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一、《易經》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易縣的“易”就是易經的“易”

易縣之名由來:公元581年,即隋朝開皇元年,置易州;公元597年, 即隋朝開皇16年,置縣,至今一千四百餘年,為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其州縣因位於易水河流域兩岸而得名易州、易縣。

據史載,大約4500-5000年前,易水河流域兩岸有一氏族部落居住,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國。因此可以推斷,由有易氏部落或有易國所在的流域稱為易水是科學可信的。有易氏部落的活動區域,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考證在今河北易水流域。關於有易氏部落居住在易水河流域兩岸是近代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所公認的。當代史學家翦伯贊、鄭天挺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就斷言“有易是商代北方一個部落,大約在河北易縣。

有易是契的母族,在當時一定是一個顯赫的大部落,但是到上甲微以後,有易這個名字就不再被提起,而它消失的原因,是上甲微聯合河伯對它的討伐。

有易部落的女兒簡狄(嫁給帝嚳,為殷商的始祖)的名字耐人尋味。由於狄通易,又可稱簡易。《周易》中貫穿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易”,其次就是“簡”。《周易·繫辭上》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繫辭下》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繫辭上》又說:“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簡之善配至德”,德即得,易簡才有德,亦即有得。“易”“簡”並稱,猶如乾坤並稱、陰陽並稱。

也就是說,有易部族是由於其擅長掌握變易之術即八卦和占卜之術而得名。有易部族在文化上最明顯的兩個特點,一是以鳥為圖騰標誌,一是擅長觀測日月星象以定曆法。由此而言,有易部族的文化應是淵源於風姓的太暤帝宓羲氏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易縣由於位於易水河岸而得名,易水則由於居住在其兩岸的有易部族而得名,有易部族因其善易而稱之為有易,故易縣的“易”就是易經的“易”。

但需要弄清楚的是,“易”起源於傳說中的伏羲時代,成為有系統的學術則是從夏朝才開始,當時夏朝的易叫《連山易》,到了商代,易學有了發展,便成為《歸藏易》,等到了周朝,易學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始稱《周易》,一直沿用至今。

易姓在百家姓氏中是非常高貴的一個姓氏,自古就有對陰陽、玄學的深入研究的人,特別是易貞言,清代湘鄉人,康熙年間諸生,著有《周易講義》等。

易姓起源於多處,其中一支,出自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

另有,出自周武王後裔。衡陽易姓譜言易姓本姓姬,姬昌兄弟後代。居易水而姓,衡陽易姓系長沙易雄之後,並言及易牙本名狄牙,傳易牙為易姓始祖當糾正。是為河北易姓。

另有出自以地名為氏一說。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二、祭祀文化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易縣後山祭祀的是軒轅黃帝

史學家歐陽修雲:世俗傳訛,為祠廟為甚,故賞謂易縣后土皇帝廟,當祀黃帝,而後土娘娘廟,則祀西王母也。

《易縣誌稿》第1173頁。

后土皇帝廟。俗稱聖女廟,在縣北三十五里洪崖山上,上山十里,山徑九道十八盤,按今廟祀女神,鄉民信仰雜以神怪之說。僉雲:女神為山居老婦,曾免漢光武帝於難,故祠祀至今。考光武帝追銅馬五旙賊,於縣南徐水上兵敗,投崖遇救,退保范陽(見於水經注),然救之者為突

騎王豐,老婦之說似不足憑。惟既稱后土皇帝廟,當為祀黃帝軒轅氏者。《史記》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又會諸侯於釜山,今縣南五十里釜山相傳黃帝會諸侯之所,是則黃帝在易縣有祠理或然也。今鄉民望走極盛,每歲三月遠近數縣人民集進香,為邑中廟會之最盛者。 《易洲誌稿》第298頁

三、尊賢重義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開啟人才市場

招賢納士:公元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定都易水,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莒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燕昭王高築黃金臺招賢納士成為中國歷史上人才興國的典範,據說也是開啟人才市場的第一人。

荊軻刺秦:前227年,燕太子丹為報秦侮,也為阻止秦國滅燕的腳步,派荊軻刺殺秦王嬴政。太子丹在易水河邊為荊軻送行,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一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成為千古絕唱。荊軻刺秦失敗,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四、絲綢起源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黃帝正妃嫘祖在故里易縣發明養蠶繅絲考

《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明確指出:“嫘祖發明養蠶抽絲。……中國以絲織品獨霸世界四千餘年,完全是她開創的功績。”

嫘祖其人,祖居何地?又是在那裡發明養蠶繅絲織錦,又是怎樣成為黃帝正妃的?她的養蠶抽絲織錦技術又是如何傳承和傳播開來的呢?這個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熱門話題,終於有了結論:嫘祖的故里和發明養蠶繅絲織錦技術,都是在古易州今易縣(今狼牙山腳下的沙嶺、步樂一帶)。她與黃帝的結合成為正妃也是在這裡。

