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糧食需要進口,而現在俄羅斯卻大量出口糧食,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軍武吐槽君


蘇聯解體體後,雖然解散了集體農莊,但也有一段時間面臨糧食問題。並且俄羅斯人口稀少,土地多問題也很突出,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中國東北的農民開始前往俄羅斯承包土地種植糧食,這個數量開始只有幾百人,最後越來越多,現在超過了10萬人。這樣的結果就是俄羅斯的糧食多了起來,不僅滿足國內的需要還可以不斷地出口。解決了前蘇聯想解決但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

然後再說一個事實,看上圖表,1992年以後(紅線綠點)俄羅斯聯邦的糧食進口量幾乎逐年增長到2010年以後,其以一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體量遠超之前全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每年糧食進口量(紅線紅點)N倍。這能說明什麼?是蘇聯人吃不飽?還是俄羅斯人吃不飽呢?

蘇聯是不缺農業基礎條件的,擁有無限大根本用不上的土地資源,只要生產市場的機制理順了,只要有市場有利潤,可以說要生產多少糧食就能生產多少,只是也不可能生產太多,生產太多不賺錢沒有市場需求消化也就停止了。現在俄羅斯的農業有很多中國資本人力的加入,面對的是世界最大的中國市場,因為有利可圖,所以增長很快。


小青年娛樂文化


這個其實看看我們自身的情況就容易理解了。

我們小時候農村還是集體生產,印象中父母跟現在的上班族一樣忙,早出晚歸,可一年下來糧食根本就不夠吃,家裡有兩三個存糧的木櫃子,從來就沒裝滿過。那時常跟著父母去“出工”,大人幹活,小孩子們就在田邊地角打鬧,看見大人們三三兩兩有說有笑,活似乎沒少幹,但收成就是上不去。等大點跟父母聊天才明白,他們那時候哪是幹活,好多人就是在混日子,跟現在某些人浮於事的單位裡沒什麼兩樣。

後來開始“包產到戶”,田地分到各家自己種,就“包產”第一年,我們家的糧櫃就裝滿了。等後來再推廣袁隆平的雜交稻,化肥供應也逐漸跟上,家裡糧食就更多了。

咱們國家建國以後的各項制度,最早都是學的蘇聯,改革開放之前我們存在的主要問題,跟蘇聯其實是非常相似的。我們跟蘇聯那時都是搞計劃經濟,計劃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幹活的人是沒有主動性積極性的,他是在為“計劃”和“體制”幹,不是為自己幹。工廠還好管理一點,可以計件,可以流水作業,而農村就更難管,農村的生產效率是最低的。所以搞計劃經濟的時候,在國家力量的推動下,咱們和蘇聯都可以搞出兩彈一星,但都沒解決好糧食問題。

俄羅斯現在能出口糧食,首先就是體制上解決了生產積極性的問題,有了積極性,就會主動地去提高種植技術,尋找市場,引進現代管理,生產效率自然大幅提升。再加上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大,而且高緯度地區生長週期長,糧食的質量和品味都比較高(像咱們這邊東北大米就比南方大米更受歡迎),也就有了出口糧食的條件。

咱們國家還在全世界買糧,但這並不是糧不夠吃,而是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養殖、釀造、食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糧食,這跟困難時期進口糧食保命不是一回事。


職場簡史


現在的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糧食供應商,甚至已經開始威脅到了美國在國際糧食市場供給上的霸主地位。如果你關注中俄經貿資訊,就能瞭解到,俄羅斯從去年的7月份到今年的3月份,出口的糧食已經達到了3480萬噸。

如今的俄羅斯在小麥供應國中已經佔據領導地位,但是在前蘇聯時期,他們卻需要從別的國家進口糧食。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兩段全然不同的歷史走向呢?

