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名将李靖,为什么不参加“玄武门之变”呢?

菩萨我想对你说


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还专门征求过李靖的意见,但是李靖拒绝参加。具体原因如下:

1、身在边境,无法参加

仅仅从玄武门之变而言,李靖完全有不参加的理由。因为当时的李靖正奉命在北方边境防御突厥。李靖刚刚为唐朝平定江南后,突厥就开始入侵太原。作为当时唐军中最耀眼的将领,唐高祖李渊立刻调李靖领江淮兵到山西协助防守。此后又在武德九年被调往灵州一带驻防。

因此当武德九年七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靖仍然在灵州驻防,他根本不可能在长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且由于身份特殊,作为边境防御将领他不可能弃军返回长安参加武装夺嫡,他这样级别的将领离开边境,必然会惊动长安城内的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三人。

2、秦系标签不明显

李靖虽然与李世民颇有渊源,在唐高祖李渊对其有成见之时,是李世民收留了李靖,将他召入自己的秦王府,而且李靖后来跟随李世民参与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但是由于李靖的军事才能,很快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重视,将他调出秦王府。

李靖从公元617年被唐军俘虏后加入李唐集团,到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李靖在李世民帐下效力时间大约是三到四年。此后一直到玄武门之变李靖基本是唐高祖李渊直接使用的军事将领。所以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公元626年,李靖身上的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秦系标签。这与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完全不同。

因此李靖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的争储斗争中,已经不需要急迫的站队。这场夺嫡斗争无论谁胜谁负,都不可能会株连到他。而以他的军事能力,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谁上台都会重用他,所以李靖不可能会冒险参与玄武门之变。

3、保住自己的名声

不管夺嫡成功的李世民如何粉饰,从儒家礼法来看,武装夺嫡都是不被认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一直非常关注后世会如何评价他的夺嫡行为。

同理,李靖当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身上的秦系标签不明显,不需要和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一样拎着脑袋和李世民行险一搏。而且他当时领兵在外,也不需要为武装夺嫡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参与李世民的夺嫡行动,固然可以在李世民一朝获得更好的政治回报,但是后世的评价就很难预料了。以李靖的性格和才能,他必然不愿参与,所以即使如《资治通鉴》中记载李靖知晓李世民的夺嫡行动,他也保持沉默并拒绝参加。

个人认为李世民应该大概率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的夺嫡斗争中曾经派人拉拢李靖,希望在夺嫡的政治斗争中为自己增加实力砝码。跟李靖说的也根本不可能是玄武门之变这个武装夺嫡计划。但是即便如此,李靖应该是拒绝在夺嫡之争中站队,所以也就可以解释他为何保持沉默。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骑蚂蚁去西藏


李世民对李靖有恩,李靖也的确可以给予李世民直接的强大武力支持。但事实上,李靖在玄武门之变中却按兵不动,做出了一个聪明的选择。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时间地点有冲突,事出突然来不及

玄武门之变时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在抗击东突厥,来不及参与玄武门之变。况且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准备是很充分,但发动时间掌握在太子一党手中,李世民是个军事家,深知敌未动,我不动,敌若动,我先动的道理。当时的情况,李靖一时半会儿赶不回去。

2.身份不符,舆论不利。

秦琼、程知节、尉迟恭众人乃秦府家将,参与玄武门之变,等于是家臣维护主人的战斗,符合当时诸人的身份。

而李靖、与李世民虽有名分高低之别,身份却非秦府家将,当时所任职务论,乃是朝廷的大将,李靖若直接参加玄武门之变,那么玄武门之变的性质就不再是皇位继承权的争夺,而是谋反了。

若以谋反论,无论是太子党还是秦王党都不愿意看到,也不会去做,当时唐帝国并非四海升平,内部不能自乱阵脚。因此李靖作为北方大将就不会以直接武力的方式参与到这场皇权继承之争中。

3.李靖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

李靖仪表堂堂,善用谋略,有儒将之风。本外是隋将韩禽虎的外甥,被李渊俘虏后,起初誓死不屈,差点被李渊杀死,但李世民重其才华,后李靖在收复南梁政权时立下不世之功,才被重用。

李靖是个很有气节的人,降唐已经在他心底认作是对隋王朝的背叛。若再加入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等同于背叛大唐,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毕竟,历史上吕布这种三姓家奴一直是被后世英雄鄙夷唾弃的。

李靖,怎么可能会做第二个吕布呢?

