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貫穿了整個宋朝,你認為正確嗎?

龍翔天下0811


無論歷朝歷代做出的每一項政策,都是為了自家王朝的統治,也是為了統治集團的利益。宋王朝做出重文輕武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以杯酒釋兵權剝奪武將兵權,到趙光義重文輕武,都是為了王朝集權。一方面重文對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著名的唐詩宋詞,宋詞就佔了很大一部分,對當時的科學,文化,農業發展確實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輕武奠定了大宋王朝的兵力微弱,北宋南宋兩宋王朝一直受北方遊牧部落的侵襲,遼,金,之至元朝的興起,直接滅亡了南宋小朝廷。從綜合分析來看所謂重文輕武,重武輕文都是雙刃劍有利有弊,還是綜合發展有利於國家穩定,繁榮。


鳳蕭聲動


題主的問題側重於重文輕武國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這一方面。不過,重文輕武是有宋一代一以貫之的政策,並起到基石的作用,其實施具有時代必然性,因此宋太宗趙光義制定了重文輕武的政策,是符合歷史潮流的。

重文輕武制度萌芽於宋太祖時期,到宋太宗趙光義時開始制度化,真宗時期最終形成那麼,宋太宗趙光義為什麼要制定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呢?

汲取藩鎮割據教訓與鞏固統治。這是宋實施以文抑武政策的主要原因。唐末藩鎮割據嚴重,五代以來武將威脅王權的現實,讓宋太祖趙匡胤在奪取政權後,立刻採取抑制武將的措施。且宋太祖發動陳橋兵變,本身便是以武力奪取了政權,他必然忌憚將帥之才。宋太祖自演了“杯酒釋軍權”的一場戲,宋太宗作為主要參演人員,也意識到了武將再次奪權的可能性。

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下,國家極力重用讀書人,讓他們擔任高官,如宰相一職。當然將領也需要讀書,且地方事務由中央派文官管理,而文官則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通判一職來監督。

“上以五代戰爭以來,自節鎮至刺史,皆用武臣,不曉政事,人受其弊。上欲兼用文士,漸復舊制。”(宋)羅願《爾雅翼》

宋太宗繼位後,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在軍事與科舉制度兩方面進行了大改革,正式開啟了宋朝重文輕武的風氣。此時的宋朝,禁軍直接聽命於皇帝一人,將領有帶兵權,調兵權卻屬於由皇帝掌控的樞密院,由此

武將只能帶兵打仗而沒有調兵實權。且地方軍隊實行“更戍法”,造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大大減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為了保證文官的輸出,宋朝繼承並完善了隋唐的科舉制。不但增加殿試一門,科舉取士的人數也大大增加。宋太祖時錄取人數不過百,到宋太宗時,一年的錄取人數超過五百,宋真宗時更是上千。至此,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基本形成,並影響了後世。

“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元)高明《琵琶記》

重文輕武所帶來的影響具有兩面性。從積極方面來看,重文輕武這一國策使得文人地位達到極致,中下層讀書人有了更多的入仕機會,由此為國家籠絡了一大批忠實人才。而將領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得到了解決。寬鬆的文化環境,也為宋朝思想的活躍以及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契機,尤其是宋詞的繁榮。可以說,宋朝統治時間長達三百餘年,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然而,宋朝從建立到滅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宋北邊有西夏、遼、金國的存在,西邊又毗鄰吐蕃,南面還有大理等國的虎視眈眈,這就決定了宋朝軍事力量的至關重要性。在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大量文官的設立導致冗官局面的形成,既造成了崇尚文學空談、不務實的社會風氣,又使得行政機構低效、臃腫;再者武將被過度壓制,士兵戰鬥力低下,由此導致宋朝軍隊在與西夏、遼、金等國的交戰中慘遭失敗,並簽訂了屈辱的 “ 澶淵之盟”等條約,最終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直至王朝的隕落。

總結

從戰爭頻繁的五代的重武輕文,再到成功建國的宋朝的重文輕武,當我們瞭解了宋朝制定重文輕武政策的前因後果,不難得出結論,這一政策的實施是無法避免的。


亦喃文史


一、首先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從太祖趙匡胤開始的。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深感自唐末朱溫造反以來,朝代更迭頻繁,五代史不足60餘年!但頻繁的戰爭,讓人民遭受巨大的損失和傷害,人口驟降!雖然太祖趙匡胤的政權是從北周柴氏(五代雄主柴榮之子柴宗訓)手裡奪取的,但趙匡胤也是一位心懷天下的明主!