俄羅斯收割小麥

坐落在歐亞大陸北部的蘇聯,在二戰結束以後,是全球面積最大的國家,他們有著千里沃土和廣袤平原,甚至在鼎盛時期,都要強壓美國一頭。

這樣實力雄厚的蘇聯,再加上蘇聯遠算不上稠密的人口分佈,起碼光從耕地面積和糧食種植上來講,應該不會出現糧食短缺的問題。而且在沙俄統治時期,也曾經向歐洲各國都出口過糧食。然而進入蘇聯時代以後,這個威壓整個歐洲的世界領土第一大國,卻連國內的糧食都無法供給,需要從國外進口。

俄羅斯收割小麥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問題,首先,就是二戰期間導致了蘇聯的糧食生產遭遇了巨大破壞,無論是糧食的產量,又或者是供應量,都急劇銳減,戰爭結束以後,一時間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糧食供應需求。

除了早些年的戰爭因素以外,與當時的政治體制有著緊密關係。1918年到1921年,蘇聯在農業上實行的是餘糧收集制,當時的農民除了他們自己的種子和口糧以外,所有的糧食全部要被政府收走。這就導致了農民異常不滿,勞動積極性大幅下降,他們甚至寧願餓著,也不願意耕地種糧,自然,這一時期蘇聯的農業受到了巨創。

二戰時期

接下來就是斯大林時代的農業政策,這一時期蘇聯的農業稅極高,但是糧食的徵購價格卻又極低。而且當時如果用拖拉機來耕地,還要徵收農業35%到45%的收成,當作拖拉機的使用費,這樣一來甚至比馬耕地還要貴很多。一個國家想要在這種制度下想要搞好農業,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實蘇聯時期,蘇聯領導人並非沒有意識到糧食問題的嚴重性,也曾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赫魯曉夫就曾推出玉米政策,農業稅收也比以前要好一些。但是,此時的集體農莊又出現了管理不善等問題,再加上大力推廣玉米種植措施不當,導致蘇聯不但沒能解決糧食不足問題,反而出現了一次嚴重的糧食危機。

赫魯曉夫

當赫魯曉夫推廣玉米種植的失敗後,再加上蘇聯和美國的長期爭霸賽,不僅農業沒有搞起來,甚至還讓整個蘇聯債臺高築。到最後,蘇聯甚至連進口糧食的錢都拿不出來,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蘇聯最終解體退出了歷史舞臺,與糧食危機也有很大的關係。

至於當今的俄羅斯之所以能夠成為農業出口大國,原因也有多方面。首先,俄羅斯近些年的政策一直大力支持整個國家農業生產,有了國家政策的支持,再加上他們因地適宜,找到了適合種植小麥的肥沃土壤,比如黑海附近的港口很適合種植小麥,西伯利亞地區還有伏爾加河地區的傳統糧倉,至今都是一片豐收的喜悅景象。

排隊買糧食的人們

最後,依仗蘇聯留下的豐厚遺產,俄羅斯又能做到規模化生產,這就讓整個俄羅斯的小麥成本更加低廉,農業種植行業所賺取的利潤非常高。最終因素作用之下,因為低廉的價格,俄羅斯出口的小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了巨大優勢。俄羅斯成為小麥出口大國,甚至逐漸擠佔美國小麥出口市場,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鳶飛九天2018


我來回答一下,平時懶得長篇大論,但這次實在是因為看不下去了,一群噴子把一個歸於蘇聯體制問題,我真是跪了,蘇黑怎麼這麼多,這麼無知。

蘇聯時期不是糧食不夠,才要進口,而根據國內外研究(主要以美中俄的資料為準,還有日本德國也研究很多,不過看不懂,就不引用了)。

第一,致命的浪費和貪汙,從斯大林以後,因為後面的領導人越來越軟蛋,威望也不夠,不敢大量使用列寧和斯大林時期的很多法律法規(說實話,只有這兩位對俄國斯民族的劣根性有深刻理解,再後面就要到普京了,中間的領導人除了安德羅波夫以外基本都是廢物。這個劣根性我文章最末補充),所以浪費和普通國民的小拿小摸已經到了危及國家安危的程度,1966年,克格勃的一份上交到蘇維埃主席團會議的調查報告上面說,35%的原材料,半成品,糧食沒有任何使用,就消失了,其中一半是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另一半估計是被工人和農民拿回家了。至於對天然氣和電力等的浪費,程度更是誇張到大家都覺得不可能的地步。(不要奇怪,克格勃的最主要職能不是反間諜,實際上科研,經濟調查,海洋捕撈,考試,邊防才是主要職責,這幾個部門的人員和經費佔了克格勃65%的比例。其中科研部門更是貢獻了蘇聯接近一半民用產品的研究成果。所以克格勃不亂,蘇聯就沒事,也是為什麼克格勃的頭能前後出了三個國家領導人,而且乾的都不賴的原因,他們最瞭解蘇聯,也最瞭解歐美。基本可以看成我們武警,情報,紀委,教育部,宣傳部,海洋總局,氣象局,等大部分機構聯合在一起的一個超級部門。沒錯,克格勃還要負責供應全蘇聯的海鮮,還要監督中考高考等等等等)。

