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本的理財觀念: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

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消費時,很少會去考慮這麼個問題,我的這個行為是“投資”還是“消費”呢?但是如果你學過經濟學,你在花費每一筆錢之前都會考慮:

我的這個消費行為是屬於“投資行為”還是“消費行為”。

最基本的理財觀念: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如何區別這個概念呢?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這樣的行為時刻都發生著,就拿我公司同事李珊和黃明來說;他們是同一年大學畢業進入我們公司的,在社會上打拼了幾年之後,都恰巧積累了將近20萬元人民幣。前年李珊花了18萬元全款買了一部小車,而黃明因為家裡人強烈要求,在家人的資助下湊款買下了一間單身公寓;現在李珊的小車已然成了一部二手車,而同事黃明的房子由於周邊環境及配設施開發的好,增值了將近30萬元。

最基本的理財觀念: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

盲目的花錢,就是讓無謂的人分享你的收入

很顯然他們現在的財產狀況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但是他們學歷差不多,社會經驗及個人收入都大同小異,為什麼不到兩年後他們的財富會相差這麼呢?也許你會說那是因為黃明有家人的資助啊,其實李珊的父母當初也說可以幫她湊錢買一套房子的,但是李珊總覺得房子可以租著住,車子比較重要,再說自己有車出門既方便也有利於做業務。事實呢,這兩年裡車子並沒有為她多帶來多少業績,反倒增加了不少的費用開支。

從上面這兩個同事的行為中,我們可以很簡單的區分出,李珊花錢買車是屬於“消費行為”---錢是花出去的,支付給了別人,車子一旦落地用過幾年後,幾乎就不值錢了。而黃明的花錢買房就是“投資行為”---錢其實沒有發出去,只是把錢轉移為了固定資產房屋,房子有70年的產權,這70年裡它是完全屬於你的,你可以自由的買賣、使用它。跟汽車是不一樣的,而且房子的增值概率是比較大的。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中時有發生,比如現在很多年輕人有的捨得花費高額的價格去搶購一張演唱會的門票,而他的朋友卻用這筆錢去報了一門學習PS技能的線上培訓班;購買演唱會的門票,這種行為是“典型”消費行為,這種錢一旦花出去後,你是沒有辦法拿回來的;而花錢去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更具有競爭力,在未來的日子也許會因為這個技能給你帶來很多升職加薪的機會,錢終究還是會到自己的口袋力。

最基本的理財觀念:區分“投資行為”與“消費行為”

金錢是社會衡量成功與否的工具,是給你帶來美好生活的一個手段。

有的人會好幾萬塊錢去收藏一套高端的紅木傢俱,但不會花錢去買一個同等價位的名牌包;

也有人捨得花錢去買一份人壽保險,而不捨的用這個錢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其實你不一定要學過經濟學,或是瞭解專業的理財知識,生活中哪些是”投資“行為,哪些是”消費“行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所以我們在支出每一筆花銷時,如果這筆花銷屬於”投資“行為時,那麼你可以大膽的支付,多貴都不必討價還價,因為這邊錢最終還是會屬於你的。

富有的人理財喜歡“小錢糊塗,大錢聰明”,很多高收入的人,卻成為月光族,存不下錢來,那是因為他的花費屬於“消費”行為,而有些人工資不高,卻能存下一定的資產,是因為他們知道把錢花在刀刃上,更多的去都“投資”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