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全文約4000字,預計需要7分鐘。

為增加閱讀體驗,可以閱讀本篇前,回顧 和 。

如果讓你為自己的生命定價,你覺得自己值多少錢?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生命無價,但顯然我們能付出的金錢有限,於是保險公司想出了這樣一種方式:

對我們的生命進行風險劃分。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死亡風險從人類的一生來看,是確定的。

凡人皆有一死。

但怎麼死是個未知數。

病死?

老死?

意外死?

於是,針對不同的死亡風險,保險公司採取了不同的定價,形成了——意外險+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壽險

它們分別覆蓋了不同的區域,又互有重疊的部分,就像下面這樣: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意外險:意外受傷、意外傷殘、意外全殘、意外身故,給賠

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輕症、重疾、傷殘、全殘、身故,給賠。

壽險:全殘、身故,給賠。

可以看到,壽險覆蓋了全部的死亡風險;而意外險是隻涉及了與意外死亡相關的部分,另一部分是與死亡無關的意外醫療和傷殘;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則是兼顧了重疾險和壽險

從價格上來說,同樣是50萬保額,意外險<壽險<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

綜合來看,壽險是覆蓋死亡風險最全面的,怎麼死都賠(當然,免責條款除外),價格也最適中,但是為什麼還會有意外險和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呢?

識別風險

這大概要從人壽保險的起源說起: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世界上許多未知的土地開始被一個個船長髮現,大航海時代開啟。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特殊的貨物出現了,那就是——黑奴。將黑人從非洲運往美洲,賣給莊園主們作為奴隸。

這種大規模販賣黑人作為奴隸的罪惡活動,由於高額的利潤大肆盛行。

但由於從非洲到美洲,需要橫跨大西洋,航行時間長達一年半載,同時運輸條件惡劣,往往有近1/3的黑奴不幸死在船上。

為了減少利益受損,當時很多奴隸販子,都把黑奴當作貨物進行投保,從而產生了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障標的的保險。

這就是人壽保險的雛形。

後來船上的船員紛紛表示不滿,同樣面臨著海難和傳染病的威脅,憑什麼奴隸能投保,他們卻不能?並且黑奴只經歷一次運輸,船員們卻常年在海上往返,遇險率更高。

於是經過發展,不但黑奴能投保,船員和船長也能投保。

正如故事中,船主為黑奴投保,是因為黑奴=船主的財產,黑奴死亡=船主財產損失。

而船員們想要投保,是因為他們死後,他們的父母會失去兒子,伴侶會失去丈夫,子女會失去父親,他們的死亡對他們的家人是種損失。

所以,人壽保險的本質,是將人的生命視為一種財產,對其進行風險對沖,是以我們的生命為標的,對沖親人受到的損失

那麼,意外險又是什麼個情況?我們依舊用人壽保險起源故事的場景,演繹一下它與壽險的不同。

在海上人壽保險誕生後,越來越多的船員為自己買了人壽保險。時間久了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船員死在家裡賠不賠?

如果賠,那似乎就超出海上風險的概率了,大大增加了出險率;如果不賠,那船員們要討說法,以自己的生命為標的投保,死了為什麼不賠?

為了區分海上遇險死亡和其它情況下的死亡,保險公司就設計了意外險和壽險。

在海上死亡屬於意外險範圍,任意死亡屬於壽險範圍。

同樣保額,海上死亡概率更小,保費便宜;任意死亡概率更大,保費更貴。

將海上死亡和任意死亡區分開後,出險問題解決了。

但過了一段時間,又遇到了新的問題。每當船員生病或者受傷,船員們如果治療,會花錢並且活下來,就拿不到保險金;如果不治會死,但可以拿到保險金。久而久之,船員們都選擇乾脆不治身亡。

面對這樣的局面,保險公司就開始在海上意外險中加入了意外醫療,如果你在海上受傷或生病,沒有死,同樣可以拿到賠償。這就有效的減少了船員們放棄治療造成的死亡。

再看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它是兼顧了重疾險和壽險。

這主要是因為保險起源得十分早,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先進,得了重疾基本上相當於被判了死刑,疾病風險和死亡風險在重疾領域基本上是重疊的,因此早期保險公司在設計重疾險時,基本上都是含有身故責任的。

