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那么会打仗带兵,为何却想不到给自己留条活路?

相剧一场


论打仗,韩信能做到战无不胜,论带兵他能做到多多益善。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所以能在后世留下兵仙的美誉。

但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并不代表他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同样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好比刘邦,打仗不行,却擅长权谋心术。而韩信则与之相反,擅于作战,却不懂权谋政治。所以在他心中,一直单纯的认为刘邦是自己的再造恩人,自己应该效忠刘邦,更认为刘邦不会杀了自己这个无双国士。

所有他敢在刘邦最危险的时候,不但不发兵救援,反而请求允许暂代假齐王。

所以在蒯通劝他自立三分天下时,他坚定的维护刘邦。

从始自终,韩信一直都在扮演一个能打仗,打胜仗的角色,根本不会考虑其他。所以他不知道请求假齐王会犯了刘邦的忌讳,所以他不知道鸟尽弓藏的道理。



说到底,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政治白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能力,但情商低。

放到现实生活中,韩信就好比是一个拥有超强业务能力的管理人员,来到一家面临倒闭的公司。他凭着自己的本事,帮这家公司完成了逆转。但这个人有一个毛病,他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变通,喜欢直来直往,其实在拯救公司的同时已经多次得罪老板了。但他一心只想干业绩,对于人际上的处理和将会面临的人事危机浑然不知。



直到公司重现辉煌,容忍他许久的老板让他去财务那里结工资时,这个不谙世情的实干家才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可惜为时晚矣,便如韩信临死前长叹悔不听蒯通之计。

会带兵打仗,跟会保全自己完全是两码事。韩信不是想不到给自己留条后路,他是根本没想过给自己留后路。因为对他而言,作为开国功臣的他,必然会被许以数不尽的富贵与权势,后半生都荣耀中度过,何须什么后路。


Ad哥哥


有人说,韩信在军事上是天才,在政治上是白痴,这应该是韩信被杀的两个原因。为什么说是两个原因?

首先讲在军事上,刘邦平定天下之前,固然需要像韩信这样的军事人才,一但平定天下,韩信已经没有用武之地,相反会成为刘邦的极大威胁,这一点刘邦心里比谁都清楚。历来都说刘邦嗜杀,但从刘邦对待韩信这点来看,刘邦是绝对够仁慈的,虽然最终杀了他,也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犹豫了很久也下不定决心。

第二个政治方面,韩信既没能力另起炉灶,对东家又表现的不够忠心。在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成胶着状态时,曾经有人劝他佣兵自重,隔岸观火,坐收渔翁之利,可是韩信没有这个自信和魄力,最终失去了机会,那样也就罢了,可他接下来又不能死心塌地地无条件忠心于刘邦,多次不听刘邦的命令而按兵不动,拖拖拉拉讨价还价,这就为他的结局埋下了祸根。

如果把楚汉相争比喻是一场决斗,两大对手是项羽和刘邦,韩信就是一把刀。当初刀在项羽手中时,没有开锋,项羽把他丢掉了,后来被刘邦捡到并开了锋,因此很快项羽败亡,一场决斗结束。

决斗结束之后,所有人都服了,已经没有架可打了,刀怎么处理呢?天天拿在手上总有一天不小心割到自己的手,丢掉也不行,被别有用心的人捡到,对自己又是一个威胁,怎么办?只有毁掉这把刀才是上策,可是刘邦总有点舍不得,这可是一把宝刀啊,所以他一再由于,但刀再好,好不过自己的性命和江山,所以只好忍痛毁了。


秦曰汉云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喜欢。

韩信会带兵打仗,说明其军事才能高。但和政治才能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你会带兵不一定会玩心思。

会带兵不会玩心思

我个人感觉韩信内心其实是比较单纯,在他心中。自己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国士无双。刘邦即使防着自己也不会杀了自己,再说,韩信能有今天的成就说白了都得感谢他老板刘邦给他的机会。

出于感恩和内心的单纯让韩信自始至终都没想过自己会死。

刘邦对韩信的承诺

当年韩信害怕自己兔死狗烹,于是就向刘邦要了“五不死”:

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基本上有了这五个不死,韩信是怎么也死不了的。也正因为这些承诺,让韩信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心。

但谁知道吕后会用布蒙上韩信的眼,让后让宫女用竹竿杀死。真是防不胜防啊!

对萧何的信任。

韩信怎么死的,被萧何骗进皇宫中杀死的。萧何可以说是韩信的伯乐,谁曾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自己曾经的伯乐恩人会害自己。

总结

韩信其实给自己留了退路,要不怎么会向刘邦索要“五不死”呢?

