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先讀哪一本比較好呢?

黃昏相擁css


首先,如果你喜歡歷史,想多讀讀歷史,那麼恭喜你,你的人生將開啟新的篇章。巍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澱,成就了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讀史除了可以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開闊眼界以外,還可以史為鑑、使人明智;讀史可以讓你和古代先賢進行思想上的千年交流。此外歷史書上講述了古代千年以上各朝各代的興衰存亡,講述了歷代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哲學思想,厚重的歷史包含了世間百態、人間冷暖、還有做人的人生哲理,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所以我認為只有讀過歷史的人才能真正的讀懂中國文化,才配稱之為真正的文化人。

那麼如果你是個歷史小白想讀歷史,從何讀起如何讀起?我認為《史記》和《資治通鑑》是必讀的書目。這兩本書的歷史地位就不多說了,《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資治通鑑》就更受推崇,毛主席就曾經讀過17遍《資治通鑑》,而且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可見這二部書的歷史價值及地位。所以不管你是出於什麼目的來學習歷史,這兩部書都是必讀的。但是一定要認真研讀,多做筆記,讀過之後一定要認真思考、慢慢品味。當然可以看文白對照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直讀文言文。至於先讀哪本後讀哪本就無所謂了。

至於《二十四史》,個人覺得如果你不是歷史專業,攻讀博碩的學生完全沒有必要去啃。《二十四史》中包含了《史記》和幾乎所有歷朝歷代的官方史書。《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換句話說比如你對明史感興趣,想去多瞭解些,那麼如果你去讀《明史》你就會很失望,很枯燥,根本讀不下去。不如去讀一些《明史演義》、《明朝那些事》、《萬曆十五年》等這類的著作,如果你對清史感興趣,也沒有必要非得去讀《清史稿》嗎。我國有很多著名的歷史學家,可以去讀讀他們的著作,那些都是他們通過畢生精力去研究、總結、提煉的成果和精華,相信如果你多多閱讀一定會受益匪淺。再有讀讀歷史小說也很好啊,比如《大秦帝國》《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李自成》等等。當然如果你很願意去研讀《二十四史》,那麼對一個歷史愛好者來說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不管如何,多讀書、讀好書、多多讀歷史書是真正的好事,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似水流年2020


如果不是為了精研歷史,只是純粹為了增加談資或是為了豐富自己的閱歷。個人建議是: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都不要讀。非要讀也要讀那些有白話文翻譯的版本,因為大多數根本沒有耐心或者興趣讀下去。

少校上述所說的話很有點得罪人了。請先不要開罵,看看下面所說的話,如果還沒道理您再罵。

1.閱讀這些經典的歷史筆記,需要深厚的文化積澱。

  1. 估計80%的人,沒有白話文翻譯的幫助下,很難理解古漢語中所表達的意思。在打開史記第1頁的時候,起碼會有20個以上的詞不認識。比如顓頊二字。這個時候大家就需要查字典或者查手機。一來二去時間就浪費了。
  2. 等花費了很長時間查明白這幾個字讀什麼,是什麼意思的時候,發現天已經黑了,要吃飯了。 很多人在第2天根本就沒有再翻開資治通鑑或者二十四史的勇氣。

2.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1. 我們在讀小說的時候,絕對可以做到廢寢忘食。但我們在看課本的時候, 十幾分鍾便會昏昏欲睡,這就是興趣的力量。
  2. 從史記開始記載三皇五帝一直到二十四史的明史結束,將近5000年的歷史。無數的典故,無數的人物描寫,無數的歷史事件,沒有強大的興趣支撐是根本沒有看完的勇氣的。

  3. 古文字的晦澀難懂,比如下段文字,是史記中五帝本紀的一段,如果不借助翻譯或者工具書的話,不客氣的說80%的人讀不懂。而讀不懂就沒有興趣接著往下讀,不會放棄
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

3.如何培養讀史書的興趣?

