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那麼會打仗帶兵,為何卻想不到給自己留條活路?

相劇一場


論打仗,韓信能做到戰無不勝,論帶兵他能做到多多益善。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所以能在後世留下兵仙的美譽。

但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並不代表他也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樣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



好比劉邦,打仗不行,卻擅長權謀心術。而韓信則與之相反,擅於作戰,卻不懂權謀政治。所以在他心中,一直單純的認為劉邦是自己的再造恩人,自己應該效忠劉邦,更認為劉邦不會殺了自己這個無雙國士。

所有他敢在劉邦最危險的時候,不但不發兵救援,反而請求允許暫代假齊王。

所以在蒯通勸他自立三分天下時,他堅定的維護劉邦。

從始自終,韓信一直都在扮演一個能打仗,打勝仗的角色,根本不會考慮其他。所以他不知道請求假齊王會犯了劉邦的忌諱,所以他不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



說到底,韓信是一個軍事奇才,政治白痴,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能力,但情商低。

放到現實生活中,韓信就好比是一個擁有超強業務能力的管理人員,來到一家面臨倒閉的公司。他憑著自己的本事,幫這家公司完成了逆轉。但這個人有一個毛病,他不懂人情世故,不會變通,喜歡直來直往,其實在拯救公司的同時已經多次得罪老闆了。但他一心只想幹業績,對於人際上的處理和將會面臨的人事危機渾然不知。



直到公司重現輝煌,容忍他許久的老闆讓他去財務那裡結工資時,這個不諳世情的實幹家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可惜為時晚矣,便如韓信臨死前長嘆悔不聽蒯通之計。

會帶兵打仗,跟會保全自己完全是兩碼事。韓信不是想不到給自己留條後路,他是根本沒想過給自己留後路。因為對他而言,作為開國功臣的他,必然會被許以數不盡的富貴與權勢,後半生都榮耀中度過,何須什麼後路。


Ad哥哥


有人說,韓信在軍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是白痴,這應該是韓信被殺的兩個原因。為什麼說是兩個原因?

首先講在軍事上,劉邦平定天下之前,固然需要像韓信這樣的軍事人才,一但平定天下,韓信已經沒有用武之地,相反會成為劉邦的極大威脅,這一點劉邦心裡比誰都清楚。歷來都說劉邦嗜殺,但從劉邦對待韓信這點來看,劉邦是絕對夠仁慈的,雖然最終殺了他,也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猶豫了很久也下不定決心。

第二個政治方面,韓信既沒能力另起爐灶,對東家又表現的不夠忠心。在劉邦和項羽的爭鬥成膠著狀態時,曾經有人勸他傭兵自重,隔岸觀火,坐收漁翁之利,可是韓信沒有這個自信和魄力,最終失去了機會,那樣也就罷了,可他接下來又不能死心塌地地無條件忠心於劉邦,多次不聽劉邦的命令而按兵不動,拖拖拉拉討價還價,這就為他的結局埋下了禍根。

如果把楚漢相爭比喻是一場決鬥,兩大對手是項羽和劉邦,韓信就是一把刀。當初刀在項羽手中時,沒有開鋒,項羽把他丟掉了,後來被劉邦撿到並開了鋒,因此很快項羽敗亡,一場決鬥結束。

決鬥結束之後,所有人都服了,已經沒有架可打了,刀怎麼處理呢?天天拿在手上總有一天不小心割到自己的手,丟掉也不行,被別有用心的人撿到,對自己又是一個威脅,怎麼辦?只有毀掉這把刀才是上策,可是劉邦總有點捨不得,這可是一把寶刀啊,所以他一再由於,但刀再好,好不過自己的性命和江山,所以只好忍痛毀了。


秦曰漢雲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你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喜歡。

韓信會帶兵打仗,說明其軍事才能高。但和政治才能並沒有什麼直接聯繫。也就是說,你會帶兵不一定會玩心思。

會帶兵不會玩心思

我個人感覺韓信內心其實是比較單純,在他心中。自己為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國士無雙。劉邦即使防著自己也不會殺了自己,再說,韓信能有今天的成就說白了都得感謝他老闆劉邦給他的機會。

出於感恩和內心的單純讓韓信自始至終都沒想過自己會死。

劉邦對韓信的承諾

當年韓信害怕自己兔死狗烹,於是就向劉邦要了“五不死”:

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基本上有了這五個不死,韓信是怎麼也死不了的。也正因為這些承諾,讓韓信放鬆了對劉邦的戒心。

但誰知道呂后會用布蒙上韓信的眼,讓後讓宮女用竹竿殺死。真是防不勝防啊!