4.李靖的中立态度,其实是帮了李世民

早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世民已私下将计划透露给李靖了。李靖做出了一个聪明的选择。

长安在玄武门之变时,高祖李渊手里并无可用之兵,实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状态。而太子党当时的战斗力是强于秦王党的,李世民若不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李靖等带兵将领在外驻守,做旁观者,按兵不动,实际上是有利于李世民兵变成功的。

事实上,李世民也做到了。李世民也很感激李靖,毕竟不论他出兵与否,都让他达到了目的。当然不出兵对他二人都好。

【斯蒂芬林奇,2020年2月18日】图片源于网络。


斯蒂芬林奇


说李靖是唐朝第一名将显然有些言过其实了,唐王朝自太原起兵始便不断吸纳、延揽人才,说猛将如云并不为过,诸如程知节、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等,比比皆是。甚至连唐高祖李渊的儿子、死于“玄武门之变”的巢剌王李元吉也都是一等一的悍将!据说李元吉曾经与尉迟敬德比武,打了个平手……能和尉迟敬德这样公认的猛将打个平手,足见李元吉的武力值还是相当强悍的。唐王朝的这些开国元戎们到底谁是第一名将?根本无法做到精确排名,或者说他们都堪称一流名将!后来的所谓“凌烟阁功臣”排名,更多地也还是从政治角度进行的排名,而不单纯是能力或军功。

李靖何许人也

李靖,和唐王朝的宗室一样、也出身著名的陇西李氏家族。但是,李靖家这一支和河间元王李孝恭那些远支宗室相比,与唐王朝大宗的血缘还要更加疏远得多!大概其就是那种出了不知道多少服的同宗吧……因此,李靖虽然姓李,却没有被纳入唐王朝狭义宗室范畴。李靖的祖父李崇义(非李孝恭之子)曾经担任过殷州刺史、父亲李诠曾经担任过赵郡太守,算起来李靖也是一位“官N代”了。李靖的娘舅则更加出名,他就是隋王朝的名将韩擒虎!由此可见,李靖家的背景还是相当惊人的,远不是程知节、尉迟敬德那些人可比的。尤其是在那个讲究门第的时代,李靖作为关陇世家子弟,各方面都是拥有很大优势的。

因为拥有关陇世家背景、娘舅又是随隋炀帝杨广灭陈的名将韩擒虎,李靖很早便进入了隋王朝的国家机关,担任长安县功曹,之后步步高升……因为娘舅韩擒虎的关系,李靖虽然官职不高,却能经常和尚书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这些高官“近距离接触”!而且颇得这二位的赏识。后来,李靖调任马邑郡丞,在时为隋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渊帐下与突厥作战。隋末,天下大乱,李渊也四处招兵买马、蠢蠢欲动。机警的李靖很快便发现了李渊“谋逆”的苗头,于是将自己伪装成囚徒,奔赴江都向隋炀帝示警。结果,刚走到长安,关中地区便已经彻底“天下大乱”了,李靖也只得滞留长安……

不久之后,李渊在太原起兵,随即便攻陷了长安,滞留长安的李靖成了李渊的俘虏并且被送上了断头台。就在快要人头落地时,李靖学着当年的韩信高喊了一句韩信曾经用来保命的“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具体内容略有不同,但意思大体一致)就这样,李靖竟奇迹般地保住了性命,并且获得了李渊的重用、被纳入了李世民的幕府之中、“用作三卫”。当然,或许李渊也就是做做样子,顺带着试试李靖的成色,根本没打算真杀了他。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靖虽然归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节制,但大多数时候,李靖的直接长官却是李渊的堂侄、时为赵郡王的李孝恭!换言之,李靖只是李世民名义上的下属,却不是李世民的嫡系。他的角色更侧重于国家层面,李世民对他的所谓“器重”也更加侧重于国家层面,这是李靖与程知节、尉迟敬德等人最大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关陇世家子弟的李靖,对他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那么重要。李世民当皇帝他有大好前途;隐太子李建成当皇帝,他同样有大好前途……

