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贯穿了整个宋朝,你认为正确吗?

龙翔天下0811


无论历朝历代做出的每一项政策,都是为了自家王朝的统治,也是为了统治集团的利益。宋王朝做出重文轻武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以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到赵光义重文轻武,都是为了王朝集权。一方面重文对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著名的唐诗宋词,宋词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对当时的科学,文化,农业发展确实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轻武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兵力微弱,北宋南宋两宋王朝一直受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辽,金,之至元朝的兴起,直接灭亡了南宋小朝廷。从综合分析来看所谓重文轻武,重武轻文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还是综合发展有利于国家稳定,繁荣。


凤萧声动


题主的问题侧重于重文轻武国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方面。不过,重文轻武是有宋一代一以贯之的政策,并起到基石的作用,其实施具有时代必然性,因此宋太宗赵光义制定了重文轻武的政策,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重文轻武制度萌芽于宋太祖时期,到宋太宗赵光义时开始制度化,真宗时期最终形成那么,宋太宗赵光义为什么要制定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汲取藩镇割据教训与巩固统治。这是宋实施以文抑武政策的主要原因。唐末藩镇割据严重,五代以来武将威胁王权的现实,让宋太祖赵匡胤在夺取政权后,立刻采取抑制武将的措施。且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本身便是以武力夺取了政权,他必然忌惮将帅之才。宋太祖自演了“杯酒释军权”的一场戏,宋太宗作为主要参演人员,也意识到了武将再次夺权的可能性。

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国家极力重用读书人,让他们担任高官,如宰相一职。当然将领也需要读书,且地方事务由中央派文官管理,而文官则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一职来监督。

“上以五代战争以来,自节镇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晓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渐复旧制。”(宋)罗愿《尔雅翼》

宋太宗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在军事与科举制度两方面进行了大改革,正式开启了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此时的宋朝,禁军直接听命于皇帝一人,将领有带兵权,调兵权却属于由皇帝掌控的枢密院,由此

武将只能带兵打仗而没有调兵实权。且地方军队实行“更戍法”,造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大大减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为了保证文官的输出,宋朝继承并完善了隋唐的科举制。不但增加殿试一门,科举取士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宋太祖时录取人数不过百,到宋太宗时,一年的录取人数超过五百,宋真宗时更是上千。至此,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记》

重文轻武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积极方面来看,重文轻武这一国策使得文人地位达到极致,中下层读书人有了更多的入仕机会,由此为国家笼络了一大批忠实人才。而将领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得到了解决。宽松的文化环境,也为宋朝思想的活跃以及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宋词的繁荣。可以说,宋朝统治时间长达三百余年,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宋朝从建立到灭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宋北边有西夏、辽、金国的存在,西边又毗邻吐蕃,南面还有大理等国的虎视眈眈,这就决定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至关重要性。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下,大量文官的设立导致冗官局面的形成,既造成了崇尚文学空谈、不务实的社会风气,又使得行政机构低效、臃肿;再者武将被过度压制,士兵战斗力低下,由此导致宋朝军队在与西夏、辽、金等国的交战中惨遭失败,并签订了屈辱的 “ 澶渊之盟”等条约,最终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直至王朝的陨落。

总结

从战争频繁的五代的重武轻文,再到成功建国的宋朝的重文轻武,当我们了解了宋朝制定重文轻武政策的前因后果,不难得出结论,这一政策的实施是无法避免的。


亦喃文史


一、首先重文轻武的政策是从太祖赵匡胤开始的。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深感自唐末朱温造反以来,朝代更迭频繁,五代史不足60余年!但频繁的战争,让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和伤害,人口骤降!虽然太祖赵匡胤的政权是从北周柴氏(五代雄主柴荣之子柴宗训)手里夺取的,但赵匡胤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明主!