對蕭何的信任。

韓信怎麼死的,被蕭何騙進皇宮中殺死的。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誰曾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自己曾經的伯樂恩人會害自己。

總結

韓信其實給自己留了退路,要不怎麼會向劉邦索要“五不死”呢?

只是留得退路不怎麼靠譜而已。他居然將生的希望放在敵人身上,也是十分可笑了。


登哥讀歷史


不懂政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情商不高,古往今來,在某一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相對在另一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這就是所謂的有本領的人都孤傲,韓信的事蹟自然不用多說,就像巴頓一樣,很多事情脫口而出,不計後果,巴頓曾經因為打了傷兵一巴掌,差點葬送了軍事前途,又因為在歡迎宴會上錯說了英美將統治世界,而把蘇聯丟掉,險些釀成外交事故,最終死於一場奇怪的車禍,韓信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作為非劉邦嫡系等高端人才,本就存在著很大的不信任危機,可自己非但不約束行為,反倒口無遮攔,向上級要權,要錢,一派任性。即便劉邦可以寬容以待,身邊的將領未必服氣,飛鳥盡良弓藏,韓信這種道理都不懂,平定天下後仍然肆意妄為,

這個時候得劉邦的絕對不允許的。也才有了最終的下場,做事看智商,做人要看情商啊!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


歷史逗你玩


韓信真會打仗,扶助劉幫得天下,然而自己的歸宿卻落在女人手裡。

說白了韓信是開國大元帥忠字當頭,有三份謀反之心,劉家江山天輩子坐不穩當。

韓信是悲劇人物,以巜漢宮案》詔告警世,忠臣不好死。

戲文唱詞:

九月十三韓信亡,

鵝毛雪片冰凌霜。





郭璽清


俗話說,醫不治己。

韓信善於領兵打仗,是確實的。他平六國,滅項羽,可以說百戰百勝,沒有敗跡。

可是他卻沒有保護好自己,窩窩囊囊在未央宮被呂后給殺了。

在平齊之後,齊人蒯徹曾勸韓信自立:項羽也曾派人說降韓信,答應三分天下。韓信感念劉邦對他的好處,沒有自立。當時韓信若自立,或可活命,至少不會死得那麼窩囊。

項羽死後,劉邦立刻奪了韓信的兵權,把他從齊王徒為楚王。

不久,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向陳平問計。陳平問劉邦,"如果出兵征伐,你能打得過韓信嗎?”劉邦說沒把握。於是陳平獻計,讓劉邦巡遊雲夢澤,召見諸侯王。劉邦依計而行,韓信果然前來覲見,於是劉邦把韓信抓起來,套上枷鎖,帶回長安。因為沒有證據,到長安以後,劉邦放了韓信,把他降為淮陰候,留在長安。

從這節故事可知,韓信做楚王時,手下是有兵馬的,而且相當強大,連劉邦也覺得不是對手。可見,此時如果韓信造反,也或者是可以尋得活路的。

等到做了淮陰侯,韓信就象一隻猛虎被關在了籠子裡,他再有沖天之志,也無法擺脫被宰殺的命運了。

之後,韓信說了一些牢騷話,又在陳豨謀反劉邦去征討時,想造反殺呂后,結果事洩,反被呂后和蕭何騙進未央宮,丟了性命。

或問,如果韓信到長安以後,老老實實,把自己徹底變為一隻綿羊,可以活命嗎?