李靖为何不参加“玄武门之变”

前面说到了,作为关陇世家子弟的李靖,对他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那么重要。而且,他本就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李世民当上皇帝,对他而言和李建成当皇帝区别不大,不会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简单说就是,谁当皇帝我忠于谁。李渊当皇帝我忠于李渊、李世民当皇帝我忠于李世民,如果李建成成了皇帝,我同样忠于李建成!这是彼时关陇世家子弟的通病,他们不太愿意涉足皇子之间的争斗,更在乎自身和家族的利益,李靖也不能免俗。

即便李靖彼时身处长安,恐怕他也不会轻易卷入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保持中立,二人谁当皇帝,李靖都可以屹立不倒。可一旦站队了,成则赚的盆满钵满、败则败得满门不存!虽然有利可图,但风险实在太大了……更重要的是,彼时李靖根本不在长安,又怎么参加“玄武门之变”?武德八年,东突厥颉利可汗率领十余万大军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太原。李渊随即命李靖率军驻守太谷,与并州总管任瑰合作、协防太原。后来,因为突厥来势凶猛,太原附近的守军大败、任瑰全军覆没,唯有李靖所部全身而退。不久之后,李靖调任灵州道行军总管,继续抗击东突厥。直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靖一直身处抗击东突厥的战场之上,又如何分身回长安参加“玄武门之变”呢?

综上所述,“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靖正身处与东突厥对抗的战场之上,根本没有机会参加。再者说,即便李靖身处长安,以李靖的身份、背景,他也绝对不会轻易卷入皇子之间的争斗、不会参加“玄武门之变”,哪一方也不会参加!因为李靖本就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系,他属于关陇世家集团,是关陇世家集团在军事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北朝、隋唐时期,是否改朝换代、由谁来当皇帝,从来都不是关陇世家子弟们关注的重点……


农民工歪说历史


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家喻户晓,不再赘述,历史背景也都有所了解,虽然李建成被史书写的一无是处,但毕竟是当权者的授意而为,两个出色的接班人为了皇位争的你死我活,为什么被称为大唐第一战神的李靖却选择中立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李靖这个人:他并非李世民嫡系!李靖是关陇集团军事方面的代表,舅舅是前隋名将韩擒虎,李渊晋阳起兵反隋时,李靖乔庄成囚徒去向隋炀帝告密,不光没成功还在长安被李渊活捉,在刑场上李靖大声疾呼:“明公举义兵,本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已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和李世民都很赏识他的胆识,被李世民招入幕府,用做三卫;后来李靖跟随李世民征讨王世充,以军功授任开府,从此正式展示其军事才华,和李世民的交集只有这么多,除此无他,和李建成的交集就更少了;

2、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公元626年,而李靖是公元571-649,那时候李靖已经55岁,以他的军事才能,保持中立的话,日后谁继承皇位都会重用他,他没有必要蹚这趟浑水,而且武德朝廷内部支持李建成的占多数,虽然李世民有谋臣良将,但鹿死谁手未可知也,他只要做到忠于大唐就万事大吉了,别忘了另一个战神李勣也属于中立;

玄武门之变保持中立,恰恰提现了李靖的高明之处,保持中立、明哲保身;李世民登基后,重用李靖,得以建立不世功勋: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历任兵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贞观二十三年病逝,享年79岁,册封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景武”、陪葬“昭陵”,结束其传奇一生;

李靖不光具备军事才华、还有审时度势预判形势、政治才华同样游刃有余、不愧是大唐第一名将!






80后老申


李靖没有直接参与到“玄武门之变”当中,是因为李靖并不是一个只知冲杀的武将。曾经是太子李建成重要谋士的王珪曾当着李世民的面点评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

隋朝影响时局的重臣,时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的杨素,曾拍着自己的坐床,意味深长的说道,"卿终当坐此。"

李靖文武双全且愿意立功立事,为什么不选择参与玄武门之变放手一搏呢?

