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劉家島村――傳說本村與唐僧和“劉羅鍋”有關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青島市黃島區薛家島辦事處劉家島村

劉家島村歷史上有個三官廟,乃江浙的海商所建,廟裡除了供奉“雞神”外,還供奉著唐僧的三個弟弟。另外,傳說清朝“劉羅鍋”與本村有血緣關係。

劉家島村,位於薛家島街道南島中東部,南瀕黃海,北臨唐島灣,東與鹿角灣村相鄰,西與施溝村、石嶺子村接壤。2006年,全村有360戶,1170口人;居民中劉姓佔90%以上,另有薛、尹、梁、王、趙等姓,多為漢族。

據傳,明朝洪武年間,劉姓兄弟三人隨移民大潮由山西洪洞大槐樹底來到這裡定居。當時,村西北部、唐島灣南岸沙丘前是一片平地,生長著茂密的棘子林,前面有一道“西泉石”為屏。劉姓人遷來後,因這裡地處半島,故定村名為“劉家島”。劉姓人最早的墓地在棘子林,老大去世後就被安葬在此。後來,老二劉祿遷至諸城龐戈莊居住,老三劉禧去向不明。

劉家島村――傳說本村與唐僧和“劉羅鍋”有關

清光緒年間,有薛姓一家人從本地原北莊村遷來,住村東;另一薛姓人從鹿角灣村遷來,住村中部。他們同姓同宗。尹姓人於20世紀初從本地煙臺前村遷來。梁、王姓人於20世紀40年代分別從現膠南靈山衛楊七嶺村、西門外村遷來。賈、趙、吳、張、焦等其他諸姓人都是建國後陸續由外地遷來的。

先人們遷來後,一部分居村東部,一部分居村西部,時有東、西兩村之稱。昔日,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最大的兩條,也只有2-3米寬,其他的全是彎曲的衚衕、小巷,人們住的是簡陋的“草披屋”、“海帶葉子屋”。20世紀70年代以來,古老的房屋逐漸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水泥、磚石結構的大瓦房。經規劃建設街道也被拓寬,現有10米寬的東西大街1條、南北大街3條。街道兩旁綠樹成蔭,並設置了路燈。20世紀90年代以來,村裡在村東建起部分居民樓,還有部分別墅。

劉家島村――傳說本村與唐僧和“劉羅鍋”有關

本村南北兩面臨海,海域廣闊。南海岸線西到銀沙灘大屋沙堂、東至扒蛸灣,全長2公里。北海岸線位於村北、唐島灣南岸,東與鹿角灣村海岸線相接,西與施溝村海岸線相連,全長2公里。附近海域盛產黃魚、鮁魚、刀魚、海參、鮑魚、海菜、海草、蝦、蟹等海產品,淺海灘塗裡盛產蚶子、蟶子、蜊子、海螺等貝類。

在村西北部古墩下有一石坎,俗稱“爛魚圈”。先人們曾在這裡用木棍“擋魚”。因魚蝦甚多,收穫不及,常常爛在這裡,故名。周圍有一地名“蝦流子”。先民們曾在這裡用籠子或篩子捕撈大量的蝦,故名。在近海唐島灣,人們善於張“掛網”,捕撈魚蝦。在南部海域下“罈子網”、“蛄嚕網”,進行捕撈。在夏季休漁期則務農。早年,當秋風起時,人們便載著一船船的花生、食油等土產品南下江蘇、浙江等地進行交易,換回大米、豆子等江浙地區的土特產。

自古至今,這裡的蚶貝最為著名。薛家島著名海產品“南蚶、北蛤、東蟶”中提到的蚶子,即由這裡出產。20世紀70-90年代,這裡的蚶苗曾遠銷江、浙一帶,給集體和個人都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在村北淺海區攔網養殖對蝦,開創了本地人工養殖對蝦的先河。2001年,區政府開始對唐島灣進行綜合改造,村北海岸線一帶成為一處優美的旅遊景點。

銀沙灘,為鳳凰島旅遊度假區內三大沙灘之一,位於本村西南0.5公里處,全長2000餘米。銀沙灘呈月牙形東西展開,水清灘平,沙細如粉,是天然的海水浴場。銀沙灘東西兩端奇石林立,有的尖銳高聳,猶如刀削;有的平滑圓潤,很是好看。其北岸是茂密的松林帶,東西長1公里餘。

劉家島村――傳說本村與唐僧和“劉羅鍋”有關

鐵鍋頭,俗稱“鐵窩頭”,位於銀沙灘東端。傳說,因早年有一似鍋的鐵殼船隻在附近海上沉沒,故名。這裡是一處天然的避風港灣,可泊船。每到漁汛季節,漁船出出進進,漁民、商人來來往往,一派繁榮景象。

龍石林,俗稱“擋龍林”,位於村南海岸、銀沙灘之東,東西長100米,南北寬30餘米,高達5米。這裡石頭聳立如林。傳說,很早以前,海龍王來到銀沙灘,樂不思歸,便化成石頭,故名“龍石林”,現大部分已被採石者毀掉。

