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黛玉,《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之首,曹雪芹筆下當之無愧的女一號。王維,盛唐著名詩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世人眼中的“詩佛”。一個是弱柳扶風的纖纖小姐,一個是玉樹臨風的白衣秀士,虛擬與歷史中看似毫不相干的兩人,且隔著千兒八百年,卻因為曹雪芹的一段描寫,讓兩人隔著時空相望碰撞出了火花。黛玉在眾人面前毫不掩飾對王維的喜愛。

黛玉喜歡王維表現在什麼地方?事情要從香菱學詩開始說起。

話說香菱隨寶釵入住大觀園之後,便纏著黛玉要學做詩。看看黛玉給香菱安排的學習計劃。黛玉說:

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

在這裡,黛玉向香菱推薦,要想學做詩,首讀、多讀王維的《王摩詰全集》,用心領悟透徹之後才讀杜甫李白的。末了更是把自己畫了圈圈點點的王維的五言律詩借給香菱誦讀。後來還跟香菱一起討論王維的詩寫得好在何處。按說盛唐大名鼎鼎的這三位詩人,詩作其實難分伯仲,為何黛玉最鍾情於王維?

黛玉喜歡王維,原因在於二人無論是在個人品性、才情、業餘愛好、愛情觀和幼年的生活境遇方面都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一、兩人的住所環境極其相似:竹多且幽靜。這反應在個人品性上就是高潔。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黛玉的住所瀟湘館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有很多竹子,“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分配大觀園,寶玉問黛玉想住哪兒時,黛玉是這麼說的:

我心裡想著瀟湘館好。我愛那幾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幽靜些。

由此可見瀟湘的特點一是有很多竹子,二是幽靜。

而王維在過著半官半隱生活的時候,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營造了輞川別墅,別墅有一處景緻名為竹裡館。竹裡館的特點與瀟湘館一樣。一是有茂密的竹林,二是周邊幽靜。有詩為證:

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首詩中,“篁”就是竹林,幽篁即為幽靜的竹林。可見王維的住所與黛玉的極為相似。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在中國的文化寓意裡,竹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的清華其外、澹泊其中、清雅脫俗、不作媚世之態常被認為是不同流俗的高雅人士的象徵。“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黛玉與王維正是這樣的高雅之人。

二、兩人除了鍾情讀書寫詩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業餘愛好:彈琴。都善於用手中“琴”抒心中“情”。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在瀟湘館裡黛玉最常做的事是什麼?頭一件事當然是讀書。林家"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 黛玉之父林如海更是科第出身。以詩禮傳家是林家的傳統。這也難怪劉姥姥二進大觀園的時候,看到黛玉房中窗下案上設著筆硯,又見書架上放著滿滿的書,不由讚歎得比上等的書房還好。可見林家愛讀書的家風在林黛玉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書讀多了,寫詩當然不在話下了,要不然怎能重建得了桃花社,怎配得到“詠絮才”這個這個雅號?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除了日常的讀書寫詩之外,曹雪芹還在八十六和八十七回花了很大的篇幅寫黛玉解琴譜論琴理和彈琴的細節。

黛玉對寶玉談及琴理。黛玉說到:

“若要撫琴,必擇靜室高齋,或在層樓的上頭,在林石的裡面,或是山巔上,或是水涯上,在遇著那天地清和的時候,風清月朗,焚香靜坐,心不外想,氣血平和,才能與神合靈,與道合妙。”

一席話說得寶玉茅塞頓開。

八十七回,寶玉更是與妙玉同在瀟湘館的山子石上坐著靜聽黛玉彈琴,琴聲甚是清切。

(二人)走近瀟湘館,忽聽得叮咚之聲。妙玉道:“那裡的琴聲?”寶玉道:“想必是林妹妹那裡撫琴呢。”妙玉道:“原來他也會這個,怎麼素日不聽見提起?”寶玉悉把黛玉的事述了一遍,因說:“咱們去看他。”妙玉道:“從古只有聽琴,再沒有‘看琴’的。”

解琴譜、談琴理、親自撫琴吟唱,說明黛玉在音樂上是極具天資的。

而王維被譽為“詩佛”當然也是愛讀書的。幼年時候,父親不僅教他練筆寫字,更教他讀書習文。《論語》、《詩經》、《楚辭》等名家大篇,王維一一讀熟。二十歲狀元及第,與孟浩然共創山水田園詩的恬淡,被世人稱為“詩佛”。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而在音樂方面,王維是精通音律的。據《唐傳奇.王維》記載,其“性嫻音律”。還做過掌管禮樂的太常寺太樂署的從八品下的太樂丞。中年以後的他在竹裡館閒來沒事就在清風明月相伴之下“彈琴復長嘯”。在《終南別業》裡,王維更是寫道“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這當然也與黛玉所說的琴理相符合。因為黛玉在琴理中提及的林石、風清月朗在王維的詩裡全都對應上了。