早在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爆发的前夜即六月三日夜,命尉迟敬德持佩剑,带着他的口谕,强令房玄龄和杜如晦见他。以往房玄龄二人曾经劝谏李世民早早动手,李世民犹豫不决,此次为了确保房玄龄和杜如晦节外生枝并展现他的决心,李世民对着尉迟敬德下达了死命令。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太宗大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背我耶?"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

李世民的话自然含有气愤的语气,可是内心深处谁是他关键时刻可以倚仗的股肱之臣,谁是可以用金钱美女以及未来憧憬拉拢且必须要拉拢的人,心中早有了计较。

李靖还有徐世勣,却都没有位列上述两方面之中。李靖不是不识时务,握兵观望。富贵荣华,光宗耀祖,阴萌子孙,连绵不绝是李靖内心渴望的。还是在隋朝时,年轻的李靖就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以至于人尽皆知。

《旧唐书·李靖传》:"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但是,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夕,依然拒绝了李世民好意。

《资治通鉴·191卷》: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

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开府治事,文有长孙无忌等十八学士,武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一代名将。甚至退路已经安排妥当,派温大雅入驻洛阳掌管文事,张亮率军一千进发洛阳,沿途招兵买马。纵然政变失败,依然可以退入洛阳,重振旗鼓,大战太子李建成。此时的李世民,正是李靖口中的遇主逢时,大展宏图之时

可是,李靖究竟还是没有点头同意。

李靖“自锁上变”西入长安,唐高祖李渊平定京城,李靖被擒。获释后,进入李世民幕府,跟随李世民东征王世充。

《旧唐书·李建成传》:由是皇太子令及秦、齐二王教与(李渊)诏敕并行,百姓惶惑,莫知准的。

父子四人的诏敕、令、教。三种命令并行,官员无所适从只能以先到的为准。期间,李世民准许淮安王李神通占据洛阳土地,李渊恩准张婕妤之父拥有同一块土地而其了争执。李渊大骂李世民,非我昔日子也。李世民逞一时意气,令李渊婕妤李神通三方皆气愤不平。此时还是在武德四年。在此之前也就是武德二年,与李世民私交不错,又在李渊身边任职的刘文静被处死。(贞观二年,李世民给与平反。)

之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盟,协力与李世民争斗,直至玄武门之变前夕。

以往宾客盈门,文武之才,络绎不绝的场景不复存在,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府中唯一如汉朝陈平一般没有底线的杜淹,也因“杨文干谋反案”被贬出京城。谋士房玄龄杜如晦杜二人相继受命出任朝廷官职。

反观李建成外联幽州大都督李瑗,幽州总管、镇泾州的罗艺,内结封德彝,张德妃尹婕妤,并有齐王幕府东宫洗马魏征等人,背后又有李渊的支持。

武德五年之后,一向率军出征的李世民被冷藏了起来,武德六年至九年基本上困在长安城中,取而代之是太子李建成以及李元吉。

李靖则跟随在河间王李孝恭江淮地区大显身手(高祖以孝恭未更戎旅,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孝恭多数情景充当监军的角色),上书十策谋后取盘踞在江淮的萧铣、辅公祏,而后率江南兵一万北上抵御突厥。

这个时候,并州总管张公瑾大败,投奔驻扎太谷的李靖。李世民受命救援,但只有数十人跟随,刚到达蒲州,突厥便与李渊达成和议,退兵了。李世民也退回了长安。

张公瑾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抬手打掉了李世民用来占卜的用具。可见,张公瑾在秦王府中地位。

李靖与李世民来往并不多,只在东征王世充的数月时间内有过重叠以及张公瑾的描述。李世民非常了解李靖,李靖却不知李世民究竟是何打算。

李靖突然接到联合的讯息,李世民此时的势力已经不如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的联合,正在奉命抵御突厥的李靖自然不敢贸然答应。


唐代丹药


由于李世民在唐军中的威望,唐初有名的将领大都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或者在玄武门之变中支持李世民一方。但唐军中最具统帅能力的李靖却并未参加,而且《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还专门征求过李靖的意见,但是李靖拒绝参加。

