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服務兩手抓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服務兩手抓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正在逐步進入平穩軌道。全國31省市報告確診病例在逐日減少,醫院擴建、全民隔離,一部分患者也陸續出院。這場前所未見的疫災,讓多少人體會了一次死裡逃生。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因疫情受到嚴重影響的群體,仍在呼喚社會各界更多關注。

許多非新冠肺炎的危重患者在疫情期間發病,面臨就醫困難的問題。在疫情爆發之前,這些患者原本已經確診或者開始化療。但在疫情爆發之後,他們的治療都被擱置了,什麼時候能恢復還是遙遙無期。其中一部分人,只能眼睜睜看著病情惡化。人多、醫院少,再加上交通管制制度依然橫亙在醫院和患者之間,這場求醫路充滿了艱難險阻。


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珍惜: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服務兩手抓

非肺炎患者:住不了院,拿不到藥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各地醫院都加派人手到發熱門診,全國更是先後有三萬餘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為了避免交叉感染,也為了留出更多醫護工作者應對疫情,不少地區的常規醫療服務受到了一定影響。

據報道,在武漢、隨州等地多家醫院或被徵用為發熱病人收治醫院,或為防止交叉感染而暫時關閉腫瘤科、血液科、血液透析中心等科室,一些急需化療的癌症患者、急需輸血的白血病患者、急需接受透析的尿毒症患者等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陷入了求醫無門的困境。

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數量不小,但很多人之前就診的醫院已去不成,其他醫院有的不再收治新患者,有的需要提供核酸檢測結果,證實未感染新冠肺炎才能辦理轉院。但是,由於醫療資源有限,發熱定點醫院一般不會為沒有明顯症狀的病人安排核酸檢測,這是一個死循環。如果想轉診到外地,一路都要面臨嚴格的交通管制;即使能夠成行,據相關報道,到達異地後一般也要隔離14天之後才能接受診療……

部分走投無路的患者,無奈在各大網站上進行求助。被迫出院,一位被逼入絕境的網友甚至痛呼“我羨慕那些不幸感染新冠的病人”;藥物中斷,一位湖北媽媽的哭訴“救救孩子”,她的兒子得了癲癇,為了穩定病情,每天需要服用2種抗癲癇藥物,但因為封城卻困難重重;醫院拒收,無數腫瘤病人複查和化療時間到了,服用靶向藥和免疫治療的時間到了,等候多時的手術時間到了,但“暫緩”“另等通知”的情況比比皆是......

這些星星點點遍佈網絡的呼喊和細語,既是求助者的心聲,也是他們竭盡全力想要抓住的唯一希望。

國家衛建委: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兩手抓

這次疫情對日常醫療服務的衝擊是難以避免的。由於不少醫院都抽調了醫護人員前往湖北馳援,加之一些醫院為了防止就診患者之間產生交叉感染,部分科室和門診被關閉也是形勢所迫。疫情緊急,醫療資源的確應該向一線傾斜,病情較輕的其他患者也應該為新冠肺炎病人“讓路”。

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與救治非新冠急重症患者一樣重要,都是在挽救病患的生命。有關部門一定要做到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絕不能因為疫情,就對非新冠患者的救治按下“暫停鍵”。

2月4日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國家衛健委已經下發了通知,要求全國所有醫療單位統籌做好肺炎疫情的救治和其他患者正常醫療需求之間的統籌工作,不能影響必需的急診手術或急診病人的就診。

2月17日

國家衛生健康委下發通知,要求對於湖北省以外地區,要緊密結合疫情發展形勢,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醫療服務,不得搞一刀切,不能採取停診的方式、將日常醫療服務一關了之。

2月20日

國家衛健委公佈各省(區、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疑似或確診孕產婦產檢和住院分娩定點醫院。

2月21日

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目前全國疫情總體趨勢向好,疫情暴發趨勢得到控制。因此,在繼續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各地也應引導日常醫療服務步入正軌。

2月23日

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指出,要統籌做好其他疾病患者醫療救治工作,做到急重症患者救治有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藥有供應、一般患者就醫有渠道。

正如國家衛生健康委通知中所說,要重點保障腎功能衰竭、腫瘤以及其他需要維持定期治療患者的醫療需求,保障孕產婦、兒童、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醫療服務,保障必須的急診服務。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醫院應盡力保證特殊群體的就醫需求。

醫院:全力“戰役”,也要做好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早已注意到了節後的常規診療問題,“如果疫情不結束,難道其他疾病的病人就不看了?如果整個醫療系統全力對付新冠病毒,那有多少其他病人因為不能得到及時的診療而承受痛苦,是不是對這些病人不公平呢?”