只是留得退路不怎么靠谱而已。他居然将生的希望放在敌人身上,也是十分可笑了。


登哥读历史


不懂政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不高,古往今来,在某一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相对在另一方面是非常欠缺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本领的人都孤傲,韩信的事迹自然不用多说,就像巴顿一样,很多事情脱口而出,不计后果,巴顿曾经因为打了伤兵一巴掌,差点葬送了军事前途,又因为在欢迎宴会上错说了英美将统治世界,而把苏联丢掉,险些酿成外交事故,最终死于一场奇怪的车祸,韩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为非刘邦嫡系等高端人才,本就存在着很大的不信任危机,可自己非但不约束行为,反倒口无遮拦,向上级要权,要钱,一派任性。即便刘邦可以宽容以待,身边的将领未必服气,飞鸟尽良弓藏,韩信这种道理都不懂,平定天下后仍然肆意妄为,

这个时候得刘邦的绝对不允许的。也才有了最终的下场,做事看智商,做人要看情商啊!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历史逗你玩


韩信真会打仗,扶助刘帮得天下,然而自己的归宿却落在女人手里。

说白了韩信是开国大元帅忠字当头,有三份谋反之心,刘家江山天辈子坐不稳当。

韩信是悲剧人物,以巜汉宫案》诏告警世,忠臣不好死。

戏文唱词:

九月十三韩信亡,

鹅毛雪片冰凌霜。





郭玺清


俗话说,医不治己。

韩信善于领兵打仗,是确实的。他平六国,灭项羽,可以说百战百胜,没有败迹。

可是他却没有保护好自己,窝窝囊囊在未央宫被吕后给杀了。

在平齐之后,齐人蒯彻曾劝韩信自立:项羽也曾派人说降韩信,答应三分天下。韩信感念刘邦对他的好处,没有自立。当时韩信若自立,或可活命,至少不会死得那么窝囊。

项羽死后,刘邦立刻夺了韩信的兵权,把他从齐王徒为楚王。

不久,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向陈平问计。陈平问刘邦,"如果出兵征伐,你能打得过韩信吗?”刘邦说没把握。于是陈平献计,让刘邦巡游云梦泽,召见诸侯王。刘邦依计而行,韩信果然前来觐见,于是刘邦把韩信抓起来,套上枷锁,带回长安。因为没有证据,到长安以后,刘邦放了韩信,把他降为淮阴候,留在长安。

从这节故事可知,韩信做楚王时,手下是有兵马的,而且相当强大,连刘邦也觉得不是对手。可见,此时如果韩信造反,也或者是可以寻得活路的。

等到做了淮阴侯,韩信就象一只猛虎被关在了笼子里,他再有冲天之志,也无法摆脱被宰杀的命运了。

之后,韩信说了一些牢骚话,又在陈豨谋反刘邦去征讨时,想造反杀吕后,结果事泄,反被吕后和萧何骗进未央宫,丢了性命。

或问,如果韩信到长安以后,老老实实,把自己彻底变为一只绵羊,可以活命吗?

也很难。

看一下粱王彭越就可以知道。彭越并未谋反,只是在刘邦向他征兵时,他患病没有亲自去,只是派了别人将一支兵去,刘邦便对他起了杀心,最终被吕后杀死。

建国时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最后都被铲除了。还有第一功臣丞相萧何和刘邦的小舅子名将樊哙,也差一点儿被刘邦处死。

可见,即使韩信做一只绵羊,也难逃一死。即使刘邦不杀他,吕后也一定会将他置之死地。

因为皇权是极端自私的,不允许威胁存在。韩信智略无敌,功盖天下,这对于皇权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何况他又遇上了刘邦吕后这样的主子呢!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韩信死因之一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韩信死因之二

另有传说中,刘邦曾允诺,只要韩信「顶天立地于汉土,绝不加兵刃于身。」

  故韩信被杀时,吕后吊之於长乐宫大钟之内,头为大钟所罩,不见天日;脚悬空于地面:所以无法顶天立地。

  吕后也使用竹刀(削尖的竹子),或说是用桃木剑,而非以兵刃(刀、剑之类,有刀刃的武器)将其杀死,以不违背当年的承诺,但无记载。


南朝灬


这个问题 问的好,提到韩信大家想到的是他是个刺客,呃,,是个军事家,并且有些兵仙的美誉,但是应该不会有人说他是政治家吧,从史书 、文献典籍上来看,包括流传下来的成语典故,都是说明他是军事家。但是有这么一个故事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觉悟是多么的白痴,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国结盟,齐王田广答应,留下郦食其加以款待。此前韩信已奉刘邦命攻齐,在得知郦食其成功说服齐国以后,原本打算退军,但蒯通以刘邦并未发诏退军为由,说服韩信不要把功劳让给郦食其,韩信听从,攻击未作防备的齐国。田广得知消息后极为愤怒,烹杀郦食其。韩信击败齐军,田广引兵向东撤退,并向项羽求援。韩信在潍水以水计击败田广和楚将龙且的联军,龙且战死,韩信陆续平定齐地。

前203年,韩信以齐地未稳为由,自请为假齐王(假,有代理的意思),以便治理。当时刘邦正受困于楚军的包围下,不得不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劝谏,封韩信为齐王,从这个小故事就能看出,韩信的政治觉悟不是一般的低啊。




