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三國時的劉曄是比肩郭嘉和司馬懿的奇才?

黃蜂二師兄


歷史長河,源遠流長,這個問題讓我來!

劉曄,一個幾次差點創造時勢卻又屢次被時勢耽誤的傑出戰略家。一個幾次差點創造奇蹟卻又被人陷害的悲劇天才。劉曄在魏書十四中與程昱、郭嘉、董昭、蔣濟和劉放同傳,可以說是曹魏下面最高級參謀的級別。

劉曄他深知社會人性的本性。他最厲害的地方就是精於知人,他很早就看出魏諷將來會作亂以及降將孟達會叛變。荊州被孫權拿下,關羽被生擒,被砍下頭顱之後,他斷定劉備是重兄弟情義之人,肯定會親自率領軍隊討伐東吳,曹丕和其他臣子都完全不相信。後來劉備禦駕親征東吳,孫權如果兩邊都得罪,那就完蛋了。所以迫於形勢向曹丕投降,稱自己為臣,劉曄覺得孫權的投降是假的,應該和劉備一起聯合,同時對東吳下手,後東吳戰勝劉備後果然翻臉,曹丕此時想進攻東吳,劉曄認為此時東吳大勝劉備軍,軍心大振,不可伐吳,曹丕不聽,被打敗。當年曹操戰勝張魯奪得漢中,劉曄認為曹操應該乘劉備新收西川,西川上下人心未定,一鼓作氣進攻西川,否則讓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穩定人心,據守險要,日後西蜀就難以攻取了,但曹操拒絕了這個建議。也讓蜀國安頓了下來,錯失了重要時機。

劉曄晚年不知什麼原因,開始變得過於圓滑,在是否應該伐蜀的意見中,兩頭討好,結果兩頭不討好。在皇帝面前說應該伐蜀,卻對楊暨說不應該伐蜀,當皇帝和楊暨同時要他表明立場時,他卻不說話,在私下裡責備魏明帝說伐蜀是大事怎能輕易向人透露,另一方面又"教導“楊暨要懂得婉轉進言才能討皇帝喜歡。

有很多人看到劉曄這樣的巧妙奉迎,覺得很討厭,於是向皇帝告狀,建議明帝和他聊天時自己每次都用相反的意見來問他,如果每次他都同意,那他就是在阿諛奉承。皇帝聽了之後試了幾次,還真是這樣,所以就疏遠了劉曄,劉曄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發狂而死。

對劉曄的水平大家沒有太大的爭議,長於戰略,眼光獨到,而且能夠獻上霹靂車之策,精於術數匠作之道,不過他的眼光雖然獨到,但比較有名的策略都沒被採納,例如得隴望蜀等等。但這些阻擋不了他和郭嘉、司馬懿齊名。他的才華大家都不否認。


仰望歷史長河,尋覓一份純淨。喜歡就點個關注唄!


歷史長河緩緩淌


說起劉曄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劉曄是劉秀的後代,也是三國著名的軍事戰略家並且曾多次給曹操出謀劃策。但作為三朝元老的劉曄在的當時並不出名,甚至出場的機會還沒有郭嘉多,但這是作者羅貫中的責任,畢竟很多人都是通過《三國演義》瞭解三國的。

曹操能夠建立強大的曹魏,自然離不開他手下的謀士,而荀彧、郭嘉等謀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的郭嘉才華甚至超過了諸葛亮,但曹操賬下的另一位謀士劉曄,其才能可以和郭嘉相媲美,並且曹操前期的重大戰役都和劉曄有關。

劉曄和劉備同是漢室宗親,他的才華從小就可以看出,東漢末年著名的評論家許劭稱讚年少的劉曄是曠世之才,當時劉曄居住在揚州,當地豪強知道劉曄有才華,想讓劉曄幫助其成就大業,但是劉曄拒絕不為所動,後來劉曄在一次鴻門宴中斬殺了豪強,劉曄收復了豪強的手下,但劉曄不願擁兵自重,只是將這些人交給了好友劉勳。

在《三國演義》中郭嘉向曹操推薦了劉曄,當時曹操知道劉曄前來投奔時非常的高興,曹操知道劉曄的才華,於是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會找劉曄商量,特別是曹操在壽春之時,山賊陳策帶領上萬人眾,曹操讓偏將前去討伐,但是陳策居艱險要地而且易守難攻,曹軍偏將許久沒有攻下,曹操想要派眾將前去討伐,但卻被劉曄制止並獻計,曹操用了劉曄的計謀之後,果然平定了陳策。