  1. 從讀相關歷史小說開始。讀小說的勁頭永遠會比讀傳記的勁頭要大。但現在的歷史類小說,穿越類的小說,修改的太多,很多完全就是胡說八道或者編造。除了消磨時間,沒有任何一點有用處。

  2. 少俠在這裡可以推薦大家幾本歷史小說:講述秦朝歷史的大秦帝國(歷史真實還原度超過60%);講述東漢末年的三國演義(歷史還原度超過60%):講述隋朝歷史的隋唐演義(歷史還原度接近50%);講述宋朝歷史的水滸傳(歷史還原度接近40%),講述明朝嘉靖時期的大明王朝1566(歷史還原度接近60%),以及講述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時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歷史還原度接近40%)。

  3. 看小說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歷史的興趣,但在觀看小說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小說畢竟與真實歷史有一定的差別。比如說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殺文丑,而在歷史中《三國志》中記載,顏良是關羽殺的,但文丑是曹操殺的。當我們把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當成工具書去查看的時候,逐步發現小說中所記錄的不準確的地方。人都有探究真相的想法。I這時我們就會有想知道歷史上到底是怎麼樣的。慢慢的培養起來讀正史了興趣。

總之,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大家輕罵。謝謝。


少校柳下惠


首先《二十四史》並不是一部書,而是得到統治者承認的“正統史書”,也就是所謂的“正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而且《史記》本就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講了什麼內容呢?

由於《二十四史》太過龐雜,而《資治通鑑》是一部皇皇鉅著,我只能重點講一講《資治通鑑》、《史記》、《漢書》這幾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史書。

一、《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主要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鉅著。司馬光以年經月緯,貫穿古今,上繼《春秋》懲惡罰善之意,始自三家分晉,論名分之壞,為國家崩壞之始,遂編纂一代鉅著。《資治通鑑》上起周威武王二十二年(前404年),下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凡十二代,1362年。共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梁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五代紀29卷(梁6、唐8、晉6、漢4、周5),合計294卷,三百餘萬字,遂成編年體鉅著。

閱讀《資治通鑑》時,要注意《資治通鑑》在材料上分配的並不均勻,戰國到三國共646年,78卷;晉到隋共353年,106卷;唐以及五代343年,110卷。唐和五代部分運用了大量史料,內容佔的比重也最大,是書中最具價值,最精華的部分,極具閱讀價值。

《資治通鑑》的宗旨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它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重在說明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春秋》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資治通鑑》極其重視政治和戰爭。對歷朝歷代權力更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得失、戰爭藝術都有詳盡的記載,並藉此以向當代君主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鑑。

《資治通鑑》的議論部分沿襲了以前史書的形式,即所謂的“臣光曰”。全書186篇,沿用前人84篇,司馬光自己寫了102篇。內容主要是有關國家治亂和君臣之道的。總的來說,這些議論侷限很大,大多數都表現了司馬光保守的政治觀點。而且《資治通鑑》對所有變革都持有保守態度。

讀《資治通鑑》,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是最經典的,除此之外,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朱熹《通鑑綱目》、王夫之《讀通鑑論》和畢沅《續資治通鑑》都是很好的輔助讀物。



二、《史記》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撰寫,共五十多萬字,記載了上至黃帝,下至武帝元狩二年(前122年)約三千年的史事。《史記》全書共130卷,本紀12卷、表10卷、書8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中華書局繁體字豎排版大約有2351000字。

《史記》的宗旨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是一部劃時代歷史意義的鉅著。它全面講述了中國上古時代到漢初三千餘年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歷史發展,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它記錄的史實真實可靠,是漢武帝之前中國歷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記錄。《史記》以皇帝為本紀,諸侯為世家,以皇帝年號為全國共同紀年,以皇帝為中心,建立起了中國歷史的天下一統觀和正統觀。

《史記》不僅是史書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塑造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人格、良知、為人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古代歷朝歷代的散文主要以《春秋左傳》和《史記》為標準。當之無愧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史書,也是閱讀人數最多的史書,這個不需要詳細說明《史記》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為了更好的閱讀《史記》,選一本好的註解《史記》非常重要。南朝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朝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唐朝張守節《史記正義》最為經典,對研讀《史記》益處頗多。



三、《漢書》

《漢書》記載了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230年的西漢王朝歷史。它的作者包括班固、班彪、班昭、馬續。《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全書120卷,八十多萬字。其中帝紀12篇,表8篇,志10篇,列傳70篇。中華書局繁體字豎排版大約2700000字。

《漢書》最大的特點是紀傳體斷代史,斷代為史始於班固,以後歷朝歷代的正史都是斷代史,《漢書》為中國正史定下了基調,成為後世正史不祧之宗。

《漢書》推崇大一統思想,尊漢為正統,認為漢朝承襲了堯帝的天運,否定了秦朝和王莽政權的歷史地位。《漢書》獨尊儒家思想。《漢書》記述規模宏大,內容詳備,對西漢一代的史事和人物無所不包。