第二,蘇聯的構成內,俄羅斯,白俄羅斯這可能算是最勤快,最適合現代國家體制的民族,剩下的還有一批種地養牛都未必搞得好的加盟國,可以用爛泥扶不上牆形容。但是不能讓他們全都閒著吧,那沒法提現蘇維埃的優越性啊,怎辦,搞分工吧,挖礦,種地這種低技術含量的活將就乾乾吧,內部搞剪刀差,我供應工業,你們提供糧食。結果,那群兄弟真心是連地都種不好。

第三,過度的福利,蘇聯公民的福利只好大家是不敢相信的,我估計地球上未來也很難出現這麼好的了。水電天然氣暖氣教育全部免費,教育醫療住房汽車全部國家發,人均年配發的牛肉,雞蛋等副食品是美國同期人均的2倍,一個普通工人月薪320盧布,到退休時候你猜他能存多少錢?!全部工資都存著,因為沒地方也沒必要花錢,反正黃賭毒這種玩意都不存在,日常又不用自己買東西。2億3千萬人口消耗的牛肉,雞肉比美國3億都多,糧食產量還不如美國,偏偏這些東西的養殖特別消耗玉米等,怎辦,進口糧食養牛養雞,否則公民會不高興的。當然,還有另一個額外的耗糧大戶,伏特加酒,這是用鐵腕手段幾乎消滅了浪費的斯大林都不敢取消供應的生活必需品,人均6倍的酒類消耗量一年要浪費4600萬噸糧食,怎麼辦?!用酒精勾兌?!俄國純爺們不認可,必須純糧食釀造,否則國家領導人都得被推翻。(伏爾加民謠,感謝你,讓我有和長河一樣多的伏特加,感謝你,讓我有美麗的大屁股姑娘,你是我永遠的沙皇,我願用最後一口氣保衛。)

俄羅斯倒是糧食能出口了,去查下數據,你會悲哀又高興的發現,俄羅斯的牛肉雞肉伏特加的人均消費量比蘇聯時期降低了一半,一進一出就一億噸糧食。作為普通人,你是希望能敞開的,免費的,隨便要吃多少有多少,一切都由國家買單,還是和現在的俄羅斯人一樣,必須控制自己的慾望,好出口糧食換錢好買房子交學費養家呢?!

最後說一下,俄羅斯民族的一個特點,就是畏懼和敬畏暴力,敢殺人的沙皇都是偉大的,不管殺的是外國人還是自己人,殺的越多越偉大。所以斯大林,普京,幾位被歌頌的沙皇,在俄羅斯人心目中,都是偉大的,要載入史冊的,尤其是內外都能打贏的,譬如伊凡雷帝,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斯大林這樣的,簡直就是天降的偉人。事實上,蘇聯整個生命期內,也就斯大林時代靠著勞動營和克格勃的威懾,基本杜絕了浪費和小貪汙,而且還打贏了衛國戰爭,把一盤散沙的蘇聯擰成了鋼鐵聯盟。


麗江說書人


農業已成為俄羅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之一。 ——俄羅斯總統普京

在很多老一輩人眼裡,蘇聯是一個糧食匱乏的國家,他們的糧食無法自給,需要大量進口糧食。俄羅斯呢?經歷了蘇聯解體,元氣大傷,同時俄羅斯失去了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如果單靠自給,肯定糧食是不夠自己吃的。

但是,這樣的情況卻並沒有出現。在2001年的時候,俄羅斯的糧食已經可以自給自足了。第二年,它們的糧食就開始出口。

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俄羅斯能夠改變以往糧食匱乏的面貌、並且可以大量出口糧食呢?而蘇聯這個領土面積如此之大的國家,為什麼又會缺糧呢?

