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数亿人口,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读过史的人都知道,古代的粮食是十分低产的,由于当时一个技术原因,收成全看天,一旦发生天灾人祸衍生而来的就是饥荒,赤地千里。严重的还可能发生“易子而食”,饿死的也不在少数,就像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但是现代,幸好我们有袁隆平老爷子,研究出了让全中国吃饱饭的杂交水稻,而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人历经千辛万苦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几亿人。那么他是谁呢?

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数亿人口,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他就是陈振龙,他生于1543年,逝于1619年,福建福州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到了吕宋岛陈振龙发现当地种有朱薯,仔细研究发现朱薯 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便欣喜若狂,发誓要将番薯带回国内。

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数亿人口,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于是他便不顾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偷偷计划的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渡海带回福州培植。后来陈振龙的后人又将番薯推广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皆种植番薯,让许多百姓免于饥饿之苦,造福了广大的人民群众,让番薯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因为番薯的原因在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多了3亿之多。

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数亿人口,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后人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