隧道挖泥巴


中国历史上,如果说起带兵打仗最厉害的人,许多人都会想到韩信。确实,韩信的战功毋庸置疑,甚至可以说刘邦的半个天下都是他打下来的。尤其是在秦末汉初,群雄际会,充满传奇的时代,英雄更容易被我们所熟知和传颂!可惜的是,就这样用兵如神的人,年纪轻轻就被吕后及萧何设计杀害,这笔账当然算到刘邦头上,留给后人太多的惋惜和不值。可是,韩信被杀的原因单纯就是功高震主吗?刘邦的功臣们可是有大把大把的活着,或许,韩信的这些缺点才是他致命死因。

  一、缺乏忠心:韩信起初投靠项梁,项梁死后,顺理成章跟着项羽混,项羽让他做了郎中(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时常跟随项羽,多次献计,项羽却不采用。韩信眼见没有机会上位,就趁着刘邦被封为汉王入蜀的机会,又投靠刘邦,不过也是默默无闻,机缘巧合之下,靠着夏侯婴的推荐,他成了治粟都尉(掌管生产军粮等事),但是依旧没受多少重视。快到南郑的时候,韩信寻思着不受刘邦重视,又逃跑了,这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回来就直接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韩信此人并无忠心可言。

  二、居功求赏:当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与项羽苦苦相持之际,韩信攻下齐国。刘邦没有等到凯旋的韩信前来相助,而是等到了韩信派来的使者,以齐国伪诈多变为理由,要求封赏为齐国假王。赤裸裸的要挟,刘邦自然大怒,在张良、陈平的提醒下才应变骂道:“当什么假王,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于是派张良前去封赏韩信为齐王,可以说,这个齐王是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韩信的。乃至后来,刘邦撕毁鸿沟之约时,与韩信、彭越约定追击项羽,却被放了鸽子,自己也被项羽又一次打败,才在张良的建议下,重新许诺封赏大片土地给韩信和彭越,这才换来韩信和彭越的出兵,一起会师垓下,消灭了项羽。

  三、卖友求荣:项羽身边的大将钟离眛,与韩信原本就熟识,关系不错。项羽失败后,钟离眛逃亡投靠韩信,希望能靠韩信的庇护以活命。韩信作为楚王,巡视时军队规格都很高,有人便告发他谋反,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打算通过巡游云梦泽以放松韩信的警惕,拿下他。这点韩信自然不知道,还以为刘邦是来抓西楚余孽的,于是,听从了身边人的建议:用钟离眛的脑袋来博取刘邦的欢心。这韩信也不想想,刘邦一来你就杀钟离眛,早干嘛不杀?这样反而更让刘邦不爽!钟离眛在说了:“你韩信不是什么有德行的人!我死了,你也离死不远了!”这样精准预言后,自刭而死!韩信提着钟离眛的脑袋面见刘邦,得到的就是被制服后带回雒阳贬为淮阴侯。

  四、口无遮拦: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就常常称病不上朝。闷闷不乐,对周勃、灌婴这些开国功臣表现的很看不起,羞于和他们一起朝列。甚至有次被樊哙跪拜迎送,大呼“大王”的时候,依旧说出:“生乃与哙等为伍!”这样看不起人的话。一日,刘邦与韩信聊身边将军的能力大小,说到自己时,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不管韩信如何解释这次问答,一贬再贬还没学会低调的他已经注定结果了。

  韩信,缺乏忠心、居功求赏、卖友求荣、口无遮拦,这4个缺点就注定了,不管谁当皇帝都不会放心这样的人,尤其是打仗如此厉害的!越厉害威胁越大!韩信两次被告谋反,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话,下手的还是他的伯乐萧何,也足以说明韩信做人的失败之处了!


浮游天地间


韩信虽然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他在政治上很弱智,没什么政治智慧。又碰上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没有贵族出身的唐宗宋祖那份大气和从容。

韩信平定了魏、赵、燕、齐后,心态开始膨胀,要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这是不臣之举。而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忍气吞声答应了韩信,但为日后韩信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刘邦一半的江山是由韩信攻取的,韩信在反不反的问题上也曾犹豫过,刘邦不会没察觉。功高震主,韩信的威名让刘邦感到十分忌惮,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韩信被皇帝贬为淮阴侯,本来应该审时度势,为人低调,明哲保身,但多有怨言而又轻信了萧何,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上的开国元勋多没有好下场,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有历史记载的杀功臣第一人应该是越王勾践,“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就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后赐文种自尽的故事,勾践只是一方诸侯,还不是皇帝。杀开国功臣的第一位皇帝是汉高祖刘邦,但凶狠毒辣程度比起朱元璋来差的不是一个量级。与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老同志老战友,几乎无一幸免。

秦始皇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印象都是暴君,但实际上秦始皇是一个不杀功臣的人,他开了个好头。秦朝的“暴”说的是指严刑峻法。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深知光凭借自己的能力,不可能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秦始皇雄才大略,不仅不杀功臣专权,反而将权力下放,设立了丞相制度,而朱元璋却苦心积虑的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两人一对比高下立判,秦始皇的功绩无人可比,光是车同轨书同文一项,就能让秦始皇稳坐千古一帝的宝座。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韩信政治智慧超高,可能军事才能就没有那么突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