回顧蘇聯發展歷程,探尋缺糧原因。

蘇聯並不是一直缺少糧食的,有一段時間裡蘇聯的糧食是可以自給和外銷的,儘管這段時間持續得並不是很長。

蘇聯這個領土大國缺糧原因主要有二:缺乏政府有利政策的扶持、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

我們來看看蘇聯的發展歷程,看看蘇聯是如何由缺少糧食變成能夠自給自足,最後又變成需要大量進口。


  • 蘇俄/蘇聯一開始缺少糧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戰爭,由於戰爭的破壞,給國民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傷害,這一點和我國建國初期是十分類似的。

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起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幾個月後,俄國又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面對蘇維埃政權,英、法、美、日等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是對其充滿敵意,妄圖把它扼殺在搖籃裡。因此,俄國十月革命後,英法等國家支持俄國境內的叛軍,想要聯合起來將蘇維埃政權給推翻掉。但他們的目標沒有得逞,蘇維埃政權克服了重重困難,挺了過來。

儘管蘇維埃政權活了下來,但經歷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國內外聯合絞殺之後,整個國家的生產力是大大下降的。所以,蘇聯剛剛成立的時候,糧食是很匱乏的,不得不通過進口的方式來滿足國內的需求。

  • 蘇俄/蘇聯後來缺少糧食是政府的不妥當政策引起的,政策的不恰當,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降低,糧食產量也越來越少。

在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國家的經濟開始發展。新經濟政策規定:農民在向國家交了糧食稅以後,剩下的糧食是歸自己支配的,自己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這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這段時間裡,蘇俄/蘇聯由糧食短缺,慢慢的變成了可以自給,甚至還能夠出口糧食。

政府政策對於糧食的生產至關重要,新經濟政策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蘇聯的農業發展迅速。

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了工業化的道路,並且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

同樣的人口,同樣的土地,大力發展重工業,國家隊重工業的扶持大了,自然而然的,農業就沒有那麼重視了。

對於農業的發展,蘇聯逐步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實行了農業集體化。

蘇聯的做法,使得重工業發展迅速,但由於片面的發展重工業而忽視農業和輕工業,使得農業沒有了往日的蓬勃發展,相反,讓蘇聯的農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

沒有了政府強有力的支持,農村集體化又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蘇聯的糧食生產量自然是大大降低了。

  • 農業改革沒有多少成效。

斯大林以後,蘇聯進行了多次的農業改革,但都效果不大。

就拿赫魯曉夫改革來說吧。赫魯曉夫在農業方面的改革,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他大力推行的種植玉米運動,由於沒有考慮到蘇聯的氣候條件,結果是慘淡收場。並且,其他糧食作物由於播種面積的減少也出現了減產現象。

但是,現在的俄羅斯,農業已經變強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取消了農業集體化,逐步對農業進行改革。由於土地是私有的,農場是自己的,糧食是否豐收,糧食收貨多少,直接關係到農業主的收入情況。因此,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很高,糧食產量自然就上去了。

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上來了,再加上俄羅斯廣闊的種植面積,俄羅斯很快就解決了糧食問題。特別是在最近幾年,俄羅斯的農業更是突飛猛進的發展。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歐美國家對俄羅斯發起了多輪的制裁,這直接使得俄羅斯的經濟遭受打擊。

面對歐美的制裁,普京低頭了嗎?沒有!