其實我們也明白,很多舉措實屬無奈之舉,肺炎疫情屬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必須全力以赴,無數的事在為之讓路。疫情過了,很多事情才會回到正軌,好消息是,疫情正在被慢慢控制。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好轉,非肺炎患者的醫療救助問題也會得到了更多關注以及更妥善的解決。

武漢作為重點疫區,在全力“戰役”的同時,也在重視非肺炎患者的醫療救助問題。2月21日,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增設了“非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組”。救治組主要職責是負責統籌調度全市醫療資源,建立協調機制,制定落實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措施和定點醫院,妥善安排非新冠肺炎的普通疾病及重、慢病患者的救治工作。

2月18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公佈了全市非新冠肺炎患者醫療救治醫院名單,針對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外傷等急危重症患者、有血液透析需求的腎病患者、孕產婦和兒童、五官科疾病患者、燒傷患者等分別列出了對應的救治醫院。這樣做在保證了特殊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的同時,也是為常規疾病的診治兜底,大家一旦有日常醫療需求,就能夠精準就診,既不耽誤治療,也儘可能地避免了交叉感染。

與重點疫區缺乏床位、缺血和設備不同的是,非重點疫區如今有大量醫護人員馳援武漢,而長期病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都有固定的醫生,一旦醫生馳援武漢,則會影響複診甚至常規治療。對於非重點疫區而言,在做好“戰疫”準備和支援武漢的同時,也應該考慮非新冠肺炎患者的就醫需要,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轉診就醫服務,科學分診,並可通過電話、網絡、社交媒體等多個平臺進行醫療資源信息的發佈和溝通。

當然,在醫院的常規就診中,對醫生和患者的防護措施依舊不能放鬆。對此,醫院加強消毒、密切監測患者體溫、對醫護人員採取不同等級的防護等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目前,還有不少醫院及時開通了線上門診和線上掛號服務,通過網絡義診不僅解了部分患者的燃眉之急,也減少了病人在醫院的聚集,這一做法也值得借鑑。

媒體平臺:給非肺炎患者留條生命通道

專家反覆強調“生命重於泰山”。要為病情危重的非新冠肺炎患者打開生命通道,需政府、醫療機構、媒體等共同發力,一起找路子。為非新冠肺炎患者解燃眉之急,如何發揮好各種社會平臺的力量?

2月14日,微博管理員發佈了“‘微博肺炎求助’超話關於進一步擴展求助範圍的公告”,宣佈即日起接受武漢地區非新冠肺炎危重病人的求助信息,並轉交相關政府部門核實解決。

在微博上還有個”肺炎患者求助“的超級話題,該超話粉絲超58萬,閱讀量近48.1億。一開始是肺炎患者的網上求助地,但現在打開這個超話,你會發現,這裡面大多都是非肺炎患者。姓名、年齡、所在城市、所在小區、患病時間、聯繫方式、病情描述......他們用同樣的求助信息模板,傳遞著來自不同地區的患者心聲。他們的聲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聽見,大家一起想辦法,總能陪他們渡過眼前的難關。

除了微博,其它的平臺也在為非肺炎患者打開生命通道。央視新聞就針對疫情發佈了「共同戰役」病患求助信息平臺,無論是新冠肺炎患者還是其他危重病患者都可上傳求助信息。待官方核實信息真實性後,會將病患移交有關部門進行及時的處理,這是也是目前官方涵蓋最廣的病患求助平臺。

此外,人民日報也搭建了全媒體抗“疫”服務平臺,網民登錄平臺,可填寫四類人員(確診、疑似、密切接觸者、無法排除的發熱者)求助信息。人民日報整理彙總後,將第一時間轉交相關部門處理,提供幫助。截至2月5日21時,平臺在人民日報“兩微一端”閱讀量超過1900萬次,經初步篩選整理,部分信息已轉交給相關地區和部門處理。

藉助類似的媒體平臺,相關部門可以瞭解患者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同時通過醫院、社區掌握的患者信息,儘快摸清此類病人的“底數”,以便進行統籌安排。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責任。同時,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也是醫院不能放鬆的使命。傾巢之下,被旋入這場深淵的,絕不僅僅是患者。除了在生死邊緣掙扎的肺炎患者和醫護人員,還有每個正靠一己之力與病魔搏鬥的“普通患者”。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兩手抓是對國家負責,對人民負責,因為每一個生命都值得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