趙匡胤深知自身皇位的由來(有種說法是趙匡胤製造的陰謀),所在在建國後對擁立自己和打天下的將領們"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不信任武將,壓制武將,防止武將篡位,頻繁調換武將屬地,造成了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尷尬局面,在對付北方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起到了不好影響!到了太宗趙光義時,也堅持了太祖的方針政策,重文輕武。

二、宋朝廢除了唐末的節度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武裝割據的局面。建國之初,趙匡胤聽從趙普的建議,收回了節度使的軍權,將各地的精兵都選調到京城,由中央統一指揮,成為宋代的禁軍。由於禁軍是挑選地方軍隊的精銳實力而來,所以人數頗少,戰鬥力卻極強,地方部隊根本無力與中央抗衡。禁軍實力強大,如果控制不當,皇帝反而會深受其害。為此,宋朝先是將禁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殿前都指使司率領,一部分由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司率領。後來,後者又分為馬軍司和步軍司兩部分。到此,禁軍分由三個衙門統率,稱為“三衙”。三衙統率軍隊,卻無權調動。調動權歸屬樞密院,樞密使是文官擔任(參考水滸傳高俅)兩者相互制衡,文官指揮武官,武官直接掌管軍隊,但無法調動,最終形成了皇帝統一指揮調度,中央集權形成。

三、在建國初期,這樣的政策使人民百姓,休養生息,人口和物質生產得到了保障,所以北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由於設置的機構冗雜,官員繁多,國家的整體運轉效率大大降低,國庫開支大大提高,辦事流程冗繁,到了後期,由於北方的遼,金勢力強大,軍隊建設薄弱,在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侵略下,顯得難以招架,直至金人兵臨開封城下,徽欽二帝被擄走,北宋覆滅!

另:北宋自建國起一直未能消滅北方少數民族勢力,版圖被外族環繞,為日後被滅就留下了禍根!





南山以北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的是,任何一項國家策略的制訂,都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脫離時代談策略,是不可取的。

那麼讓我們把目光投回1000年前,那是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五代,是一個無君無父,無剛理倫常的時代。

臣子造反君王,兒子殺了父親,在那樣動盪的時代,武將是歷史舞臺上的主導者。有兵權,有土地,你就是草頭王。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身為將軍的趙匡胤,在手下的擁戴下,陳橋驛兵變,造了後周的反,武將出身的他,怎麼能不忌憚武將坐擁高位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所以在趙匡胤執政的時代,就已經打下了削弱武將勢力及地位的基石。

等到其弟弟趙光義繼位,作為陳橋驛兵變的參與者或者說主導者之一,他更加清楚武將擁有地位後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所以他在此基礎之上,更加把整個北宋的國策方針往崇文抑武的方針上走。爾後有天子親作勸學歌,更有“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的說法,武人的地位,更是貶為賊配軍的地位。

基於時代背景,這樣的國策,的確讓北宋不在重蹈五代武人篡位的覆轍,讓北宋王朝延續百年國運,然而從大的世界背景來講,北宋這樣的策略,讓國家喪失了大一統的實力,的確捨本逐末了。

碼字不易,做任務,麻煩給個優質答案,謝謝!




半支菸換半支菸


其實,宋朝在重文輕武這個事情上,作對了一件事,又做錯了一件事,作對的那些事從此之後被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效仿(不一定是直接學宋朝,但都是按照宋朝那個思路在做),而做錯的那件事,更是為宋朝招來了大慫王朝,中國最弱王朝等等罵名,說實話,我覺得宋朝挺冤的,至少說宋太祖趙匡胤是很冤的。

首先,宋朝在重文輕武這件事上,作對了的事,就是不讓武將掌握中樞權力。這個做法是非常正確的。不管是漢還是唐,掌握中樞權力的人同時掌握兵權,就會形成軍閥割據,使得中央對地方缺乏掌控力度,所以漢末群雄割據,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各種割據,這都是血的教訓,從這個血的教訓中,大宋王朝開創者趙匡胤總結出來一個經驗,那就是,武將只能管兵,決不能幹政。

因此他在上任後很快將那些從龍功臣的兵權解除掉,讓他們安享富貴,不讓他們參與中央權力機構。但是趙匡胤作為一個武將出身的皇帝,他也很清楚,武力對於一個國家多麼的重要,因此他對於守邊大將依舊給與足夠的權力和信任,從而確保大宋邊境的安寧,但是對於中樞機構的掌權武將,趙匡胤是予以堅決打擊和壓制的,因為他懂得掌握軍隊的武人如果同時參與最高政務,對於國家是弊大於利的,亂世定天下的時候這樣尚可,太平時日是絕不可如此的。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照近現代那些軍政府,尤其是二戰時我們的鄰國日本,就可以知道軍人掌權對國家的危害有多大。

趙匡胤的本人的意思,絕對不是要用文人壓過武人,要削減尚武精神,而是分工明確的各司其職的構想,可惜他弟弟趙光義是個文人,完全沒有他哥哥的高瞻遠矚,因此他上臺後只想到了一點,那就是一切維穩。於是乎他上臺後大肆提高文人待遇,打壓武人,最後弄出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國家出來。

