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收益率為何創出新低


3月4日,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行至1.02%,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值。在經過10餘年的超長期上行後,近期美國經濟出現了“高位回落”的跡象,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美國國債收益率下行似乎不足為奇,但為何能顯著低於大蕭條、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呢?

3月3日,美聯儲召開非常規議息會議,宣佈降低聯邦基金利率50個基點至1.0%-1.25%之間。美聯儲“意外”降息是否是美債收益率創歷史新低的原因?從歷史上看,美聯儲曾經7次緊急降息,其中3次發生在次貸危機期間,這3次累計降息幅度達175個基點,導致聯邦基金利率下降至0.0%-0.25%。因此,很難認為美聯儲“意外”降息是美債收益率創歷史新低的主要原因。

那麼,歐美股市大幅動盪,市場避險情緒濃厚,是否給出了合理解釋?的確,近期歐美股市發生了巨大的波動,標普500指數單週跌幅超10%,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倒閉以來首次。然而,當前歐美資本市場的波動,相較與大蕭條、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期間,仍屬“小巫見大巫”,難以解釋美債收益率的超常規下行。

那麼,新冠肺炎疫情的廣泛傳播,引發全球產業鏈停擺風險,又能否成為主要原因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截至當地時間3月5日,中國境外共有85個國家及地區確診新冠肺炎14768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範圍確實在不斷擴大,對全球產業鏈產生不小的影響,但程度遠不及大蕭條、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

那麼,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逼近1%,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我們認為,全球央行的態度轉變及貨幣政策的跨國協調,或許是主要的驅動因素。傳統上,經濟理論對負利率和量化寬鬆的研究不足,擔憂其可能衝擊金融系統的穩定性,所以各國央行在使用非常規貨幣政策時比較慎重。然而,近年來歐元區與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上不斷“突破”,負利率和量化寬鬆似乎已成為常態,過於充裕的流動性疊加避險情緒,使得美債收益率也不斷突破常規。

此外,近年來西方國家在貨幣政策的協調性上明顯增強,剛剛召開的7國集團財政和央行行長電話會議就提出,採取一切必要的公共衛生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央行通過協調統一貨幣政策步調,降低了匯率貶值對貨幣政策的掣肘,並加強了投資者對全球流動性的寬鬆預期。

當前來看,全球央行在貨幣政策上比任何時點都更近“鴿派”並似乎在“極限放水”上達成了共識,這使得債券收益率不斷刷新低點。相對而言,我國債券收益率仍然較高,中美利差處於相對高位,外資或將持續流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