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馬遷嗎?

勞方運


完全沒有可比性啊!

我不想抬高《二十四史》或司馬遷本人,更不會貶低易中天先生。

雖然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這些上了百家講壇的學者們最多就是二流學者,甚至還有稱之為“學術超男/超女”之類的。但我們應該肯定他們讓高深的學術走進尋常巷陌的功勞。我們書歸正文,將《易中天中華史》與《二十四史》相比,甚至拿易中天與司馬遷相比,那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

1、先看《易中天中華史》與《二十四史》

首先《二十四史》是官方修史,也是隔代修史,他們都是基本都是歷朝歷代的史官或文學大家們收集前代史料整理和編寫的。《史記》作為《二十四史》的開山鼻祖,奠定了其後二十三部的寫作方式,即紀傳體。當然,《二十四史》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寫作時間也是長短不一。例如《宋史》、《遼史》、《金史》基本都是元末時期集中而且很短時間修訂編寫的(一年多?),史料難免有很多差錯;而一部《明史》就用了30多年,當然也少不了清政府的“精雕細琢”。


而《易中天中華史》最多就是一家之言,類似於臺灣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易中天通過自己所讀史料的理解與感悟所寫的作品,筆者看過幾本,很多人都在批評其缺點,但仍不妨成為一部不錯的歷史讀物。易中天不是文學家,更不是歷史學家,他只是個教授,出一本通俗的歷史讀物,無傷大雅。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你看不下去通篇文言的《二十四史》,讀讀《易中天中華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再看易中天與司馬遷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原教授,現已退休。通過其幽默通俗的品三國,讓很多人都認識了他,他其實是中文系的教授,歷史並不是他的本行,上百家講壇更多是自己的興趣使然。雖然他備受爭議,怎麼賺錢之類的。在我看來無妨,清貧不能成為知識分子的標籤。退休之後仍然孜孜不倦的寫作,就值得敬佩(賺錢也是一方面啦)。

而我們的司馬遷老先生,那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其父司馬談就是太史令。著書《史記》除了自己的熱愛,更是他對完成太史公的使命的執著。“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是對司馬遷文筆的極大褒揚。

最後說一下,《二十四史》是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是由乾隆皇帝欽定的。如果加上清末民初趙爾巽主編的《清史稿》可合稱《二十五史》,若再加上同處於清末民初的柯劭忞獨編的《新元史》,可稱為《二十六史》(當然很多人不承認《新元史》,畢竟時間太久了)。


黑水布衣


《史記》是正史,司馬遷寫了十幾年。後來形成官方修正史,後一個朝代為前朝修史。清朝修《明史》,動用國家力量,耗費90多年才完成。正史講究字字珠璣,需要進行大量的考察取證。

易中天屬於閉門造車,讀了現有的史書後,結合自己的見解,二次創作;再利用自身的名氣進行傳播,銷售。

名氣的取得靠的不是學界地位,而是某檔節目。有感於張鐵林外號“卡通皇帝”,易中天們應該被稱為“卡通著名專家”。

再說說易中天這套書,簡單翻看了一些。個人感覺,行文有些虛頭巴腦,故弄玄虛。

一、態度不夠嚴謹。比如:把亞當、夏娃和女媧強行聯繫起來有何依據?史書不是散文、不是小說。古人不懂自然科學那是時代造成的,今天可不能這麼幹。

二、選材不夠妥當。很多重要的人、重要的事不說,政治制度、自然科學、人文地理也不說,完全依據自己的喜好進行內容篩選。

總之,就不應該叫通史。定義為歷史通俗讀物,書名改為“易中天品歷史”之類,便無異議。如此,提主也不會把他和司馬遷並列了。

司馬遷寫史,為了傳世。易中天寫史,為了賺錢。目的不一樣,沒有可比性。


遲言


《二十四史》是官方主持修撰的,是無數人的心血結晶。一部史書最重要的不是史料的堆砌,最重要的是對史料的取捨和考證。這一點兒只有官方和學府才能如此能力!

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也是司馬遷在其父的基礎之上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司馬遷治史的嚴謹。

難道自己的作品起名為《易中天中華史》,就能撐住《二十四史》的份量?充其量也不過是《明朝那些事兒》一類的通俗作品而已。

易中天的《易中天中華史》,從嚴謹度上來說,其實連《明朝那些事兒》還不如。

《明朝那些事兒》能不能撐住《明史》的份量?曾經是當年明月的石悅,能不能超越張廷玉、萬斯同等人?

