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通過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我們知道劉墉是一個足智多謀、剛正廉明的清官,心懷天下,嚴懲貪官,是正義和智慧的化身,然而真實的歷史上劉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劉羅鍋是我們對清朝劉墉的習慣稱呼,關於名字怎麼來的呢?民間其實也很多傳說,有人所生來就是陀,有人說乾隆此封的,這都是傳說,一種誤傳,最早來歷其實是在嘉慶年間,嘉慶帝對劉墉的稱呼,嘉慶繼位後,劉墉已經八十多了,難免有些弓腰駝背,嘉慶經常以劉坨子稱呼,這個稱呼從朝野傳到民間,所以都叫劉羅鍋了,那麼劉墉長得到底是什麼樣子呢?

清朝選官員都是有講究的,總結四個字就是身、言、書、判,身就是身健康,體貌端正,言就是口齒伶俐,表達清晰,書就是字體工整,筆法清秀,判就是做事有準則,思維敏捷,四項標準中,第一就 是身,畢竟是國家幹部,必須體現官威,不能有損國體,儘管我們沒有劉墉的具體畫像,但是從標準來看,至少不是很醜。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他是書香門第之家,並不是影視上說的家境貧困,因為祖上都是大官,曾祖父是順治帝的進士,祖父是康熙年間的清官,父親劉統勳更是乾隆時期的諍臣,是漢人身份出任首席大學士第一個人,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幾乎快和和珅相提並論,劉墉 出身這樣的門第,從小飽讀書書,博聞強識,但是30之前並沒有他科舉的信息,直到33歲才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出聲名門,直接參加了會試和殿試,被乾隆選為二甲第二,據說因為才華出眾,乾隆想封為狀元,因為劉統勳的反對才作罷。

中了進士後,進入翰林院深造,後來擔任了會試主考官和《四庫全書》的副總裁,會典館總裁。劉墉不僅學識出眾,書法更是一流,他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劉墉前期做官都是在地方,在這時期呢,剛正不阿,為民除害,革除了官場和科場許多弊端,被民間稱為:劉青天,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查辦山東巡撫國泰一案,當時有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等,震動朝野,因為國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黨羽眾多,實力龐大,乾隆立即派和珅和劉墉錢灃一起前去山東查辦此案,和珅有意偏袒國泰,給劉墉查案使得不少麻煩,劉墉私下暗訪,找到累累罪證,證據確鑿,不顧皇妃和和珅臉面,盯著壓力處死了國泰,與查辦了與之有關的官員30多位,此案轟動一時,在民間廣為流傳。

因為此案劉墉得志升職,出任吏部尚書和上書房總師傅,但是擔任京官之後,做官原則逐漸發生了變化,從剛正不阿到明哲保身和圓滑世故,在民間影視劇中劉墉和和珅總是鬥智鬥勇,事實上,兩個人同朝為官20餘年,劉墉和和珅官品等級不在一個層次上,我們知道和珅是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兼職多個實權領導,劉墉最高官才是體仁閣大學士,沒有進入軍機處,就是說沒有涉足核心政權,稱劉墉為宰相,是不能的事,在後期的為官生涯中,逐漸的做事情模稜兩可,小錯不斷,經常惹惱乾隆,比如把談話內容讓其他人知道了,沒有好好督促皇子們學習功課。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縱觀劉墉的一生,前後反差很大,令人費解,其實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乾隆皇帝喜歡平庸糊塗一點的官員,不喜歡大臣功高蓋主,劉墉也是為了自保,改變不了整體官場規則,就慢慢適應這個規則,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享年85歲,他的一生清廉,但是沒有做到始終如一的剛正不阿,因此賜給他的諡號是文清,不是文正。

毛主席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但一輩子都在做好事很難,初心易得,始終難求,希望我們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事,快快樂樂過一生。

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

我是小司,感謝你的閱讀,喜歡的話關注一下,麻煩點個贊再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