普京沒有向歐美屈服,俄羅斯開始自我調整和自我發展。在逆境中俄羅斯大力發展的方向之一,就是農業領域。

為此,俄羅斯政府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農業的發展。在俄政府的支持下,在農民的努力下,俄羅斯農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如今,俄羅斯已經成為了

世界上最大的穀物出口國。

由糧食短缺、需要進口,到現在的最大谷物出口國,俄羅斯農業的改變,是值得我們好好研究的。


簡單平凡123123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上圖是蘇聯時期的選美。其實蘇聯時期農業工業都還算可以,至少遠遠強於我國。



這就是大鍋飯和單幹的區別。

其實,這玩意早在紅軍時代就有了徵召。

戰爭年代,列寧實行餘糧徵收制度,也就是將農民除了口糧以外所有糧食搶走。

如果農民將糧食拿去出售,是要坐牢甚至槍決的。

久而久之,農民就不願意多生產糧食了,只保證全家口糧即可,反正多出來的糧食會被紅軍徵收。

紅軍無奈,他們也要軍糧保證軍隊作戰,就轉為直接搶走農民口糧,於是各地農民都叛亂了。

列寧自己說的,當時幾乎所有的省份都有農民起義。農民反對糧食徵收制,反對實施這一政策的布爾什維克政權。這給整個蘇維埃政權的存在造成極大的危險。1921年年初,喀琅施塔得發生水兵暴動,這些水兵大都來自農村,同農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廢除糧食徵收制。

再說蘇聯和平時期。

蘇聯時期的農業投入是巨大的,當時中國根本就不能比。

大家也許不知道,戈爾巴喬夫老爸是個老軍人,退伍回家就專門在集體農莊開收割機、播種機這種大型農機。

戈爾巴喬夫少年時候,也經常去幫助老爸的忙。

他老爸和那群同事,在這個農場工作完,再去那個農場,工作量非常大,相當辛苦。

但是,他們的效率卻不高。

因為考核制度有問題,幹得多也不過多拿一點錢,還不如偷懶休息一下。

以戈爾巴喬夫為例,每年都到當地的農機站當臨時工或在聯合收割機上當助手,由於工作勤懇,他於1949年被授予勞動紅旗勳章。

即便如此,這枚勳章對他幫助也不大。

幹好幹壞一個樣,又不影響自己生活待遇,最終大家都是消極怠工,做好份內的事情就行了。

有過農村經歷的朋友都知道,一畝地胡亂耕種和精耕細作,收入可能有天大的差別。

因蘇聯集體農莊的積極性不高,很多時候都是胡亂種地。

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中央政府管不到的地方。

集體農莊的農民們採用這種方式種地:用拖拉機把土地翻了,把種子撒下去,就不怎麼管了,交給一些農婦負責上肥、除草之內,也都是面子上過得去就行。到了收割的時候,就把收割機開過來收割。

這種種地產量能高就見鬼了。

赫魯曉夫當時很重視農業,經常下鄉視察。當地官員也會中國這套 瞞上不瞞下,專門帶他去一些專門給領導看得田地。赫禿每次看得都龍心大悅。

結果,有一次赫魯曉夫幾輛車去鄉間打獵,結果司機開錯了路,看到莫斯科郊外真正的集體農莊。

赫魯曉夫一看,田地裡面莊稼稀稀疏疏,本來該勞動的農民都坐在低頭抽菸甚至喝酒,只有幾個大嬸在地裡打理。

赫魯曉夫勃然大怒,但最終也是不了了之。

很簡單,如果赫魯曉夫自己是農民,他也會這麼偷懶,誰又不是傻子。


蘇聯最強盛的七十年代,人均糧食產量是500公斤,這是空前的數字。

然而,今天的俄羅斯無論領土還是人口均遠遠少於蘇聯,農民數量更是之前的幾分之一。

然而,2017年俄羅斯糧食總產量為1.355億噸,人均糧食產量是967公斤,接近蘇聯時期的一倍。


薩沙


看到這個題目,可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這麼多年過去了,俄羅斯又擁有遼闊的土地,從糧食進口國變成出口國,有什麼大驚小怪的,但是事實卻不是這麼簡單。

俄羅斯擁有佔世界8.9%的耕地,而人口僅佔世界人口的2.2%。不過,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裡,蘇聯的糧食供應卻長期依靠進口。

歸根揭底,還是缺乏市場經濟的推動和政府政策的扶持。


為什麼這樣說呢?