石蛋園,俗稱“滑石蛋子園”,位於村南海岸、龍石林之東,長100米,寬20餘米。這裡佈滿圓滑、大小不一、五顏六色的石頭,大者如壇,小者如蛋,故名滑石蛋子園,後多被採石者毀掉。

仙人洞,位於村南海岸、滑石蛋子園之東。在一塊高達20餘米的巨石南壁中上部,洞深約2米。洞中間有一約30釐米長的方形石頭,似桌,俗稱“石桌”。傳說,唐玄奘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越海經此時,曾在洞裡玩耍過,故名。早年這個洞可進去4人,20世紀50年代初還可進去1人。如今一人也進不去了,只有一個小洞口透著光。

雞冠子石,位於村南海岸、仙人洞之東,高約10米,狀似雞頭,故名。

據說,早年村西古墩子南部一帶,棘林茂密,雜草從生,野生動物尤其兔子較多。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侵佔薛家島的德軍常來跑馬打獵,該地人稱“跑馬場”。

由村後“薛一魚”路西行約1公里有一橋,俗稱“西灘橋”,為兩孔臺墩石板橋,長15米,寬5米,由國民黨青島市政府於1932年建造,後於20世紀90年代被改建。近年新建的環島路由村前通過。

解放戰爭時期,村民們積極參軍參戰,出夫支前。1947-1948年,村民劉正春、劉長岐等人參加了解放軍。1947年3月,村裡出動車伕數十人,轉戰山東沂蒙等地,支援孟良崮戰役。

建國後,人們漁農並舉,大力發展生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經濟。漁業生產以海上捕撈和海水養殖為主,合理開發淺海灘塗,養殖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等海珍品。先後辦起了海帶加工廠、木器加工廠、塑鋼廠、水磨石廠、印刷廠等多家企業。20世紀90年代,村民吃上了自來水。村裡建立了老年活動室、門球場等設施。

劉家島村――傳說本村與唐僧和“劉羅鍋”有關

本村現有耕地300餘畝,苗圃200餘畝,容水量200立方米的大口井1座。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7億元,人均純收入7299元。

《三官廟》

位於村西端,建於明朝。廟堂佔地400餘平方米,有正殿3間,建在1米餘高的平臺上。3間西廂房為道舍,供道士居住。廟內有鐘樓、鼓樓各一座。院內有7株槐樹。有廟田16畝,收入供道士生活。

廟內供奉唐玄奘三個同父異母弟弟的神像,還供有“雞老爺”神像,以求五穀豐登。

從前,每逢年節或出海捕魚前,人們都會到廟裡祭拜。20世紀40年代末,神像被毀。20世紀50年代,院內樹木被伐。20世紀60年代,廟宇被毀。如今,廟的遺蹟尚可辨認。

此廟有一個傳說:古典名著《西遊記》主角唐玄奘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修身成仙后,欲到人間找一塊風水寶地繼續修煉。

一天,風和日麗。一艘由南方來的大商船正順風順流地航行。當駛至劉家島村南部海域時,突然停止不前,船主、客商及船上的夥計們著急起來,驚奇地四處觀望,發現正北方陸地上(即劉家島村西端)有三個仙人各騎一匹青鬃烈馬來回奔馳。船主和客商立即在船上焚香燒紙,許願在此地建廟。於是,商船便又得以繼續航行。

船主回到南方,不久即帶著能工巧匠和建築材料來到這裡,建立了此廟。

《“劉大燈籠”的故事》

清乾隆年間朝廷重臣劉墉,原籍諸城龐戈莊。據傳,他的先祖是從劉家島村遷去的,其祖墓位於本村西北部棘子林。

有一年正月十五,皇帝為了慶賀盛世,與民同歡,詔告群臣各做一個燈籠,於夜裡掛在京城午門外。為了博得皇上的歡心,大小官員費盡心機,燈籠扎得一個比一個精美,一個比一個大。

交燈籠時,唯獨劉墉從袍袖裡拿出一個製作精巧的小燈籠。大家不禁一陣譁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皇帝皺著眉頭接過小燈籠一看,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連聲說道:“妙!妙!好!好!這才是真正的大燈籠呢!”原來,那燈籠上寫著劉墉的一首詩:“路為燈捻海為油,高掛凌霄照九州。皇恩浩蕩慶盛世,萬民歡騰頌千秋。”從此,“劉大燈籠”的故事便傳開了。

後來,劉墉回劉家島村祭祖時,特意送給劉氏家族一個燈籠,稱為“劉大燈籠”。在清朝,劉家島村劉姓人被諸城龐戈莊劉墉祖輩稱為“大少爺”。他們還送給劉家島村劉氏家族一對大燈籠,上有“清愛堂”字樣。每逢年節吉慶佳日,劉氏家族都要把燈籠掛出來。燈籠在劉家島村劉氏家族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成了他們的傳家之寶(編者:後來失傳)。兩百餘年來,這個故事在薛家島一帶廣為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