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摘自《西遊記》

明代中後期,城市經濟的繁榮與市民階級的日益壯大,促進了俗(與“雅”相對,即市民文化)文化的長足發展。其中,長篇通俗章回體小說更是以不可遏制的勢頭取得了迅猛而亮眼的成績。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山在虛無縹緲間

隨著明初以《三國演義》為代表的歷史演義小說和以《水滸傳》為代表的英雄傳奇小說的興盛,明代小說的發展走向了多元化的創新境地,催生了《西遊記》這樣一部享譽世界的傑作。下面,我們就主要從它的文本特點、人物塑造和語言特色三個方面來解讀它,並思考本書帶給我們的啟迪。

聚焦文本特點:形象生動活潑,筆調幽默滑稽,文本整體富有奇幻色彩。

《西遊記》是我國第一部神怪玄幻小說,它不同於前代的作品講究“真”與“正”,其主要的特徵是尚“奇”貴“幻”,以生動活潑的形象、幽默滑稽的筆調,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絢麗多彩的神仙鬼怪世界。

作者以詭異的想象和超人的筆力,突破了人神怪的界限,多角度、多色調地為我們展開了一幅跨越天上人間,縱橫仙地佛境的畫卷。而在這極玄、極幻之中,又飽含極真之情,富有人間煙火味。

它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憑空的,而是吸收了前代多部富有神魔色彩作品的結晶。諸如《楚辭》中的神話,《搜神記》中的傳說,李賀的詩等等,都給《西遊記》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外,它的成書同樣經歷了一個長期積累和演化的過程。

書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他於貞觀年間前往天竺取經,歷時十七年,回國後,門下弟子根據他的事蹟寫成《大唐西域記》一書,頌揚他傳播佛法的豐功偉績。在當時,這本書已經帶有一定的奇幻色彩。

後來,經過民間藝人和歷代文人的加工,孫行者、豬八戒、沙悟淨的形象逐步固定,到了元代末期,書中的故事情節、主要人物都已大體定型,只不過寫得頗為簡略,但已為後續成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西遊記》文本

《西遊記》的作者是誰,至今尚無定論,不過在世人心中都已默認為吳承恩。現在關於吳承恩的信息很少,只知道他字汝忠,號射陽山人,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自幼就嗜書如命,尤其喜歡神話故事。他多次參加科舉都敗下陣來,直到中年才補上貢生,六十多歲時任長興縣丞,又因得罪當地劣紳而被罷官。晚年他隱居在家,閉門著書,除小說《西遊記》外,還著有《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傳奇小說《禹鼎志》,但已佚失。

《西遊記》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十二回是序幕,講述了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而被如來壓在了五行山下,唐太宗派唐僧前往天竺取經的故事。後八十八回是本書的主體部分,講了唐僧陸續收得三個徒弟,師徒四人一路斬妖除魔,克服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真經,被冊封為“五聖”的故事。

在取經的路上,師徒四人歷經了許多艱險和磨難,其中有因歡笑留下的印記,因淚水磨練的真情,也有因誤會造成的摩擦,因迷失發出的哀嘆。書中一則則家喻戶曉的取經趣事不勝枚舉,人們津津樂道、為之痴迷。其書以及據此改編的多部電影及電視劇等衍生作品,成為我們十分重要的

文化遺產。“大鬧五莊觀”、“恨逐美猴王”、“大戰紅孩兒”、“路阻火焰山”、“計盜紫金鈴”等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都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的民族文化記憶中,並且會一代代地流傳下去,永不衰落。

聚焦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熔鑄成我們共同的血脈記憶。

毋庸置疑,《西遊記》在人物塑造方面是成功的。其設置和構思十分巧妙,而且作者往往善於結合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具體故事情節,在戰鬥和行動中刻畫人物形象,自然、流暢、飽滿。

孫悟空,無疑是中國民間最受歡迎的藝術形象之一,他的形成與我國古代神話密切相關。“石中生人”的夏啟,“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的刑天等等,都在神話傳說中有所體現。另外也有說法,說孫悟空其實是印度教經典《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的原型。但無論如何,它都是經過歷代民間藝人情感加工後演化而成的,帶有明顯的東方色彩。

