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史铁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总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治愈的力量。平平凡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读来如细水长流,浸润心田。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哲思散文集,是他众多作品中最被广大读者熟知的一部,因为这本书,我走近了史铁生的人生,看到了他苦难又坚毅的一生,也悟到了关于缺失,关于死亡,关于人生的一些意义。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史铁生正是这样的英雄,今天我就以“缺失”为角度,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切入点,带你体会史铁生丰富有趣的灵魂,有血有肉的作品,以此鼓励每个人的人生。

一、【身体的缺失】用时间思考病痛和死亡

1951出生的史铁生,身体健康,个性开朗,他顺利的在北京读完了小学,中学。18岁的那年,年轻力壮的他到陕北农村插队。不料一次放牛途中,他淋了大雨,高烧不退,住进了医院。从那之后,他便一直与疾病为伴。之后病越来越重,就如他自己所说“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因为上帝的玩笑,他在轮椅上渡过了所有的余生。

史铁生幼时的梦想是成为像刘易斯那样的田径运动员,可是造化弄人。他不但不能奔跑,甚至连站都站不起来。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21岁那年,当他被父亲第一次搀扶着走进病房,他万念俱灰。他觉得自己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当时的他还不能接受自己站不起来的事实,心想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能继续这样瘸着走出医院。可事与愿违,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史铁生连正常排尿都是问题,从此只能插着尿管。

疾病缠身,史铁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和病床上度过,他也曾想过自杀。 因为烦闷无处发泄,又怕连累家人,只要不在医院的时候,他就一日又一日的躲到地坛公园里去。地坛成为了他放下恐惧,思考死亡,思考生命的地方。从双腿瘫痪,到双肾失灵,再到尿毒症,他的身体都在遭受折磨,他的思想都在生死之间挣扎。从最初的想要自杀,到后来慢慢的接受现实,直至最后感恩命运,史铁生用一生证明缺失并不可怕,只要你能够在缺失中去寻找那个充实的灵魂,那人生就是值得期待的。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二、【亲人的缺失 】懂得了珍惜和好好活着的意义

在史铁生的生命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他的母亲,《我与地坛》中也有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他和母亲的关系,读来感人至深。

二十岁,史铁生双腿残废,除了他自己,最不能接受现实的是他的母亲。尽管医生已经明确表示,他的腿无法医治,可是母亲还是将全部心思放在治病上,总觉得儿子有一天可以再站起来。打听偏方,弄一些稀奇古怪的药,洗,敷,熏,只要别人说有用的她都想试试。

儿子不理解他,觉得她白费功夫,所以总是把最坏的脾气留给母亲,一个人跑到地坛里,找寻宁静。

后来史铁生慢慢接受了生病的状态,他发现自己还可以写作,于是提起了笔。第一个支持他的仍然是母亲。母亲到处去给他借书,顶着雨或雪推着他去看电影,就像过去找大夫,找偏方一样又抱了希望。

母亲就是这个世界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站在儿子身后默默支持的人。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而母亲却已不在人世。

从身体残疾到失去母亲,史铁生的心灵受到巨大的打击。可是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都成了他永远的财富。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高尔基说: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后来他在多部作品中提到母亲,其中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写到:“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的离去,让他更加明白了珍惜身边人和好好活着的意义,那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也是生命的延续。

三、【即使人生有缺失,但仍然可以在缺失中寻找充实】每个人都会面临缺失,史铁生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指导意义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面临缺失,即使不是身体的,也有可能是亲人,机遇,金钱等等,没有人的人生是像一个完整的圆,完美无缺。但正因为人生有了缺失性,才更要珍惜,才能要努力,史铁生用一生为我们证明了生命的意义。下面我将从两个角度,看看史铁生面对缺失,是怎么让人生更充实,更丰满的,以期给我们普通人有一些借鉴作用。

01)理解死亡与病痛,承认人生的缺失性

在二十岁史铁生面对自己瘫痪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是不能正视的。即使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他也觉得心里一片空白,只想由一个死字去填满。是什么让他后来发生那么大的改变?可以直面病痛与死亡,并且化为力量。除去母亲给与的关怀和照顾,就是地坛,这个神奇的园子赐予他的力量。

整整十五年,史铁生只要不去医院,就会去地坛。在那里,他见证了地坛的四季交替,沧海桑田。更重要的是,在那里他见证了别人的人生,是这些人的人生让一个失魂落魄的青年开始有了面对病痛和死亡的勇气。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他目睹了一对夫妇从中年到暮年,看着他们从最初的女人挽着男人来散步,到后来男人一个人,再到后来女人又回来,但明显老了很多,添了许多白发,两个人互相搀扶着。

他遇见了一对兄妹,看着他们俩一起从小到大玩。可是时隔多年,无意中才发现那个小姑娘是个弱智的孩子,她有时候会受人欺负,还好有哥哥一直保护着她。

他还经常碰到一个喝醉的老者和一个总是来唱歌的年轻人,猜想他们的人生遇到的怎样的挫折,祈祷他们日后都可以好运多一点。

地坛里的每一个人,都让史铁生思考困难,思考命运,思考死亡。是这些人,让他慢慢的看透生活,理解人生。他说“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显然他对于生死有了另外的理解。

他不再在乎生死,而在乎如何让生命的过程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而写作刚好为他打开了这扇门。“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史铁生用一生都在印证这句话。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02) 把目标做到极致,体会过程的充实感

作家铁凝评价史铁生,说: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文学评论家胡平说: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中较早具有生命意识的一位,他审视自己的存在,审视人类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义和张力。

读过他的作品的人每一个人都不单单感动于他的文字,而是敬佩他将生命与写作融为一体。他的文字平淡,沉静,但却能照亮每一颗失落的心。在他从二十一岁坐上轮椅,到五十九岁去世,三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27部短篇小说,6部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2部电影剧本,还有几十篇散文随笔。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散文集等各种文学奖项。对他来说,从21岁就定下来的梦想,做到了极致,坚持到了生命的尽头。倘若史铁生从一开始就自怨自艾,没有将写作作为一生的目标,他也就是轮椅上一个普通的残疾人而已。他用写作将自己的生命充实,再去照亮那些需要被引领的人。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我们可以丈量生命的长度,却无法丈量它的宽度。有了目标就去坚持,去努力,不论结局如何,都不需失落,因为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价值感,而体验追求目标过程中的充实感,就是实现价值最好的途径。

史铁生《我与地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缺失中寻找充实

生命中的缺失并不可怕,也在所难免。愿每个人都能在缺失中寻求充实,体会生命过程的美妙和独一无二!

专注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欢迎@悦读的眺妈,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