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在接触《秋天的怀念》之前,我对“史铁生”这三个字大概有点印象,依稀记得他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作家。但是,初读这篇散文时,我对这位作家的印象实在不怎么好。

我觉得这个儿子太不可理喻了!就因为自己双腿瘫痪了,所以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不是砸玻璃,就是摔东西,看谁都不顺眼,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母亲都病成那样了,却丝毫不顾自己的安危,不仅要细心照看生病的儿子,还要时时担心儿子会寻短见。这是多么卑微的一位母亲啊!

可是,当我读了他的《我与地坛》以后,我渐渐理解了这位以生病为职业的作家。


史铁生: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二十岁之前的史铁生,才华横溢,意气风发,是天之骄子。二十岁那年,正是一个青年最狂妄的年纪,他的腿瘫痪了。二十一岁、二十九岁、三十八岁,他三进三出友谊医院,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病隙碎笔》中,他这样写道: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说,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

是啊,

人生最大的烦恼其实是欲望!


史铁生: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满足了对饮食和美色的欲望,人们还会生出对钱财、权力、名位的欲望,凡是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都希望拥有。因此欲望丛生,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便生起了烦恼。烦恼生,则痛苦生。此即佛家所言求不得之苦。

一位网友说,偶然翻开了儿子的日记本,才发现上高三的儿子竟然喜欢男生。与儿子确认后,她瞬间觉得天崩地裂,痛彻心扉,她无法接受自己辛苦养大的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她要求儿子分手,儿子果断拒绝。儿子嘶吼道:“你是不是逼我去死?”她说:“那你就去死!”从此,她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孩子。

她说,她只是不想忍受别人异样的眼光,却没想到儿子真的就去了。如果不是自己把太多的私欲强加于儿子身上,或许儿子今年早就上大学了。

一位开餐馆的友人向我抱怨,因为疫情的影响,自己的餐馆到现在开不了业。餐馆不开业,家里就没有收入,孩子们就没钱交学费。他说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几乎夜不能寐,心里十分焦虑。我问他,家里一分钱都没有了吗?他说还有一点存款。我又问,够不够孩子交学费?他回答够了。我问:“那你在焦虑什么?”他说:“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家里仅有的那点存款也不敢乱花。以前顿顿吃肉,天天有水果,现在是几天才吃一次肉,水果都不敢买贵的;以前孩子们每天都有零食吃,现在也不敢买了。”我告诉他,你一切的烦恼都是因为欲望太多了。


史铁生: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在这娑婆世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似乎都在追求彼岸的风景。在他们看来,彼岸的风景最美,却不知彼岸的人看此岸也应如是。所以史铁生说,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我们时常问自己: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看来,想要幸福度过这一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欲无求,无欲则刚,无求则烦恼不生

问题是,人性本就追求欲望。不追求欲望还叫人吗?所以,史铁生才说,消灭人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欲望。

其实古之圣贤对人性的认识可谓透彻。他们认为人有欲望符合人性,因此,才提倡寡欲而非灭人欲。比如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此外,佛家的素食其实也是寡欲知足的一种体现。

因此,想要减少烦恼,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欲望,寡欲清心无欲则刚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