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前幾天的一個傍晚,我忙著寫東西顧不上吃晚飯,讀完第三本書的女兒桐桐悄悄放下書本走了出去。

不一會兒,廚房裡傳來了燒菜的動靜,大約一刻鐘後,小傢伙果然端了一盤炒洋蔥進來,說讓我嚐嚐她的拿手好菜,剎那間,我鼻子酸酸的。

雖然女兒這樣關心我的舉動不是第一次,我還是感到由衷的欣慰。

看到網上一些只知索取的“小討債鬼”的相關帖子,還隱隱有點為自己和孩子驕傲。

培養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是我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我的概念裡,一顆懂得感恩的心,不僅讓孩子敏感於自己擁有的愛,還可以提升孩子的價值感,讓他意識到自己是值得愛的,同時也更願意去回饋,去付出,給別人帶來溫暖。

記得桐桐還在讀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去社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之前樓下的阿婆送給她兩個貓項圈。

小傢伙拿到項圈很開心,在社會實踐活動那裡做了一些肥皂後,回家就抱著帶上新貓項圈的貓去樓下找阿婆;

讓阿婆看貓帶上貓項圈的樣子,又送給阿婆一塊漂亮的肥皂感謝阿婆的愛,讓阿婆感動的不得了。

還有一次,桐桐見我在寫感恩日記,就對我說:“媽媽,我想讓你幫我也寫一條,感謝ZYH每天幫我係裙子的蝴蝶結”。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聽得我很欣慰,一個敏感於別人幫助的孩子,內心該是多麼有價值感、多麼富足啊。

小傢伙的舉動,讓我自豪,卻在我預料之中,因為培養她的感恩意識和習慣,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注意的事情;

除了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外,還專門設計了一些環節甚至儀式的東西。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睡前感恩,帶著滿滿的愛入睡

桐桐很小的時候,我就在睡前引入了一個小儀式,那就是睡前彼此分享最值得感恩的三件事或五件事。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培養她的感恩意識,二來也是為了讓她帶著滿滿的愛入睡。

桐桐很喜歡這個小儀式,但一開始並不知道說什麼,那時候她似乎和很多孩子一樣,覺得別人給她做事都是理所當然的。

我就逐個引導她,比如:

在幼兒園的時候,有沒有老師或小朋友幫過你呢?

今天你過馬路的時候,有個阿姨提醒你注意安全,是不是很讓人感動?

二姨給你買了喜歡的鞋子,要不要謝謝她呢?等等。


慢慢地,小傢伙開始對別人的愛變得敏感起來。

比如,有一段時間,好友王阿姨分享給她一些外教課,她上得很開心,原以為她就這樣享受了不會有什麼感覺的,沒想到那段時間每天睡前的感恩環節,她都要特別感恩王阿姨的饋贈,聽的我很感動。

但很長一段裡,桐桐雖然懂得感恩別人,但對於爸爸媽媽等家人給她做的事情,卻一度沒有多少感覺。

在她的概念裡,似乎爸爸媽媽就是為了愛她而存在的。意識到這一點後,我便有心加強了這方面的提醒。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有一天她的作業忘記帶了,心急火燎地給爸爸電話,爸爸接到電話後,二話不說就回家拿了給她送到學校去,讓她免於了挨批的後果。

這件事發生的當晚,我就在感恩環節裡有意識地提起這件事,小傢伙深以為然,鄭重地感謝了爸爸。

從此以後,對爸爸媽媽的付出也敏感多了。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餐前pray,感恩於生活的點滴美好

前段時間,帶桐桐去美國度假,住在本地好友Traci家,這是我們第一次經驗地道的美國生活。

第一次共進晚餐,我們就發現一個非常不同於國內的環節,那就是餐前pray。

原以為這個pray就是一般的宗教儀式,無非是默唸聖經之類的。經歷了才發現,原來他們的pray,其實是一種特別的感恩儀式。

在pray的過程中,男主人或女主人會帶領大家回顧當天到這餐飯為止所經歷的值得感恩的點滴。

比如大自然賜予的食物、新鮮的空氣、森林裡的瀑布之美、朋友小聚的歡樂、來自客人的禮物等,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期待與祝福。

比如,祝福朋友明天出行平平安安,等等。


我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種儀式,在那以後的幾天裡,每天用心聆聽和觀察他們pray內容的過程中,由衷地感受到了他們對自然、友情、親情的珍惜與感恩。

於是悄悄決定即使回國後,也要把這個習慣保持下去。

無關宗教,只是想對生活的美好多一分敏感。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桐桐非常支持我這個決定,回國後果然跟我一起身體力行,只是稍加改變了形式。

娘倆一起吃飯時,就會各自默唸當天到這餐為止所體驗到的美好。

有時候我自己忘了這個環節直接拿起筷子,她也會提醒:媽媽,咱們還沒pray呢。娘倆就會心一笑,放下筷子重新開始那個溫暖的瞬間。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懂得感恩別人,也要懂得感恩自己

我有記感恩日記的習慣,但很長一段時間來,我雖然敏感於別人對自己的給予,卻不大懂得感恩自己的所有。

直到有一天,桐桐讓我念感恩日記給她聽時,聽到我念了幾條,都是感激別人的話,突然問我:“媽媽,你為什麼不感謝自己呢?”

此時我方才意識到,當自己每天都在認真生活、努力工作的時候,是自己的身體,支撐著自己去做這一切;

是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生活那麼充實而富足;是自己的選擇,讓自己一天天趨向美好。

就像一篇文章裡說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別人扶得再牢,你自己不邁開腳步,能走多遠呢?感激自己,不是自以為是,而是看到自己的能量。”

於是,那天,我鄭重地感謝了自己。

而且在此後的感恩日記中,每天的最後一句都是“感恩自己的身體,又陪自己度過的了健康(充實、快樂)的一天”。

大約反過來又受了我的影響,從此睡前的感恩環節,桐桐都不忘說一句,“感恩我自己,又讓自己度過了快樂的一天。”


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付出所有,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個變化,讓我深深體驗到一種值得驕傲的東西,一個習慣看到自身能量的孩子,內心該有多富足呢?

現在的她,越來越陽光、自信、充滿進取的激情,那種內在的力量應該功不可沒。

因為每天都能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美好和愛,有時候桐桐會滿足地問:“媽媽,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愛我呢?”“因為你值得愛呀”,我喜歡這麼跟她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