直到進入了近現代後,醫療水平發展迅速,疾病的篩查診斷和五年內存活期增加,疾病風險和死亡風險漸漸分開,重疾≠死亡。同時,疾病生存率的提高和醫療開支的逐年飆漲,使得保險用戶開始追求更高性價比的重疾保障。

於是,保險公司對早期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進行了拆分,將壽險部分剝離,設計出了消費型純重疾險。降低了保費,提高了保額,增加了槓桿比。

從概率學上來說,消費型重疾險的槓桿比,是在犧牲了出險率的基礎上置換而來。

整體而言,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

意外險提供了更高的槓桿比;

壽險提供了更全面的死亡風險對沖;

帶身故責任的重疾險,則在進入近現代後被拆分成了消費型重疾險+壽險,不再是對沖死亡風險的主力產品。

所以,對沖死亡風險的工具就主要是意外險+壽險。

預估損失

那麼意外險和壽險怎麼選怎麼搭配,就要從兩方面來看:

1、一個人死亡會造成的具體損失

一個人的死亡會帶來的損失,往往是一個人所能創造的財富,因為死亡而消失的損失。

而每個人的職業不同,創造財富的方式不同,死亡帶來的損失也不同。

我們以四個代表人物來看: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這樣一對比就會發現,從死亡會造成的損失來看:

依靠主動收入積累財富的范冰冰、上班族,死亡損失更大

依靠被動收入積累財富的馬雲、包租婆,死亡損失更小

2、一個人承擔的家庭經濟責任

A.不同的年齡階段,承擔的經濟責任不同。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兒童期與教育期:未成年,沒有收入尚且需要父母撫養,並不承擔任何家庭經濟責任。同時,由於年幼,病死與老死風險低。因此,配置意外險足矣。

單身期:開始有收入,尚未成家,需要承擔的家庭經濟責任少。年輕,病死老死概率低。因此,同樣是意外險足矣。

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長期+家庭成熟期:這個階段開始大面積承擔起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家庭經濟責任。負擔最重,一旦遭遇死亡,房貸車貸、孩子學費、父母贍養等都會瞬間形成財務黑洞絞碎一個家庭。因此,這個階段需要開始上意外險+壽險工具,對沖死亡風險造成的家庭經濟損失。

退休期:年齡大了,收入少了,但需要承擔的家庭經濟責任也少了。孩子基本成年獨立,父母年邁離世,房貸車貸基本還完,只需要關注個人養老問題就好。年輕時如果沒買任何保險,這個階段就是意外險就足夠了,其他保險也基本買不了(體檢不過關)或者買了也不划算(保費倒掛)了。

B.不同的收入,對沖的經濟責任的效果不同。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馬雲:他的收入遠遠超過如買房買車、子女教育、父母贍養等家庭經濟責任需要的支出,並且被動收入使得他本人即使死亡,財富也依舊可以保持增長,因此馬雲可以說是用自己的收入完全對沖了家庭經濟責任。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范冰冰:女明星是青春飯,收入高峰期的收入可能非常高(片酬4天6千萬),而一旦退隱收入也可能斷崖式下跌(0片酬0代言),但總體而言,由於高峰時期的收入非常高,同樣是完全覆蓋了有可能涉及到的家庭經濟責任,退隱之後靠著之前的財富積累進行投資也可以獲得高於普通人的收益,因此也屬於靠自己的收入對沖了家庭經濟責任。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上班族:不管是年入5萬還是年入50萬,不管是身處小縣城還是身處北上廣,每個上班族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經歷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孩子教育、父母贍養的經濟責任,而與馬雲、范冰冰不同,做為普通上班族在完成這些經濟責任時,往往需要動用儲蓄和貸款,比如存錢攢首付,買房7成靠貸款,孩子大學學費要提前存等等,所以每個階段的經濟責任都需要同時動用【過去+未來的收入】才能填平。那麼依靠主動收入的上班族如果突然死亡,房貸車貸、孩子學費、父母養老等等這些經濟責任就會失去依靠,形成家庭財務黑洞。這就需要使用保險工具進行風險對沖,對有可能涉及到的家庭經濟責任進行覆蓋。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包租婆:以租金作為主要收入的包租婆,收入水平也許不能和馬雲、范冰冰比,但是也絕對足夠覆蓋大部分經濟責任了,同時租金是一種被動收入,完全不受死亡影響。因此,包租婆同樣是用自己的收入對沖了家庭經濟責任。