也很難。

看一下粱王彭越就可以知道。彭越並未謀反,只是在劉邦向他徵兵時,他患病沒有親自去,只是派了別人將一支兵去,劉邦便對他起了殺心,最終被呂后殺死。

建國時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最後都被剷除了。還有第一功臣丞相蕭何和劉邦的小舅子名將樊噲,也差一點兒被劉邦處死。

可見,即使韓信做一隻綿羊,也難逃一死。即使劉邦不殺他,呂后也一定會將他置之死地。

因為皇權是極端自私的,不允許威脅存在。韓信智略無敵,功蓋天下,這對於皇權是一種巨大的威脅。何況他又遇上了劉邦呂后這樣的主子呢!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韓信死因之一

韓信幫助劉邦打江山,追趕項羽,追到滎陽時,按兵不走了。劉邦不知怎麼回事,去問蕭何,蕭何說:“他這是討封哩。”劉邦立時就封韓信為“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還封他“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韓信這才去追趕項羽,把項羽打敗,為劉邦打下了江山。

劉邦坐了江山後,怕韓信勢力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怎麼殺他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

呂后召韓信進宮,對韓信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這事我得當面和君王說說。”呂后說:“哼哼,你見不著君王了,你看看你來在了什麼地方?”韓信一看周圍陰森森的,往上看頂棚遮得嚴嚴的看不見一絲天,往下看地上鋪著毯子,看不見一點點地,又見不了君王,心裡不由叫苦。沒等韓信分辨,呂后又說:“君王封你'五不死',我們都按君王的意思辦了。我知道你還要說:沒有捆你的繩,沒有殺你的刀,這些我們都不用。”說完,一揮手,兩旁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錘,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

韓信死因之二

另有傳說中,劉邦曾允諾,只要韓信「頂天立地於漢土,絕不加兵刃於身。」

  故韓信被殺時,呂后吊之於長樂宮大鐘之內,頭為大鐘所罩,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所以無法頂天立地。

  呂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說是用桃木劍,而非以兵刃(刀、劍之類,有刀刃的武器)將其殺死,以不違背當年的承諾,但無記載。


南朝灬


這個問題 問的好,提到韓信大家想到的是他是個刺客,呃,,是個軍事家,並且有些兵仙的美譽,但是應該不會有人說他是政治家吧,從史書 、文獻典籍上來看,包括流傳下來的成語典故,都是說明他是軍事家。但是有這麼一個故事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覺悟是多麼的白痴,前204年,劉邦派酈食其遊說齊國結盟,齊王田廣答應,留下酈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韓信已奉劉邦命攻齊,在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通以劉邦並未發詔退軍為由,說服韓信不要把功勞讓給酈食其,韓信聽從,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田廣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韓信擊敗齊軍,田廣引兵向東撤退,並向項羽求援。韓信在濰水以水計擊敗田廣和楚將龍且的聯軍,龍且戰死,韓信陸續平定齊地。

前203年,韓信以齊地未穩為由,自請為假齊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當時劉邦正受困於楚軍的包圍下,不得不聽從張良和陳平的勸諫,封韓信為齊王,從這個小故事就能看出,韓信的政治覺悟不是一般的低啊。




隧道挖泥巴


中國歷史上,如果說起帶兵打仗最厲害的人,許多人都會想到韓信。確實,韓信的戰功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說劉邦的半個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尤其是在秦末漢初,群雄際會,充滿傳奇的時代,英雄更容易被我們所熟知和傳頌!可惜的是,就這樣用兵如神的人,年紀輕輕就被呂后及蕭何設計殺害,這筆賬當然算到劉邦頭上,留給後人太多的惋惜和不值。可是,韓信被殺的原因單純就是功高震主嗎?劉邦的功臣們可是有大把大把的活著,或許,韓信的這些缺點才是他致命死因。

  一、缺乏忠心:韓信起初投靠項梁,項梁死後,順理成章跟著項羽混,項羽讓他做了郎中(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時常跟隨項羽,多次獻計,項羽卻不採用。韓信眼見沒有機會上位,就趁著劉邦被封為漢王入蜀的機會,又投靠劉邦,不過也是默默無聞,機緣巧合之下,靠著夏侯嬰的推薦,他成了治粟都尉(掌管生產軍糧等事),但是依舊沒受多少重視。快到南鄭的時候,韓信尋思著不受劉邦重視,又逃跑了,這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回來就直接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韓信此人並無忠心可言。