彈琴,作為古代文人雅士靜心養性的音樂,自有其清高的雅趣。琴絲抒情、琴德相通。伯牙為鍾子期所彈奏的《高山流水》是知音相遇、相知相惜的千古絕唱;司馬相如為卓文卓彈奏的《鳳求凰》演繹的是纏綿動人的愛情故事;嵇康臨刑前的一曲《廣陵散》更是表明了自己的反抗精神。更因“琴”與“情”諧音,彈奏之人用手中的“琴”表心中的“情”。王維如此,黛玉更是如此。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三、兩人都同為情痴,在愛情上尋找的都是靈魂伴侶,“願得一心人,白首不分離”。

林妹妹一生只鍾情於寶哥哥,二人是郞有情來妾有意,可謂“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本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然而造化弄人,在得知木石姻緣無望,金玉良緣已成定局時,林妹妹泣血而亡。一生只為你而生,為你而活

王維一生只娶妻子劉氏,兩人情趣相投,日子過得十分幸福美滿。然而天妒良人,妻子在生孩子時難產而死。王維非常傷心,在此後的三十多年也未曾另娶他人。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觀念下,男子為女子終生不娶的實在是少之又少。愛情本就是寧缺毋濫的事。有你,我全心對待。沒你,我寧願伴青燈古佛。

黛玉與王維兩人的愛情觀出奇的一致:忠貞不二,一旦愛上便用一生來守護。即使你棄我而去,我依然保持最初對你的那份愛戀,無怨無悔。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四、兩人的早年境遇有太多相似之處,一樣系出名門,一樣幼年喪親,一樣的孤獨。

林黛玉出生於姑蘇望族,林家"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其父林如海為揚州巡鹽御史,科第出身。其母為四大家族之一的榮府么女賈敏。黛玉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然而不幸的是,黛玉六七歲喪母,隨後被送往賈府寄養。更是在父親林如海去世之後淪落為孤女,從此寄人籬下,造就敏感、多疑、早熟的性格。

王維出生于山西的名門望族---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親則出身另一大望族——博陵崔氏。母親擅長畫畫,父親擅長詩文。與林黛玉相同的是,王維也是幼年喪親,在父親離世之後,母親不得已只得遣散家奴,帶著王維兄妹們搬遷至孃家蒲州。落魄的家境也造成少年王維的早熟。在十七歲獨自漂泊於洛陽和長安之間的他,寫下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道盡了自己在茫茫人海中的孤孑無親。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正是早年的這些經歷,造就了黛玉和王維性格中的“孤獨”。不管是黛玉的“紅消香斷有誰憐”還是王維的“獨坐幽篁裡”都不同程度地寫到了他們的孤獨。

另外,作為書中虛擬人物的黛玉渾然不覺而我們看得明白的是,王維作品中“遺貌取神”的寫法,被曹雪芹極致地運用到了黛玉身上。

比如說王維寫的《竹裡館》,全詩明白淺顯,表面看著平平無奇,也沒有所謂的“詩眼”。然而四句聯合起來,整個竹裡館便清幽絕俗,境界自出。這就是“遺貌取神”,從整體見美。

這種手法被曹雪芹運用到了極致。《紅樓夢》中對黛玉的外貌描寫並沒有具體到某一處,而是採用“遺貌取神”的方法,寫出了黛玉整體的風韻和氣質。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真是個“神仙似的妹妹”,神仙美在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然不會像薛寶釵一樣具體:“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那樣就顯得庸俗了。曹雪芹所賦予黛玉的美是一種神韻,一種氣質之美。

《紅樓夢》中黛玉為什麼愛王維?原因在於二人有太多相似之處

總結:

黛玉與王維,雖然兩人在性別、身份等很多方面都不同,表面上看著是處在兩條平行線上毫無交集的兩個人,卻又實實在在有太多相似之處。在才情上都是才高八斗:黛玉結詩社,奪魁菊花詩......王維在盛唐詩壇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世人稱為“詩佛”。個人愛好上:都精通樂理,尤愛彈琴。在愛情觀上:兩人都是今生只愛一個人,遵從的是寧缺毋濫的原則。如此種種,還有太多。可以說,正是因為兩人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所以雖然隔著千年的時空,在黛玉在心裡,她一直當王維為知己,視王維為偶像。這就不難解釋她為何特別喜歡王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