身在边境,无法参加

仅仅从玄武门之变而言,李靖完全有不参加的理由。因为当时的李靖正奉命在北方边境防御突厥。

李靖刚刚为唐朝平定江南后,突厥就开始入侵太原。作为当时唐军中最耀眼的将领,唐高祖李渊立刻调李靖领江淮兵到山西协助防守。此后又在武德九年被调往灵州一带驻防。

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寻检校安州大都督。高祖每云:“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九年,突厥莫贺咄设寇边,征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资治通鉴》

因此当武德九年七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李靖仍然在灵州驻防,他根本不可能在长安参与玄武门之变。而且由于身份特殊,作为边境防御将领他不可能弃军返回长安参加武装夺嫡,他这样级别的将领离开边境,必然会惊动长安城内的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三人。

秦系标签不明显

李靖虽然与李世民颇有渊源,在唐高祖李渊对其有成见之时,是李世民收留了李靖,将他召入自己的秦王府,而且李靖后来跟随李世民参与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争。但是由于李靖的军事才能,很快引起了唐高祖李渊的重视,将他调出秦王府。

此后李靖主要与李孝恭合作,虽然大都由李孝恭担任主帅,但是李渊往往直接要求全军听从李靖指挥,也即李靖为事实上的统兵主帅。为唐王朝平定江南之后,李靖已经成为李渊手下举足轻重的军事将领。

李靖从公元617年被唐军俘虏后加入李唐集团,到李世民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李靖在李世民帐下效力时间大约是三到四年。此后一直到玄武门之变李靖基本是唐高祖李渊直接使用的军事将领。所以到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公元626年,李靖身上的已经不再具有明显的秦系标签。这与李世民手下的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人完全不同。

因此李靖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的争储斗争中,已经不需要急迫的站队。这场夺嫡斗争无论谁胜谁负,都不可能会株连到他。而以他的军事能力,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谁上台都会重用他,所以李靖不可能会冒险参与玄武门之变。

爱惜羽毛

不管夺嫡成功的李世民如何粉饰,从儒家礼法来看,武装夺嫡都是不被认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一直非常关注后世会如何评价他的夺嫡行为。

同理,李靖当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身上的秦系标签不明显,不需要和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人一样拎着脑袋和李世民行险一搏。而且他当时领兵在外,也不需要为武装夺嫡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

参与李世民的夺嫡行动,固然可以在李世民一朝获得更好的政治回报,但是后世的评价就很难预料了。以李靖的性格和才能,他必然不愿参与,所以即使如《资治通鉴》中记载李靖知晓李世民的夺嫡行动,他也保持沉默并拒绝参加。

延伸:李靖是否知晓武装夺嫡计划?

关于李靖是否知晓夺嫡计划这个问题,其实在新、旧唐书的《李靖列传》中都没有记载。但是另一部历史巨著《资治通鉴》中却明确记载了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此事咨询过李靖和李世勣的意见,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拒绝。

世民腹心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与其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左候车骑将军三水侯君集及尉迟敬德等,日夜劝世民诛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世民由是重二人。《资治通鉴》

这段记载很值得琢磨,在事关生死的夺嫡斗争中,李世民在最犹豫的时刻为何要向这两位统兵在外的将领咨询。是对李靖和李世勣两人的绝对信任,还是担心他两人手中的兵权?如果说李靖还有在秦王府任职的经历,可李世勣则没有在秦王府任过职,而且李世勣跟随李世民作战的时间更短。李世民就如此信任李靖和李世勣在得知夺嫡计划后不会向李渊或太子李建成告密?要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故意不露面就已经让李世民起了杀心,房杜二人可是李世民的铁杆支持者,身上的秦系标签更是无比明显。这两人李世民最后都起了疑心,他会将武装夺嫡的计划完全放心的透露给李靖等人?