有多少人喜歡《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但是又有多少人會把《明朝那些事兒》等同於《明史》。

當年明月把自己的作品起名為《明朝那些事兒》,沒有把作品起名為《石悅中華史·明朝》。這並不是說什麼人把自己的書起名為《中華史》,就能高於《明朝那些事兒》。更何況本身作品只是靠著奇異的觀點來吸引眼球。

作為觀點新穎的一部通史,與其看《易中天中華史》,還不如看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呢!至少柏楊的《中國人史綱》,比《易中天中華史》更具有說服力。

如果追求通俗性,與其看與其看《易中天中華史》,還不如看蔡東藩的《中國曆代通俗演義》。蔡東藩的作品雖然是演義,但還沒有認錯自己的祖宗。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易中天的中華史我看過,現在已經看到朱明王朝了。我想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書裡很多地方寫的都很不錯,觀點有很多新穎的地方。

比如在《先祖》那本里,就說了人為什麼會變成裸猿的原因,既不是為了奔跑散熱(很多善跑的動物仍然有皮毛),也不是因為為了製造工具(很多動物也能製造工具),而是為了更好地做愛。因為人類史裸猿,所以姿勢繁多,可以調情,相對於動物來說,動物實際上基本只有一種姿勢(自己想象吧),也正是因為做愛姿勢繁多,所以人類才可以更好地繁衍。

再如說到女媧的時候,他就認為實際上女媧一開始是青蛙,然後用了大量的考古的考證證明了自己的觀點,等等。

叢書中有趣的地方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另外再說一下,就是在喜馬拉雅上面有易中天中華史的專門音頻,是一個叫Kevin的人讀的,易中天授權他讀易中天中華史,讀的非常好,當初我就是聽了他讀的才買了這套書。

第二,叢書中有很多重點說的地方很不錯。

比如唐朝一共寫了4本,隋唐定局、禪宗興起、女皇武則天、安史之亂,可以說唐朝的重點在於禪宗、武則天和安史之亂,每個重點都把來龍去脈說的非常到位,也很明白。

再如宋朝,寫了3本:大宋革新、王安石變法、風流南宋,重點是寫了王安石變法以及南宋的文化。

第三是語言非常流暢優美,且每個時代都重點說了下文化,尤其是對詩經、唐詩、宋詞的總結性記述,都是可以欣賞的美文,這也是因為易中天中文系教授出身的緣故吧。

但是我認為缺點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易中天中華史》並不能算上嚴格意義的通史,所以不能和《二十四史》想比較,也不能和司馬遷相比較。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通史在於,只要是這個朝代的重要的事情、人物都要寫到位,不能重點寫一些,其他就忽略甚至不寫。

比如在寫到唐朝的時候,隋唐定局基本就寫到了唐玄宗之前的歷史,然後女皇武則天就重點寫了武則天,之後的安史之亂重點寫了唐玄宗,而唐朝之後的歷史就基本忽略了。如果是通史,那麼一個朝代要從頭寫到尾的,類似這種情況,從一開始到現在,當然明朝還沒寫完,都是這樣。所以我認為這不能算是通史了。

正是因為不能算通史,所以就不能和《二十四史》以及司馬遷比較了,畢竟《二十四史》是通史,司馬遷也是寫通史的。


老威觀史




易中天老爺子自從在百家講壇一炮走紅後,他就立下宏願,準備在自己的晚年寫一部全新的中華史。當時我看到這個消息時,非常擔心老爺子寫不完或者留下什麼敗筆。

有志者,事竟成。不知不覺這些年過去,易中天已經把這部書寫到了明清,相信用不了幾年就可以換上一個句號了。最後再利用三五年的時間對這套書進行最後的修訂,易中天老先生就此生無憾了。

至於這部書能不能超過《史記》,能不能扛得住二十四史,這不在易中天考慮的範圍,這都是外界強加給他的。易中天老先生只不過希望是結合古今中外,對中國歷史進行一個大總結罷了。

《易中天中華史》絕對能夠超越《史記》,當然這不僅是易中天個人對於史學研究上的一種超越,而是當今社會整體認知水平快速提升的一種結果。



《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對中國傳統歷史全景式的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的狹隘和落後也在這些書中暴露無遺。先秦的很多歷史都是憑藉傳說和想象出來的, 後邊的歷史則被修改了無數遍。

這些歷史典籍中有大量迷信的成分,更是在為那些皇帝和王侯將相唱頌歌。歷史上的那些皇帝們都已經被神化了,都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受命於天。他們對國家統治的合法性是不容置疑的,任何反叛行為都被視為異端。

