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罕見的紅山文化之《玉蟬》珍賞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山文化,發源於今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五至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據文獻記載,其最早發現於1921年,命名於1956年。近百年來,先後發現遺址近千處,可見其分佈地域相對較廣,今之內蒙古赤峰紅山不過是首次發現地而已。

紅山文化最直接而典型的符號象徵,除了彩陶以外,便是其遺存下來的各種玉器。其時,紅山人的玉雕工藝之平已經處於較高的階段,主要工藝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玉蟬、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以及形態各異的人物與神像等等。

玉蟬,則是紅山玉器中相對出現較多的器形類別,其以蟬為基本形,形態各異,大小不等,雕琢粗細有別,材質也呈差別,埋藏地域水土不同而至沁相也有別,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餘不贅言,今日賞玉,再將愚帳中所藏一塊很少見的紅山玉蟬帳中擇出,拍照亮相,遣之於此公展鑑賞之,以饗藏好。

首先來看。本品頭部左右兩圓凸鼓起,是為雙眼,背雕刻簡約線條組合成鮮明頭紋與蟬翅,故一眼可識其乃蟬之形態。其長約10.8釐米,重約179.11克,雕體厚實,就器形而言,當屬紅山玉蟬之大型矣。

續觀其工,修長弧形,線條簡練,刻劃流暢,其中,背頭部下方鑽雙孔,外寬內窄,典型紅山玉器形制特徵,手工痕跡亦是異常鮮明。其玉材質表明黑褐色,表面較為光滑,可識其乃河磨玉。其身包漿厚重,皮殼尤其老道緊實,面呈潤澤之感,分佈亦是自然。其中,可見麻點沁癍密佈,老而真實,自然分佈,是為河磨玉典型沁相之一,無需細表。

藉此,略作鑑賞,由此玉蟬之器形形制,材質沁相等判定,本品是為開門見山之紅山玉器,無異無邪,難以置疑。就其體量而言,此件玉蟬,在紅山玉蟬中,當屬大器,亦是難得矣。

而就紅山玉器而言,其文化綿延千年,玉器製作非一成不變,其工相對亦有粗率和精到之別,所謂標準器之工,更是一種誤導乃至偽說,雖然近些年偽制不止,然亦是有跡可尋,在辨識過程中,唯有實物實證,甚至上手詳察,方能定奪。一句話,天下鑑賞無神眼,只有敬畏之心,辯證之法矣。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紅山玉蟬肥厚體,一鳴驚人不絕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