世民令无忌密召房玄龄等,曰:“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世民怒,谓敬德曰:“玄龄、如晦岂叛我邪!”取所佩刀授敬德曰:“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资治通鉴》

再者玄武门之变虽然有所谋划,但是应该是临时定计,当时的情形是否允许李世民派人到灵州咨询李靖。这样机密而危险的计划如果中途泄露后果必然是不堪设想,长安与灵州相隔数百里,往来交通不便,即使李靖愿意参与玄武门之变,以他的身份领兵前来也多有不便,反而容易惊动李渊和李建成等人。

因此个人认为李世民应该大概率是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前的夺嫡斗争中曾经派人拉拢李靖和李世勣,希望在夺嫡的政治斗争中为自己增加实力砝码。跟李靖和李世勣说的也根本不可能是玄武门之变这个武装夺嫡计划。但是即便如此,李靖和李世勣应该是拒绝在夺嫡之争中站队,所以也就可以解释他两人为何保持沉默。毕竟在当时李建成和李世民日趋明显的夺嫡之争中,这种拉拢几乎到了公开化的地步,李靖等人希望保持中立者根本没有什么好报告的。


围炉品茗人


堪称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来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带领手下的天策府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瑾等斩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进而逼迫李渊让位,坐上了龙椅,史称唐太宗,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对大舅子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大加封赏并重用,而作为大唐的军神李靖同样在贞观朝得到了重用,而李靖并未参加玄门门事变,这是为什么呢?

一、李靖的性格原因,决定了他不会去冒险参加玄武门事变

李靖的性格沉稳,对任何事都是深思熟虑,从他作战未尝一败而成为大唐的军神就可以看出来,没有把握的事情从来不去做,即便是当初李靖告秘差点被李渊斩杀,而李世民救他一命的份上,他都不会去冒险参与玄武门事变,这是性格原因。

二、条件不允许他参加玄武门事变

《唐书》记载:"八年,突厥寇太原,以靖为行军总管,统江淮兵一万,与张瑾屯大谷,时诸军不利,靖众独全……"。因此玄武门事变时,李靖为灵州行军总管,与突厥正在鏖战,是没有条件参与玄武门事变的。

三、李靖根本不需要参与玄武门事变来获取荣誉


李靖的兵法韬略在众人心中是极为敬仰的,在玄武门事变前,李靖已经深得朝廷重用,多次任命为行军总管攻打突厥,爵位也已经位居公侯,已经身居高位的李靖根本不需要参与玄武门事变来获取荣誉,因为不管是李建成登上皇位还是李世民登上皇位,都只会重用他,所以他不需要冒险参与玄武门事变。

四、李靖虽未参加,实则已默许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劝李世民发动政变除去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犹豫不决,于是与当时的灵州大都督李靖商量,李靖没有答复他,李靖已经完全知晓了李世民的计划却没有向李渊或李建成泄露,其实相当于默许偏向于李世民的发动政变。

结论

李靖战功卓越,极为擅长用兵,可谓是文韬武略样样精通,他虽未参与玄武门事变,但是他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了大唐的军神,位居兵部尚书,封为卫国公,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臣之一,可谓是名垂青史。


绝尘的时光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题主大概想问的是李靖曾经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作三卫,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参加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呢?

其一,李靖于武德八年八月被任命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那么在武德九年六月发生“玄武门之变”时,李靖应该还在外带兵,不在长安,所以他是不可能亲身参加玄武门之变的。


其二,既便不能亲身参与,其实也是可以帮着谋划和支持的。但李靖对李世民发动的政变从始至终都是保持沉默的,并没有给予支持。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个我们也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说。

从个人利益出发,李靖没有必要支持李世民。

我们来看一下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人都有哪些?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杜如晦等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幕僚,与李世民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太子建成要打击李世民,都是先打杀这些人着手的。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若是李世民败了,他们都死无葬身之地,要想平安、富贵,必须要助李世民赢得这场争夺战,所以他们不遗余力的支持李世民发动政变,甚至在李世民还在犹豫不决时,他们是轮翻的劝李世民要早日行动。李靖跟他们的情况却不同。李靖虽说曾经是李世民的麾下,但那只是在早期。后来李靖大都是跟在李孝恭麾下,而且到武德九年的时候,李靖在朝廷和军中的名望已经很高了,其实此时的他已经不是李世民的亲兵,而是非常受李渊器重的一位大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参加皇子们之间的争斗对他都是有害无益的。事实上既便李世民军权在握,但是在与太子李建成的争斗中也不是稳赢不输的,所以参加玄武门之变还是要冒很大的危险的。李靖完全没必要冒这个风险,若是李世民赢了他不会受什么影响,既便是李建成赢了,因为他不是李世民的亲信,所以李建成应该也不会为难他,所以无论最后谁赢,他还都是被器重的大将军,那么他还有必要淌这趟浑水嘛!



