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話說定州博物館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定州博物館位於定州市中山東路南側,佔地面積55畝,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陳展面積7000平方米,館藏文物5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二級三級珍貴文物965件,文物數量居全國縣(市)級博物館首位。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定州博物館建成於2015年底,2016年底陳列布展完畢。目前陳列有《畿南文獻》《漢家陵闕》《北朝佛陀》《天下大白》《塵外千年》《故鄉之星》六個基本陳列,陳展面積達7000平方米。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在建築風格上,定州博物館序廳由主題雕塑由石雕和鍛銅浮雕共同構成,牆體面寬八米、高約十米,以仿漢代原石壘砌而成,主體牆中部是寬約六米、高約九米的鍛銅浮雕,它是定州歷史文化的典型標誌,同時也是博物館陳列的總標題,走進定州博物館你會近距離了解定州歷史的滄桑與變遷。

定州博物館其外部整體造型以“中山國文化”為依據,將臺地、坡屋頂、斗拱等建築元素融入其中,莊重大氣,頗具歷史底蘊,其館藏文物涵蓋以漢為主的陶、瓷、玉、石、金、銀、銅、骨、木等,對研究古中山文化和千年古縣定州歷史風貌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豐富的歷史文化典籍

《畿南文獻》展廳現存的古籍舊志總量2萬多冊,分經、史、子、集、新書、藝術6類。這些善本古書大多是鐵珊圖書館的舊藏。

王瑚,字鐵珊,定州人。清光緒二十年考中進士,居官多年,以清正廉潔著稱於世,存有大批珍貴圖書。王瑚逝世後,其學生馮玉祥、谷鍾秀、鹿鍾麟等,將其在定縣(今定州市)建立了“鐵珊圖書館”,後由定州市博物館收藏保存。

氣勢宏大背景牆牆體上,存放著清代光緒年間由王灝組織刊刻的畿輔叢書刻板。王灝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文獻學家,咸豐二年的舉人,當時他家財居定州之首。他刊刻鄉邦文獻,歷時30年刻成《畿輔叢書》,收書170種,1530卷,李鴻章為其題有“畿南文獻”的匾額掛於大門。

厚重的中山國遺產

《漢家陵闕》展廳展出的是漢代中山王的出土文物。定州古為漢代中山國故地,公元前154年,西漢景帝封皇九子劉勝為中山靖王,都盧奴(今定州),設中山國。自此,西漢、東漢十七代中山王在此綿延達329年之久。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館藏文物漢——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1969年出土於定州市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高16.9釐米,長15.6釐米,寬6.5釐米,由四件青玉片製成。整個玉座屏雕工精細,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漢代文物中的一件瑰寶。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二龍銜環谷紋大玉璧,1969年出土於定州市北陵頭村東漢中山穆王劉暢墓,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塊玉璧,屬國寶級文物。呈掛壁狀,造型別致,通高30.5釐米,直徑24.4釐米,厚1.1釐米。整個玉璧雕刻工藝精美,粗細陰線搭配巧妙,疏密有致,是兩漢玉璧中之瑰寶,堪稱玉石藝術珍品。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青銅羊首紋燈,國家一級文物。2014年12月定州市明月新城出土,為西漢文物, 高39釐米,由空心爐、煙管、燈盤、燈罩組成。鼎形爐外壁有羊形圖案。燈的造型構造設計合理,構件可以拆卸,燈光可調節,燈煙會順著煙管排入球狀腹內,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實用樸素。

多彩的佛教造像藝術

《北朝佛陀》位於二層展廳,展出文物99件。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魏晉開始流行,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定州是北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佛教聖地。 轄區內有盛產漢白玉的曲陽,石造像大量被雕造,逐漸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以定州為中心的白石造像體系。展廳以“北朝佛陀”為題,不僅展示有北魏、東魏和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而且還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佛教相關知識。其中展出的東魏青石彌勒佛造像、東魏漢白玉金彩觀世音造像、北齊圓雕觀音童子像、北齊透雕雙思維像等造型秀美,雕工嫻熟細膩,形神兼備,體現了定州白石造像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水平。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塵外千年》展廳:主要展示的是靜志寺塔基地宮以及淨眾院塔基地宮的文物珍寶,主要包括塔基地宮、舍利、佛教造像、香具法器、供養品、歷代錢幣六個部分。揭示了定州佛教的興衰、舍利的埋葬制度及當時手工業的發展狀況等,給觀眾提供了歷史的、科學的、藝術的多方面知識信息。

再現絢麗的定窯風彩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天下大白》展廳位於博物館三層,展出文物186件。展廳分定瓷的源起(北朝、隋)、發展(唐、五代)、高峰(宋)、餘緒(金元)四個單元,從時代發展、器物造型、工藝釉色、銘文裝飾等方面展示定窯的藝術成就。定窯是北宋五大名窯之一,歷時700餘年。其窯址位於曲陽境內,因曲陽宋屬定州,故名定窯。支圈覆燒迭置法的發明和印花工藝等製作工藝的改革創新,影響了包括景德鎮在內的諸多窯場,形成了地跨南北的定窯體系,最終超越邢窯而成為北方白瓷的製作中心,並曾一度為宮廷燒造御用瓷器。定窯產品以“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為主要特點,有“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的美譽。展出有定窯白釉刻蓮紋大淨瓶、定窯白釉“官”碗、定窯白釉五足燻爐、定窯黑白釉轎輿等珍品。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其中最具代表性國寶級文物是定窯白釉刻花龍首淨瓶,淨瓶通高60.5釐米,口徑2釐米,腹部最大直徑19.1釐米,足徑10.1釐米。胎質平薄細膩,釉色潔白柔和,採用了堆塑、刻、劃等技法,配以優美的造型,給人以靜穆莊重之感。淨瓶小口長頸,頸中部附一輕狀圓盤,端肩鼓腹,下腹修長,臥足。淨瓶滿刻蓮瓣紋,端莊優美,是北宋早期定窯產品的瑰寶,也是目前我國發現尺寸最高的一件定瓷器。

黑白釉瓷轎,高15.3釐米。轎身方形,下有削角方形平託。轎頂六角攢尖式,頂飾受花寶珠,六片弧形頂簷翹起;轎門掛半遮短簾,內坐一少婦;後帷有鏤空垂葉紋窗,四名轎伕抬轎,瓷胎細白,轎頂施黑釉,局部泛黃,其餘部位施白釉,釉肥厚透明,有垂釉痕。轎體、轎伕加點黑彩。色彩對比鮮明,人物刻畫簡潔、生動。

一座千年古縣的歷史文化縮影 ——定州博物館!!


領略璀璨的人文傳承

《故鄉星空》展廳展示面積530平方米,展廳展出了定州42位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著名人物,打造了一個屬於定州的人文精神殿堂。豐富華夏民族的文化寶庫。他們中有憂國憂民、開變法先河的李悝、《北方有佳人》作者李延年、傾國傾城的李夫人、立志收復中原聞雞起舞的劉琨、 “在蜀蜀祀,在淮淮頌,在粵粵祠”的郝浴、驅逐溥儀出宮的鹿鍾麟、“循吏第一”的王瑚、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等,有在此留下傳世之作,為歷史長河塗抹下亮麗的色彩,劉禹錫的《陋世銘》、崔護的“人面桃花相映紅”、劉貫道的《元世祖出獵圖》、王灝的《畿輔叢書》、張寒暉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等。他們或因思想生輝,或因作品傳世,為定州的文化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使定州的歷史天空熠熠生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