讀《漢書》,唐朝顏師古採集漢魏以來二十三家註解,匯成集註,是古代研究《漢書》最詳備的注本。此外清王先謙《漢書補註》和民國楊樹達《漢書窺管》也不錯。

至於後面的二十二部史書,都簡略的介紹一下。史書由於在流傳過程中會有遺漏,丟失,亡佚的現象出現,史書的字數基本按照中華書局版繁體字豎排版的版權頁的分冊字數來統計。

1、《後漢書》120卷,紀10卷、列傳80卷、志30卷。大約2309000字。主要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到漢獻帝劉協近200年的歷史。《後漢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列女傳》,范曄認為史書不為婦女立傳是不對的,故選擇了各種才能品德優秀的婦女立傳,開創了史書專為婦女立傳的先河。

2、《三國志》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大約1006000字。主要記載了東漢靈帝晚期到吳國滅亡的歷史。陳壽置魏書為首,奉魏為正統,稱曹操、曹丕、曹叡為帝。裴松之做的注最為經典。

3、《晉書》130卷,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大約1880000字。主要記載了從司馬懿時代到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取代東晉為止的歷史。值得注意的是載記記述的是不屬於正統王朝的割據政權的事蹟。

4、《宋書》100卷,本紀10卷、志30卷、列傳60卷。大約1400000字。主要記載了420年劉裕建國到479年宋順帝劉準禪位為止的60年南朝劉宋王朝歷史。

5、《南齊書》60卷,現存59卷,本紀8卷、志11卷、列傳40卷。缺的那一卷是本書最後的自序。大約603000字。主要記載了齊高帝蕭道成建元元年(479年)到齊和帝蕭寶融中興二年(502年)的南朝蕭齊王朝的歷史。

6、《梁書》56卷,本紀6卷、列傳50卷,無表和志。大約530000字。主要記載了梁武帝蕭衍建國(502年)到梁敬帝蕭方智亡國(557年)共56年的歷史。

7、《陳書》36卷,本紀6卷、列傳30卷、無表和志。大約301000字。主要記載了陳武帝陳霸先即位(557年)到陳後主陳叔寶被隋文帝滅國(589年)共33年的歷史。

8、《魏書》124卷,帝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大約1140000字。《魏書》在流傳過程中亡佚了很多,後來學者取其它史書補足。也是著名的“穢史”。

9、《北齊書》50卷,帝紀8卷,列傳42卷。大約420000字。也在流傳過程中殘缺不全嚴重,只有17卷保留原貌。其餘均為後人根據其他史書補全。

10、《周書》50卷,帝紀8卷、列傳42卷。大約547000字。雖為周書,但是實際記述從534年北魏分為東魏、西魏到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為止的48年西魏北周歷史。

11、《隋書》85卷,帝紀5卷、列傳50卷、志30卷。大約108000字。

12、《南史》80卷,本紀10卷、列傳70卷、無表和志。大約1160000字。本紀中宋佔3卷、齊佔2卷、梁佔3卷、陳佔2卷。主要記載了南朝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亡國(589年)的南朝宋齊梁陳四朝170年的歷史。

13、《北史》100卷,本紀12卷、列傳88卷。大約1910000字。記載了從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年)到隋恭帝以寧二年(618年)北朝魏周齊隋四朝(西魏東魏都算入魏)233年曆史。

14、《舊唐書》200卷,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大約3089000字。

15、《新唐書》225卷,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大約3696000字。《舊唐書》和《新唐書》各有優劣。

16、《舊五代史》也稱之為《梁唐晉漢周書》,包括《梁書》24卷、《唐書》50卷、《晉書》24卷、《漢書》11卷、《周書》22卷。大約1173000字。記載了唐朝滅亡後50多年的歷史。

17、《新五代史》也稱之為《五代史記》,共74卷,本紀12卷、傳45卷、考3卷、世家和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大約532000字。

18、《宋史》496卷,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大約8137000字。記載了宋朝趙匡胤建隆元年(960年)到趙昺祥興二年(1279年)共320年曆史。《宋史》篇幅最長。志也佔了全書三分之一,趙宋一代的典章制度被詳細記載。