曹操攻打張魯時,劉曄當作主簿隨軍出征,當時張魯派張衛前去迎戰曹軍,因為張衛居易守難攻之地,曹操命夏侯惇撤軍,但是劉曄卻認為此舉不妥,劉曄認為此戰可勝張衛,在劉曄的計策下,曹操下命夏侯惇繼續進攻張衛,果然曹軍大勝張衛,不久曹操率大軍攻下了漢中,此戰劉曄功不可沒。

劉曄一直活到曹丕繼位,當時年紀大的劉曄還數次向曹丕獻策,期間劉曄曾預言劉備肯定會因為關羽而興兵討伐東吳,果然劉備和東吳在夷陵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可見劉曄的觀點是對的,當時劉曄曾建議曹丕趁機攻打東吳,這樣必定能戰勝孫權,但曹丕拒絕了劉曄的建議,就這樣曹丕錯失了戰勝孫權的機會。


公元前


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曾先後向幹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其中就包括《劉曄傳》。

劉曄,是真正的劉皇叔。比起劉備,劉曄絕對是正宗的漢室宗親,他是漢光武帝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在200年後才投奔曹操的。

一、聽劉曄兩次,成功



第一次是,平定陳策

官渡大戰後,廬江陳策叛亂。是繼續征討,還是聽之任之,曹操一時拿不定主意。

劉曄認為,以前多次征討失敗的原因是,當時袁紹未滅,中原立足不穩。現在不同了,曹公大破袁紹,威名顯赫。

如果御駕親征,陳策從心理上就害怕了。到時,不用費多大的事,就會取勝。

曹操聽了很高興,於是派猛將在前,自己率大軍在後,果然“至則克策,如曄所度”。

第二次是,平定張魯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討伐張魯,劉曄隨軍同行。由於漢中地勢險要,軍糧供給非常困難。曹操見狀便打算撤軍。

劉曄認為,如果此時撤軍,損失會更大,還不如一鼓作氣打敗張魯。

曹操採納了劉曄的建議,用強弩直射張魯大營,張魯投降,曹操平定漢中。

二,不聽劉曄兩次,失敗

第一次是,曹操沒有聽劉曄之言,在得到漢中後繼續南下入蜀

曹操平定漢中之後,劉曄提出繼續進軍,一舉拿下益州。同時提出此建議的還有司馬懿。

當時的情況是,劉備剛剛得到了成都,人心未歸。而曹操大軍平定漢中,蜀人惶惶不可終日。

曹操如果乘勢而入,那些投降劉備的人會很可能再次投降曹操。這個時候,劉備正率領五萬主力在公安,與孫權對峙呢。

也就是說,此時是的千載難逢的機會。佔領蜀國,統一天下就在眼前了。

劉曄說,如果錯過此次機會,劉備有諸葛亮的輔佐,有關羽、張飛的萬人敵。蜀境臣服,拒險而守,將來就再難攻佔了。

曹操用既得隴,何望蜀,輕易地否定了劉曄的建議。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乘勝攻取了漢中,曹操大敗而歸。曹操對劉曄說,悔當時不用卿言,以致如此。直到264年鄧艾才僥倖消滅蜀國。



第二次是,曹丕沒有聽劉曄之言,失去滅吳破劉的機會

曹丕統治時期,劉備親征東吳。孫權自忖難以應付,於是就向曹丕屈服稱臣。

劉曄認為,孫權並非真心請降,這只是緩兵之計。此時,蜀國陸上進攻,我們琮水路派一上將進攻。兩下夾擊,不出一個月,吳國必亡。

劉曄又接著分析,劉備雖勝,但只是得到荊襄,而且在此一戰中,消耗元氣。不等劉備喘息之機,曹魏大軍進攻蜀國。一舉而滅掉兩國,就在眼前。

而曹丕天真地以為吳國已經臣服,伐之不義,還會“疑天下欲來者”。

就這樣,三國第二次統一天下的機會,被曹丕錯過了。

黃初三年,曹丕南伐東吳,大敗而歸,不禁感嘆:“朕不聽劉曄、賈詡之言,果有此敗。”

三、不聽三次預測,危矣

第一次是,預測孟達造反

蜀將孟達率眾投降,曹丕大喜,加封孟達為新城太守,散騎常仕。

劉曄分析了孟達的一貫表現,提出孟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如果一旦有變,孟達必然反叛。