這個世界上沒有神仙,也沒有救世主。歷史上的皇帝和王侯將相也沒有那麼偉大,一切都出自於宣傳的需要,基於統治者的需要進行人設設定來編寫劇本。

這就是中國《二十四史》最大的弊端和問題,歷史上的國家就是皇帝們的家,史書就是皇帝們的家譜。為尊者諱,後世人在編寫歷史的時候替自己的祖先掩飾過錯的習慣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套中華簡史,他用現代視角重新解讀歷史,令人耳目一新。熟悉易中天的朋友都知道,他曾經對美國憲政的產生進行過大量的謳歌。

民主自由的現代思想早就融進了易中天的骨髓,他曾經毫不留情的去鞭撻那些荒誕不經的歷史現象,把皇帝們心中的那個小心思給揪了出來。


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現代的社會遠比歷史上進步的多。我們沒有必要憑空去抬高過去的歷史,去為那些皇帝們唱頌歌。更沒有必要為現在的一些攻績沾沾自喜,中國崛起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這才是易中天寫這套書的根本目的,他就是要融匯古今中外,對於中國歷史進行提綱攜領式的概括和總結,把中國歷史上那些曾經被視為正常的不正常行為解剖給我們看。



易中天沒有打算對中國歷史進行全景式的大掃描,他沒有那麼大的團隊和精力來做這個工作。當然也沒有這個必要,他只是抓住了一根主線和脈絡,從一個點上對歷史進行解讀,慢慢的串聯到一條線一個面兒。

歷史的本質就是給我們現在的人提供經驗教訓,讓我們找到一條正確的面向未來的道路。如果不能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清晰而正確的認識,其他的一切都談不上。

這才是易中天寫這套書的初衷和目的,從思想性上早已經超越了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過是一系列封閉的中華史,易中天寫的這套書則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先進思想,站在了更高的一個視角來審視。

真正文化屆的高人是不在乎別人怎麼看的,他們只是在做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易中天同樣如此,他讀過二十四史和史記,知道寫這些書是怎樣的一個工作量。但易中天只想寫自己的感想和認知,至於超越什麼的,大概他也根本就不在乎。|


新知傳習閣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易中天能超越司馬遷嗎?

給你一張圖,自己體會。



都什麼玩意嘛?居然要超越司馬遷?什麼貨色?居然要撐住《二十四史》?

《史記》是司馬遷以大漢史官的身份,辛辛苦苦編撰了一輩子的產物,他參考引證的那些資料同時代的普通人根本接觸不到,《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魯迅先生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二十四史是那些史書呢?

舊時稱為正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史書,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這二十四本史書都是按照《史記》的模式編撰,非常清楚的記錄了各個時代的人物和大事件,是歷史學愛好者第一份學習資料,也是歷史學家、文學家、考古專家、科學家等等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參考資料。



易中天的《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

《易中天中華史》算什麼東西?它拿什麼來撐住《二十四史》?拿他的故事書嗎?

下面我們先看看這部小說的目錄。

華夏人文始祖公認是伏羲和女媧,好個易中天,他說夏娃是女媧的前身,你祖先的生命是上帝給的,我們華夏子孫的血液可和外國佬沒一點關係。


這特麼是什麼?誰能告訴我這不是一本故事書?歷史是嚴肅的,這特麼是什麼?


易中天講我們的上古時期,堯舜禹禪讓制。


易中天多牛啊,那裡都有上帝,我就好奇了,上帝是外國人的信仰,外國人的神話,我們的神話是盤古大神、三清聖人等等,滿眼的上帝,問過我大中華神話裡面的尊神沒?

這特麼是什麼意思?

愚民思想探討

什麼是愚民思想?愚民思想就是統治者把低層百姓變笨,通過洗腦來讓這些人失去自己的獨立思想,進而達到愚化,以便於自己的統治。

什麼是文化入侵?

文化入侵就是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的衝擊,入侵成功,那麼本土人的思想和信仰將徹底改變,外國的月亮都要比本土的圓,外國的空氣是甜的、香的。

在我們的歷史上,外來文化入侵比較明顯的是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入侵,這是宗教文化,為什麼有人不拜財神爺去拜上帝?為什麼有的人賺著國人的錢卻傳的外國的經?

這就是一本故事書,一本有可能改變一些人思想的書,這類書讓那些人失去對於歷史本來面目的研究和探討,失去對自己文化的信仰,終有一天,也會匍匐在上帝的腳下進行所謂的懺悔,而寫這類書的人,則被他的主子所嘉獎,如一條沒有靈魂的野狗一般。


古梁鏞


易中天從第一段文字就已經超越了司馬遷。為什麼呢?