  二、居功求賞:當劉邦在滎陽、成皋一帶與項羽苦苦相持之際,韓信攻下齊國。劉邦沒有等到凱旋的韓信前來相助,而是等到了韓信派來的使者,以齊國偽詐多變為理由,要求封賞為齊國假王。赤裸裸的要挾,劉邦自然大怒,在張良、陳平的提醒下才應變罵道:“當什麼假王,男子漢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於是派張良前去封賞韓信為齊王,可以說,這個齊王是劉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封給韓信的。乃至後來,劉邦撕毀鴻溝之約時,與韓信、彭越約定追擊項羽,卻被放了鴿子,自己也被項羽又一次打敗,才在張良的建議下,重新許諾封賞大片土地給韓信和彭越,這才換來韓信和彭越的出兵,一起會師垓下,消滅了項羽。

  三、賣友求榮:項羽身邊的大將鍾離眛,與韓信原本就熟識,關係不錯。項羽失敗後,鍾離眛逃亡投靠韓信,希望能靠韓信的庇護以活命。韓信作為楚王,巡視時軍隊規格都很高,有人便告發他謀反,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打算通過巡遊雲夢澤以放鬆韓信的警惕,拿下他。這點韓信自然不知道,還以為劉邦是來抓西楚餘孽的,於是,聽從了身邊人的建議:用鍾離眛的腦袋來博取劉邦的歡心。這韓信也不想想,劉邦一來你就殺鍾離眛,早幹嘛不殺?這樣反而更讓劉邦不爽!鍾離眛在說了:“你韓信不是什麼有德行的人!我死了,你也離死不遠了!”這樣精準預言後,自剄而死!韓信提著鍾離眛的腦袋面見劉邦,得到的就是被制服後帶回雒陽貶為淮陰侯。

  四、口無遮攔: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就常常稱病不上朝。悶悶不樂,對周勃、灌嬰這些開國功臣表現的很看不起,羞於和他們一起朝列。甚至有次被樊噲跪拜迎送,大呼“大王”的時候,依舊說出:“生乃與噲等為伍!”這樣看不起人的話。一日,劉邦與韓信聊身邊將軍的能力大小,說到自己時,問韓信:“像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陛下不過能帶兵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說:“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不管韓信如何解釋這次問答,一貶再貶還沒學會低調的他已經註定結果了。

  韓信,缺乏忠心、居功求賞、賣友求榮、口無遮攔,這4個缺點就註定了,不管誰當皇帝都不會放心這樣的人,尤其是打仗如此厲害的!越厲害威脅越大!韓信兩次被告謀反,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下手的還是他的伯樂蕭何,也足以說明韓信做人的失敗之處了!


浮游天地間


韓信雖然是傑出的軍事家,但他在政治上很弱智,沒什麼政治智慧。又碰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劉邦,沒有貴族出身的唐宗宋祖那份大氣和從容。

韓信平定了魏、趙、燕、齊後,心態開始膨脹,要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這是不臣之舉。而劉邦此時正被項羽圍在滎陽,忍氣吞聲答應了韓信,但為日後韓信的悲劇埋下了種子。劉邦一半的江山是由韓信攻取的,韓信在反不反的問題上也曾猶豫過,劉邦不會沒察覺。功高震主,韓信的威名讓劉邦感到十分忌憚,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韓信被皇帝貶為淮陰侯,本來應該審時度勢,為人低調,明哲保身,但多有怨言而又輕信了蕭何,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歷史上的開國元勳多沒有好下場,共患難易同富貴難。

有歷史記載的殺功臣第一人應該是越王勾踐,“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的是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後賜文種自盡的故事,勾踐只是一方諸侯,還不是皇帝。殺開國功臣的第一位皇帝是漢高祖劉邦,但兇狠毒辣程度比起朱元璋來差的不是一個量級。與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同志老戰友,幾乎無一倖免。

秦始皇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印象都是暴君,但實際上秦始皇是一個不殺功臣的人,他開了個好頭。秦朝的“暴”說的是指嚴刑峻法。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深知光憑藉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將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秦始皇雄才大略,不僅不殺功臣專權,反而將權力下放,設立了丞相制度,而朱元璋卻苦心積慮的廢除了丞相制度,這兩人一對比高下立判,秦始皇的功績無人可比,光是車同軌書同文一項,就能讓秦始皇穩坐千古一帝的寶座。

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韓信政治智慧超高,可能軍事才能就沒有那麼突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