曹丕不信,六年後,孟達果然暗通諸葛亮,北上洛陽,而諸葛亮西出長安,魏國兩京不保。

司馬懿嚇得一身冷汗,他連上命都沒請示,連夜行軍,擒殺孟達。

第二次是,預測魏諷造反

魏諷,字子京,口才很好,據說整個鄴城都為之傾動。鍾繇因為這個,大力舉薦魏諷。

劉曄一看魏諷,就預測魏諷將來必定謀反。

果然,在曹操與劉備大戰漢中時,魏諷暗結私黨,又與長樂衛尉陳禕謀襲取鄴城。還沒等到起事,陳禕害怕就向曹丕告密。曹丕誅殺了魏諷,收牽連的達到千人,推薦他的鐘繇則丟了相國之位。

第三次是,預測公孫淵造反



到了曹睿太和二年(228),遼東公孫淵殺其叔父繼位,上書朝廷,請求封賞。曹睿封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劉曄認為,遼東地偏,那裡的人與胡人一樣,反性難改,不如趁公孫淵剛得大位,人心不服,我軍大軍壓境,一舉而解決他。如果等他先反外去鎮壓,勢必困難。

十年後,魏明帝景初2年(238),公孫淵果然造反,被司馬懿誅殺。不過,倒花掉司馬懿一年的時間。

小結:聽劉曄兩次,成功;如聽劉曄任何一次,三國統一的進程都可以提前幾十年。不聽劉曄三次預測,曹魏政權,幾度危哉。

聽郭嘉、司馬懿的謀略,曹操創立一代偉業。沒有聽劉曄之計,錯失一統天下,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閒將西話


說起劉曄這個人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他,其實劉曄是劉秀的後代,當時著名的戰略家而且多次給曹操獻上妙計。不過作為三朝元老的劉曄並不出名,可能名氣還沒有戲份不多的郭嘉大,當然這其中就是羅貫中的責任了,畢竟大多數人看的還是《三國演義》,所以會漏掉很多重點事件和人物,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下劉曄,他的謀略可是不輸郭嘉司馬懿的。

大家都知道曹操能夠建立偌大的曹魏江山,自然和手下的謀士有很大的關係,而荀彧、郭嘉、賈詡以及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郭嘉更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而在曹操賬下還有一位謀士叫做劉曄,其才能可以和郭嘉媲美,而且每次有重要事情,曹操都要和劉曄商量,有時夜裡曹操有事,竟然給劉曄寫了十幾封信找其商量,也可見曹操對其信任和欣賞。

劉曄和劉備一樣本是漢室宗親,從小就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東漢末年著名的評論家許劭稱讚年少的劉曄有佐世之才,此後劉曄也驗證了許劭的此言,當時劉曄身處揚州之地,當地豪強鄭寶知道劉曄有才,於是想讓劉曄幫助自己成就大業,但是劉曄卻不為所動,後來劉曄在一次設宴中斬了鄭寶,而鄭寶的屬下也都願意歸順到劉曄麾下,但是劉曄不願擁兵自重,只是將這些人交給了好友劉勳。

而此時的劉勳則成為了一股非常有勢力的豪強,也因為如此江東孫策對其非常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人給劉勳錢財等物讓其攻打上繚,劉勳還以為攀上了孫策這個高枝,但是劉曄則認為這只不過是孫策的計謀,孫策肯定會趁機攻打我們,但是劉勳還是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隨即孫策趁劉曄攻打上繚,自己則率軍攻其後部,結果孫策大勝劉勳,最後劉勳和劉曄只好投奔了曹操。

而在三國演義中劉曄則是郭嘉向曹操推薦的,當時曹操得知劉曄前來投奔非常的高興,曹操知道劉曄的才能,於是很多的事情都要找劉曄來商量,尤其是曹操在壽春之時,山賊陳策在當地聚眾有上萬人,曹操讓偏將前去討伐,但是陳策久居艱險要地且易守難攻,曹軍偏將沒有攻打,曹操還想派眾將討伐,但是很多將領陳策成不了其後,且不願意攻打,於是劉曄獻曹操獻計,曹操用了劉曄的計謀之後,立即平定了陳策。

曹操攻打張魯之時,劉曄做為主簿隨軍出征,當時張魯派張衛和曹軍展開大戰,因為張衛堅守之地非常的難攻,曹操便命夏侯惇撤軍,可是劉曄認為此舉不妥,劉曄認為此戰可勝,在他的建議之下,曹操下令夏侯惇繼續攻打張衛,就這樣曹軍大勝張衛,不久之後曹操更是攻下了漢中,劉曄再此戰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在曹操取得漢中之後,本有機會攻佔蜀地戰勝劉備,但是曹操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則失去了大好時機,原來曹操攻下漢中之後,久居蜀地的百姓非常的緊張,劉曄認為曹操此時攻打蜀地,肯定會大部分蜀人會依附於曹操,可是曹操沒有聽取劉曄的建議,可是不久之後劉備派人穩定了蜀中的百姓,曹操此時再問劉曄這時候是否能攻打劉備,劉曄對曹操言道此時晚已,這也讓曹操失去了大好的戰機。