19、《遼史》116卷,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國語解1卷。大約900000字。系統記載了中國契丹族建立遼國200多年的歷史,還記載了有關遼之前契丹的情況和遼滅亡以後西遼的情況,是研究契丹的重要史料。

20、《金史》135卷,本紀19卷、志39卷、表4卷、列傳73卷。大約1650000字。是反映女真族興衰始末的重要典籍。

21、《元史》210卷,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大約2667000字。《元史》修完一共只花了331天,編纂工作過於草率,前後重複,自相矛盾的地方特別多。

22、《明史》332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大約6050000字。記載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到朱由檢崇禎17年(1644年)276年的歷史。《明史》雖以《明史稿》為藍本,但是對於歷史事件的記載有很多不同之處,可以互相參照的讀。

簡單來說,《二十四史》太過龐大了,而且質量良莠不齊,除了專門的研究,沒有必要一本一本的去讀,在所有這些史書中,《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最值得一讀。其他史書,自己對哪個朝代有興趣,也可以去讀一讀。

也可以按照史書價值高低來讀。《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最高;其次《舊唐書》《舊五代史》《元史》史料價值很高,文學價值不咋地;《新唐書》《新五代史》文學價值很高,史學價值稍微差點;然後還有《明史》這個文學價值很高,史學價值待定的,有專家說《明史》編纂時間長,參考文獻多,史料價值很高,也有專家說《明史》被清朝大規模篡改,修史時期大搞文字獄,《明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自己根據自己的愛好來選擇。

但是不管怎樣,《史記》《漢書》《資治通鑑》是最值得一讀的書。由於《資治通鑑》卷帙浩繁,建議大家先讀《史記》,再讀《漢書》,最後讀《資治通鑑》。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並不存在“比較好”,根本上講還是要看您讀書的目的。

01.區別

《二十四史》裡包括了《史記》。二十四史以描述歷史為主。

《資治通鑑》是宋司馬光根據二十四里前17部做了篩選、摘錄而成,目的在於“善可為法,惡可為戒,有資於治道”,所以叫“資治通鑑”,換成人話就是“教統治者怎樣管人的”。

02.目的

中國古代有“經史並重”之說,其中的“史”講的就是歷史。

史界兩司馬的書都是很好的書,司光遷寫《史記》、史馬光寫《資治通鑑》。

至於從哪本書入手比較好,個人覺得還是得看目的,如果想看興衰得失那就《資治通鑑》;如果想了解信史,那麼就《史記》;如果是想提升古文水平,那哪本都可以。

03.手段

書只是信息承載的手段,不必糾結於非要讀古代的書。

具我個人瞭解,近現代的書籍從易讀性、豐富性上要更勝一籌。

祝好!


張大志leo


把這三個選擇整到一起做選擇題,其實核心只有一個問題:你有多少時間?

把二十四史絕無遺漏的看完看透是絕無可能的,這不僅僅是個時間問題,也有很大程度的效率問題,實際上,對於很多個朝代的帝王本紀,所出現的文字基本上就是一本流水賬,看起來無趣得很。

讀史書不可不讀的應該是包括了史記 ,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的前四史,中國史書的精髓幾乎在這四部書裡已經淋漓盡致。當然,它們也是二十四史的一部分,其餘史書,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有空翻翻,也不失趣味。

讀史書的目的不是讓我們變成紅學家那樣生拉硬扯,雞蛋裡挑骨頭而且還要挑出肋骨胸骨和股骨頭的吊袋子書蟲,而是讓我們既明瞭古今之變又充滿批判精神,或者裨益文學,或者淵博識見,或者完善修養,前四史,足矣!