司馬遷雖然偉大,但仍是為帝王將相做傳記,對社會風貌的理解嚴重受限於他所在的時代。

易中天是現代史學家,你可以說他的修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他所採用的觀點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易中天的視野足夠寬廣豐富,想得足夠深遠,從而一下筆,思想高度就已經遠遠超出了司馬遷所在的時代。

我的體會和總結是“站在世界史的高度,才能讀懂中國歷史;理解了世界歷史格局的變化,才能看懂他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以及中國作出的反應。”

對於我們當代來說,易中天恢復了司馬遷“個人著史”的傳統,不被所謂傳統官方正史觀點所束縛,從選材觀點和文字都帶有極其鮮明的個人性格,也充分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鮮明特徵。這正是我們當代所需要的。

有很多網友,仍然帶有傳統學術“向古人跪拜”的思路,絕不敢談超越古人。豈不知這種對古代的盲目崇拜,正是中國傳統學術難以完成突破的根本原因。比如某網友說:

就像先師孔子,現在的學問家有沒有人超過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沒有!

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傳的都是古人的東西,很多人創的新東西根本立不住腳,因為我們都要學古人。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人,司馬遷是一個偉大的人。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可超越。應該一代更比一代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完成突破。這樣我們的時代才會在整體上有所進步。

實際上我們所在的改革開放的時代,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過去的錯誤和不足,才必須要改革開放的嘛。從更大的範圍來說,正是因為世界格局的巨大變化,對中國的衝擊,中國才必須作出反應。從1840年以來,中國就再也不能封閉自守了,必須要應對,必須要加入這個全球化和現代化過程。

我們期待更多的學者能夠像易中天這樣,有學術勇氣。跳出傳統正史的窠臼,用自己的觀點來闡述世界格局下的中國歷史。


松鼠老孫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共同討論!

《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的分量嗎?易中天能超越司馬遷嗎?我覺得這個問題,恐怕連易中天自己也不敢這樣認為的,實事求是地說,易中天是不能超越司馬遷的,就歷史來說,後來人還沒有超過司馬遷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的,就像書聖王羲之一樣,後來這麼多人學習王羲之,有沒有超過王羲之呢?到如今也沒有一個!

就像先師孔子,現在的學問家有沒有人超過孔子的德行呢?我看沒有!

同樣的,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上開講《易中天品三國》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他的一些觀點吸引了很多的瞭解三國曆史,他講的三國當然是從學術角度出發,並不是《三國演義》裡的情節,甚至很多情節完全相反!

對於古代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詩人,現在的人沒有超過的,也不具備超過的條件!現在的時代裡雖然也有大師級人物,但是和古代比起來依然遜色!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代代相傳,傳的都是古人的東西,很多人創的新東西根本立不住腳,因為我們都要學古人,易中天也不例外,他的學問也是從古人那裡來的,研究歷史,也必須得研究司馬遷和《二十四史》,他也要在裡面去吸取營養!

易中天的著作也是在古人的作品裡發現了新的東西,總的來說,還是古人的東西擺在那裡才有一個藍本!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此,你的看法如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存希齋書法


易中天要超越司馬遷?簡直要笑掉大牙了,真是無知者無畏啊!請問題主讀過幾篇《史記》裡文章不?魯迅先生曾經評價司馬遷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想其價值就無需多言了吧!

至於易中天先生自從在百家講壇出名之後,能夠不被浮雲遮蔽眼,還能靜下心來做學問在當下是難能可貴的了。但是拿這套著作跟《史記》來比較甚至說什麼超越,那就是無稽之談了。

易中天先生的這套書我也讀過,只能說這是他對中國歷史的另外一種解讀罷了。可以當作正史的參考補充來讀吧!


南山有嘉木


真是啥話也敢說啊!不要說《易中天中華史》能不能撐住《二十四史》,能不能超越司馬遷,其算不算規範的史學專著,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啊!

不能否認,易中天先生也是一位飽學之士。能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能為很多的觀眾讀者認可甚至喜歡,說明易中天不是泛泛之輩,肚裡有真才實學啊!特別是對中國歷史,易中天還是頗有研究的。我自覺無資格評論《易中天中華史》的深淺薄厚,但敢這樣給一本書冠名,說明易先生還是很有幾分膽識的。

但是,即便是中國現代甚或說近代最負盛名的史學家最權威的史學著作,恐怕也沒有誰敢站出來說某部著作能撐住《二十四史》,某位大師已經超越司馬遷,而易中天與《易中天中華史》在近現代恐怕都算不上翹楚,豈能與司馬遷與《二十四史》相提並論呢!

文壇泰斗魯迅先生是這樣評價司馬遷的《史記》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請問《易中天中華史》能撐得起這樣的美譽嗎?《二十四史》更是集體創作的結晶,《易中天中華史》又堪能相比?所以前面的那兩句撐起超越的話就是易中天看到了,也會羞答答地不知說什麼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