赵匡胤深知自身皇位的由来(有种说法是赵匡胤制造的阴谋),所在在建国后对拥立自己和打天下的将领们"杯酒释兵权"。赵匡胤不信任武将,压制武将,防止武将篡位,频繁调换武将属地,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尴尬局面,在对付北方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不好影响!到了太宗赵光义时,也坚持了太祖的方针政策,重文轻武。

二、宋朝废除了唐末的节度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局面。建国之初,赵匡胤听从赵普的建议,收回了节度使的军权,将各地的精兵都选调到京城,由中央统一指挥,成为宋代的禁军。由于禁军是挑选地方军队的精锐实力而来,所以人数颇少,战斗力却极强,地方部队根本无力与中央抗衡。禁军实力强大,如果控制不当,皇帝反而会深受其害。为此,宋朝先是将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领,一部分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率领。后来,后者又分为马军司和步军司两部分。到此,禁军分由三个衙门统率,称为“三衙”。三衙统率军队,却无权调动。调动权归属枢密院,枢密使是文官担任(参考水浒传高俅)两者相互制衡,文官指挥武官,武官直接掌管军队,但无法调动,最终形成了皇帝统一指挥调度,中央集权形成。

三、在建国初期,这样的政策使人民百姓,休养生息,人口和物质生产得到了保障,所以北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由于设置的机构冗杂,官员繁多,国家的整体运转效率大大降低,国库开支大大提高,办事流程冗繁,到了后期,由于北方的辽,金势力强大,军队建设薄弱,在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侵略下,显得难以招架,直至金人兵临开封城下,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覆灭!

另:北宋自建国起一直未能消灭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版图被外族环绕,为日后被灭就留下了祸根!





南山以北


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项国家策略的制订,都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脱离时代谈策略,是不可取的。

那么让我们把目光投回1000年前,那是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五代,是一个无君无父,无刚理伦常的时代。

臣子造反君王,儿子杀了父亲,在那样动荡的时代,武将是历史舞台上的主导者。有兵权,有土地,你就是草头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将军的赵匡胤,在手下的拥戴下,陈桥驿兵变,造了后周的反,武将出身的他,怎么能不忌惮武将坐拥高位后,带来怎么样的影响。所以在赵匡胤执政的时代,就已经打下了削弱武将势力及地位的基石。

等到其弟弟赵光义继位,作为陈桥驿兵变的参与者或者说主导者之一,他更加清楚武将拥有地位后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所以他在此基础之上,更加把整个北宋的国策方针往崇文抑武的方针上走。尔后有天子亲作劝学歌,更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的说法,武人的地位,更是贬为贼配军的地位。

基于时代背景,这样的国策,的确让北宋不在重蹈五代武人篡位的覆辙,让北宋王朝延续百年国运,然而从大的世界背景来讲,北宋这样的策略,让国家丧失了大一统的实力,的确舍本逐末了。

码字不易,做任务,麻烦给个优质答案,谢谢!




半支烟换半支烟


其实,宋朝在重文轻武这个事情上,作对了一件事,又做错了一件事,作对的那些事从此之后被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效仿(不一定是直接学宋朝,但都是按照宋朝那个思路在做),而做错的那件事,更是为宋朝招来了大怂王朝,中国最弱王朝等等骂名,说实话,我觉得宋朝挺冤的,至少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很冤的。

首先,宋朝在重文轻武这件事上,作对了的事,就是不让武将掌握中枢权力。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不管是汉还是唐,掌握中枢权力的人同时掌握兵权,就会形成军阀割据,使得中央对地方缺乏掌控力度,所以汉末群雄割据,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各种割据,这都是血的教训,从这个血的教训中,大宋王朝开创者赵匡胤总结出来一个经验,那就是,武将只能管兵,决不能干政。

因此他在上任后很快将那些从龙功臣的兵权解除掉,让他们安享富贵,不让他们参与中央权力机构。但是赵匡胤作为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他也很清楚,武力对于一个国家多么的重要,因此他对于守边大将依旧给与足够的权力和信任,从而确保大宋边境的安宁,但是对于中枢机构的掌权武将,赵匡胤是予以坚决打击和压制的,因为他懂得掌握军队的武人如果同时参与最高政务,对于国家是弊大于利的,乱世定天下的时候这样尚可,太平时日是绝不可如此的。关于这一点,可以参照近现代那些军政府,尤其是二战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就可以知道军人掌权对国家的危害有多大。

赵匡胤的本人的意思,绝对不是要用文人压过武人,要削减尚武精神,而是分工明确的各司其职的构想,可惜他弟弟赵光义是个文人,完全没有他哥哥的高瞻远瞩,因此他上台后只想到了一点,那就是一切维稳。于是乎他上台后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压武人,最后弄出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国家出来。