史記是紀傳體史書的開山鼻祖而且也是史書的巔峰之作,就造成了後代史書既不得不遵循它的體例,又很難從文筆上達到太史公的高度,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地步,尤其令人感興趣的還有它裡面的太史公曰,言約義豐,博大精深,旨義深微。再配合上作者在有意無意之間對史實或者非史實的取捨,常常讓人讀之或恍然大悟,或會心一笑。史記的文學價值極高,司馬遷在史記中注入了深切的情感,寫人則千姿百態,活靈活現,狀物則言簡意賅,極有條理 ,戰爭場面,政變謀劃直至人際交往,無論是大場面的氣勢恢宏還是小細節的精細刻畫,都讓人歎為觀止。

漢書雖然文筆不如史記,但是更加客觀公正,瞻而不穢,詳而有體,為後世史書統一體例,奉為成法。

後漢書突出了史學以史為鑑以史蓄德和以史明變的作用,究得失,通變化,富有獨立的史學見解。

三國志對於史料去取精嚴,公正直書,加上裴松之做注,使得三國志意趣盎然,是中國老百姓最為熟悉的古代史。

所以,讀史書,首選前四史,剩下的嘛,這個讀完再說話。

談古論今,歡迎討論。


藥師三郎


沙雕問題,氣死我了🙄

文學裝13青年閱讀順序:《史記》~《史記》……

閱讀愛好者:《資治通鑑》~《二十四史》~《史記》

歷史愛好者:《二十四史》~《資治通鑑》~《二十四史》……


孔垂進


高中時讀《史記》,同學偏愛刺客列傳。成年後因常見“古人以漢書下酒”,就拜讀《漢書》,果然可讀性在《史記》之上。人到中年,聞老毛讀《資治通鑑》十數遍,慢慢起了好奇心,通讀一遍後,對人生 對社會有醍醐灌頂之感,感慨何必要信佛問道,赤裸裸的歷史就是最好的宗教 ,所謂五千年文明史 就是一部殺戮史,掠奪史。悲嘆人常常是卑賤不如草的生物,即使是王公貴族帝王將相。目前此書在讀第三遍。《後漢書》《三國志》《明史》《新唐書》《舊唐書》晉書等二十四史不少讀來,覺得都不如《資治通鑑》,所以個人推薦讀史,通鑑為第一,若是少年人 ,先讀《史記》,興趣為上。


淡處得辨千般味


我個人認為先讀《史記》,再讀《二十四史》,再讀《資治通鑑》。前兩個屬於紀傳體史書,後面一個屬於編年體史書。


01

《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史記》還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02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四史》中的每一個朝代都有專門的作者負責,有些是寫2個朝代,有些是寫一個朝代,主要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二十四史》分別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共計3217卷。

03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


《資治通鑑》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這三套書都是值得去拜讀的,這是我們瞭解先輩的一扇窗戶,我們可以在歷經千年之後,依然看到先輩們的聰明智慧,戰爭的殘酷,朝代更迭的血腥,和平的重要性。


大劉小說


《史記》作者:司馬遷,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屬於私人修史。史記是以人物為中心來記述歷史重大事件的。包括在二十四史中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是從戰國寫到五代,屬於官修史書。資治通鑑是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包括在二十四史中

可以先讀史記~再讀資治通鑑。

二十四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就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娛樂搞笑資訊


《史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都是很不錯的歷史書籍,如果剛開始看,建議先讀《史記》,不過最好還是先讀白話版的《史記》,相對通俗易懂一些!

《史記》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編寫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是通過傳記形式記錄歷史。記載了,上至黃帝時代的上古傳說,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在史書中始終佔據重要地位。

《史記》共130卷,有10表、8書、12本紀、30世家、70列傳,共約52.65萬字,它包羅萬象,融匯貫通,脈絡清晰,詳實地記錄了,自上古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

《史記》是我們研究歷史的一本重要書籍,也是借鑑古代經驗的一部重要著作,如果喜歡歷史,建議先從《史記》開始,為了能儘快讀懂,建議先從白話版《史記》開始。

《資治通鑑》對統治者、管理者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資治通鑑》是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歷時19年才完成。《資治通鑑》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即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了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司馬光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意思是說: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對統治者、管理者等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歷史管理學書籍。

《二十四史》是對我國24部史書的統稱

《二十四史》是對我國曆代史書的總稱,一共有24部史書構成,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等。

並且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代朝廷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為"正史"。

《二十四史》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黃帝時期(約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共4000多年曆史,共計3213卷,約4000多萬字,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等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曾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部史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中國的《二十六史》。

結語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學習歷史,可以知道社會發展規律,明辨朝代興衰真諦。不管是先讀《史記》,還是先讀《資治通鑑》,您都會感受到,中國上下5000年的悠長曆史,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及曲折離奇的古代故事。

您喜歡歷史嗎?喜歡就關注我!


讀古今歷史,講管理故事,歡迎“管理故事會”,共同探討歷史中的管理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