誠然趙光義的這一番作為,為北宋帶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經濟騰飛,但同時也為北宋後來外戰弱勢埋下了禍根,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從真正意義上打消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尚武精神,而這是很可怕的。

這就是宋朝重文輕武政策做錯的一點,也是為後來宋朝招來無限罵名的一個措施。

在我看來,其實趙匡胤想要建立的,是一個崇文抑武,文武各司其職的平衡政府,而趙光義建立的,才是真正的重文輕武,以文壓武的政府,崇文抑武和重文輕武,兩字之差差了十萬八千里,所謂抑武,是為了抑制過度膨脹的武力,讓其處於可控狀態,所謂輕武,是輕視武力,認為武力有害無益。

所以要看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就必須追本溯源回到趙匡胤那裡,從他那裡,我們可以看出他早已經為當今的主要強國做出了最基本的治國規劃,事實上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強國,都是按照趙匡胤的這個構思在處理文武關係的。


城南舊事zhc


馬克思主義教導我們,歷史要辯證的看。

所以,就當時而言,我認為這個政策是正確的。

要判斷一個政策的正確與否,還是要從制定政策的前因後果來進行分析和判斷。

  • 前因

離宋朝歷史距離最近的大一統王朝就是光輝璀璨的大唐。任何一個五代時期的小朝廷都想橫掃天下,夢迴大唐,宋朝也不例外。

但正是由於唐末的藩鎮割據才造成五代十國的局面,所以所有五代十國的君主都是心有餘悸有心規避的。

但很不好意思的是,既然是五代十國,各國間互相攻伐,所以各國必須得重武輕文,求得生存,進而用兵一統中原。所以,即使當時各國想重文輕武,也是有心無力。

而太宗卻不同,當時天下已定,外部憂患減弱,國力大增,具備了對內整治的條件。如果他不想重蹈唐朝的覆轍,勢必要進行偃武修文,他沒得選。

  • 後果

這個政策造就的後果就是後世兩宋三百相對穩固的江山。

北宋滅亡有著相當的偶然性,與當時的徽欽二宗用腳丫子做的臨時決定有關。否則,金朝豈不是把南宋順手也滅了。

宋朝國力猶在,甚至到南宋末年也不差,只是當時的蒙古正處在史上變態強的階段,沒頂住,不然後面有沒有明清兩朝還很難說。這就是重文輕武的結果。

如果有宋一朝重武輕文,可能能滅掉遼金,敲打蒙古,但勢必也會回到藩鎮割據的老路。中原大一統王朝的來臨可能還會推遲下去。

總結,這個政策總體上是正確的。只是在執行的時候,重文確實是重文,重的過狠,出現了程朱理學,禁錮了百花齊放的思想。輕武也確實是輕武了,但偏偏實行的更戍法在當時沒有4G的年代對軍隊戰鬥力的削弱又過大,所以造成了邊患不絕,最終被滅。

由此看來,當時的政策是對的,但在我們後世來看,只是在政策落地方面做的有些橋枉過正。


四萬真人


北宋重文輕武的弊端有

1:北宋四周,強敵環繞,有遼金,西夏大理等外族虎視眈眈的看著南宋這個富饒之地不斷的入侵宋朝,如果宋朝重文輕武的話,就註定了他的軍事力量不會太強大也導致於宋朝無力防守邊疆以防守為主,已賠款和親來來換球異國幾十年的太平可是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喂不飽的狼時不時的就會來打劫宋朝進攻宋朝五力不夠強盛,他的國家也註定不會怎麼強大,不強大,就會被周邊的強國入侵瓜分。

2:北宋的重文輕武也就導致與文官藐視武將,這也很容易導致於武將很易投敵,知才不是被陷害,就是被敵人給挖走投敵,這也是因為北宋和南宋不不得武將的信任即使即使宋朝有信任朝廷的武將,但是不把朝廷的文官會嫉妒,就像岳飛一樣,被秦檜定上莫須的罪名。


西陲先生


不正確的 不論是重文輕武還是重武輕文都是錯誤的

重文輕武,它容易導致文官集團掣肘行政,造成行政緩慢效率低下還容易出現冗官現象 並且很容易造成外部壓力過大擠壓國家民族的生存空間

而重武輕文,就容易造成武將的權力過大,很容易用兵權來威脅皇權,從而影響國家的團結和穩定

所以說只有二者平衡,才有利於國家民族內部的統一與團結


荷包蛋撻


嗯,我認為對,趙匡胤靠陳橋兵變獲得了皇權,他自然知道掌握了國家兵權的危害。也就有了杯酒釋兵權,而且宋朝文人都是隻發配不殺頭。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前期經歷了國家亂局,是該吸取教訓,但也要與時俱進啊,國家周邊環境變了,國內也穩定了,也要思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