诚然赵光义的这一番作为,为北宋带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经济腾飞,但同时也为北宋后来外战弱势埋下了祸根,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从真正意义上打消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而这是很可怕的。

这就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做错的一点,也是为后来宋朝招来无限骂名的一个措施。

在我看来,其实赵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个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职的平衡政府,而赵光义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轻武,以文压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轻武,两字之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谓抑武,是为了抑制过度膨胀的武力,让其处于可控状态,所谓轻武,是轻视武力,认为武力有害无益。

所以要看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就必须追本溯源回到赵匡胤那里,从他那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早已经为当今的主要强国做出了最基本的治国规划,事实上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强国,都是按照赵匡胤的这个构思在处理文武关系的。


城南旧事zhc


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历史要辩证的看。

所以,就当时而言,我认为这个政策是正确的。

要判断一个政策的正确与否,还是要从制定政策的前因后果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 前因

离宋朝历史距离最近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光辉璀璨的大唐。任何一个五代时期的小朝廷都想横扫天下,梦回大唐,宋朝也不例外。

但正是由于唐末的藩镇割据才造成五代十国的局面,所以所有五代十国的君主都是心有余悸有心规避的。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既然是五代十国,各国间互相攻伐,所以各国必须得重武轻文,求得生存,进而用兵一统中原。所以,即使当时各国想重文轻武,也是有心无力。

而太宗却不同,当时天下已定,外部忧患减弱,国力大增,具备了对内整治的条件。如果他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辙,势必要进行偃武修文,他没得选。

  • 后果

这个政策造就的后果就是后世两宋三百相对稳固的江山。

北宋灭亡有着相当的偶然性,与当时的徽钦二宗用脚丫子做的临时决定有关。否则,金朝岂不是把南宋顺手也灭了。

宋朝国力犹在,甚至到南宋末年也不差,只是当时的蒙古正处在史上变态强的阶段,没顶住,不然后面有没有明清两朝还很难说。这就是重文轻武的结果。

如果有宋一朝重武轻文,可能能灭掉辽金,敲打蒙古,但势必也会回到藩镇割据的老路。中原大一统王朝的来临可能还会推迟下去。

总结,这个政策总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在执行的时候,重文确实是重文,重的过狠,出现了程朱理学,禁锢了百花齐放的思想。轻武也确实是轻武了,但偏偏实行的更戍法在当时没有4G的年代对军队战斗力的削弱又过大,所以造成了边患不绝,最终被灭。

由此看来,当时的政策是对的,但在我们后世来看,只是在政策落地方面做的有些桥枉过正。


四万真人


北宋重文轻武的弊端有

1:北宋四周,强敌环绕,有辽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视眈眈的看着南宋这个富饶之地不断的入侵宋朝,如果宋朝重文轻武的话,就注定了他的军事力量不会太强大也导致于宋朝无力防守边疆以防守为主,已赔款和亲来来换球异国几十年的太平可是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喂不饱的狼时不时的就会来打劫宋朝进攻宋朝五力不够强盛,他的国家也注定不会怎么强大,不强大,就会被周边的强国入侵瓜分。

2:北宋的重文轻武也就导致与文官藐视武将,这也很容易导致于武将很易投敌,知才不是被陷害,就是被敌人给挖走投敌,这也是因为北宋和南宋不不得武将的信任即使即使宋朝有信任朝廷的武将,但是不把朝廷的文官会嫉妒,就像岳飞一样,被秦桧定上莫须的罪名。


西陲先生


不正确的 不论是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都是错误的

重文轻武,它容易导致文官集团掣肘行政,造成行政缓慢效率低下还容易出现冗官现象 并且很容易造成外部压力过大挤压国家民族的生存空间

而重武轻文,就容易造成武将的权力过大,很容易用兵权来威胁皇权,从而影响国家的团结和稳定

所以说只有二者平衡,才有利于国家民族内部的统一与团结


荷包蛋挞


嗯,我认为对,赵匡胤靠陈桥兵变获得了皇权,他自然知道掌握了国家兵权的危害。也就有了杯酒释兵权,而且宋朝文人都是只发配不杀头。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前期经历了国家乱局,是该吸取教训,但也要与时俱进啊,国家周边环境变了,国内也稳定了,也要思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