一直到曹丕繼位之後,劉曄還數次向曹丕提出絕佳的建議,期間劉曄曾斷言劉備肯定會因為關羽而舉兵討伐孫權,但是眾將均認為不會如此,此後劉備和東吳在夷陵展開了一場激戰,也驗證了劉曄的觀點,而在劉備伐吳之時,劉曄還曾建議讓曹丕趁機攻打東吳孫權,這樣必定能戰勝孫權,但是曹丕未聽劉曄的建議,這也讓曹丕錯失了戰勝孫權的機會。


溫舊ls知新


劉曄的名氣並不能和郭嘉、司馬懿相提並論,但劉曄的才氣跟郭嘉和司馬懿相比卻是不相上下的。

劉曄同郭嘉一樣能料事如神

郭嘉最厲害的便是料事如神,算得上是三國時期的預言家,比如預料袁紹必敗、預料孫策之死等等,其實這些神預測都是郭嘉通過對當前事物和人物分析得出的結論。

劉曄同郭嘉一樣,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劉曄早年是在廬江太守劉勳手下辦事,當時因為劉勳勢大,孫策忌憚他,便想了個計策,先誘使劉勳攻打看起來容易打,但實際上很難攻破的上繚城,然後再趁他攻城疲憊時襲擊他。劉曄一早就預測到了此事,便向劉勳進言,但劉勳不聽,最後果然被孫策擊敗,不得已只好投降了曹操,而劉曄也跟隨在曹操帳下效力。

平定廬江山賊陳策時,眾人都覺得陳策據山易守難攻,難以攻克;但在劉曄看來陳策之敗是既定事實,因而建議曹操可以攻取,曹操於是聽從了他的意見,果然陳策輕而易舉就被平定了。

劉曄同司馬懿一樣有謀略

司馬懿是曹魏時期頗具謀略的謀臣,深受曹丕器重。劉曄和司馬懿一樣也是頗具謀略。當初曹操在攻打漢中張魯時,正是因為劉曄的謀略,使得曹操佔領了漢中,但曹操沒有聽從劉曄的意見趁劉備立足未穩攻打蜀地,等到曹操想要攻打的時候已經為時晚矣,倘若,當初曹操聽從了劉曄的建議,可能曹魏早就統一了天下,也就沒了後面的三國了。

除了料事如神和有謀略以外,劉曄還精於知人,魏諷這個人很有些名聲,很多官員都和他有結交;孟達降魏後,深受曹丕器重,這兩位都是當時舉足輕重的人物。但劉曄見過二人後,都覺得會反叛,果不其然,最後二人都叛變了。

所以說,劉曄也是個頗具奇才之人,只是名聲不是很大罷了。


混沌聊史


劉曄首先是個文武全才,20多歲就收服揚州軍閥鄭寶、張多等人,被推舉為頭領,因為本身是漢室宗親擁立廬江太守劉勳,建安4年(公元199年)同劉勳一道投奔曹操,被委以主薄一職。
演曹操的陳建斌

建安15年隨曹操攻克漢中,此時劉備也攻取了益州,劉曄建議乘劉備立足未穩馬上攻打,當時劉備剛剛奪取益州,兵少人疏甚至“蜀中一日十驚”,可是曹操卻一改往日雄心勃勃的樣子,遲遲拿不下決心,結果等劉備政權穩定再來打時,不但連敗連夏侯淵都被殺掉了!



第二次建議是曹丕時代,關羽被害以後,東吳怕劉備找麻煩嚇的歸順朝廷,劉曄向曹丕建議,東吳歸順是假,劉備必然要找他算賬,乘此機會從另一面攻擊,則東吳必然被摧毀,結果曹丕沒同意,劉備被火燒連營八百里以後再也沒有機會攻克東吳,而且若干年後諸葛亮反道又於東吳和好,然後攻打魏國,如果不是司馬懿抵抗有法,魏國可能就被滅亡了!


可見如果兩招哪怕一招被採用,三國後面的歷史都有可能被改寫了!由此看來他是比肩郭嘉和司馬懿的奇才,只是歷史陰差陽錯沒有給他證實奇才的機會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