于隆裕太后的。

公元1911年国民革命军发动起义,内陆14省宣告独立,载沣为求自保就退职了,全部的重担都压在了隆裕太后的肩上,隆裕太后心知清朝大势已去,于是在袁世凯的多次逼迫清帝退位后作出了妥协的决定,两人就退位进行了一番商议,提出的条件有保留皇帝称号,颐和园归皇室固有住址,皇亲国戚的私有财产归个人所有,袁世凯每年给他们400万生活费,几乎所有条件双方都欣然接受。


隆裕太后亲手为大清朝画上了句号,作为亡国太后,她心里也难受啊,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28日民国总统袁世凯亲自戴黑纱祭奠。

1913年3月19日民国政府为隆裕太后举行盛大的哀悼大会,有五万多人参加,袁世凯决定全国下半旗致哀三天,文武百官守孝27天,外国的领事馆也下半旗悼念隆裕太后。


清廷和平逊位,隆裕太后看似平凡却居功至伟,政府和百姓对于隆裕太后的吊念和尊重,其实都是因为隆裕太后识时务,审时度势,在她执政的最后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同意溥仪退位,和平交接,避免了多少的流血和冲突,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隆裕太后功不可没。




遗产君


隆裕太后在历史上着墨不多,形象也不是很美。并不是影视剧中充满传奇的主角。她人生中的大事,就是同意清帝逊位,因此,满清王朝算是在她手里终结。

虽然她是亡国太后的身份,但满清并不是因为她而灭亡的,所以人们也不能怪罪于她。不仅如此,人们对于这位亡国太后还很尊重,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隆裕太后顺从人心,支持清帝逊位,避免了一场流血战争。

1912年12月28日,全国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召集庆亲王奕劻、袁世凯等王公贵族和国务大臣共商国事。

她最后表态说:“(逊位)我全交与你们办,你们办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办不好,我亦不怨你们。皇上现在年纪小,将来大了也必不怨你们,都是我的主意。”

说到这里她放声大哭,袁世凯等王公大臣也一同大哭。哭过之后,隆裕太后进一步表示:“我并不是说我家里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至此已经初步确定。

在表态逊位的事件上,隆裕没有做无谓的挣扎,没有支持过皇亲国戚中的抵抗派,没有支持他们迁移热河继续分治天下、作最后垂死挣扎;她也没有推卸责任,一力承担了皇帝将来的怪责。

清廷最后和平退出政治舞台,没有酿成镇压和垂死挣扎的血案,无不与隆裕有关,因为她手中握有最后的权柄,可是,她的性格和心性的善良,在最后的政治风暴中表现出来的只是和平且平静,宁愿自己流泪到天明,也不给天下添乱。

这不是多数人能够做到的。

隆裕在清帝逊位上的表现,正如民国政治家吴学濂所评:隆裕太后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顺天应人,超今迈古。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裕隆太后,不愿为保清廷而大打内战,主动逊位,避免了历朝改朝换代的流血,其功,在国家民族。其次,就在决心逊位之际,还在努力保住、开拓国土,希望多留些财产给民国,其量度、情怀,使后来的袁世凯、蒋介石,连给其洗裤衩都不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