遺址、史料、考古、民俗、地名以及帝王與民間祭祀考等均證明:西陵氏嫘女蠶姑聖母,其故里在易縣並在易縣發明養蠶繅絲織錦染五色衣裳,還在易縣與黃帝成為結髮夫妻,即正妃,是為嫘祖。

五、文房四寶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墨和硯同源於易

在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墨和硯都是源於易縣。墨中的王者徽墨,雖盛於安徽歙縣,卻源於唐末時的易州。後來的徽墨製作者供奉的始祖是來自易州的奚庭圭父子。所謂“師承古易水,奇珍握墨絕”。

徽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當不遲於唐末。唐朝末年,奚超至歙州,見歙地多黃山松、且質優,新安江流域的水質又好,故留此重操舊業。其子廷珪,更是有心,見當地穆姓墨工所制之墨頗具特色,便虛心求教、潛心揣摩。他們改進了搗煙、和膠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規程,所造之墨在品質上超過了易州墨,被人譽為“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佳墨,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召奚廷珪為墨務官,賜給“國姓”,因此,奚廷珪又稱李廷珪。於是,奚氏全家一變而為李氏,成為千古美談。從此李墨名滿天下,其墨被譽為“天下第一品”,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之說。因之,李廷珪成為古今墨家的宗師。

後來宋朝的制墨名家潘谷、墨官張遇也都是易州人。世人稱天下之墨奚庭圭第一,張遇第二。因此後人稱制墨必仿易水墨法。

易水硯始於戰國,盛於唐宋。同樣由奚庭圭父子傳到了安徽歙縣和廣東端溪,成為了中國四大名硯中的歙硯和端硯的起源。唐朝詩仙李白當年曾來到易縣易水硯石的產地黃龍崗,對易水硯發出這樣的讚美“一方在手轉乾坤,清風紫毫酒一樽,醉臥黃龍不知返,舉杯當謝易水人。”

六、書法藝術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書為當時第一

作為墨和硯的源頭,易縣註定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唐朝時與大書法家顏真卿齊名的蘇靈芝來到易縣做官後,公餘潛心書法研究,技藝日臻爐火純青。給後人留下了《大唐玄宗皇帝御注道德經》和《鐵像碑記》等珍品書法碑刻。今天,當我們來到位於易縣城文化廣場西側的道德經幢前,還可以瞻仰到唐代大書法家蘇靈芝精妙的書法。

任 詢 (1133-1204),字君謨,號龍巖,又號南麓先生,易州(今河北易縣)人。正隆二年(1157)進士。歷官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享年七十多歲。詩文書畫俱工,山水師王庭筠 ,擅真、草二體書。《金史.任詢傳》說他:“為人慷慨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

陳雲誥,直隸易州人氏,清末翰林。其於書法,文學,史學,詩詞等項頗有研究,尤擅書法。筆法樸拙厚重,渾然天成。一九五六年同張伯駒、溥雪齋、章士釗等國學大師一道建立中國書法研究社,並親任社長。書社培養教育了啟功、沈鵬、劉炳森、王任、王雪濤、王崑崙、歐陽中石等眾多後輩書畫家,為中國書法藝術之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七、音樂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易縣無愧為中國音樂的發祥之地

《呂氏春秋·古樂》:“伶倫即古仙人洪崖先生。”伶倫作為中華始祖軒轅黃帝的樂官,他創作的鼎盛時期是在易縣洪崖山一帶進行的。易縣的洪崖山即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這裡奠定了他成為中華音樂始祖的地位。相傳伶倫為音樂制定了“五聲”、“八音”、“十二律”,又創作和演奏了《咸池》這首藝術性很高的樂曲。他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不僅創造了原始古樂,而且還形成了強烈的感古爍今的伶倫音樂文化。正是在伶倫音樂文化的溫潤薰陶下,一代代的音樂家層出不窮。

高漸離是易縣高村人。荊軻赴秦行至易水上,高漸離擊築為荊軻送行,“為變徵之聲”,“復為羽聲慷慨。”至使在場的人皆“垂淚涕泣”,繼而“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後來他混到秦始皇宮中,有人指認出他,但秦始皇“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霍其目,使擊築,未嘗不稱善。”秦始皇已經知道他有刺客嫌疑,還仍然留在身邊擊築,足見高漸離擊築藝術之高妙迷人。

易縣無愧為中國音樂的發祥之地。西河大鼓也源於易縣,1924年易縣的西河大鼓藝人王鳳詠在天津"四海昇平"與劉寶全等名家合作,在寫海報時,因天津已有金萬昌演唱的梅花大鼓,為區別起見定名為"西河大鼓"。

唐訶,原名張化愚,易縣人,著名作曲家。《長征組歌》《老房東“查鋪”》《打靶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牡丹之歌》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八、牡丹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易州的牡丹進貢隋煬帝