蘇聯誕生以後,經濟十分虛弱,可以理解為我國解放初期,百廢待興,而列寧提出了新經濟政策,蘇聯的經濟快速恢復,這個時期的農業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用農業徵稅取代了徵收糧食,相反此時的農業水平還增長了,一直到1913年為止,俄羅斯都是一個穀物淨出口國。

當時全國人口為1.5億, 穀物平均年產量為7500~9000萬噸,每年能出口糧食500~1000萬噸。到後來斯大林時期,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在此過程中,列寧時期的一些政策被逐步取代,制定五年計劃,國家實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將全體蘇聯人的愛國熱情激發出來,大量蘇聯人民投入到經濟建設中,第二個五年計劃後,蘇聯取得巨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在此期間,相同的糧食產量大概足夠養活農村居民,但是不夠供應城市中迅速增多的工人群眾。由於計劃經濟形成斯大林模式,造成蘇聯經濟結構嚴重不合理,結構失調。


重工業在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而農業,輕工業所佔比例很小,所以蘇聯在輕工業產品方面甚至不能自給自足。

為了發展重工業,關乎人民生活的農業和輕工業都被犧牲了,發展嚴重滯後。到了1928 年俄國就已經不得不從國外進口糧食,以防止城市地區出現嚴重糧荒。

儘管蘇聯在1970年取得了創紀錄的豐收,年產量達到18600萬噸, 其中7000萬噸可供應市場。但與日益增長的人口相此,這個豐收紀錄不值一提。同1913年相比,穀物產量不過增長了1 倍, 而城市人口卻增長了7 倍。

但是一切的轉折就是近幾十年。

到了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開始施行經濟轉軌,實行以土地私有化和建立私人農場等為內容的農業改革。2001年,俄羅斯糧食首次實現自給自足;2002年,俄糧食開始出口。2005年出臺了農業發展綱要,將農業作為國家四大重點項目之一。


僅僅兩年時間,俄政府對農業的投入就增加了近10倍,此後,俄羅斯完全解決了糧食問題。目前俄羅斯已經發展成了糧食出口大國,並且俄羅斯最近這幾年的小麥出口量已經超過了美國,這是幾十年來第一次出現這種局面。現在俄羅斯不管是黑海沿海還是在西伯利亞地區,或者是在伏爾加河的傳統糧倉,到處都是一片豐收的景象。

農業的復甦,再加上有大片的土地可以耕種,這些將會使其成為全球糧食市場上重要的供應商。


歷來現實


蘇聯糧食需要進口,而俄羅斯糧食則需要出口,對於這個變化很多人都是一臉懵逼的。俄羅斯失去了有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後,為何糧食產量反倒是上去了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俄羅斯糧食的供給和需求都有了不小的變化。

咱們先來看看需求端。蘇聯擁有很多的人口,所以糧食才會不夠吃,甚至到了需要進口的地步。俄羅斯如今的情況正好和蘇聯相反。隨著俄羅斯出生率的不斷下降,人口危機變得越來越嚴重。





為了抵禦危機,普京決定多管齊下,在延長民眾退休年齡的同時,提高了孕婦的福利。 糧食之所以出現富裕的情況,不只是因為需求減少,更是因為供給增加了無數倍。

首先,俄羅斯的氣候非常的寒冷,很多地方都不適用種植農作物。因為土地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所以很久以前糧食才會不夠吃。可是隨著全球變暖還有農業技術的升級,即使是在高寒凍土也能種植糧食,而且產量還不低。糧食的耕種面積擴大了無數倍,產量自然也是水漲船高。

其次,蘇聯發展不均衡。蘇聯一直致力於發展重工業,對於軍備這塊尤其重視。相應地,輕工業和農業就這樣被忽視了。蘇聯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從別的國家進口糧食,以防國家出現嚴重的饑荒。

隨著普京的上臺,蘇聯對農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農業開發。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農業發展迅速,糧食產量飛躍自然就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政治體制發生了變化。俄羅斯原來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這種經濟體制非常的僵化,有很多弊病。

在種植糧食的時候,無論農民耕作是否努力,最後獲得的糧食數量都是相同的,這就造成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幅降低,產量的降低是必然的結果。這種經濟體制適用於工廠,因為工廠可以計件和流水作業。農業無法向工業看齊,畢竟農民的勞作是沒有辦法量化的。