孫悟空是這一取經小分隊中的力量支柱。他從石頭縫中蹦出,吸收日月精華,擁有著非同凡“猴”的神力,再加上菩提祖師授予他“七十二變”的法力以及從龍宮中強奪的金箍棒,成功化身為一個偉大的英雄神仙形象。他不僅能夠上天入地,一個筋斗翻出十萬八千里,一棒就把妖怪敲成肉泥,還能變成各種奇形怪狀的事物,擁有易容術和金剛不死之身。

雖然如此,本書卻並沒有把他塑造成一個“不敗戰神”的形象,相反,在面對妖精的強大法寶時,他常常束手無策,需要向神仙好友求助。我認為,這是其人物設置中最令人拍案叫絕之處。正因如此,“孫悟空”這一形象才是立體而富有張力的,有血有肉、真實可感,不致流於表面,顯得空洞而扁平。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孫悟空的人物形象

本書所傳達的價值觀告訴我們:神仙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弱點和軟肋,因而也需要被關懷和安慰。當我們看到“文殊菩薩收獅利王”、“觀音菩薩縛紅孩兒”這類故事時,並沒有因孫悟空“顯得沒那麼偉大”而討厭他,反而因這份坦率和真實對他愈加喜愛。

同時,他在書中也充當著“笑星”的角色。他長相俏皮、活潑可愛,書中寫道:“雷公嘴,孤拐面,火眼金睛,黃髮金箍,一身黃毛,兩塊紅股。”我們永遠忘不了他上躥下跳、屈著手掌遮在額上遠眺,還不時撓撓癢癢,發出“滋滋”尖笑的滑稽模樣。

孫悟空喜歡捉弄別人,尤其是豬八戒,兩人活脫脫一對歡喜冤家。有一回,孫悟空叫豬八戒去巡山,趁機變成小蟲子,躲在八戒耳朵裡,又趁他偷懶睡覺時,變作啄木鳥去啄他的嘴唇。這些情節常常使我們捧腹大笑,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的,不再是經典中一貫“板著面孔”的嚴肅形象,而是一幅接地氣、平易近人的動態圖景。

蘊藏在其中的反叛精神,使孫悟空這個形象的存在意義得以昇華。他是大膽無畏、無視權威、勇於鬥爭的。在書中,人間的權力機構往往與天上的相對應,天上的皇權統治是人間統治的縮影,天兵天將是文武百官的象徵,而孫悟空則完全沒有把這些放在眼裡。

他大鬧天宮,攪亂蟠桃大會,一人單挑天庭精將,在八卦爐裡熔鑄了四十九天都毫髮未傷;他敢公然叫玉帝讓位,高喊著“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號,還笑罵如來“十分好呆”;他也不管生死定數,六道輪迴的說教,闖入地府,強行勾掉生死簿上的名字。

總而言之,孫悟空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由他代表的叛逆者形象,發出了反抗封建強權社會振聾發聵的歷史高音,寄託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們的普遍心願。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豬八戒人物形象

書中的二號人物——豬八戒,同樣被塑造得有血有肉、豐富飽滿。書中用一首詩形容了他的長相:“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縣金精。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儼然跟豬的動物形態相符合,然而,他又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性彰顯

豬八戒本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被逐出天界,又錯投豬胎,留在了高老莊,後來加入了取經小分隊。在我們的印象中,慣於袒露著上半身的他總是拿著一支粗重的九齒釘鈀,挑著扁擔,拖著沉重的步伐行進,帶給我們無限的喜感。

其實,他的性格具有兩面性。一面符合豬的特性。他飯量驚人、好吃懶做、貪得無厭、自私自利,往往在取經途上出力最少而抱怨最多;他最大的弱點是貪戀女色,經常中女妖精的計,常常被迷得神魂顛倒,失去自我;他膽小怕事,遇見困難就退縮,一有小波折就嚷嚷著要散夥回高老莊種田。這是當時社會小市民階層中某些市儈嘴臉的生動投射。

而另一方面,他也並非薄情寡義,相反,他率性而為、毫不掩飾,極具個人主義色彩。他滿嘴粗話,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的畫面,我們看了不但不生厭,反而覺得真實親切。說到底,他還是善良可愛、服從命令的,嘴裡雖然說著要散夥,心裡卻還是很愛這個團體、很尊敬他的師父的。另外,豬八戒在關鍵時候還是懂得運用智慧去解決麻煩和危機的。在第二十一回中,唐僧逐出悟空後被妖怪抓走,豬八戒就跑到花果山,扯謊說妖怪在背後罵他,由此激悟空去降妖。

