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鶿滅蝗蟲是真的


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家老爺盛紘終於結束了在揚州十餘年的外放生涯,成為京朝官,誰知第一次覲見皇帝便遇到了朝堂之爭。皇帝問他江浙一帶蝗災的事情,結果韓大相公搶過話題,說蝗災他見多了,只要在蝗蟲的幼蟲期,多養些鴨子、鸕鷀之類的把那些幼蟲吃掉就行了。

那麼,韓大相公說的是真的嗎?宋朝又是怎麼消滅蝗蟲的呢?

其實看看歷史書就知道,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的災害包括水災、旱災、蝗災,幾乎每兩三年就有一次蝗災的報告,在天災面前,古人也從最初的畏蝗、敬蝗發展到滅蝗。勤勞的中國人,在歷朝歷代的滅蝗戰爭中積累了很多種方法對抗蝗蟲災害。

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鷀滅蝗蟲是真的

《知否》的時代背景是宋朝,而宋朝也正是中國古代對抗蝗災的分界線。在宋朝以前,大多敬畏蝗蟲,唐朝雖然有太宗食蝗、姚崇滅蝗,但對仍存在對蝗蟲是撲滅還是供奉之爭,這也影響到了朝堂及民間對待蝗災的態度。

而到了宋朝,人們不僅認識到了蝗災的巨大危害:"澇可洩,原隴免焉;幹可灌,窪隰利焉。惟蝗蝻則高下具被,物微而類繁,聚散相齧,害在須刻,人力少懈,其災殆甚於水旱矣。",而且知道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降低蝗蟲帶來的災害。

朝廷頒佈《捕蝗詔令》,並將滅蝗法制化, 哲宗朝時頒佈了《戶部捕蝗法》,使滅蝗工作法制化,同時也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專門防治蝗蟲的法規。

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鷀滅蝗蟲是真的

捕蝗法明確規定了地方官員在治蝗過程中職責,發現蝗災後地方官要上報,同時親自主持治蝗工作,如果治蝗不力,導致次年仍有蝗災的,那麼負責的地方官是要被打板子的。

宋朝治理蝗災的措施主要有:挖蟲卵、打蝗蝻及蝗蟲。宋代已經觀察、瞭解到蝗蟲的生長週期、 越冬等生活習性。在頭一年發上蝗災的地方,政府會組織百姓挖蟲卵,並給予相應的獎勵,從根源上消除蝗災。

一旦蝗蟲孵化出來,在蝗蟲還是幼蟲的時候治理是最有效的,此時主要採用打撲法,如果蝗蟲成為成蟲則比較難以治理,此時通常採用打撲和焚燒相結合的方法。

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鷀滅蝗蟲是真的

所以,在《知否》劇中才有了朝廷上關於蝗災的議論,劇中湖州一帶蝗蟲初起,還屬於蝗蝻階段,所以韓大相公並沒有當回事,只是說蝗災他見得多了,繼續和皇帝議論立儲之事,因為他覺得蝗災初起,只要地方官員們按法規治蝗就行了,因此他感覺皇上就是借蝗災轉移話題。

至於,韓璋說的利用鴨子和鸕鷀吃掉蝗蟲的幼蟲,也是有的。古人經過長期的發現,認識到蝗蟲也是有天敵的,比如青蛙就能吃掉蝗蟲的幼蟲蝗蝻,所以宋朝時朝廷禁止捕捉蛙類。當然,當時的人們也發現家禽、鳥類都能對蝗災起到抑制作用。

比如,宋仁宗時期的詩人劉敞就用詩歌的形式記載了一次像鸛一樣的大鳥啄食蝗蟲,幫助平息蝗災的故事。《褒信新蔡兩令言飛蝗所過有大鳥如鸛數千為群》

廣州奇禽鴻鵠群,勁羽長翼飛蔽雲。嘯儔命侶自共職,飲水棲林餘不聞。今年飛蝗起東國,所過田疇畏蠶食。神假之手天誘衷,此鳥乃能去螟賊。數十百千如合圍,搜原剔藪無孑遺。歷尋古記未曾有,細察物理尤應稀。憶昔虞舜德動天,象為耕地鳥耘田。聖時多瑞亦宜爾,請學春秋書有年。

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鷀滅蝗蟲是真的

這種大鳥還能團隊作戰,或數十隻或數百隻對蝗蟲進行包圍,吃的乾乾淨淨無一剩餘。是不是和我們初中英語書上學習的海鷗吃蝗蟲挽救鹽湖城有異曲同工之妙呀!

但是,從有歷史記錄以來蝗災就與國人的生產相伴,從來沒有真正滅絕過,要說控制的好,是蝗蟲不為災害還是在當代。大規模養殖鴨子來滅蝗也是當代的事情,最輝煌的戰績是2000年。"當時新疆出現大批蝗蟲,新疆很少養鴨,所以當時 '鴨兵'全部來自於浙江空運。分批運送10多次,總計10萬多隻。"

看知否說歷史:原來劇中說的用鴨子、鸕鷀滅蝗蟲是真的

鴨子滅蝗屬於生物滅蝗,有點事沒有農藥殘留,不僅沒有環境汙染,還能修復生物鏈。但是,鴨子滅蝗也有侷限性,當蝗蟲初起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當成為蝗災後,蝗群中蝗蟲數量太多,單靠鴨子是無法消滅的,只能用農藥進行殺滅。

本次起源於非洲的蝗災,主體是沙漠蝗,個頭大,數量多,單靠鴨子也是滅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