後來俄羅斯對經濟體制進行了改革,農民有了積極性,糧食的產量自然就上去了。相信中國的同胞對於這個變化並不陌生,中國之所以能從計劃經濟過度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因為有蘇聯在前面探路。

最後咱們再來聊聊俄羅斯能大批量出產糧食的核心原因。糧食數量多這肯定是先決條件。俄羅斯糧食能出口,不只是說明俄羅斯糧食多,更說明俄羅斯糧食的質量相對較高。

俄羅斯的糧食種植條件簡直不要太好,因為緯度高的關係,所以糧食的生張週期很長,再加上耕地開闊,水源充沛等優異的自然條件,港口眾多,地理位置便利等社會條件,這些都為俄羅斯出口大量的糧食提供了保障。


夏目歷史君


糧食,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賴以生存的東西。縱觀世界各國俄羅斯也算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糧食大國了,怎麼糧食也需要進口,卻又要大量出口,這是為什麼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 人口的抑制

俄羅斯,目前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多達1709萬平方千米,約等於中國國土的兩倍。但是俄羅斯的人口卻只有1.4億左右,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俄羅斯的人口還在不斷減少,受二戰蘇德戰爭,蘇聯軍民的死亡總人數多達2660萬,等於當時蘇聯人口總數的七分之一左右。而且在死亡的人中絕大部分是男性,二戰結束時,很多蘇聯婦女成了寡婦,很多青年女性嫁不出去,所以人口增長出現斷層。還有就是俄羅斯能供人生存的地方畢竟不多。俄羅斯國土面積雖說是世界最大的國家,但它畢竟是一個高緯度國家,俄羅斯相當大的一大部分地區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俄羅斯居民大多聚集在歐洲地區以及亞洲南部地區,而這些地區的面積只佔俄羅斯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俄羅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經濟發展也不容樂觀,民眾的生活水平日漸下滑。經濟負擔的加重,民眾們對生育也不太熱衷。

耕地的現狀

自然條件的不足。有耕地才能有糧食的產量,對於農作物生長來說要的是熱量,但俄羅斯是一個高緯度的國家,相對於來說熱量供應常年跟不上。對於農作物的有效生長不能做到有效的供給,一年熟一次都不錯了,產量自然也跟不上。水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是完全需要熱量的東西,在俄羅斯且難生長。

農業發展的緩慢。在俄羅斯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前蘇聯時期,因為對重工業的重視,使得農業一直以來都是前蘇聯發展的瓶頸。在蘇聯正式解體後,俄羅斯也經歷了這麼多年,在農業上仍沒有多大的起色。尤其是在農業生產效率上沒有很大的改觀,產業發展的滯後,相對的自然產量也難以升高。

耕地無法有效利用。雖說俄羅斯耕地也挺大的,西伯利亞地區佔得太多了,地廣人稀,人煙稀少,耕地資源開發沒能有效得到利用。更不允許其他國家的移民進行開發,所以,土地資源閒置的佔比不小。對於怎樣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呢?

以上為本人的見解,不到之處敬請朋友們批評指正,記得關注點贊!


小柘侃史


的確,在大家的眼中,喪失了“歐洲糧倉”烏克蘭後,俄羅斯貌似自己都不夠吃呢,怎麼成了糧食出口大國了?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在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持下,種糧食的耕地越來越多,而吃糧食的人卻越來越少;往深裡分析,是國家政策體制和國際環境影響的結果。

先看人口,目前,俄羅斯正經歷被稱作“家庭凋零”的第四次人口危機,已經超過了20年,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俄政府可是給急壞了,費大勁鼓勵人們生育,不生孩子的重稅,生的發獎勵,生到一定數額還有被評為“年度家庭”,受到普京親切接見和頒獎合影的機會(下圖)。

看完人口,再看耕地,俄羅斯耕地雖然都在高緯度,但在現代農業技術的支持下,適合種植小麥或者經過改造可以種植的地方還是不少的。這個國家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帶,人均耕地面積達到0.84 公頃,是中國的9倍,幾乎都是一馬平川的開闊耕地,特別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業。而且,水源充沛,不愁灌溉,歐洲部分有頓河、伏爾加河,西伯利亞的葉尼塞河、勒納河,遠東地區有黑龍江……加上作物生長期長,質量品相都屬上乘,國際上挺受歡迎。而且黑海和遠東地區的港口也為糧食出口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通。

還有一點,貌似與全球變暖不無關係,本來不適合農業的高寒凍土收拾一下也可以用了,所以耕地面積又進一步的擴大。

從政策層面上看,蘇聯解體之初的俄羅斯還是不夠吃的,90年代前期,也不得不用武器來換中國的泡麵和果蔬...