相比之下,唐僧和沙悟淨兩個形象則顯得有點蒼白。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定《西遊記》在塑造形象方面的巨大成就。

聚焦語言特色:詼諧幽默中兼具詩詞美感,語言別具一格,使讀者欲罷不能。

除文本特點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外,《西遊記》的語言特色也是不容忽視的。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不能忘卻的《西遊記》

我認為,這主要分為三個方面。其一是本書語言整體上幽默詼諧、生動有趣,讓人看後忍俊不禁。書中往往通過通俗化的語言達到幽默效果,而且通常表現在人物對話中。比方說諧音話,將唐人曲解成“糖人、蜜人”,而歇後語諺語的使用,也能增加笑料。如第七十五回中孫悟空說:“兄弟,你雖無甚本事,好歹也是個人。俗雲:‘放屁添風。’你也可壯我些膽氣。”值得注意的是,書中的趣味語言往往與人物性格也是相匹配的。孫悟空豪爽陽剛、勇往直前,他說出來的話即便是玩笑,也能夠體現出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特徵。

其二則是書中多處運用了辛辣諷刺的語言描寫,以期通過“冷而刺激”的語言達到對醜惡的社會現實的揭露和批判作用。這些諷刺,很多都是以各路神仙或者妖魔鬼怪為對象,以他們所代表階層的腐敗墮落來影射現實官府中的黑暗與罪惡。比如三界之主玉皇大帝,整日過著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然而卻昏庸無能,不懂得如何選拔人才,只安排個“弼馬溫”的小官給孫悟空。並且他還在許多事情中不辨是非曲直、不分善惡、冷酷殘忍,儼然當時人間統治者的寫照。

其三,便是小說中詩詞的大量運用。在這裡,詩詞的存在並非可有可無,而是化為一股股血泉,貫通於小說的軀幹之中,推動著情節的發展。在《西遊記》文本中,詩詞俯拾皆是,主要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類型:一是描摹肖像,介紹出身的,往往在前面會用“你道他怎生模樣”,“但見”等套語;二是形容沿途的風景的,極盡鋪陳,語言華麗,像一幅幅工筆細畫;三是描寫雙方打鬥場面的,多使用誇張手法,借自然現象的變異渲染出場面的激烈。

不可否認,在某些地方,詩詞的過度使用容易給人們帶來審美疲勞。但從整體上來說,這種半白話文與詩詞相結合的形式,使文本肥瘦相間,有利於讀者看下去、“吃進去”並加以吸收。

聚焦啟示: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西遊記》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哺育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在當時,風靡全國,受到了廣大人民熱情洋溢的追捧;對於後世,催生了神魔小說的創作狂潮,誕生了一些諸如《封神演義》、《鏡花緣》之類較為優秀的作品;同時,它的影響力也超越了國界,被陸續翻譯成英、法、德、俄、越等幾十種語言行銷海外......

《西遊記》:在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

夢幻西遊

而拋卻那些宏大的命題迴歸《西遊記》本身,我們不難發現,這是一個有關“實現人生價值”的故事。那麼,倘若我們想要取得“真經”,應當怎麼做呢?

我認為,有如下幾點:

  1. 提高個人能力。每個人一定要發掘出自己的長處和潛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首先,要鍛鍊強大的自身實力,擁有“單幹”的資本,才擁有和別人談判的資格。
  1. 塑造團隊意識。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想要取得“真經”,獲得最終的勝利,團隊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要善於選擇團隊。一旦選擇,就要一群人堅定同一個目標,一起朝前走。
  2. 細化角色分工。每個人的性格特點、擅長事務不盡相同,因此,在一個團隊中,要有一個能把大家都團結起來的領導者,要有實幹家,也要有善於“打配合”的成員。

可以說,取經小分隊中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貢獻,最後的成功與每個人的努力都是分不開的。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征途上,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此,在我們的漫漫人生路上,我們既有要勇於單幹,也要學會抱團。踏實努力,相信未來可期。


杜荷語,一枚可鹽可甜的少女。可背起行囊四處行,也可圍爐夜話到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