李靖是一位将领而不是政客。

李靖骨子里是一位将领,他想的是用军功换荣华富贵、个人荣誉,并不愿意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

综上所述,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李靖不参与玄武门之变啦!


孔六十三


在唐朝刚建立初期李渊执政,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也是现任太子。李建为李渊所建立的功绩仅少于李世民,他的主要责任是父皇指派在后方征兵纳粮、招揽人才、管理后勤政务,也是李渊有意培养的李建成对治国策略历练。

李世民为唐朝建立的功勋最大,在带兵打仗知人善用,治军、治政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也不是甘居二线的主。由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步步紧逼,让李世不不得不采取行动。在玄武门事件中,李靖没有参加是有具体原因的。

(1)李靖和李世民都是各自一方统帅的将领,玄武门事件突发时间很短,具体时间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靖正在灵州道带兵抗击东突厥。

九年,突厥莫贺咄设寇边,政征靖为灵台州道行军总管。颉利可汗入泾阳,靖率兵倍道走台豳州,邀贼归路,既与虏和亲而罢。

李靖带兵在外,不可能参与玄武门之变。就说接到李世民的通报,也不能带着杀头的危险违抗军令来参加玄武门事件,这样的危险系数太高,不可能带兵入城,就是他本人进来也起不了多少作用。

(2)不便于参加,李靖是隋朝将领,攻陷长安时,李世民救下后,由于他的领军作战指挥比较突出,李渊让他带领一支军队在外面争讨。李靖忠心于唐朝,不愿意偏向哪一方,由太子和李世民任何一方坐上的皇位,他都能被重用,他是站在中立。

(3)李世民也了解李靖的处境,玄武门事件之前,李靖还不是李世民的嫡系,只要他站在中立,不偏向太子李建成就是最大的利好。

(4)李靖当时的职位是一方统军作战的统帅,是朝廷的大将,玄武门之变的性质是家族权力斗争。李靖的加入性质就变了,变成内战爆发,李世民也不愿意让事态发展太大。

所以说,李靖作为唐朝第一名将,又在外带兵打仗,抗击匈奴,不便于参加玄武门事件。作为统军大将是朝廷的栋梁,他不可能轻易偏向任何一方,站在中立是最好的选择。李靖带兵参加就把事态严重了,发展成局部内战,这一点也是李世民所要考虑的。


斌哥居丹霞


你好,很高兴有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是阿瑞看影视。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公,侯君集等将军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1.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秦王李世民曾询问过大都督李靖,可是李靖并没有回答,并请求离去。李靖在外面领兵,不适合参加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封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也就是让李靖去防御北方的游牧名族。李靖经常领兵在外,参加玄武门之变自然缺乏客观条件。

2.李靖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臣子,所以在他的心里嫡长子继承制度才是名正言顺的,只不过应为李世民对自己有活命之恩,也就没有高发,李靖只忠于朝廷而不是个人,在她的眼里无论谁当皇帝都不重要,天下苍生驱除外敌才是第一要务,李靖的一生充满大义,也就是因为这种品格才造就了大唐盛世。

3.如果李靖当时支持秦王李世民的话,会让历史上留下负面的评价,李靖很看中自己的名声,以及后人的评价,李靖是玄武门之变保持了沉默,这让唐高祖李渊一度非常被动,让唐高祖孤立无援,只能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在李世民看来只要不支持李建成太子,李世民应该就是满意的。

4.在秦王李世民登基以后,也重用李靖,李靖率领军队南征北战,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并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位也是步步高升,最后被封为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治军作战经验丰富,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国代历史上军事思想和兵法理论,还著有《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兵书。成为实至名归的唐朝第一名将。

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和理解,希望能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