綜合了一個人死亡會造成的損失和需要承擔的家庭經濟責任後,就產生了一個問題:

既然馬雲、范冰冰、包租婆,都用自己的收入對沖了家庭經濟責任,同時死了也不影響財富增長,為什麼還要買壽險?

同時,對於上班族,有大量的家庭經濟責任需要風險對沖,但每月付完房貸、車貸、孩子學費等家庭開支後,剩下的現金流能不能支付起一張足額的壽險保單就成了問題。

控制投入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保險公司又想了辦法,設計出了2種不同的壽險,就像這樣: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同樣的保費投入下,終身壽險的賠付率更高,定期壽險的槓桿比更高。

終身壽險:是一種100%賠付率的產品,人類的一生中最終都會迎來死亡。所以對於保險公司而言,它是一種完全沒有【死差】,只有【利差】的產品。因此,終身壽險的設計更像是將一筆資金託付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進行投資運作,在死時,保險公司會將【本金+預定利率】一次性返還給用戶。

對於保險用戶而言,終身壽險的槓桿比很低,收益和銀行定存的收益差不多。但歐美很多富人群體購買,更多是為了規避遺產稅,歐美地區遺產稅高達45%,因此,在歐美地區類似馬雲、范冰冰、包租婆等群體往往會購買大額終身壽險,來規避遺產稅。

定期壽險:則是一種有限期的壽險產品,比如20/30年,或者保障到60/70週歲。與終身壽險相反,定期壽險的槓桿比很可觀。這是由於限定期限後,定期壽險成為了一種既有【死差】也有【利差】的產品,它的高槓杆比其實是用降低賠付率換來的。

對於上班族群體來說,定期壽險降低了保費,提高了保額,增加了槓桿比,有效的對沖了20歲~60歲收入高峰期的死亡風險。

這樣設計後,富人群體往往選擇買終身壽險來規避遺產稅;上班族群體可以買定期壽險,對沖收入高峰期死亡造成的損失。

總體而言,意外險與壽險的選擇,是結合一個人的年齡、職業、家庭現金流情況作出的綜合考量。

正如疾病風險篇中小明一家,如果為他們做一份抵禦死亡風險的最優方案,大概就長這樣: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如果是馬雲一家,使用保險工具配置終身壽險等產品,則更多是出於財富傳承考慮,不再是出於風險對沖需求了。

最後

這可能是我寫得最糾結的一章了,因為真正面對死亡風險時,才真正體會到自己的生命也有貴賤之分。

正如開篇的漫畫,我們的內心都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無價的,然而我們卻並不能拿出與自己認為的身價相匹配的金錢。

但反過來,身價過億的馬爸爸,他的死亡卻對他的財富幾乎不造成影響,從風險對沖的角度,他需要對沖的損失大概無限趨近於0。

保險這種金融工具,或許也從側面反映了,富人天然擁有更高的抗風險能力,連死亡都不例外。

而普通人,不論面對疾病風險還是死亡風險,我們的抵抗力都太弱了。

這或許就是保險工具發展了600多年成為了四大金融支柱之一的原因吧,面對風險,我們天然的會去尋求對沖工具。

風險總會推動著人們去買保險,如果有一天你突然想買保險了,大概就是你感受到風險的時刻。

如何用保險抵禦人生中的死亡風險【全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