俄羅斯農業崛起要追溯到90年代末開始,此時,政府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政策鉅變掀起了一股投資農業設備、化肥的新浪潮,很多閒置多年的土地也被整理出來,擴大為農耕之用;加上俄羅斯政府吸取了蘇聯亡國教訓,開始注重民生問題,為農業提供了政策傾斜和各種補貼。

還有一些在城裡混不下去的下崗工人,乾脆就回歸田園,去當農業工人了。俄羅斯政府一看發展農業能促進再就業,保持社會穩定,就更看重農業的發展,政策支持的更多了,如此形成了個良性循環。當然,還有大量中國人去俄遠東地區開發農業,也明顯帶動了俄羅斯的糧食產量。

順便,咱們再分析一下蘇聯為什麼一直不夠吃。蘇聯時代,可不僅僅是糧食不夠吃,哪哪都不夠,吃、住、行都不夠用,比如城市化進程太快,房子不夠住,就流水線式的修建了大量的“赫魯曉夫樓”;


長期物資短缺,最嚴重的時候買個麵包、襪子內褲都得全家輪流排一天的隊。

不過人家蘇聯/俄羅斯人排隊也不一定是就買東西,比如下圖,1974年夏,蘇聯人為了一睹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排起了大長隊。
還有下圖,可不是什麼奢侈品店或者新的數碼產品上市的情形(這個咱們中國最常見),這是2016年,俄羅斯人在冰天雪地中排隊等待進入畫廊,欣賞謝洛夫的名畫。


對,就是下圖這幅——《少女與桃子》。
咱們再回到主題上,看看蘇聯時代為什麼不夠吃。

為了解決不夠吃,蘇聯領導人也是下了功夫的,比如赫魯曉夫一拍大腿,轟轟烈烈的掀起了“種玉米”熱潮,原產於熱帶、亞熱帶墨西哥的玉米給種到西伯利亞,大家可以自己想想一下.......
實際上,不夠吃,更多的是政策和分配的問題。

蘇聯從誕生起就一直被敵視,世界各大國均視其為“異端”,恨不得滅之而後快。蘇聯自身的危機感也非常強,一直感覺“有刁民要害朕”,幾十年如一日的勒緊褲腰帶,不管不顧的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工產業,不斷的擴充軍備。所以,農副業和輕工業自然被長期的忽視了,尤其是農副業,甚至在蘇聯成立之初,一直是壓榨的對象。

比如,教條粗暴的集體化政策+自然災害,曾導致30年代初,駭人聽聞的“烏克蘭大饑荒”。幾場轟轟烈烈的運動過後,烏克蘭從歐洲糧倉,世間樂土,一下子墜入了人間地獄。
所以,現在烏克蘭跳著腳的跟俄羅斯唱反調,那是夾雜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新怨舊仇”。

而且,在集體農莊的模式下,反正都是給公家幹活,大家都出工不出力,賣力氣幹活不如花點心思巴結領導,生產效率自然低下。

還有蘇聯時期的分配製度,這個跟咱們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有得一拼,但是更官僚主義,更粗暴.....特權階級的福利長期建立在普通人生活物資匱乏,每天排大隊的基礎之上。

看現在,綜合政策、人口甚至全球變暖的氣象原因,喪失了烏克蘭糧倉的現代俄羅斯反倒成了繼美國、巴西以後的第三大糧食出口國。而且,最近這幾年,俄羅斯的小麥出口量甚至超過了美國,已經威脅到了美國糧食出口霸主的地位。這麼看,美俄之間的較量可遠不止敘利亞戰場上的F-35和蘇-57.......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