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對後世有什麼影響,讀《資治通鑑》可以學到什麼?

零0零2

《資治通鑑》的書名是宋神宗賜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為鏡,檢討得失,作為鑑誡,吸取教訓,加強統治。書名說明了此書的編撰目的,以及所要達到的社會影響。

《資治通鑑》是宋代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史學著作,另有協編劉饒恕、劉攽、範祖禹。時間上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中國中古歷史。內容廣博,文義精到。選材嚴謹,所記每一史實都從多種史料中比較選取,靜詳考證。

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鑑》的目的是“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行失”。全書以政治、軍事為綱,通過史實來說君臣治國、政策得失、事件成敗,把史實、事件、成敗展示的非常充分,對於研讀者有極大的體會。

元豐八年(1085),《資治通鑑》完成,範大禹、黃庭堅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杭州雕版,七年(1092)印成。

通過讀史,瞭解歷史,知曉事情的成敗。好的國策措施,吸納優秀人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歷史為鏡,不是僅僅為了正衣冠,而是檢討施政措施,對比成敗因素,為統治者決策提供幫助。

讀《資治通鑑》學歷史經驗與教訓,給治國者提供可以借鑑的方法,所謂以史為鏡。好書有教化人民的作用,一部通鑑,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

再就是對史書編撰的影響。在《資治通鑑》之前,史書有編年體、紀傳體、國別體,自此書之後,又出現了紀事本末體和綱目體,促進了史學研究的新發展。


黃強黃不息

先來看看胡三省對《資治通鑑》的評價:

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所以說,讀《資治通鑑》的主要人群有三類:人君、人臣,以及“為人子”的人。前兩個人群,就是古代的官僚系統中的全體成員,他們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熟知歷史上各朝各代的成敗得失,以為鏡鑑。這也是《資治通鑑》名稱的主要意義。

而第三類人群,說是“為人子”必讀,其實是對那一類需要“謀身”、“作事”的人而言的。如果一個人沒有強烈的出人頭地的意願,沒有對功名利祿的需求,其實完全可以不看《資治通鑑》,瞭解中國歷史,有的是各種讀物,沒必要看古文看得頭昏腦漲。

那麼《資治通鑑》裡面到底講了些什麼呢?

最基本的認知,就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但是仔細讀了一部分之後,你會發現,這本書中的歷史事實是缺少很多關鍵信息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書中既沒有屈原,也沒有李白,即使是白居易,也是作為晚唐的忠臣出現在歷史上的。

沒錯,在書裡,你看不到才子佳人、風花雪月的故事,只有帝王將相無處不在的博弈。在書中,高適不再寫邊塞詩,而是做了大唐的節度使,還一敗塗地;白居易也不再是給老奶奶唸詩的小夥子了,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老爺爺。

那麼這套書裡有什麼內容會對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產生意義嗎?當然有,比如怎樣看一個人是好是壞,可不可靠,有李克的觀人五法:

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這是這套書的初級應用。

這套書還介紹了很多做事的、治國的道理,比如關於唐太宗時期的記載,很多內容都是唐太宗和臣子關於治國的討論。這些道理放到做事情上面其實是一樣的,比如唐太宗與封德彝關於用人的對話:

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

但是這樣的道理說教其實不是《資治通鑑》的主要內容,更多的內容其實是描述古人面對問題如何處理,比如李愬雪夜襲蔡州,在軍事專家的眼裡自然更有價值。

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從北魏六鎮兵變開始,一直到高歡死了這一段歷史。為什麼?在亂世中,任何身份的人才都可以展現出不同凡響的才能,而他們抓住時機趁勢而起的經歷,其實對於我們是非常有啟迪作用的。

拋開以上內容不提,讀《資治通鑑》可以磨鍊你的意志,提高你的文言文水平。本人不才,讀一遍《資治通鑑》花了三年多的休閒時間,在這三年內,養成了每天擠時間讀書的習慣,可以說是意外之喜。


山河依舊

資治通鑑是一本規模龐大的編年體史書,由北宋年間的司馬光主持編訂。

個人認為,讀資治通鑑,能瞭解的只能是一些可供參考歷史記錄,歷史史實。如果通篇去閱讀,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和價值,除非是歷史專業且擁有濃厚的興趣。裡面一些人情世故,和解決難題的智慧也有很多,但內容仍主要是大量史事。所以個人建議可以選擇精選本閱讀,最好買譯文原文都有的。精選本足夠了解整本書的文學特點和最具代表性的故事。


且佔丹楓系釣舟

資治通鑑是本什麼歷史書想必無需贅述,其影響就在它的字面意思。讀史有什麼用?我自己也讀了不少了,越讀越感覺沒有太大用處,也許明事理,知興衰,但有什麼用。普通人抱著功利的心態讀史更是錯誤的方式,自以為通天下,其實更多的是帶來無能為力時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