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建都洛陽並闢西苑。隋煬帝好奇花異石,並三下江南搜尋奇珍異寶,尋訪優質牡丹移植西苑。當時易州種植的木芍藥聞名各地。據《鄭樵通志》記載:“牡丹初無名,依芍藥得名,故其初木芍藥。”因此,木芍藥與牡丹混名。易州刺史將易州的優質牡丹二十箱進貢給隋煬帝楊廣,深得楊廣歡心。

據王應麟《海山記》記載:“隋煬帝闢地週二百里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有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先春紅、一指黃、一拂黃、延安黃、豔風嬌等名牌品種。”易州的牡丹移植到京都的西苑後,經過御花園工匠精心培植,洛陽的牡丹成為天下第一。

九、商業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商人鼻祖來易經商

《竹書紀年》記載:“帝洩 元年辛未(前1729)帝即位。十二年(前1717)殷侯子亥賓於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前1713)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 這裡所記載的就是中國商人的鼻祖王亥來易水有易氏部落經商的故事。《易經》大壯篇、旅篇也記載:王亥“喪羊於易、喪牛於易”。屈原《天問》載:“有狄不寧”,其中的有狄即有易,從此有易氏退出了史書的記載。

十、中醫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金元時期開創“易水學派”

金代時,易縣出了一位名叫張元素的著名中醫師。他深入研究《內經》等醫學經典,並且學習了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錢乙等人的醫學,完善了中藥升降浮沉理論,開創了金元時期的“易水學派”。 給後世留下了《醫學啟源》三卷、《珍珠囊》一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潔古刺諸痛法》、《醫方》、《藥注難經》、《潔古本草》等重要醫學典籍。

孔伯華(1884-1955年) 現代醫家。原名繁棣,號不龜手廬主人,山東曲阜人。其祖父為當地名醫,孔氏深受其影響。幼年時攻讀經書,並隨父宦遊各地。後以母病,遂立志學醫。16歲時,移居河北易州行醫,於當地與名醫狄虎堂等人交善。後又於25歲時在北京外城官醫院任職,與當時名醫張菊人、陳伯雅等共事,砌磋學問。1929年,曾參與奮起反抗當時政府擬消滅中醫的活動。並於同年與另一名醫蕭龍友共辦北京國醫學院,培養較多的中醫人才。平時喜用並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所著有《八種傳染病證治析疑》、《臟腑發揮》等,尚未見付梓。人稱“北京四大名醫”之一。

十一、“三教”文化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佛、道、儒三教文化豐富

在我縣境內佛教、道教、儒教三教文化內容也非常豐富。道觀、寺院、書院比比皆是,這充分代表了易縣在歷史上是文化非常興盛的地區。

洪崖山後土皇帝廟是易縣最大的道教廟宇,位於縣城內的唐代玄宗皇帝御注老子道德經幢和龍興觀遺址是我縣道教文化研究的代表,道教在我縣分佈很廣,流傳時間也很長。位於橋頭鄉的太陽宮是近年來修復的道教活動場所。

儒家文化的研究範圍較廣,易縣歷史上出將入相的人士很多,易縣曾有幾個大的書院,僅知有棠蔭書院、蓮花書院、凌雲書院、雙峰書院等,書院就是國學所在地,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明代大儒孫奇逢在雙峰書院執教二十五年。孫是明末清初的歷史名人,和鹿正,楊繼盛並稱為“范陽”三烈士。

佛教文化內容更豐富,涉及全縣。易縣城內有唐代三大寺的說法,全縣較大的村鎮一般都建有寺院。如泰寧寺、峨眉寺、開元寺、聖塔院、觀音禪寺等等,1957年文物調查時,全縣古塔古寺有三十多座。現修復較好的寺廟有永福寺、鎮國禪寺、龍泉大理寺、王母庵等

十二、陶器

知否,知否?我大易州值得稱道的文化

遼代三彩大羅漢的故鄉

易縣龍門寺和八佛窪的遼代大羅漢像均為陶三彩,和真人等高,面部極富感情,寫實栩栩如生,這些羅漢被西方國家美術史專家讚譽為東方雕塑藝術的精品。民國年間,被外國人盜走,現在分別存放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堪薩斯市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博物館,英國倫教大英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德堡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和日本一傢俬人博物館。這些羅漢有的擺放在大廳中央,有的放在展廳大門的兩側,都作為這些世界著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他們在國外保存的很好,這些羅漢旅居歐美各國,大大增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這些國家的人們,大多數不會來中國,也不會知道易縣,但是通過這些羅漢的展示,國外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知道了中國有個易縣,也知道了大羅漢的家鄉就是中國的易縣,現在,中國有熱心的人正籌備運作大羅漢回家省親的活動。

來源大燕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