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史新說之宰相劉羅鍋

前幾年的影視劇《宰相劉羅鍋》估計大家都看過,在熒屏上,宰相劉羅鍋是一位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他心懷百姓,懲貪治腐,清廉正直。在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就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然而真實的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

舊史新說之宰相劉羅鍋


先說人們叫劉墉為宰相,只是因為百姓對他為官清廉、不畏權貴的愛戴與尊稱,在百姓的心目中,宰相這一職位最大,劉墉敢懲治皇親國戚,為民除暴,最為人稱頌的是查辦山東巡撫國泰一案,國泰是乾隆皇妃的伯父,和坤的心腹,黨羽眾多,勢力龐大,朝中官員大多忌憚他,國泰為官貪腐,橫徵暴斂,貪贓枉法,結黨營私,就是這樣一個炙手可熱的權貴,也被劉墉頂著壓力,將之繩之以法為民除害,此案曾經轟動一時,在百姓中廣為傳頌,自然而然人們想當然就認為劉墉的權力很大了,所以就叫他宰相。其實,清朝並沒有宰相這個職位。清隨明制,宰相制度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時就已經廢除了宰相制度,分相權設六閣。而清軍入關之後,延續了明朝不設宰相的制度,所以清朝根本沒有宰相這個官職。

舊史新說之宰相劉羅鍋


再者,劉墉也並非羅鍋,在1958年,專家打開了劉墉墓室的大門,通過觀察劉墉的屍骨,專家驚奇地發現,劉墉小腿骨的長度竟然有75釐米,也就是說劉墉的真實身高其實在1米9左右,而且從骨骼來看,他生前完全沒有駝背的跡象。因此,劉羅鍋只是人們對劉墉的慣稱,不過劉羅鍋的雅號還有些來頭。

相傳,劉墉曾經輔佐過乾隆皇帝和嘉慶皇帝,這兩個皇帝的身高都比劉墉個子矮,如果劉墉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板,就會比皇帝高出一節。為了不讓這成為別人攻擊他的把柄,所以劉墉只能在皇帝面前彎腰俯首,看上去就跟羅鍋一樣,傳說在乾隆朝,劉墉上朝叩拜的姿勢非常滑稽奇特,常常引起滿朝文武的捧腹大笑,乾隆皇帝便說:“劉愛卿,你這麼一拜,不就成羅鍋了嗎?”,劉墉急忙磕頭高呼:“謝主隆恩”,乾隆和大臣們都感到不解,忙問劉墉為何謝恩,劉墉笑著說:“按照大清律,皇帝賜予臣子封號,封一個字,每年可加俸祿萬兩,如今皇上封了羅鍋兩個字,臣每年便可以多拿俸祿兩萬兩,真是皇恩浩蕩啊!”,乾隆聽後哭笑不得。相傳嘉慶皇帝也還曾經戲稱他為劉坨子,“劉羅鍋”這個外號也就傳開了。

舊史新說之宰相劉羅鍋

儘管羅鍋的傳說以訛傳訛固然有趣,歷史上也沒有關於劉墉儀表堂堂的記載,但劉墉至少也是身體端正,絕不會是駝背,因為據考證,清朝選拔官吏有全面而嚴格的標準,概括起來有四個字,即:“身,言,書,判”,所謂身,便是相貌端正,身體健壯;所謂言,是指口齒伶俐、表達清晰;所謂書,是指字體工整、筆法清秀;所謂判,是指斷事精準、思維敏捷。劉墉做為清朝官員,必然要通過上述四項審核,四項之中“身”是第一位的,倘若劉墉是個羅鍋,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選官還是嚴格而苛刻的。

還有,有的影視劇甚至說劉墉出身平凡,但事實恰恰相反,劉墉出身於清朝著名的官宦世家,劉墉的父祖都官居高位,其門第之高在當時很少有人可與之相比。劉墉父親劉統勳是乾隆朝前期極受重用的諍臣,是以漢人身份出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堪與後來的和珅相提並論。

劉墉出生于山東諸城,即今天的山東高密人,三十多歲時,因出身名門,直接參加了在京城舉行的會試和殿式,據說,由於劉墉才華出眾,乾隆帝舉行殿式時曾欲將他點為狀元,後來因其父劉統勳極力反對才作罷。劉墉曾先後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和三通館、會典館總裁,《清史稿》評價劉墉“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於考辨”,劉墉歷任翰林學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

劉墉不僅才識出眾,還是著名的書法家,書法造詣深厚,與翁方綱、粱同書、王文治並稱清朝四大書法家,劉墉尤擅小楷,是清代著名帖學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